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专项复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年高考历史专项复习题

ID:314070

大小:31.3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011·济南二模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 1.B 【解析】  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这一关键词。A、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2.2011·湛江模拟《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D 【解析】 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低的问题 。     3.2011·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      (4)根据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 (3)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 (4)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5)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 本题 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题 从两则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得出,注意语言要精练。第(2)题 ,正确解读地图,语言表述要准确。第(3)(4)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得出。第(5)题  ,注意限定语“新特点”。  4.2011·威海统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1)图(a)和图(b)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图(c)中的商业有什么特点?    (3)图(d)和图(a)、图(b)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4.(1)图(a)反映的是刀耕火种,图(b)反映的是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联系: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原因: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 (4)图(a):锄耕是古代中国农业重要的种植经营方式,锄耕的出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图(b):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垦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图(c):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交流。图(d):商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进步,商税成为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 本题 选用不同图片来反映农业生产方式演变及商业发展的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析能力。解题 关键是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第(1)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 注意时间限制是清代,结合宋以后商业及城市发展回答。第(3)题 注意农业与商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第(4)题 选择任意一幅图回答即可,注意语言表述要简洁。  课标文综35.H1、J2[2011·安徽卷]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 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课标文综35.H1、J2[2011·安徽卷] 【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 ,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解析】 本题 主要以农业为主线,考查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内在线索明晰,但跨度大,解题 时应联系所学知识,领会材料中的关键词,根据历史阶段特征来具体分析相关问题 。第(1)问首先界定时间为“古代”(楚相孙叔敖、汉代等),再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牛耕”“犁耕”“境内丰给”“牛疫”等,就不难组织出古代农业的特点了。第(2)问注意包含两个小问,指出“状况”,分析“这一状况”的原因。“状况”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已经在使用机器,但是机器所占比重低;再根据表中所给时间可以判断出是民国初年,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民国初年经济概况)就可以得出这种状况的原因了。第(3)问是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当代农业状况,其中也是包含两个小问。第一小问关键是审清关键词“直接原因”,从材料“农业部发布”等信息不难回答;第二小问的“趋势”要联系史实,这一问题 综合性较强。所以,从这一问题 可以看出,历史考试还是侧重于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的掌握。  课标文综14.H1[2011·福建卷] 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标文综14.H1[2011·福建卷] C 【解析】 本题 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灌溉工程——坎儿井。结合本题 特点,可用排除法。坎儿井是在汉代出现的,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很多像都江堰等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②的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课标文综10.H1[2011·山东卷]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课标文综10.H1[2011·山东卷] B 【解析】 本题 利用图片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汉代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反映了农民利用新农具进行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择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汉代以前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推广牛耕,而雇佣关系出现于明代,均可排除。  课标文综12.H1[2011·四川卷] 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   A      B      C      D 课标文综12.H1[2011·四川卷]  A 【解析】 本题 考查灵渠开凿的历史意义。解题 关键是正确把握地图,认识陆上中国最南方指今天的两广地区,很容易就得出A项正确。  课标文综15.H1[2011·四川卷]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课标文综15.H1[2011·四川卷]  D 【解析】 本题 考查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解题 关键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可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可断定A、B、C三项说法都错误。确定答案为D项。    课标文综13.H1[2011·浙江卷]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课标文综13.H1[2011·浙江卷] D 【解析】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及地理位置可以容易地选出D项。  课标文综14.H1[2011·浙江卷]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课标文综14.H1[2011·浙江卷] B 【解析】 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课标文综16.H1[2011·重庆卷] 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 A. 使用新式“纱绸机” B. 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 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课标文综16.H1[2011·重庆卷] A 【解析】 本题 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纱绸机”出现在明朝嘉兴地区;唐朝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三国时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故选择A项。 课标文综12.H2[2011·北京卷]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课标文综12.H2[2011·北京卷] A 【解析】 本题 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依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①正确;此处遗址发现多个诸侯国的货币,可知②③正确;④说法片面。故选择A项。  课标文综15.H2[2011·福建卷]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课标文综15.H2[2011·福建卷] D 【解析】 本题 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国家抑制商人,商人却日益富贵,国家重视农民,农民却日益贫困。这实际上是说国家所希望的与商人和农民的现实地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故选择D项。重农抑商是一种政府行为,不涉及百姓问题 ,排除其他选项。  课标文综1.H2[2011·江苏卷] 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课标文综1.H2[2011·江苏卷] C 【解析】 本题 以明朝张翰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主张和材料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解答本题 关键在于把握明朝时期经济特征和材料信息,经济特征是商品经济活跃,材料突出农末业适均,强调比例适当。A项与作者主张相反;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课标文综25.H2[2011·课标全国卷]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课标文综25.H2[2011·课标全国卷]  D 【解析】 本题 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旨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因此从图中我们获得正确信息是D项。A、B、C三项信息在图中不能获取。  文综13.H2[2011·全国卷]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文综13.H2[2011·全国卷] D 【解析】 本题 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涉及明朝后期农产品商品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商品化是一条鞭法的影响,而一条鞭法是明朝税收政策的重大变化,也是中国古代税收政策的重大变化。故选择D项。  课标文综14.H2[2011·四川卷]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课标文综14.H2[2011·四川卷]  D 【解析】 本题 考查一条鞭法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的标志。本题 考查学生识记和知识迁移能力,解题 关键是识记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相关史实。    课标文综2.H2[2011·天津卷]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课标文综2.H2[2011·天津卷] A 【解析】 本题 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状况。“西家卖丝籴新谷”说明“丝”和“新谷”都成了商品,这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选择A项。其他选项与题 干材料无关。    课标文综15.H2[2011·浙江卷]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课标文综15.H2[2011·浙江卷] B 【解析】 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可以推断出C、D两项正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