金沙一中2010年高考历史考点训练(综合)
非 选 择 题 部 分
1.改革意味着打破束缚社会发展的陈规旧习。解放思想则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回答:(1)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开展了哪些活动?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自《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
回答:(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什么? 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他1607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
——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二 利玛窦(1552——1610)……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以蔽之,尽量中国化。……利玛窦编绘的地图,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他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央。(如图)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弗郎西斯·培根(1561——1626)……提出了实验归纳的方法,这对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培根在历史上的另一项贡献是倡导组织科学研究学会,这个设想在他生前没有实现,但17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皇家学会,后来又创立了英国科学促进会,都是受培根的启迪。这些机构的出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根据苏智良主编上海高中历史拓展型课程教材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简析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三,概括徐光启和培根对各自国家科学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培根的科学思想能够对近代科学发展产生影响的原因。
3.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战国时期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述其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
(2)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各阶级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分别有哪些设想或主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满洲国以五族(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争论还在进行。……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引自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有一部片子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南京梦魇》,制片人是美国人郎恩·乔瑟夫,他曾经因拍摄《希特勒》而知名。《南京梦魇》的制作前后筹备近十年,从2005年初开始拍摄,从最初的120分钟版本到现在的77分钟版本,历经数十次修改。中文版制片人和配音是中央电视台的吴海燕。《南京梦魇》的拍摄得到了许多华侨的赞助,因为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的真实历史事件,历史的真实得到了还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那段历史。华侨们捐款就是为了使这部纪录片能够得到有效推广,使更多人能够看到和了解真相。另外,《南京梦魇》2007年也在日本上映。它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件,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叫嚣。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网
回答:
(1)从材料一看,日本一再歪曲历史、否认侵略、美化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提的几个事件的观点进行批驳。
(2)日本上述言论出现是与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试分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对材料二中的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一事,你如何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12分)
6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6.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
(1)近代史上,两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试指出法、德两国代议制民主的不同形式,并分析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材料二
刘少奇追悼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选举村级委员会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某中学兴趣研究小组欲对近代西方人类文明创立的政治制度进行探索,请你为其提供下列帮助:
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
②提供三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8.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联系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近代化的发展历程。(6分)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6分)
(3)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2分)
(4)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2分)
9.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而前仆后继。先后走过了“日本人的路”、“美国人的路”、“苏俄人的革命道路”、“自己的革命道路”、“苏联的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这些“路”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别概述走这些道路的原因及结果。
(3)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近500年的历史上曾经面对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大航海,无法持续的壮举
西方的历史学家一般将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分界点,因为随着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了黄金、地图和无限的梦想,更给全社会生产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明朝的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然而一道圣旨叫停,航海事业告终。开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历史。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初开国门,中日洋务竞赛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19世纪后期,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几乎有着相同的条件:处在封建王朝的晚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被强制打开了国门。最重要的是,两国都已意识到,东方必须向西方学习,也差不多同时开始学习西方。但是,两国发展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并在之后的战争中接连打败了中国和俄国,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中国造成巨大的打击,……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去不返,直到冷战格局形成。
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冷战格局,夹缝中成长
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三次战略机遇。在这次战略机遇期中,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又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
中国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自身独立发展的需要,不可能走与日本、韩国相同的道路,……在一段时期里,内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财富。
第四次战略机遇期……
——《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
材料二 在国际环境方面,冷战结束后虽然各种战争和动乱不断,但就总体而言,出现了一个维持较长的世界和平的时期。……当前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市场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时代,这为中国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大的国际环境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的逆转,只要中国不犯重大战略错误,只要中国坚持正确的发展的方针,只要中国能够处理好国内各种问题的挑战,中国就有很大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南方周末 2002年11月30日》
请回答:
(1)如材料一所示,中国历史上曾经三次错失国际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这三次机遇各指什么?你认为导致中国错失机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第二次机遇,日本是如何抓住机遇并发展起来的?面对第三次机遇,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又是怎样抓住机遇并发展起来的?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机遇指什么?中国应如何对待这次机遇?并举例说明。
11. 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材料四 从战时经济回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
——《杜鲁门回忆录》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又是如何实施的?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杜鲁门咨文中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实施的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见图9)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l0月14日)
材料三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爪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象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初)
材料四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原本计划以怎样的方式向共产主义过渡?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材料三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经济“濒于崩溃”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综合上述信息,你怎样认识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民族统一、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资产阶级从此掌握了政权,加速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其次,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直接投资增加了两倍,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家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及经济影响有哪些?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动力是什么?亚非拉地区在这一世界市场体系中所处的境况怎样?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在这一趋势中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4)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怎样应对这一挑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人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
“将整个新世界组成一个国家,用统一的渠道使各部分同整体相连。这是一个宏伟的设想,既然美洲有着共同的经历、语言、风俗和宗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把各地联合起来!”“我们的座右铭是:南美的联合!” ——西蒙·玻利瓦尔
材料二 普雷维什认为,近代国际贸易已使世界形成为“中心一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作为“外围”的不发达国家是从属于“中心”,即西方工业大国而运转的,只有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拉美国家才能发展。实现工业化是摆脱“外围”地位的唯一途径。首先要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进口替代战略”实行10年之后,拉美各国普遍遇到国内市场狭小的问题,这成为工业化的障碍。于是,普雷维什等积极呼吁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联合为一个广阔市场,用集体的力量与“中心”国家杭衡。从1960年以来,拉美国家先后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组织、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等经济一体化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玻利瓦尔的思想主张,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玻利瓦尔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是怎样实践上述思想主张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雷维什在寻求拉美现代化方面提出的重要主张。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1960年以来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5. “议会”,英文Parliament,来自法文的Parlement,是“讨论”的意思。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步入民主化之路的英国人是靠一系列的事件形成的习俗、惯例或“先例”,艰难而渐进地走上宪政之路的。
材料一
年代
事 件
1215年
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1258年
亨利三世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即《牛津条例》,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
1295年
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
1327年
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 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1343年
在议会内部逐渐区分纯上、下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样,随着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君主制逐步形成。
材料三 工业革命后,英国许多地区和城镇衰落,人口锐减,变成“衰败市镇”,但仍保持一律选派两名议会代表的传统权利,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选派代表。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英国选民增加了22万人。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再次掀起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这次改革使选民人数由l 35.9万人扩大到了245.5万人。1884年自由党格莱斯顿内阁使……选民人数从255万增加到450万。
1885年议会又通过重新分配议席法案,该法案的实施使英国议会选举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原则。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期英国社会政治的基本特点。
(2)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议会宣判死刑,推上断头台;1660年流亡海外的查理一世的儿子被同意回国,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造成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不同命运的背景。并据此判断,英国议会处理与国王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权力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向。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责任内阁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
(5)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16.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二 面对严重的经济问题,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学派。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的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里根政府采用了这两个学派的观点,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 ——摘编自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和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重新表述》
材料三 里根时期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表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人民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给美国带来的影响。
(2)里根政府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为解决上述经济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美国经济整体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说明了什么?
17.人口不断增长、能源不断紧缺、环境不断恶化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全世界只生产大约八十万吨石油,而1900年的年产量猛增到二千万吨。”
材料二 “1973年底到1974年初,中东石油价格提高了近三倍,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付更多的钱来购买石油,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物价上涨,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经济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平均下降超过8%。”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关于石油开采变化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哪个新兴工业的兴起源于石油的大量开采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掠夺,破环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正在从各方面积极努力,请结合二战以来的史实说明。
18.阅读下列示意图,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依据图1指出当时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并分析当时英国和欧洲大陆封建国家结盟的目的有何不同?
(2)图2反映了英国推行什么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3)对比图2和图3,英国参与的组织在性质上有何不同?图3中的国际组织建立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三幅图示概括英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由此说明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规模示威(下图),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04年9月,西班牙发生不法分子
焚烧华商鞋店事件(右图)。有人打出标语:“把
埃尔切(西班牙制鞋业中心)所有亚洲鞋子都赶出
去。” ——摘自新浪网
材料三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材料四 (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有一个词开始走红:既得利益。……据说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指的是病假工资、子女补贴费、对不当解雇的保护、失业救济金、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每周5天工作制、每年30天法定休假,……1996年4月出台的政府施政纲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为了增长和就业》。科尔和他的部长们现在开始剥夺这些既得利益,全面削减各种社会福利和工资。……(这些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德国的社会福利国家变得愈来愈昂贵了,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汉斯—彼得·马丁 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相同问题是什么?
(2)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请结合明清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史实,分析我国加入WTO的历史必然性。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如何?为此,当时德国政府打算采取什么措施?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的冲击有何不同?
2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同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材料二 英国广播公司(BBC)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揭晓(1999·9)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1999·9)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籍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材料三
列宁 毛泽东 邓小平
请回答:
(1)马克思最后跃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些贡献?
(2)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
(3)爱因斯坦和牛顿紧随马克思之后排在第二、三名,请你分别介绍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上述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
(5)作为青年学生,应该从上述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家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
金沙一中2010年高考历史考点训练(综合)
参考答案
非 选 择 题 部 分
1.
(1)政治:奖励军功;明法令;行县制。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原因:康有为树立孔子改革形象,否定了封建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依据。 活动:创办报馆、学会、学堂宣传变法思想;展开论战,驳斥封建顽固势力的主张。
(3)实质: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思想。
重要性: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
(1)态度:总体保守,但少数开明人士乐于接受西方
文明。
原因:保守:①经济:小农经济的局限;②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③文化:盲目自大的心态;八股取士的制约。(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开明:①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了人们的思想;②经世致用学风引导开明知识分子关注现实。
(2)不同影响:①徐光启对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影响不大;②培根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社会生产对科技提出新要求;③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④国家重视科技发明;⑤近代教育的发展。(5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3.
(1)重农抑商政策(或重本抑末)。
积极作用:推动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强化了自然经济。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提出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和进行土地改革。
(3)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
(1)满洲国问题:“满洲国”的地域是我国的东北三省,居住的民族不包括日本民族。(1分)“满洲国”是受日本支配的汉奸政权。(1分) “南京事件”问题:“南京事件”是日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分) “独立”契机问题: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争夺亚洲及世界霸权;其血腥掠夺(或殖民统治),使亚洲人民陷入战争的灾难。(1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分)
(2)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军事订货;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4分)
(3)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揭露了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还原了历史真相,是正义之举;(1分)日军的暴行及隐瞒罪行的做法激起了公愤,乔瑟夫的做法有利于激发我国人民的民族意识;(1分)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1分)
5.
(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学生只要任意答出一条)
6.
(1)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历史原因: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
(2)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3)题目:如西方政治制度初探、对近代政治制度的认识等。(体现探究性、有探究价值)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等。
7.
(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 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2)不正确。 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本质不同。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
8.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从精神层面上开始变革,人文精神兴起和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2分);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从制度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分);工业革命迅速扩展,欧美国家确立大机器生产方式,相继实现工业化(2分)。
(2)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2分);资产阶级开展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学习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君主立宪,推翻封建专制制度(2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2分)
(3)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2分)
(4)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2分)。
9.
(1)道路所指:①“日本人的路”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的道路。②“美国人的路”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③“苏俄人的革命道路”指的是无产阶级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④“自己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中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⑤“苏联的建设道路”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原因及结果:
①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改革派力量弱小,因而选择了改良主义的道路。结果因顽固势力的反扑而失败。②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改良主义道路的失败,使他们选择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任务并未完成。③幼年的中共缺乏斗争的经验,没有正确认识到中汩汩哦的国情,模仿苏俄走城市暴动的道路。结果因反动势力的强大而被镇压。④中共记过毛泽东等人的实践探索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⑤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经验不足,受苏联影响太深,难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损失。⑥2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结果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3)启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
10.
(1)
机遇
错失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封建制度的束缚;
第二次
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
坚持“中体西用”
第三次
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使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传播;
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取二 )
由于内战及其后“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国内社会环境不安定
(2)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搭乘两次工业革命的快车。
亚洲:新加坡、韩国利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3)第四次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领域革命全面加速;(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外向型经济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001年12月11月,中国加入WTO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11.
(1)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3)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实施: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若学生答制定土地革命总路线也可) (4)内容:发展社会经济;减少财政(军费)开支;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社会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福利)。
作用:实现了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确保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地位并为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创造有利条件。
12.
(1)效应:滞后效应。制度和政策: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等。
(2)方式:用国家命令的办法调整产品生产和分配的方式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变化:放弃直接过渡的设想和实践,采取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式。(2分)
主要原因:实践证明直接过渡的方式不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3)背景:遭到1929年以来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濒于崩溃”的主要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决策;“文革”动乱的破坏。“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坚持改革开放。(其
它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均可同等给分)
(5)认识:国家的制度、政策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关键。国家制定政策应该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促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其它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同等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
13.
(1)①发现美洲大陆;开辟新航路。
②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主要表现在远洋商业活动的频繁,扩大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经济交往;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
③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①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活动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更加广泛;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亚非拉地区成为被掠夺的对象,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分)
(3)①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提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
(4)①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直接投资为主。
②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③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机遇,一方面努力为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14.
(1)主张: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和自由;主张通过南美人民的联合斗争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
实践: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建立了统一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后来统一指挥南美地区的独立运动力量,击溃了西班牙军队,结束了西班牙在南美大陆的殖民统治。
(2)主张:打破不合理的(由西方工业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进口特代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
原因:拉美地区在独立战争时代有过联合的思想和实践,一体化的思想在拉美由来已久;现代化进程中,拉美各国面临西方工业大国的压力和自身国内市场狭小等问题。(其它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15.
(1)王权受到限制(或“王在法下”);议会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2)背景:前者因为内战中王党的失败,议会获胜:后者因为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妨碍了社会进步。出发点:维护秩序稳定,确保自身利益。
(3)国王的行政权力逐渐被剥夺,成为“虚君”;议会逐步成为国家大权的完全主宰:内阁对议会负责制逐步形成
(4)1912年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希望组建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内容:降低选民资格,增加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的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选民资格;选民人数由按地区分配变为比例代表制。
(6分)原因:一是由于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二是由于工业资产阶级,尤其是工人阶级斗争的压力。
16.
(1)问题:通货膨胀与生产下降并存。
影响: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若答出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等,也可酌情给分。)
(2)措施:里根政府推行减少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
(3)趋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持续增长。
说明:里根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是有效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对当时美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美国经济体制仍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内燃机的创制。化工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等。
(2)产油国加强合作,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石油对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巨大;全球化趋势的加剧。
(3)二战后发明新能源,如核能;1992年,环发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知识经济
18.
(1)英法矛盾。英国的主要目的是争夺霸权;欧洲大陆封建国家的主要目的是阻止法国大革命的蔓延,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2)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原因: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德国后来居上,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协调与法、俄之间的关系并结成三国协约。
(3)图2结成的是军事同盟,图3是经济政治同盟。影响: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4)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关键因素:综合国力。
19.
(1)问题:①世界经济全球化道路曲折;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2分)
(2)正:①洋务运动引进工业革命成果,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②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综合国力迅速提高。(2分)反:①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②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基本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之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2分)
(3)①原因:德国工人的福利太高,使劳动力成本增加。(2分)②影响:造成德国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国外,使国内的失业问题严重。(2分)③措施:削减德国工人的福利。(2分)
(4)①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壁垒和第三产业的冲击;(2分)②发达国家:受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廉价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等的冲击。(2分)
20.
(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起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列宁为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他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毛泽东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和建设道路。 邓小平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几何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
(4)个人传记、相关专著、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
(5)实事求是(求真);创新;科学。(言之有理,同样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