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
东 高二年级历史科试卷
下学期期中考试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2.选择题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内指定位置。
3.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上。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小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当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贵族对平民的剥削是造成城市危险的主要原因
B.平民暴动反映了城市真正到了危险境地
C.萨拉米斯岛战役的失败决定了城市危机不可调和
D.实行僭主政治似乎成为唯一的解决方式 3.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北宋中期,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地主占有土地的手段繁多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5.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6.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7.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8.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9.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 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③都反对宗教信仰 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11.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B.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C.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D.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12.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独裁 C.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了加强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3.“谁不知道,教会领导下的欧洲,一切学问和知识也都发达!因为谁是最渊博的哲学家、最流行的演说家、最伟大的文学家,还不是那班人说了算!”“那班人”是指
A.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 B.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宗教改革时代的新教教士
1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15.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② 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 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7.推动日本近代化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A.推进殖产兴业 B.发展教育 C.改革社会风俗 D.承认土地私有
18.倒幕运动中,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中下级武士已成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具有号召力
19.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俄国1861年改革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0.俄国、日本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国、日本
A.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21.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22.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和在北京建立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便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23.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变革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的两本著作打破的。它们是 A.《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B.《海国图志》、《天演论》 C.《变法通议》、《新青年》 D.《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24.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25.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26题15分,27题14分,28题21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分)
(3)结合材料,对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措施进行评价?(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21分)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8分) (3)结合材料二比较说明明治维新成功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
东2009-2010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科答题纸
26、(15分)(1)(3分):
(2)(6分):
(3)(6分)
27、(14分)(1)(6分):
(2)(2分)
(3)(6分):
28、(21分)(1)(4分):
(2)(8分):
(3) (9分):
东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BCBAB 6——10:ACBDA
11——15:CBACB 16——20:BBADA
21——25:DDD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27小题15分,28小题20分,共50分)
26.(15分)
(1)粮食价格过低。(3分)
(2)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3分)
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分)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分)
27. (14分) (1)主张废除。(2分)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每一要点2分共6分)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2分) (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却没有减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每一要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8.(21分) (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4分) (2)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8分) (3)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而日本的封建势力则较为弱小;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改革措施得当,而戊戌变法改革策略不当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9分)
东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BCBAB 6——10:ACBDA
11——15:CBACB 16——20:BBADA
21——25:DDD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27小题15分,28小题20分,共50分)
26.(15分)
(1)粮食价格过低。(3分)
(2)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3分)
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分)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分)
27. (14分) (1)主张废除。(2分)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每一要点2分共6分)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2分) (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却没有减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每一要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8.(21分) (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4分) (2)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8分) (3)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而日本的封建势力则较为弱小;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改革措施得当,而戊戌变法改革策略不当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