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卷I(阅读题 )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文、猪肉和知识分子
叶匡政
近几年,学术造假事件曝光不断。浙江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贺海波论文造假”一事会严肃处理,并选择在“3·15”这个特殊的日子通报了处理结果:涉及造假的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如今的媒体和艺术家对知识分子的现状也开始投入更多的关注。近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的热门话剧《操场》,由诗人邹静之编剧,关注的是大学教授的精神状况,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学术造假事件的评论;可谓浩如烟海,但大多数人是拿学术评价体系或学术背后的利益机制来说事的。或指责当下学术评价体系只看重论文数量,不注重论文质量;或指责目前大学教授或学者之所以重视评估,是因为评估关系到切身利益;或指责院士、导师等人成了学术“包工头”,将学术研究变成牟取个人暴利的工具。一份调查显示,有64.3%的学术研究者用“严重”一词来形容当下的学术造假情况。
然而,这终究只是一些表面现象,本质却是一些知识分子的精神出了问题,他们对知识和真理丧失了基本的尊重。无论大学、研究机构,还是管理学术机构的部门,都把学者追求真理看成上个世纪的已经过时的观念。一个追求与捍卫真理的学者,在过去是英雄,在今天则可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傻瓜。有人给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知识经济时代,言下之意是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必须服从经济的时代,知识假如不能成为我们获利的工具,那么它就毫无意义。
因为对知识抱着工具主义的态度,所以知识分子也成了小技术官僚的代名词。某些知识分子迫不及待地炮制一些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晋级也好加薪也好,都与此密切相关。实际上,在他们看来,论文和肉贩眼中的猪肉并没有太大差别,论文就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如同猪肉是肉贩的人生的一部分一样。他们自甘堕落地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知识小贩,向各类研究基金会和投资者叫卖自己的研究计划。他们龟缩于公众视野之外,成天奔波于各类研讨会,操着枯燥乏味的话语讲一些毫无见解的大话、空话。他们按照利益机构的指令和时间表,定时、定量地生产着对时代毫无意义、用处的学术观点。他们不是靠思想活着,而是靠不思想活着。
某些知识分子生活的堕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正如邹静之在《操场》中所揭示的,他们不仅丧失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对社会事务的关心能力,而且丧失了生活的能力、爱的能力,更谈不上对真理的信奉与追求了。知识分子曾被人们看做知识的卫士、社会的良心;对真理的热爱,曾是他们首要的美德,然而这种美德,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中竟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唯名利是图而进行的学术造假,不仅损害了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权威,更贬低了知识和真理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和价值。
当知识分子以平庸、自大和墨守成规作为学术生活的准则,并失去了发现真相、捍卫真理的欲望时,当知识沦落为机构或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时,当我们对学术造假的批判不触及知识分子整体的精神现状时,曝出再多的学术造假事件都是正常的。真理好比苹果,它的生长不仅需要环境,也需要养料和时间。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浙江大学选择在“3·15”这个特殊的日子通报“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处理结果,彰显了大学打击学术造假的力度和决心。
B.对学术造假事件的评论可谓浩如烟海。调查显示,有64.3%的学术研究者用“严重”一词来形容当下的学术造假情况。
C.新闻媒体和艺术家尤其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由诗人邹静之编写的反映大学教授精神状况的话剧《操场》,近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D.当知识沦落为学术机构或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时,曝出再多的学术造假事件都是正常的。
2.下列对某些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某些知识分子自甘堕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知识小贩,向各类研究基金会和投资者叫卖自己的研究计划。
B.某些知识分子靠不思想活着,只是按照利益机构的指令和时间表,定时、定量地生产着对时代毫无意义、用处的学术观点。
C.某些知识分子不仅丧失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对社会事务的关心能力,而且丧失了生活的能力、爱的能力,更丧失了信奉、追求真理的能力。
D.知识分子对知识抱着工具主义的态度,要么为了晋级加薪,要么为了担当小技术官僚,总是迫不及待地炮制一些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
3.下列对某些知识分子的“堕落”造成的影响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某些知识分子的“堕落”损害了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权威。
B.某些知识分子的“堕落”会滋生各种学术造假事件。
C.某些知识分子无法抵挡物质利益的诱惑,把知识当成了获得利益的工具。
D.某些知识分子的“堕落”贬低了知识和真理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和价值。
二、古诗文阅读三古古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24分)
六国论(节选)
(1)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⑴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⑵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2)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⑶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摈弃 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 罪秦:有罪的秦国 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竟然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6.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
⑴
⑵
⑶ (二)名篇名句默写(7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2)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 (3) ,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忧劳可以兴国,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光辉译者心
陶澜
余光中常说诗、散文、评论、翻译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美感世界。他翻译作品产量极为丰富,有中译英的中国现代诗,也有英译中的英美诗歌,《土尔其现代诗选》,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王尔德的戏剧《理想丈夫》、《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等等。
他还是那本赫赫有名的《梵·高传》的中译本第一人。
余光中大学毕业两年后的那段时间,他的妻子范我存一直不在他身边,日益浓郁的思念之情把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推向了深渊。“那是我一生最烦恼的时期,身多病而心常乱,几乎无日安宁。”就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到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英文本。正是这本书,使余光中像崇拜梵·高的绘画一样崇拜起梵·高的“苦难”来。他决定翻译此书。他把自己的大计划与梁实秋先生商量。恰好梁实秋先生也读过这本奇书,可是觉得书太长,又牵涉到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专业问题,就劝初涉译事的余光中不如节译算了。但余光中认定,一本书既然值得翻译,就该全译,否则干脆不译。
一动手翻译,果然艰难。余光中后来回忆道:“本已身心俱疲,又决定要揽下这么一件大工程,实在非常冒险。开始的时候,只觉不胜负担,曾对朋友说:‘等到我译到梵·高发疯的时候,我自己恐怕也要崩溃了。’可是随着译事的进展,我整个投入了梵·高的世界,朝夕和一个伟大的心灵相对……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恼……就这样,经过十一个月的净化作用,书译好了,译者也度过了难关。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
多年后,余光中更深入地道出翻译《梵·高传》的意义:“我不但在译一本书,也在学习现代绘画,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一个伟大的心灵,并且借此考验自己,能否在他的感召之下,坚持不懈,完成这长期的苦工。”
余光中译《梵·高传》震撼了许多敏感而年轻的心灵。1957年3月,在台湾《大华晚报》连载后,《梵·高传》分上下两册正式出版。先有重光版,后有大地版,一印再印,总印数逾三万册。梵·高不仅拯救了余光中,也为余光中赢得了许多朋友。比如陈锦芳,14岁就读了他翻译的《梵·高传》;林怀民更早,12岁就读了。作家三毛殁后,家人以她生前最喜爱的三本书陪葬,其中一本便是余光中译《梵·高传》。
余光中说,梵·高强烈的宗教情操以及色彩感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梵·高的生活经历与悲悯情怀使他自然而然地将艺术的重心从美女贵人移向“中下层阶级”,使他能把“原本平凡的人物画得具有灵性和光辉,更重要的是,具有尊严”。从创作之初的《扬子江船走曲》到后期的《一枚铜币》,余光中一直在诗作中表现出对平头百姓由衷的关爱和认同。
余光中喜爱梵·高早期以《食薯者》为代表的写实之作,认为它们“阴沉之中有温暖,黯淡之中有光芒,苦涩之中有一种令人安慰的甜味”。“另具一种坚实苦拙之美,接近原始而单纯的生命,十分耐看”。余光中也推崇梵·高后期那些饶富象征意味的画作,赞颂梵·高能“从写实的局限里跃升入象征与表现”。余光中半世纪的创作历程,同样是不拘于一格,不安于小成的进取,力求超越前人、时人和自我。梵·高绘画的色调,造成余光中诗和散文“蟠蜿淋漓”、“沛然运转”、“笔挟风雨一气呵成”的节奏感与奇异光辉的美感。
20世纪80年代,他在散文中吐露心声:退休后,要“做一个退隐的译者,把格瑞克、劳特雷克、特纳等画家的传记一一译出”。
这也是他近来的一个想法,他最大的希望是台面的生活少一点,幕后、在书房里的写作多一点,有空多翻译一点。他说:“王尔德的喜剧我已经翻译了三本,还有一本我希望能翻译。还有一些画家的传记,我希望能翻译两三本。” (《传记文学》有删节)
10.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文章第一段文字虽短,却是对余光中一生成就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整篇传记内容的完整概括。
B.梁实秋也是位伟大的译者,他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文章第三段写梁实秋则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梁实秋面对困难时的退缩来反衬余光中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
C.本文多处引用了余光中本人的话,这样写增加了传文的真实性,更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传主本人的内心世界。
D.文章第四段中“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一句,是说余光中投入了梵·高的苦难世界,与梵·高伟大的心灵相对,忘记了自身的小小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
E.文章第六段介绍了余光中所译《梵·高传》的出版情况,并交代了陈锦芳、林怀民、三毛等人对余光中的崇拜。
11.本文是如何借助梵·高来写余光中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2.余光中作为译者,是很成功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一个人在某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6分)答 卷Ⅱ (基础知识)
四、文言基础知识(33分)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洎牧以谗诛 洎:自从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1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死亡 D.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1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善刀而藏之 B.敛不凭其棺 C.虽万乘之公相 D.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17.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18.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幸可广问讯 幸其成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成家而致汝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20.下列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是( )
A.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齐人未尝赂秦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2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何渡为?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23.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五、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上海市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将“谦虚”条文删除。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对此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有人认为不妥,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你以“谦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13
14
答案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8.(共12分)
(1)
(2)
(3)
9.(共7分)
(1)
(2)
(3)
(4)
(5)
10.(5分)( )
11.(6分)
12.(6分)
24.作文 (6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0
月考答案
1.C尤其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表述有误,原文是说“对知识分子的现状也开始投入更多的关注”
2.D有原文可知,D项说法过于绝对,应将“知识分子”改为“某些知识分子”
3.C此项说法属于某些知识分子“学术造假”的原因
4.D(A.咎:归咎,怪罪 B.摈:抵挡 C.罪秦:归罪于秦国)5.D(①崤山以西 ④挺身而出 ⑤休养生息)6.A(A都表转折 B做/成为 C拿、用/因为 D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它)
7.A(条件和结果颠倒了)8.⑴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境内休养生息。
⑵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 ⑶正因为他们最终不能做成秦国所做的事情,所以到最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9.略
10.CD
11.①是梵·高的精神力量拯救余光中于生命低谷,余光中的人格魅力也因此得以提升。②余光中从梵·高的画作中汲取营养,使他在艺术领域内不断发展与成熟。③梵·高与余光中互为映衬,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变化着、成长着的余光中。(6分)(不局限这三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合理即可)
12.①要有明确的目标。②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③要能够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事业中去。④要有专注的精神,不被外物所扰。⑤要能够从优秀人物身上汲取养分,来充实自身,完善自身。(评价标准:观点正确2分,对人物品质有正确把握,能结合作品分析2分,阐述充分2分。)
13.B(等到,及)
14. A(A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
15.C(丧:亡失)
16.C(A“善”通“缮”B“敛”通“殓”D“少”通“稍”)
17.C(①在②用来③被④成为)
18.C
19. B(“致”为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
20.C
21.C
22.C
23、C(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参考译文
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李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