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新人教版

ID:324060

大小:26.4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史记〉选修》检测试题 (人教版)一、(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以作比喻和暗示,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二、(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 (一)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害之。                        害:残害,杀害。     B.拨乱世反之正。 拨:治理,整治。     C.《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意旨,意向。     D.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病:担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知言之不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约其文辞而指博              举类迩而见意远     C.是故《礼》以节人                 佐之以张耳     D.求人可使报秦者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 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 B.文本(二)表明孔子担心死后湮没无闻,为了能使自己名垂青史,流芳千古,所以才作《春秋》留给后世。 C.文本(一)借评述孔子写《春秋》表明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通过评述历史,评判是非,为天下仪表。 D.文本(二)交代了《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指出《春秋》写作的指导思想和“春秋笔法”的表达特点。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9分) ①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②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③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 ①沈郎多病: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8.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鉴赏分析。(3分)    9.下阙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5小题)(5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⑵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⑷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⑸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⑹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⑺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三、(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1.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3分)  1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1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5分)  14.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10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防碍       震撼       暴发户       鼎力相助 B.坐镇       喋血      挖墙角       食不果腹 C.瑕疵       九州       掉书袋       一如既往 D.九霄       范畴       入场券       额首称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几年不见,没想到祖父已经耳聋眼花,老气横秋,连走路也要人搀扶了,望着他伛偻的背影,我不禁悲从中来。 B.当年他独闯深圳,身无长物,是凭着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创下了这份家业,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靠运气。 C.一些当红影视明星,提起自己的拍片计划,立刻闪烁其词,头头是道;但一被问及绯闻事件,就显得讳莫如深。 D.他就是这样一个极端固执的人,只要他认定的事,他就一定要做;别人的建议和劝告,他一概置之度外。 17.下列名句,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络调查表明,中学生网络恶搞杜甫的主要原因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知识素养缺乏、内心空虚、游戏人生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B.奥巴马一到中国就与青年人展开对话,这似乎印证了美国媒体的观点:奥巴马对华政策成败与否的关键是能否赢得中国的青年人。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姚明退役,又有林书豪崛起,有西方记者大胆预测,林书豪有可能取代姚明,成为亚裔球员在NBA赛场上新的榜样、新的偶像。  18.仿照下联对“中国历史书”的述说,请你以“语文课本”为对象写出上联。(4分) 要求:①合乎对联的基本写法;②要反映出语文课本的特征。 语文课本:                                                       中国历史书:揽古今风雨,凸显华夏脊梁,点点滴滴,诉说天道沧桑。   五、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C   6.B 7.①褒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把它作为天下的标准。 ②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讲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无能之人。 ③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凭什么让后世的人了解和认识我呢? 8.“争”字本意是“争夺”,在这里运用“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着啄泥的热闹景象,(1分)增强了画面的动感,(1分)描绘出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共3分) 9.下阕主要运用了“鸿雁”“鹧鸪”“落花”三个意象。(1分)(“沙上”“竹间”不得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1分)“鹧鸪”叫声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因此作者写听到了鹧鸪的哀啼,表现了诗人急欲归乡的情感;诗人最后借“落花”这一意象,说“惟有”强调自己思乡不被人了解的凄凉,用“落花知”是说这种思想只有悲情的“落花”才了解,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深的凄凉和孤寂。(1分)(共3分) 10.⑴金就砺则利 ⑵羁鸟恋旧林 ⑶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⑷俯察品类之盛  ⑸川泽纡其骇瞩  ⑹丛菊两开他日泪 ⑺同是天涯沦落人 ⑻赢得仓皇北顾 11.①以史立身 ②以人为本 ③身残志坚(或“忍辱负重”,意思对即可)  12.(1)作者用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是点睛之笔;(1分)“感动”一词,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1分)同时,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照应文章开头,回答了司马迁“让我感动”的原因。(1分)采用反复手法,强调自己对司马迁的成就的高度评价;(1分)“一一”“全部”“真的”,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取得如此成就的惊奇和赞叹之情。(1分)  13.“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1分)“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人自觉效仿的通例,(2分)《史记》中的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   14.答案略。学生回答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给分。(4分) 15.D  16.B  17.D 18. 收中外佳作,展现文学画廊,字字句句,刻画人间善恶。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对联基本要求,字数、句式、结构上下联相同,上联尾字为仄声;其次,所写对联的内容能够揭示“语文课本”的特征。  19.参考201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