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黄桥中学高二语文期末模拟试题
2010-1-22
一.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星宿(xiù) 丧乱(sāng) 呼号(háo) 疾风劲草(jìng) B.盘桓(yuán) 城垣 (huán) 旧醅(pēi) 酩酊大醉(mǐng) C.缧绁(xiè) 蓬蒿(gāo) 骠骑(piào) 游目骋怀(chěng) D.脖颈(gěng) 芦苇(wěi) 鹰隼(sǔn) 改弦更张(xu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11届全运会组委会屡爆兴奋剂违规事件,这些运动员前仆后继地冲击道德和纪律底线,实在令人感慨。 B 老王家里收藏的古钱币品种多,数量大,说汗牛充栋实在不算夸张。 C 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度访华,11月16日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妙语连珠,会场气氛很是热烈。略有遗憾的是,坐在边厅最外侧的观众一直只能侧目而视。 D 用“繁笔”呢,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可以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人类的起源,提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D.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4.根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原则,写出下列人物在欢迎仪式上要说的话。(4分) 凯旋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同志抵达北京航天城,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几天来,北京飞控中心主任、年轻的指挥员郭忠来和整个飞控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高度紧张,日夜不眠。看到三位航天员平安归来,郭忠来感慨万千: ▲ 。在欢迎的人群中,几位航天老专家也兴奋异常: ▲ 。 5.有这样一条交通安全宣传标语:虚线实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这条标语由具体形象入手而及人,说理亲切而不空泛,使人感到亲切温馨。仿照这条标语的写法,试从以下三个情境中任选两个,分别拟写符合题意的标语。(4分)
(1)银行“一米线”旁,提醒公众在线外排队。
(2)公共汽车上禁止吸烟。
(3)学生食堂里吃完饭应把碗筷归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贪:贪财 B.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谢罪 C.(吴起)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明:表明 D.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谤:指责 7、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①杀妻以求将 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 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 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③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第二题4分)
⑴.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译文: ▲
⑵.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译文: ▲
⑶.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
译文: ▲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 ▲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
四、名篇名句默写(9分)
11.补写下列名句(9分)(每空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郞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安详,优良的生命质地
张延春
安详是一种优良的质地,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悲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地上花开花落,看世间人聚人散,这便是一种平和安详,也是一种永恒。如果用一句话作赞语,我以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详。
人们喜欢用怡然、笃定、平和等词语来形容安详。的确,一个人假如拥有安详平静的气质,表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洞悉人生的真相,明了自然法则及运动规律,深谙事物的因果缘由和内在联系。因此,安详显示着一种成熟,一种智慧。修为练达的人,经历了风雨坎坷之后,为人处世有了万事随缘的感悟,不再如少年那般张狂,也不像青年那么浮躁,更不容易大喜大悲。他们言谈文雅有序举止从容淡定,获得自在、快乐、本色、自然。面对生死得失、进退取舍持恒守泰,理性地总结成败荣辱、是非得失,做出明智的选择。
然而,生活在当今世俗喧嚣的世界上,到处充满机遇诱惑和生存压力,要想得到安详极不容易。我一向以为,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也不排除需要某种热闹,此刻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要为自己寻找生命的河道,确定人生的流向。面对生存压力,我们更需要掌握谋生的技能,以丰富人生经历,积聚生命河流的能量。但决不能把人生完全投进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机会和压力中。当生命的浪潮在自我的河床里奔腾不息、跌宕起伏后,必须重归平静,才能修炼安详,获得安详。
我还以为,寻求安详的人,应当懂得如何驾驭自己,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一个人能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态,他离成功已经不远。作为商道中人,我见过许多平常普通的商人,由于努力修炼自我控制的素质,在与狼共舞、惊涛骇浪的生意场上处之泰然,结果生意日益红火,财富与日俱增。可见,安详是成熟,是沉着,是优雅,是舒适。相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咋咋呼呼会导致浅薄和失误。无疑,人们总乐意与心平气和、安之若素的人打交道,这些人禀性淳厚温润且有能力,懂得尊重他人又被他人尊重,无论阴雨连绵还是艳阳高照,都能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这种人定能无往不胜。
真正的安详来自于内心。试想一颗浮泛躁动的心,哪怕幽居于深山,隐没于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颗飘摇的树,红尘中极细的风,都会引起枝柯颤动迷乱。反之,一个对翡翠珠宝毫无兴趣的人纵使置身贪慕虚荣的环境中,也无伤自身的尊严;醉心于读书做学问的智者,不曾与百万富翁交换钻戒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不会艳慕高官厚禄或耀眼头衔。面对变化万千、永无宁日的外在世界,唯有在内在的追求中才能得到解脱,经过内省养心的修行功夫,才能达到自得其乐的安详境地。
安详绝不是退隐自守清净无为,而是一种怡然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富足的人生状态。置身五光十色的世俗社会,我们要切记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在安详者眼中不过如空中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一切荣辱恩宠权势利禄。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简朴,不被物役,由此保留了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富足。可叹的是,现代人活得越来越复杂了,结果享受了许多,却并不幸福;方便了许多,却不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质很有限,吃多了过犹不及;睡下了不过五尺之躯。因此一切奢侈品必然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我们无意抵制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也不排除在众声喧哗的年代里,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热闹总归是一种外在的活动,倘若不以精神价值为目标,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声色犬马,本质上也是贫乏和空虚的。莎士比亚对此有过深刻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事实上,一个安详强大的生命,会逐步向精神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安详是精神丰富的安详,好比湖水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这安详泛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超越俗世争斗,永远和谐安宁。这境界不正是丰富安详之极致吗?
要想获得安详,还要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尤其要参透生与死的道理。生与死毕竟是不可回避的生命事实。那些拥有安详生命质地的人,必定能坦然地面对生命诞生、成熟、衰老以至于死亡的每一个历程,明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勘察过的生命疆界将从此变得更加宽阔。正因为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死亡,激发他神圣而无限的生命激情,生命的短暂和终将消逝,又使他倍感生命的珍贵与庄严。据此,安详的人还会相应地确立豁达怡悦的人生态度,在浮沉人世的同时与人生的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冷静地加以审视。一面彻悟人生如梦的虚无实质,一面又满怀生命的激情;一面了悟生之必死的真谛,坦然面对生死,一面又率性而行,痛痛快快地活出自我真性情;一面把对生命密度和浓度的追求看得比对生命长度得追求更有价值,一面又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都是相对的,快乐不忘形,痛苦不失态。总之,安详让人胸襟豁达,活出气象,由此超越一切庸常世俗的桎梏,实现生命的升华。
我赞美安详,一辈子努力追求安详,始终视安详为心灵甜美的果实,智慧绽开的花朵,更把安详看做一种永久珍藏的人生品位,难能可贵的生命素质,高洁大气的人生境界。 ——摘自《读者》
12.阅读第二段,分析“安详”包括那些内容?(4分)
答: ▲
13.文中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意图何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 ▲
14.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赞美“安详”的原因。(6分)
答: ▲
15.第五段中作者说“真正的安详来自于内心”,请联系历史上有关事例,阐述这一道理。(6分)
答: ▲
六、现代文论说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宕 子
(1) 10月22日 《北京日报》载,近日京城多所小学校园掀起学习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热潮,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学习将德育落到实处。
(2)不可否认,这些要求小学生背《弟子规》的学校的动机是良好的,但好的动机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如诗人海涅所说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背《弟子规》就能将德育落到实处?
(3)撇开《弟子规》里宣扬的道德观念是否还适合现代民主社会不谈,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不管是来自父母、教师或其他途径——比如书籍,这种“照我告诉你的去做”的方法不会有助于儿童培养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会培养他们关爱、关心或尊敬别人的情操,根本起不到任何“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的作用。
(4)俗谚云,“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如果按照这些学校的逻辑,背《弟子规》就是“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些将“仁义礼智”的道德教条背得滚瓜烂熟的人自然也就是最有道德的人——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其实,真正的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作出的行为选择,并不等于静止的、凝固的道德教条。何况,就算是道德教条,也将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迁,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对某些个人来说是明显的和作为基本理念接受下来的东西,对另一些个人来说却可能是不可理解的。同样,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域的道德理念,对于另一时代或另一地域的人们来说,也可能是极其荒谬和可笑的。
(5)不管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儿童,想通过道德教条的灌输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都是对人的不尊重。无论什么好东西,若是强加在人的头上,都会令人不愉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即使自由地步入歧途,也远胜于被迫接受正确的观念。《弟子规》里的一些道德观念,或许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对儿童而言,那些道德教条却是抽象的,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所能接受的范围——这一方面是在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表现了对于儿童心理的无知与不尊重,另一方面,对于成人自己都未必有效的教育方式要在儿童身上起作用,只怕有点难呀。
(6)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或不遵守如果不是建立在个体对于行为后果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自主选择上,就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在此意义上,德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而最有效的德育路径也就是将儿童置于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给予他们二手的思想和经验,这样,就算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当他们在成人的引导下或通过自身对于这一行为及其后果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从这种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比在正确的道德选择中学到的更多,也更容易将某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同时增强他们应对现实中具体的道德冲突的能力。而确定性的道德教条关闭了诘问的大门,终止了对更好答案的寻求,如果他们死扣僵化的道德教条,缺少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行为选择的能力,对社会的危害甚至可能比道德失范产生的后果更大。
(7)依靠背《弟子规》进行德育一方面折射了社会或教育界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多种原因产生的道德失范的焦虑,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失范从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正是传统的依靠道德教条的灌输进行德育的无效性的产物,但祭出这种无效的德育方式并相信它的效用却类似于巫师的念咒,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这种焦虑——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永远走不出来的德育怪圈。
(8)一句俄罗斯谚语这样说:“培养一个儿童得需要全村的人。”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种努力的第一步便是——必须使我们的德育方式从依靠教条的灌输的怪圈里跳出来——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然的。 (《北京日报》 2008年10月23日 )
16.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校的动机良好,但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
B.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注定失败的。
C.不管对谁而言,道德教条灌输都是对人的不尊重。
D.最有效的德育路径是让儿童在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自由选择。
17.下面各项中不能证明背诵《弟子规》是一种无效的德育方法的一项是( )(3分)
A.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B.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
C.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D.培养一个儿童得需要全村的人。
18.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德育路径”是让“儿童”在“两难处境中”“自主选择”,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 ▲
19.作者为什么反对京城小学学习《弟子规》?(6分)
答: ▲
七、审题练习(10分)
生活中,你有储蓄的习惯吗?当一枚小小的硬币投入储蓄罐时,你也许不以为意,但积少成多,日久,也许会派上用场。其实,能够储蓄的何止硬币!如果你把诚实、谦虚、无私等美好品德投入心灵的储蓄罐中,你不就具有了崇高精神和美好人格吗?
请以“储蓄”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所论述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列出简明的写作提纲,提纲中要有文章标题,文章的观点和分论点
答 题 纸
1.( ) 2、( ) 3、( ) 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7.( ) 8、( )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译文: 。
(2)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译文: 。
(3)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
译文: 。
古诗鉴赏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郞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12.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论说类文本
16.( ) 17.( )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卷答案
1.A B.盘桓(huán) 城垣 (yuán) C、蓬蒿(hāo)D.改弦更张(xián) 2、D(“穷形尽相”指对事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描摹逼真。A中“前仆后继”指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着上,形容英勇斗争,不怕牺牲。这里褒贬误用;B中“汗牛充栋”只能形容书籍极多,这里用错对象;C中“侧目而视”是指指斜着眼睛看,含敬畏、鄙视、愤恨等感情色彩,这里望文生义了) 3、B A句式杂糅。去掉“在作怪”。 C.“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D.关联词语误用,前后递进关系不当。 4.(1)我心中那千百块石头,一块一块地落到今天,终于全部落定了(2分)。(2)看到三位年轻人把任务完成得这么好,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觉得祖国的航天事业大有希望(2分)。(答案只要符合简明、连贯、得体要求即可) 5.(1)保留您的一小步,成全公德一大步。 (2)驱散车内烟雾,美化身边环境。(3)碗筷回到家,秩序留心底。 6.B(“谢”应为“辞退”) 7.D(④⑤⑥讲吴起跟士兵同甘共苦,士卒愿为之效死。 8.D(“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与原文意思不合。)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译文:像鲁国这样的小国,却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
(2)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译文:睡觉不铺卧席,走路不乘马车,亲自捆扎和担负粮食,替士兵分担劳苦。
(3)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
译文:前些年吴公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他的父亲打起仗来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结果被敌人杀死 。
10.(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凉。(共4分,每点2分)
(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凉和有所失落的心境。(共4分,手法2分,分析2分)
11.补写下列名句(8分)(每空1分)(略)
12.⑴怡然、笃定、平和、包容、恬淡、清明;
⑵言谈文雅有序举止从容淡定,活得自在、快乐、本色、自然;
⑶面对生死得失、进退取舍持恒守泰,理性地总结成败荣辱、是非得失,做出明智的选择。(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13.嘲讽了没有精神价值为目标的热闹,表面轰轰烈烈,本质上却是贫乏和空虚的;说明了安详是精神丰富的安详的道理。(4分,一点2分)
14.⑴安详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⑵安详的人,懂得如何驾驭自己,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
⑶作者将安详视为智慧绽放的花朵,一种永久珍藏的人生品位,难能可贵的生命素质。(6分,一点2分)
15.本题为开放题。答题参考本段的提示语:“一个对翡翠珠宝毫无兴趣的人纵使置身贪慕虚荣的环境中,也无伤自身的尊严;醉心于读书做学问的智者,不曾与百万富翁交换钻戒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不会艳慕高官厚禄或耀眼头衔。面对变化万千、永无宁日的外在世界,唯有在内在的追求中才能得到解脱,经过内省养心的修行功夫,才能达到自得其乐的安详境地。”可列举孔子、老子、庄子、陶渊明、王维、苏轼等人。(6分,联系和叙述事例恰当3分,作适当阐述3分)
甲、论说类文本
16.B(B项属于无中生有,扭曲了原意。原文出处“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原文的观点被偷换成了“注定失败”。而“成”“败”之论,原文并无涉及)
17.A(强调事与愿违,非直接论证,范围过宽。而剩下三项都紧紧扣住诵背《弟子规》的种种缺陷来证明其无效。B项,强调心口不一。C项强调道德因人而不同。D项强调德育为系统工程。后三项都能证明其无效,故选A项)
18.(1)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所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2)自主选择即便错误,通过反思也可能学到更多,更容易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准则,增强应对道德冲突的能力。(6分,一点3分,大意符合即可)
19.(1)“灌输式”德育教育违背人性和心理学规律。(2)真正的道德不是道德教条。(3)道德教条灌输是对人的不尊重。(6分,一点2分)
附古文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耗费尽了,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只是个小国,现在却有了战胜强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对此心有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