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安徽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安徽卷)

ID:312301

大小:42.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首先,审清题干关键词“对‘原本’的理解,正确”;其次,从选项可知是对“原本”含义的理解,而非“原本”边缘性内容的解释。回到文本第二段“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即是对“原本”的简洁定义。A项则是详细界定了的定义。 误区警示:本题难度不大,但审题准确确是关键。考生往往急于把选项和原文比照,逐个找出错误,这样往往事倍功半。如能从题干和选项中分析出是对“原本”这一概念的考查,利用定义法(……是……),找出主干句,此题可迎刃而解。 答案:A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C项的表述颠倒了原文的因果关系,原文是“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误区警示:解答此题,为使思维保持清晰,可先剥离题干为“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是”(即排除法),许多考生思维过程中往往被否定词“不”搅乱了信息,所以可以尝试去掉否定词的题干。D项的设计迷惑性较大,“抗拒”的一面自然不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此处表述的是“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而非仅仅指“抗拒”一面。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A项“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显然是错误的。B项“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原文中只说“远离”没有提到“丧失”,而且如果“丧失了原本的特征”的话,又何来“传统”呢。C项“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此处“突变”错误,“突变”一般指急剧性的变化,原文中对传统内涵的变化表述是“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而非“突变”。 误区警示:本题用排除法,但需要考生比较细心。A项、B项、C项的错误都集中在个别的词语上,“唯一的、不能替代的”、“丧失”、“突变”,所以考生要有双“火眼金睛”才能挑出错误。 答案:D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ī):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B项可从上下文意推断:蛮夷之人,没有不来归顺依附的。而“款”此处解释为“款待”,显然不妥,应为“诚恳、诚意”较为恰当。 误区警示:本题可用排除法,也可用直选法。解答本题特别需要考生同结合文本,词不离句。直选法的话B项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往往也有考生忽略“附”的意义直接理解成“贺兰祥招待蛮夷之人”而造成错选。排除法可以使学生较为把握选出选项,因为A项、C项和D项通过上下文意的理解可以确定。 答案:B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首先考生必须准确理解“惠民业绩”的含义,然后通读选项,可知⑤与惠民无关,而是官场往来以表现其清素廉洁。从而可排除A和C项,剩B和D项。由B、D知⑥一定符合要求,只需辨别①②③④哪些属于“惠民”即可。 误区警示:考生要避免从头至尾的做法,非要读到①就把①辨析出对错与否,读到②就把②辨析出对错与否,这样往往事倍功半。最好通读选项找到自己比较把握的或排除或留置。第②句“观政得失”与“惠民”没有直接关系,第③句同样如此。有些考生往往此处容易被迷惑,需提高警惕。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A项说“贺兰祥出身贵族”不妥,原文“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并没有说明其有贵族血统。 误区警示: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选文内容的理解,而且错误点较细小,考生需要足够的细心才能够发现。但A项的迷惑性在于“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所以考生会认为其出身贵族,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不能说明他是贵族出身。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得分点,(1)中有实词“初”“遣”“迎”“致”,虚词“乃”“之”;(2)中有实词“重”“安”;(3)中有古今异义词“行李”,实词“遗”。所选语句较为浅显,翻译难度不大。 误区警示:文言文翻译重在直译,尤其难度不大的文言文翻译尽量避免意译。本题的三句话中,考生有可能疑惑的是(1)中的“晋公护”,如不明白不解释最好,(3)中“行李”的解释,但考生若能联系《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则可解决。 参考答案:(1)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宇文护都在晋阳,后来才派遣使臣迎请他们。 (2)到这次重新就任,百姓都很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通好,出使的人互相往来的时候,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点都不会接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理解诗意,还需要了解杜甫的相关背景知识,所谓“知人论世”。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颈联先写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尾联先写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误区警示:考生可以根据对诗意的理解组织答案,此处有些考生感觉无从下手,主要就是对题干的理解思考不到位,“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就是要求从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上入手解答。 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发差。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本诗的表达技巧有借代、反问、用典、拟人等,考生只需列举其中两种并进行适当分析即可。 误区警示:不少考生对此题的解答思路不甚清晰,一般而言,先列举出表达技巧,其中主要是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说一说这样表达的效果或作用。考生如果简单到只是列举表达技巧或列举后泛泛而谈,则很容易失分。 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语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积善成德,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苟子•劝学))   (2)乌鸟私情,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 (李白《蜀遭难))   (5)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考生避免8道题目都做的现象,尽量找最有把握的5道题目来做,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错别字。 误区警示:容易出错的字(2)乞—气(3)蓬—篷(4)倚—依(6)清—青 答案:(1)而神明自得(2)愿乞终养(3)征蓬出汉塞(4)枯松倒挂倚绝壁(5)此时无声胜有声(6)羡长江之无穷(7)楚天千里清秋(8)衣冠简朴古风存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D。题干限定范围,从④至⑥段中,考生只需找到相应的描写王石匠的文字进行总结即可。“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表现其技艺非同一般,“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表现其从容淡定,“十日后你来拉呗”讲究信誉,“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善良、朴实。 误区警示:本题难度不大,但三段文字从不同方面表现出的王石匠的特点很多,这需要考生尽量概括全面,有些考生往往找到两三点就满足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参考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此处景物的特点比较容易总结概括,春意融融、充满生机的样子。主要是第二问,要结合文本同时还要注意小说这种体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误区警示:第二问的回答考生往往会失于宽泛,不能很好的和文本结合起来,此处景物描写要具体写出衬托或烘托了主人翁什么样的状态,否则,文空意远,难以得分。 参考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本题考查拟标题,其实是考查考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可以有三个思考方向:一是作品的线索,一是作品的人物,一是作品的主旨。从线索入手较为容易,至始至终都是围绕“碑”和“洗碑”来写,从人物和主旨入手则较为困难,尤其从作品的主旨来命题,需要考生能很好的理解并且把握小说的内涵。 误区警示:考生对这样的考查方式可能有一定的不适应,从而影响思考。所以对题干的解读比较重要,简单说就是概括作品的主旨,而对小说主旨的概括应用到为文章命题的形式上,则最为简单的思考就是抓住线索,线索完全可以成为题目。 参考答案:(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悲到洗悲)的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时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考生需要通过自己对小说的感知、理解,表达出自己对本篇小说的认知见解。 误区警示:虽说是开放性题目,但需要考生立论明确,不能含混,且能够紧密联系原文,自圆其说。往往有些考生在这样的题目上“漫天飞舞,不着边际”,这需要坚决避免。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磨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韧,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和,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上海世博园安徽馆,选取明清徽派建筑的精典元素作为外墙装饰,粉墙上山水意境之美令众多游客驻足流连。   B.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绿茶,冲泡时叶条在杯中松展,游移沉浮;品茗者观其动态,尽享茶趣,啜饮一口,齿浃留香。   C.六载奉献沤心沥血,两任村官造福一方,沈浩把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他挚爱的热土上,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D.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各部门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展开救援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A。A项“精典”应为“经典”;B项“齿浃”应为“齿颊”;C项“沤心沥血”应为“呕心沥血”。 误区警示:本题把对字形的考查放置在语言环境之中,比单纯考查字形的识记难度有所增加。其中“精—经”“浃—颊”“沤—呕” 不是同音字就是音近形近字。这需要考生在平时有较好的积累。 答案:D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B.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人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E。A项“别无二致” 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显然与语意不符。B项“等量齐观” 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产值持平,可用“并驾齐驱”。D项“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与语境义不符合。 误区警示:成语题的考查首先需要考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其次结合语境理解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如果对成语的含义不了解,则很难做好此题。本题的A、B、D三个选项看似熟悉,实则具体的含义学生往往似是而非,不一定真正理解。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004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③①④⑥②⑤ B.⑤①③④⑥② C.③⑤④⑥②① D.⑤④①⑥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D。通读全部语境后,从关联词“既要……也要”可知⑥②的顺序,从而可推断⑥前为问题,②后为“内外力结合”。所以可得出答案。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要避免从头排到尾的习惯,首先通读上下文语境,然后找出最有把握的两句或几句顺序,再进行排除。本题的③⑤的位置不容易确定,所以没必要非把它们排定下来。 答案:C   18.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分)   ①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温度下降。②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③在生死考验的瞬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④收到指令,他果断操纵飞机寻找场地,在确认飞机无法迫降后,才请示跳伞。⑤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⑥伞刚打开,人就着地了。⑦孟凡升多次在短短的48秒内主动放弃跳伞机会,有效避免了更大损失。⑧48秒,生死关头见素质,更见精神! 序号 修   改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E。①句缺少主语,故需调整介词“在”的位置,②③属于用词不当,⑤“时刻之际”语意重复,⑦词序不当。 误区警示:病句的辨析并修改作为主观题考查,难度较大。有些考生可能感觉出问题但不一定能够指出来。五处错误中,①和⑦难度稍大,①需要用抽取主干法辨别,⑦需要明确“多次”的修饰限定范围。 答案:①“在”调至“参加”前;②“反应”改为“意识”;③“与”改为“向”⑤删除“之际”;⑦“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19.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5分)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温、“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既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生动,也考查概括压缩,能力层级为E。本题主要主要有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构成,需要考生综合两种信息,理解题旨,进而完成题目。“设计理念”和“住宅特点”主要从文字部分寻找相关信息、压缩。“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此处是理念部分。以下三个分号为三个特点。 误区警示:本题设计较为新颖,但难度不大。考生可以从文字部分了解信息进行概括,需要注意的是关键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文中都有所体现,考生只需要找出这些词语就能组成答案,而不需要重新选择语言重新组织。 答案:①以人为本;②生态和谐;③空间舒适;④生活节能   20.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5分)   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⑴ 。 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⑵ 。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能力层级E。考生要认真解析例句:(1)内容上,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2)形式上,“……我们的……”,两句成对偶。 误区警示:形式上的安排多数考生会注意到,而内容上的搭配则容易被忽略,有可能造成不恰当的“混搭”而导致失分。 参考答案:(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 (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五、(60分)   2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 兴 杂 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安徽卷)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5.D 6.D 15.D 16.C 17.C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