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ID:324421

大小:31.5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宿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人教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8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1.“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下列哪一项不在原因之列? (3分) (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二、(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潜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 造饮辄尽                         造:置备 C.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躬:亲自 D. 毕,还复著之                     著:穿戴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为乡邻之所贵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B.    ①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②鸟倦飞而知还 C.    ①以亲老家贫        ②引壶觞以自酌 D.    ①郡将候潜,值其酒熟 ②实迷途其未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 陶潜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C. 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D. 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回家,并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 7.翻译句子(10分) ⑴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8.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9.从艺术手法角度,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一空一分,共8分) ①                ,知来者之可追。 ②                ,鸟倦飞而知还。 ③                ,亦崎岖而经丘。 ④木欣欣以向荣,                。 ⑤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⑥                 ,烟光凝而暮山紫。 ⑦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⑧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棉花被子 衣向东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赵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1.本文以“棉花被子”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4分)            12.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13.文章在第七段叙述了马宁家乡发洪水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14. “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探究马宁此时的心理。(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2分)  四、(22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喝采/喝问  降服/空降      薄雾/轻薄       强迫/勉强 B.包扎/挣扎    曲折/歌曲     打结/结合       提防/提倡   C.憎恶/厌恶    翘首/翘尾巴    拌和/和气       定数/数落 D.胸脯/果脯    尽管/尽力      强横/纵横       风靡/侈靡 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赍发  消遣    讥诮    涸辙之蝠   心神不宁 B.仓廒    陶治    窈窕    彤云秘布  怏怏不乐 C.酒馔    庇祐    怂勇    垂头丧气  新新向荣 D.洗漱    祈祷    喧阗    精疲力尽   战战兢兢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小学时的同学在这异国的小岛上萍水相逢,自然有着说不完的舒心话。  B.电动车车主要考驾照的消息一传出,立刻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街头巷尾,闹得纷纷扬扬。 C.《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D.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B.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19.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设计三个访谈问题。(6分) 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20.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在横线上续写合适的一句话,不超过15个字。(4分) 匠人们在选择小提琴木料时,非常在意树木的年轮。在他们看来,每棵经历岁月洗礼的大树中都藏有一个精灵,而这个精灵正是一把提琴的灵魂。木料选出,风干切割后,放入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房间四到五年。这样,本来混沌的木板就有了灵异,万籁俱寂中那些曾经吐纳的自然之气、收藏的百鸟之声,才会像沙漏一样从木头中渗透出来。琴的制作如此,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成大器,必须                                 。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初秋的傍晚,一只美丽的蝴蝶从窗户飞进来,不停地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舞,它显得惊慌失措,原来它找不到去路了。它不停地拍打翅膀,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可任凭它怎么在房间里左冲右突,都没能飞出房子。最终,这只不肯低飞一点的蝴蝶耗尽全部力气,奄奄一息地落在桌子上。 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飞出去,是因为它总在房间顶部那点空间寻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低一点的地方就是开着的窗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8分) 一、(9分) 1.D   解析: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2.A   解析: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都是人生追求。C项,应是自然感发心境,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 3.C   解析:C项,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 二、(35分) 4.B 5.A 6.D 7.翻译句子(10分) ⑴ (3分)译文: 他对亲戚朋友们说:“我想要用弹琴唱歌来作为贫居(隐居)生活的费用,做得到吗?”(“谓”“弦歌”“资”为重点实词,含义分别是“告诉、对……说” “弹琴唱歌”“费用”。其中的“弦歌”为弹琴唱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⑵ (3分) 译文:陶渊明曾经前往庐山,(江州刺史)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携带着美酒及器具,在(前往庐山的)半路上叫栗里的地方邀请他。 潜(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尝(曾经)往(前往)庐山,弘(江州刺史王弘)令(让、使)潜(陶渊明)故人(老朋友)庞通之(助词)赍(携带)酒具,于半道(半路)栗里(地名)要(通假字“邀”)之(他,指陶渊明)。 ⑶ (4分) 陶潜不懂得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没有琴弦, 每当他有酒喝并很惬意时,总是抚弄着这张无弦的素琴来寄托自己的心意。 “解”“畜”“适”“寄”为重点实词,分别为“懂得、了解”“收藏、 贮藏”“舒适、适意”“寄托”,其中的“畜”为通假字,通“蓄”。  8. (4分)①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②颈联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9. (4分)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②化静为动。“飞”“卷”,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10.(略) (8分) 三、(24分) 11、解析:小说的题目一般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吸引读者关注,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二是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让读者一目了然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三是文章的线索,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 答: “棉花被子”是行文抒情的线索,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与内疚的感情。 1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这句话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很显然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的。 答案: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江南的潮湿和阴冷,为下文写母亲缝做棉被和晾晒棉被作铺垫。 13.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联系全文,要立足全篇来组织答案。首先要联系全文思考两个问题:母亲为什么要站六个小时?而且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明白了这些才能准确作答。 答案:写出被子在母亲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表达出母亲对儿子和儿媳的关心,体现了一个老人对孩子无私的爱;同时为后文写马宁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之意和自责做了铺垫。 14.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答题的关键有两点,一要联系原文;二要使推断与联想合理,要合乎人物性格特点。作答时只有联想到马宁对母亲的感情,联系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泪水中既包含着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之意和自责,又包含着感受到母爱的幸福,还包含着对母亲的思念和“阴阳两隔”的落寞和无奈。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2分) (22分) 15. D. 16.C. 17.C    B纷纷扬扬形容雪花、树叶、花瓣等多而杂乱的样子。C.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D“安然无恙”意为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与语境不合。 18.D  A项“经历”包括“任职时间”,不能并列;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宾语,可以是“的途径”,或“的方法”,或“的措施”等;C项缺主语,在最后一个分句前加上主语“汉语”. 19. [答案] 示例: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②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唯一,但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与“如何与陌生人交往”这个主题有关,三个问题的关系应该是递进、纵向关系。语言要简明、得体。另外,既然是为访谈设计的问题,因此,这三句话应是疑问句。 20.【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属于给段落填语句题型。解答时首先阅读文段,明确文段所讲述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发现,文段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讲述优秀匠人在选择小提琴木料时候的标准,也就是说经历岁月洗礼的同时还要耐得住寂寞的木材才能够做成质量上乘的小提琴。木材被制成小提琴是成功的标志,由此推人,人在成功之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这才是文段的中心,也是命题者的命题指向,更是我们审读材料、提取信息的关键。 答案:长期积淀,韬光养晦 五、(60分) 21.[解析] 这是一则描写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通画面的材料,但在这里,出题人却把它升华到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要求我们从中探讨人生智慧。因此,该材料的审题立意至少有以下两种:一是思路决定出路,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善于转换思维,学会变通等;一是要放低姿态,学会低头,下调目标,脚踏实地等。如有些作文这样命题:思维一转天地宽、转个弯就是成功、学会放低姿态、低下头也能找到阳光、敢问路在何方等。 值得一提的是,应试写作语言表达是重点。高分关键在发展等级,而在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这四个方面,有文采相对来说是广大考生最有可能得高分的方面,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有亮点。文体上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散文、小说。 文言文翻译: 陶潜,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屋旁有五棵柳树,就用“五柳”做他名字了。先生安闲文静,沉默寡言,不慕荣誉,也不追逐利禄。爱好读书,却不怎么讲究对于字句的理解,往往对书中意义有所体会,便高兴得忘记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有的就备酒请他去喝。他一去就要喝个痛快,图个大醉。醉了就回家,一点也不留恋。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忘记了世俗得失,用这种超然世外的态度度过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他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在私下巴结长官。年末,恰逢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一次,郡将(官职名)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让他戴上。 陶潜从少年时就喜欢读书,也爱闲静,打开书卷,读书有了感悟,便高兴地忘了吃饭。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就像羲皇。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