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考点解析】
分析小说结构,概括小说主题
一、分析小说结构
分析小说结构其实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的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个环节。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旨。
高考试题所选用的小说都是微型小说,而且它们一般采用线式结构、场面式结构、对比式结构等常见的结构形式。从结构把握的层面上看,场面式结构和对比式结构都是一般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下面主要说说微型小说的线式结构。
线式结构的微型小说在设置情节线索时,可以安排单线情节,也可以安排双线情节。单线情节指的是以一条线索安排故事的发展变化。双线情节指的是写了两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一条情节线索,这两条线索可能平行发展,也可能交叉发展,在作品的最后一个细节单元(也可能在某个特定的细节上),两条线索发生碰撞,交织在一起,形成作品的高潮。 从结构的要素上看,除了情节外,我们还要关注线索、过渡、照应和伏笔等。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扑哧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请分析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情节安排。
解析 这篇小说中主人公侯银匠的人生其实带着浓重的凄苦和悲凉,中年丧妻,相依为命的独女又外嫁,因而孤苦无依。但小说却有意淡化了这一切,截取了他在独女出嫁前后的生活片段,借以表现他父爱朴实深沉、精明能干、勤劳善良的特点,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善的启迪。全文围绕侯菊出嫁的中心事件,脉络分明地描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言行感受,结构严谨。第二段概述父女相依为命和侯菊少年精到的情形,为后文选定佳婿、装扮和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婚事后父亲的孤独等情节做好了铺垫;后文又与前文处处照应,使全文浑然一体。这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主人公是侯银匠,全文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对他的直接描写,如女婿人选的选定、陪嫁首饰的加工、送女上轿的热泪、消磨长夜的孤独等情节中人物的言行感受,使这个质朴、善良、精明、勤劳而颇具传统奉献精神的老父形象跃然纸上;但另外三分之二的文字却是对其独女侯菊的刻画,如早早持家、索要嫁妆、手制花轿、出租花轿等情节,直接表现了她精明能干、自尊心强的特质,也以言传身教之功含蓄地折射出主人公的为人。这种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还因以有形写无形而更有情趣。
参考答案 线索:侯银匠独女出嫁前后的生活状态。情节:侯银匠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精明能干,侯银匠选定佳婿,侯菊装扮和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女儿出家后侯银匠的孤独。
例2
抻面条
许行
他特别喜欢吃面条,一天三顿也不厌,不过这可不是粮店里卖的那种面条……
小时在家里母亲给他擀面条,一碟鸡蛋酱,一盘芽葱,或者黄瓜,水萝卜等小菜,他吃得真香!以后结了婚成了家,妻子摸到了他的脾气,比母亲还下力给他做面条吃。她能擀、能抻,抻出来的面条要粗有粗,要细有细,比从模子里轧出来的挂面还匀溜,吃起来硬实、筋叨、口感好,就是到了肚子里也觉得舒服。
不幸,妻子比他先走了。他也六十大多了,但身板硬实,牙口好,还是爱吃抻面条。现在续了个后老伴,这个五十刚过的小老太太,就只给他买挂面吃,吃起来真败口!
星期天女儿回来了,一看爸爸瞅着挂面条眼晕、不下筷……她把爸爸的饭碗端过去说:“你等一会吃。”便扎起围裙下了厨房。和面、揉面、饧面、抻面……大约半个多钟头后,一碗面条端到了爸爸的面前。他一惊,女儿什么时候也学了母亲的手艺?这回他吃着嘴里香,肚里苦,他想起前妻,眼泪含在眼眶里……
这一切后老伴都看在眼里,心中很不是滋味。第二天,她吃罢早饭,便提了一盒点心,到饭馆去向抻面师傅学习。学和面,学揉面,学饧面,学抻面。
抻面这道关最难过。她人老了,手脚笨了,力气也小了,怎么也弄不到抻面师傅那么灵巧,不是粘连,就是断条,二斤面未抻完便一身汗了。她不得不出个高价,匀了一斤抻面条回去。
老头子离休后搞史志,天天到班上去。午间回来,一碗抻面摆在面前。
“啊,小凤(他女儿)来了?”
“没。我给你抻的。”
“你也会抻……?”
“你别隔着门缝看人。”
老头子吃得很香,这面条跟过去妻子抻的差不多。
“想不到你还有这两下子,这跟她过去抻的一样……”老头子一高兴,有点说走了嘴。
老太太听了当然有点不是味,这老家伙总想着他的前妻……不过,这毕竟是赞美她,把她说成跟他前妻一样,有啥不好?于是,也很高兴。
第二天老太太练抻面就更来劲了,她先到饭馆去学一通,又在家里自己和面苦练。可翻来覆去还是抻不好,这大概得费点功夫,不到十天半个月出不了徒……眼看就该做午饭了,没办法还得跑到饭馆去匀人家抻好的面条。好话说了一筐,勉强按成碗的面条价格匀了一斤回来。呵?一上楼房门开着,老头子回来了。
这回露馅啦!
“唉,没想到吃一口饭,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老头子明白了后有些过意不去。
抻面条煮好后,老头子只吃了半碗。不知怎么的,他心里老觉得这抻面条味道有点不对了……他说:
“以后咱们吃烙饼吧!”
这天夜里老太太偷偷抹了半宿眼泪。又一个星期天,老头子女儿回来了。她又要动手给爸爸做抻面条,老太太一把揽过去说:
“我来!”
“老头子和女儿都睁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老太太熟练的抻面表演。
老头子这晚心情激动,喝了两盅洒,不免亢奋起来,上床后毛手毛脚帮老太太脱衣服,待脱下衬衫,他怔住了,天哪,老太太两条胳膊肿得像发面馒头了……他一切全明白啦。心中震动非常,紧紧地搂着老太太,眼含热泪,不胜爱怜地抚摸她的胳膊:
“唉,这该死的抻面条呵!……”
请分析这篇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安排。 解析 这篇作品写了两个人物:老头子和后妻。老头子从小就喜欢吃抻面条,成家以前是母亲做,成家以后是妻子给他做。后来妻子去世,他找了一个后妻,她不会做抻面条,因而他瞅着挂面条常下不了筷子。女儿星期天回来看到父亲胃口差便亲自动手下厨做抻面条;后妻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背着他暗暗到饭馆里去学抻面。第二天没学好,她买下了饭馆的抻面条。第三天接着又去学。直到下个星期天,女儿过来正想抻面,她一把抢过去,相当熟练地为老头子抻了顿面。他和女儿都惊得睁大了眼睛。当晚睡觉时,他看到了她那条肿得像发面馒头似的胳膊,他这才明白事情的缘由,明白她的一片深情和苦心。作者通过抻面条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把一对老年夫妇那恰如晚霞的爱情有滋有味地表现出来。这篇作品的结构,明显地存在着两条线索:(1)老头子爱吃抻面条;(2)后妻暗地里去学抻面条。“抻面条”则是两条线索的碰撞点,全篇的两条线索围绕着这一件事情而展开,使得作品结构在这个小篇幅里并不因叙述过两个人的故事而显得臃肿、窘迫。
参考答案 线索:这则小说围绕“抻面条”安排了两条线索——老头子爱吃抻面条和后妻暗地里去学抻面条,形成了双线结构。情节:老头子喜欢吃抻面条,后妻不会做抻面条,他因而食欲不好;女儿回来为父亲做抻面条;后妻背着他暗暗到饭馆里去学抻面,一个星期后为老头子抻了顿面,令他和女儿都很吃惊;晚上睡觉时,老头子看到了后妻肿胀的胳膊,明白事情的缘由和她的一片深情和苦心。
例3
第一位委托人
[德国]威吉兰兹
约翰·史密斯的律师事务所里散发着油漆味。他还十分年轻。他的事务所今天早晨才开张,办事处只是一间工作室。此时这位刚刚开业的律师正坐在他的大办公桌后面,等待着他的第一位委托人。
第一个委托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人?是一位大企业家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不管他长的是什么模样,不管他是哪儿的人,我决不能让他知道,他是第一位委托人,约翰寻思着。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无论在医生那儿还是在律师那儿,反正都一样。一个才开张的事务所就异常忙碌,这一点肯定会立刻获得人们的信任。
正在他沉思默想的时候,外面的楼梯上响起了男人的沉重的脚步声,来人慢慢地向等候室走来。约翰满意地听到,门打开了,又关上了。接着,他工作室的半掩的门上响起了敲门声。约翰看见,走进来的是一位灰白头发,衣着朴素的男子。他心想,这是一个普通人,他会给我带来好运的。谁同老百姓一起耕作,谁就会获得丰收。
“请原谅……”来人说。
约翰迅速地拿起面前还没有同电话线路接通的电话听筒。“对不起,请坐一会好吗?我有两个要紧的电话要打。”他胡乱拨了个号码,静静地等了一秒钟,然后自报了姓名。
“我……”来人想打断他的讲话。
二、概括小说主题
概括作品主题,要求能够概括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见解、观点、主观意图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
一般来讲,要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如对比、衬托等)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把握小说的主题时,要注意对小说主题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分析,观察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对这类小说,如果仅用一个主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来说明主题,是不可取的。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或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30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旨的理解。
解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一条小小的河流成为了生命的禁区,让只是想下河洗涤身上战灰的战士付出生命代价。这篇小说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控诉了残酷的战争,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答案 小说通过双方战士下河洗涤身上的战灰却要付出生命作为代价的描述,控诉了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呼唤和平和幸福的生活。
例2
迎宾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来了。他似乎特别喜欢“百竹图”。眯着眼睛点着头,绕着画台转来转去,不时用手指指点点评论着。马经理不是门外汉,他的评论和夸赞都很中肯,还指出了不足之处,郑副市长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不知马经理是不是有备而来,他欣赏过这幅画后,当即表示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在总台大厅里。
郑副市长一怔,心想:前天我在红尘宾馆,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要再花钱买?
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昨天他下令撤了。许多宾馆落俗挂这个,他们则挂幅迎宾竹,新颖雅致,别具一格。
郑副市长笑笑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000元,我多一文也不要。你先回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郑副市长乐呵呵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淑芬见他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饭?”
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庆贺第一次获得润笔费。”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水平。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书画赛,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结果你的那幅……”
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儿:“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我是专门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名109位,108将里没有你。”
“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郑副市长一脸惊疑再三摇头。
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实话告诉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去试价,有给5元的,有给10元的,最高的一个给20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你以为2000元出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其实你出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利!”
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一口连着一口地抽起来。
淑芬瞥了他一眼,转身到厨房炒菜去了。不一会儿,淑芬炒了几道菜,又取出一瓶酒。郑副市长慢腾腾地来到餐桌前坐下,发现几道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不禁叹息一句:“唉,可惜无喜可贺!”
淑芬朝他点头一笑:“人如其竹,高风亮节,闻过则改,还有比这更值得庆贺的喜事吗?”
郑副市长点点头,眉毛往上扬了几下,说:“我想通了,还是你做的菜最干净,吃得心安理得,不生病。”
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绝了他买画的要求。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上听出,马经理显然很吃惊,说是嫌价钱低可再加钱。
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我打探过了,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个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老郑听后,自然几多感慨。
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书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
(选自《2000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
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解析 这篇小小说《迎宾竹》写的本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一个很传统的话题:一个成功男人离不开一个好女人的支持和帮助。很普通的一个故事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篇充满悬念、又发人深思的小小说,除了作者善于巧妙叙述外,那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的作用不可小视。由于这一结尾,副市长妻子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小说的主题不尽一样:(1)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2)领导者要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更要警惕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为,同时要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3)领导者的亲属,对领导的工作既要支持和帮助,更要勇于监督,对其错误要敢于批评等。
答案示例 我认为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首先,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副市长的妻子淑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的。其次,情节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但小说的转折和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怎样做丈夫的思想工作。最后,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
(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