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练习题(3)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练习题(3)

ID:313591

大小:28.0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2优化方案 练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配人教版) 第四单元埃菲尔铁塔沉思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 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飏飏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风虽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却隔着一层玻璃鞭笞着我的神经。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它疯狂地钻入地底。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般的眼睛,我想出去! 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我无可逃遁。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永远被那一双双黑色的手臂阻拦着。时而又是无数根钢缆铁索,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可是,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因为它无论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它——那个蓝色的梦想。 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当我同隔绝的风在一起的那些瞬间。 我们走出透明的铁匣子,阳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热。天空仍然是那么不远不近。巴黎城,安然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虽然我永远也弄不清那个数字),——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那是一座有弹性的铁塔呀。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那是巴黎圣母院!”“那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那是蒙马特教堂!”“那是小纽约!” 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也许还不止。一本书上说过,万里远无云时,塔顶上可望到外省…… 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撼它、敲打它。 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据说它的最大摆度是十八厘米,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它不会退出,不会退出的,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塔顶平台上游人如云,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一任他们纵情玩乐、观赏,又走散去,天涯海角,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在你的视野里…… 有一对少年在塔顶的窗边接吻,多么高的吻。有一对青年在电梯里接吻,多么快的吻。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我不知我应该怎样下去,或者说,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下去。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因为那不是山的高度,不是悬崖的恐惧,而是人在一个世纪之前的真实创造,是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 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无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般游记写的是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游览经过及游览地景色。而本文的核心内容却是由登临铁塔所引发的感受和思考。 2.文章第一段写埃菲尔铁塔的“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要表现的是它的雄伟高大,却先将它“沉没”烟尘,降低它的品位,而后让它腾空射出,震慑读者的心灵。 3.从选文第一、二、三段中可知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自己的感受和思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段写登塔时在透明电梯中疾速上升的感受,“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这种带着些恐惧的内心感受,是作者借一种错觉(整个巴黎在“坠落”,地壳在“下陷”、“沉没”)来表现的;她还运用比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使内心抽象的思绪通过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把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其实就是以“实”来写“虚”。 第二、三两段同样是巧妙地运用比喻,以读者熟悉的事物比喻陌生而新奇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坐电梯登上铁塔时的特殊感受。 4.试分析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作者的眼中,眼前的不再是一座大铁架。它有着不同的意义,它是法国的象征,是十九世纪工业文明的标志。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一个有生命的孤独体——埃菲尔铁塔,抒发了登埃菲尔铁塔时的直觉、幻觉、感受、感想,说明重大的创造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这一永恒话题。 二、语言运用 5.将下面5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下面横线处。(只填序号)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地标建筑之一,法国人亲昵地把它称为“铁娘子”。自1889年落成以来,________。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埃菲尔铁塔的“内心世界”。埃菲尔铁塔的名字源于它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为了纪念这位大师,________。埃菲尔铁塔总高324米,登高远望,______。由于它设计新颖独特,______。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经典艺术杰作,在构想之初曾引起许多人的抗议。1887年埃菲尔铁塔破土动工时,超过300名巴黎市民联署一份请愿书,要求停止这一工程。尽管争议不断,________。人们对这座铁塔的看法也是今非昔比。 ①埃菲尔铁塔还是如期落成并对游客开放 ②因此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③人们特意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④整个巴黎美景尽收眼底 ⑤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名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答案:⑤③④②① 6.下面这则邀请函有语言不得体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4月24日—30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   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琴的悠扬,歌的奔放……等。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11年4月10日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贵校—我校 鼎力—诚挚(符合句义即可)  聆听—听到(符合句义即可) 把“歌的奔放……等。”中的“等”或“……”删掉 惠顾—光临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窥视(kuī)   轻飏(yánɡ)   坠落(duò) B.逃遁(dùn)     抽搐(xù)        鞭笞(chī) C.怜悯(mǐn)     无恙(yànɡ)      淹没(mò) D.纤绳(xiān)    笼罩(lǒnɡ)       晃悠(huànɡ) 解析:选C。A项,坠读zhuì;B项,搐读chù;D项,纤读q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谩骂 枉废心机 脉搏 人才辈出 B.安详 鼎鼎大名 粘帖 返璞归真 C.讥诮 眼花缭乱 震慑 振聋发聩 D.撕杀 一筹莫展 装帧 真知灼见 解析:选C。A项,废—费;B项,帖—贴;D项,撕—厮。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股票市场是一个更为奇怪的数字空间,出手买下100元股票之后,半小时之内可能________为180元,也可能只剩下10元。 ②剑身上要么铸有神秘的龟背纹,要么镌刻着像符咒一样的鸟篆,________着持剑人是谁。 ③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________一次地发生,为什么至今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A.攀升 标示 不只   B.飙升 标示 不止 C.飙升 标志 不只      D.攀升 标志 不止 解析:选B。攀升:是指慢慢地上升;飙升:是指迅速地大幅度上升。据语境所描述的变化之快,应选“飙升”。标志:既可作名词,表明特征的记号,又可作动词,表明某种特征;标示:动词,标明、显示。从语境看是显示让人看的意思,应选“标示”。不止:超出某一数量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据语境应选“不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的浮尘…… B.巴黎城,安然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 C.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 D.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乎其微吗? 解析:选D。微乎其微:形容极少或极小,应改为“微不足道”。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夏天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倒西歪,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般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杈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儿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5.“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 6.“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落叶沉入泥土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 7.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灿烂时尽情释放但很沉稳,风雨中岿然不动而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自信潇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40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一种特制的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触摸到蓝天。有人在描述拉萨的天空时讲了这么一句话:“掬蓝天洗脸。”说得实在精妙。我则常常这样想,也许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拉萨天空的湛蓝才越发显得深邃、纯净;也许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它的湛蓝也更加鲜活、美丽。   拉萨天空的蓝色是属于那种纯粹得淋漓尽致、无拘无束的色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使之长久地凝固在天幕的某个地方,让你尽情而贪婪地享受人间的碧蓝所带来的无限宽阔。我站在这个城市里任何一条并不讲究的街头或陋巷中,都会看到许多人在荧屏上和书本上看到过的那座高大的、依山而建的气势磅礴的房子——布达拉宫,它头顶的天空在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都净蓝净蓝地发亮。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变得更加神秘、诱人!于是,我有了这样的猜想:拉萨的天空之所以这么湛蓝,就是因为有这座独特的圣殿,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像一所空房子。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就在浮云碧空下石块砌成的通往大昭寺的路上,我不时地能看到一些磕着长头的虔诚的信徒,他们全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用即使伸长了仍然佝偻的身体丈量着大地。衣褶里雪霜搅和着沙尘和满脸的沧桑告诉人们,他们是从遥远的山那边河那边匍匐而来的。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扎绑着护膝,他们做好了应付旅途上一切艰险磨难的准备,然而他们心灵上因急切企盼而聚集的灼痛,因极度寂寞而结痂的伤痕,却是什么也难以抚慰和弥合的。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只知道磕头,从不说话。没有话语反而显得他们说了许多话。现在大昭寺就在眼前了,这是他们此行的终极目的地,也是极辉煌极鼓舞人心的最后一段里程。据说,到“圣地”来磕头朝拜,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我没有想到在这些朝拜者的队伍里,竟然有一个藏族少年,他认真磕长头的动作却怎么也掩盖不了他的笨拙。只剩下最后一个长头的距离,他就到大昭寺了,他却没有磕这个长头,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拉萨!我的亲娘!”喊完后,他觉得肚子好像饿空了,静静地伏卧在地上,舒展着四肢,倾听着日光城从地心里传来的呼唤藏家儿女的声音。   藏族少年的头不偏不倚地正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他从阿爷的嘴里就知道,这圣殿的墙上彩绘着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故事,他此次进日光城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位祖祖辈辈受到藏家人尊敬的公主的铜塑鎏金像。   就在藏族少年全身伏地在大昭寺前虔诚地朝拜时,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蓝天下格外耀眼,闪金闪银。有一朵白云飘飘而来,打扫着天空的灰尘…… 8.从第一段来看,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湛蓝,透亮。②低矮(或:伸手可及)。 9.如何理解第三段“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贴切的比喻,形象揭示了天空和拉萨相互映衬的和谐。②有了这块“窗帘”,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就显得更加神秘、诱人。 10. 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幅民族风情画,请概括这两幅画的内容。两幅画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众信徒虔诚地前往大昭寺朝觐;藏族少年朝拜大昭寺(或:藏族少年朝拜文成公主);②两幅画共同体现了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 三、语用创新 11.(原创)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部分文学创作者的一个很大的创作途径,但网络侵权也十分严重。请你依据下面的材料,和生活中有关网络的相关知识,写出张抗抗提出的网络文学侵权行为的具体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国的作家面临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是原创作品在网络上被侵权情况严重。张抗抗表示,修订《著作权法》已经成为知识产权发展纲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网络上电子书的使用、数字读物的出版令多数作家无法拿到稿费。部分网站随意地链接复制,甚至用“人力打字机”把文学作品进行转载,损害到了作家的利益。 12.把下面的几个短句整合成一个长句,要求语意明确。 ①“孔子教育奖”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 ②它被称为“世界教育领域的诺贝尔奖”。 ③它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济宁市、曲阜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商而提出申请的一个有关教育事业的奖项。 ④它是在2005年10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批准的。 ⑤该奖项是以中国政府名义正式设立的国际大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称为“世界教育领域的诺贝尔奖”的“孔子教育奖”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济宁市、曲阜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商而提出申请并于2005年10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批准的,以中国政府名义正式设立的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