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 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 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答案:C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答案:C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解析:A.对“对《诗经 》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 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 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解析:阙:过错、缺点。 答案:D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④ D.②⑤⑥解析:⑤说的是萧燧勤俭执政,⑥说的是萧燧请求朝廷发皇粮救济百姓,这几句说的与恪尽职守无关,据此即可排除A、B、D三项。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解析: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看所说的内容是否相符。原文说的是“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即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答案:A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得分点:杂糅、浇浮、宜、内治,句意)(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得分点:异路、与、安、坐视,句意)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慧过人,年少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之职。当时秦桧执政,秦桧的亲党秘密地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让他去主持考试,萧燧问其中的原因,(秦桧的亲党)说:“秦桧的儿子将要参加考试,想把这件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去主持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排在前面。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萧燧提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的任官原则,皇上非常高兴,写了《用人论》交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之前,他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与萧燧有关,因为萧燧未曾做过县令,于是就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秬都在朝廷之外拿着符节,(凭着宫里)有依靠,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皇上以此问萧燧,他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不是我所能明白的。”皇上说:“忠言啊!”他趁机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亲近的人有功劳可以通过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他们权力。皇上都赞许并采纳了。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土地少,财力困乏,他刚到严州时,官府的钱不到三千串,萧燧通过勤俭执政来使财用富足。两年间,用盈余填补拖欠的赋税,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之职,调他去治理婺州。道路上满是严州的百姓,几乎不能走,送萧燧出严州境 外的百姓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制度,不费力气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施予严州粮食,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下诏书召回他,他说:“江浙一带两年水涝干旱,希望皇上下诏为百姓说话,仍令各主管部门放松各郡县的赋税,不要催得太紧。”十年,皇上说广西一带百姓的人口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这一带的人口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萧燧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古歌(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8.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出塞戍守的士兵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和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9.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句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诗人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感人!(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组作答)(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诗经•采薇》)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答案:(1)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哀民生之多艰(2)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虽九死其犹未悔(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羁鸟恋旧林(4)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久在樊笼里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横穿《诗经》的河流洪烛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 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 峦 、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 —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D.综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解析:A、D两项理解正确。B项,“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项,“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E项,“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答案:AD(2)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筛选,文中多处通过对《诗经》语句的解读,反映了先民生活的情况。要注意筛选关键词语。答案: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能答出两点即可)(3)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6分)①第②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贫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贫血”?(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问是一个比喻,抓住“灵感”像“花朵”这个比喻,就可以知道“枯萎”的意思是“灵感消失”,造成灵感消失的原因就是“贫血”一词的本体含义。结合“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一句可以理解“贫血”的原因。答案:①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②文末最后一段画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内涵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理解这句话要了解其修辞手法,这句话中的“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是借代手法,代指《诗经》反映的先民生活。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结合借代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答案: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淳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探究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和文章层次安排的特点的理解。可以从首尾照应、形散神聚等散文常用的手法的角度思考。答案: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苦日子锻造“真孩子”——家乡人追忆90后支教大学生赵小亭7月21日,一个20岁的名叫赵小亭的如皋女孩在贵州支教时被山石击中,永远闭上了双眼。爱笑、爱美的女孩把自己如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布依族、苗族山寨崎岖的山路上。连日来,悲痛一直笼罩着她的家乡江苏如皋。赵小亭是个普通的女孩,但接触过她的每一个人都被她美丽的笑容感染着。小亭高中时的班主任孙老师至今还对这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特别爱笑的女孩印象深刻,“她是一个聪明伶俐、成绩优秀又有上进心的学生,虽然身材瘦小,但她每年都带头报名参加运动会。”说到这儿,孙老师流泪了,他说高中生往往更关心学习,但赵小亭当时就喜欢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而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她上大学。 “小亭特别尊敬老人,见人一脸笑!”67岁的陶婆婆是赵家的老邻居,这么多年来看着小亭从襁褓中的婴儿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如今,那脆生生的一句“奶奶”还响在耳边,人却已是阴阳两隔,老人想到这些便无限悲伤。“小亭短暂的20年,几乎都是笑着过来的。大一暑假,小亭在湖南新邵支教,她打电话告诉我,那儿没有地方洗澡,吃住都在教室,温度高得吓人,还没电扇,只能靠人手一本作业本来驱热,还要忍受泛滥的蚊虫叮咬。我当时觉得特别揪心,可小亭却不以为意。她还笑着劝我要宽心,说自己哪有那么娇气!”小亭的母亲说。“小亭啊 ,我的小亭!”赵小亭的外婆拿着外孙女的照片一遍一遍地抚摸,一声一声地呼唤,像是要把她的心头肉喊回来。外婆照着一张板凳比划着,“我身体不好,有糖尿病。小亭那时才这么丁点儿大啊,就知道对我说:‘外婆,你有糖尿病,吃东西可不能乱吃哦,等我上了大学,挣了钱,一定好好孝敬您!’你们说说看,哪有这么懂事的孩子啊!”赵小亭的父亲是普通的水电工,平时靠给别人做点零活赚钱,母亲在一家太阳能厂做临时工,收入微薄,小亭还有79岁的奶奶和68岁的外婆。小亭家虽然是个二层小楼,但却是14年前盖的,如今房子已有些漏雨。小亭的房间就在二楼,不大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橱。虽然家境贫寒,但小亭的人格却超乎寻常的“富有”。“我们很宠她,但从来不娇惯她。”赵小亭的父 亲说。在得知女儿再一次申请去山区支教时,父亲并不是很赞成,他还曾劝阻女儿,但小亭执意要去,做父亲的只能支持,“我给她汇了1 400元生活费,到现在卡里还有400多块钱没用完,孩子心疼我们,舍不得花钱……”赵小亭永远长眠在了大山深处。家乡的人们说,事故是偶然的,但是小亭的事迹绝非偶然。“小亭去支教,是与她的性格相符的,她本身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她骨子里就有去帮助别人的愿望。”小亭高中的化学老师说。一朵朵山状的白云遮住了大半儿的天空,淡淡的阳光时隐时现。小亭走了,给家乡的人们留下了永恒的思念。在她就读过的如皋中学,人们正以各种方式纪念着她。“这孩子走得真可惜,我们连张照片都找不到。”蒋晶老师叹着气说。她找来一份刊登了小亭照片的报纸,贴在了曾经无数次写过板书的黑板上。“小亭,一路走好。”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生走到黑板前,用手指轻轻勾勒黑板上的字。她默默念叨着:“师姐,我没有见过你,但你一定是最美的!” (1)下列对这篇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大学生志愿者赵小亭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山区的孩子送去了知识和温暖,也为生命的理想和价值做出了感人的诠释。B.这篇新闻主要写了90后大学生赵小亭到贵州山区支教不幸失去宝贵生命的故事,并详细描写了家乡人对她的怀念。C.从赵小亭高中的班主任孙老师和邻居陶婆婆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小亭是一个爱笑的女孩,并且热心志愿活动、尊敬老人。D.赵小亭在贵州山区支教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住都在教室,母亲为她感到难过,她却劝母亲宽心,还说自己没那么娇气。E.“师姐,我没有见过你,但你一定是最美的!”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赵小亭的事迹对家乡人的影响。解析:B.“主要写了90后大学生赵小亭到贵州山区支教不幸失去宝贵生命的故事”有误,这篇新闻主要写了家乡人对赵小亭的怀念。D.该项叙述的是赵小亭大一在湖南支教时的事。答案:BD(2)这篇新闻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新闻第一段的一般作用:交代新闻背景,概括新闻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就本题而言,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两个内容:一是赵小亭到贵州支教献出生命,二是赵小亭的家乡江苏如皋被悲伤笼罩。再联系下文的有关内容,即可分析出第一段的作用。答案:①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点明新闻人物赵小亭的故事;②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家乡人对赵小亭的追忆。(3)请简要分析“虽然家境贫寒,但小亭的人格却超乎寻常的‘富有’”这句话的丰富内涵。(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这句话的表层含意,然后再结合上下文挖掘其深层含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富有”,“富有”指精神上的富有,所以要答出赵小亭的品质特点。答案:赵小亭的父母收入不高,家中还有两个需要赡养的年迈老人,家中生活困难,所以她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她积极乐观,热心各种志愿活动,生活简朴,孝顺、善良,乐于助人,具有“真孩子”的崇高品格。(4)根据文本可知,赵小亭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她也把“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做了进一步发扬。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根据文本可知”“‘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结合现实”。所以,本题的解答思路是结合文本讨论赵小亭的“助人为乐”,联系现实谈“助人为乐”,并指明现实中我们应该怎么做。答案:赵小亭从小就乐于助人,把帮助别人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她选择了支教,到湖南农村支教,到贵州山区支教。虽然她已离去,但她助人为乐的精神会影响更多的人。当下,“冷漠”一词常被人提起,“助人”似乎不再是一件乐事,我们更应该倡导“助人为乐”,让它成为一种时代精神。这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身优秀品格,营造社会的互助气氛,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第Ⅱ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家具市场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多,有的厂家从意大利引进生产线在国内生产家具,却号称“纯进口家具”。B.在“落地完税”政策实施一个月之余,昔日车商云集的车城已经十室九空,几乎沦为一座空城。C.中国国家足球队0:1败北,小组出线希望渺茫。观察员分析失利原因之一是国足领队往往越俎代庖。D.身为派出所所长的常征在办案过程中不止一次收到恐吓短信,不过他对此从来都是不以为意,置之一笑。解析:B.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此处属望文生义。A.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C.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D.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答案:B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绿领巾”事件和“红校服”事件都应引起教育部门的反思,教育应该围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中心,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B.一个个食品安全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元凶在于食品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单一突击哪一方都不能有效解决,必须具备综合的“社会治理”观念。C.针对小悦悦被碾轧事件,大学教授郭巍青指出,在都市社会的复杂条件下,人的情感与本能已被扭曲,社会救助力量正在被削弱甚至遭到毁坏。D.奥巴马在给乔布斯的悼词中说:“乔布斯将互联网装进了我们的口袋里,他让人们不但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而且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解析:A.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为中心”或去掉“为中心”。C.搭配不当,“力量” 不能与“毁坏”搭配。D.语序不当,应把“不但”放在“让人们”前面。答案:B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为了继续鼓励创新,中国政府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目前我们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②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③不断加强前沿技术研究④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资源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⑤立足于基础科学研究A.④②①③⑤ B.④③⑤②①C.⑤②④①③ D.⑤③④②①答案:D16.请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保持句式一致。(6分)静景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在答题时,要参考上下文,仿写时应注意内容上前后关联,形式上前后一致,语言表达上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答案:直线是流畅的美 曲线是婉转的美 一颗感悟美的心17.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5分)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许皞在提案中表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而到了2030年这个比例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届时100个劳动力要供养64个退休人口。这意味着20年后中国的青壮劳动力不仅要参与生产创造财富,还要分出相当比例的人员侍奉巨大数量的老人,届时青壮劳动力短缺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按照现行的学制,国家人才培养的周期偏长,一个7岁入学的孩子,正常情况下,高中毕业19周岁,再读4年大学,等到毕业出来找工作时,年龄显得偏大。继续攻读的优秀人才,读完研究生、博士,差不多30岁了。如果到60岁退休,仅有30年的有效劳动时间。再加上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时间,有效工作时间会更短。因此建议将中小学阶段教育学制由12年缩短为9年,促进适龄劳动人口早日踏入社会。(摘自2012年3月9日《燕赵都市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缩短中小学学制 以应对劳动力短缺②缩短中小学学制 应对未来挑战(或“应对人口老化”)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短诗,按要求作文。扁担横竖都是一段人生;生活的支点,永远在我们自己肩上。全面理解这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答案:所给材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咏物小诗。表面写的是扁担,实际说的是人,是人生。我们的人生道路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为此,我们无论遭逢怎样的人生,都要勇敢面对,顽强担当,因为“生活的支点,永远在我们 自己肩上”。只有全面把握了这首诗歌的主旨,拓展开去才不会断章取义,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当然,写作时完全可 以从某一个角度切入,如谈责任感,谈道义心,谈正视困难与挫折,谈拼搏与进取,等等。题目可以自拟,文体可以自选,只要能与文章主题或者中心观点吻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