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ID:324434

大小:57.3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省望江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后来的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也含有一些糟粕成分,因而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要希望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建构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文化心态作基础。   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成为有关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B. “和而不同”被公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C.在全球化使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的今天,“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D.“和而不同”这一哲学依据,有助于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不是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对三代文化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B.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和而不同”的态度使得本土道教和外来的印度佛教迅速融合,在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局面。C.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D.“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该自觉吸收其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心态有利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B.战国中后期儒学 “驳杂不纯”的特征体现了“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汉代以后 “独尊”儒学,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C.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其他诸子学说为脉脉潜流和不竭源泉,体现了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D.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更显其重要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臧盾字宣卿,东莞莒人。父未甄,博涉文史,有才干,少为外兄汝南周颙所知。宋末,起家为领军主簿,所奉即齐武帝。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骠骑刑狱参军。丁所生母忧,三年庐于墓侧。服阕,除廷尉卿。出为安成王长史、江夏太守,卒官。 盾幼从征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初为抚军行参军,迁尚书中兵郎。盾美风姿,善举止,每趋奏,高祖甚悦焉。 盾有孝性,随父宿直于廷尉,母刘氏在宅,夜暴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服制未终,父又卒,盾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复识。乡人王端以状闻,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 服阕,除丹阳尹丞,转中书郎,复兼中书舍人。还除少府卿,领步兵校尉,迁御史中丞。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中大通五年二月,高祖幸同泰寺开讲,设四部大会,众数万人。南越所献驯象,忽于众中狂逸,乘轝羽卫及会皆骇散,惟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高祖甚嘉焉。 俄有诏,加散骑常侍,未拜,又诏曰:“总一六军,非才勿授。御史中丞、新除散骑常侍盾,志怀忠密,识用详慎,当官平允,处务勤恪,必能缉斯戎政。可兼领军,常侍如故。”大同二年,迁中领军。领军管天下兵要,监局事多。盾为人敏赡,有风力,长于拨繁,职事甚理。天监中,吴平侯萧景居此职,著声称。至是盾复继之。 五年,出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视事未期,以疾陈解。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七年,疾愈,复为领军将军。九年,卒,时年六十六。即日有诏举哀。赠侍中,领军如故。谥曰忠。                                       (选自《梁书·臧盾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盾处其间,无所狎比                       比:亲近 B.随父宿直于廷尉                           直:当值 C.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                     累:多次         D.高祖幸同泰寺开讲                         幸:幸运 5.下列各句全能表明臧盾为“重器”“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      (     ) ①博涉文史,有才干         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 ③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    ④惟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 ⑤长于拨繁,职事甚理       ⑥视事未期,以疾陈解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臧盾曾因母亲暴亡而左手中指疼痛,不能入眠。后为父母守丧五年,不出草庐,形容枯槁,如此孝顺之德,显然受到其父臧未甄的影响。 B.臧盾自幼跟随诸葛璩学习“五经”,精通章句,表现不凡,很受老师诸葛璩的赏识,甚至被赞为将来能够承担重任、辅佐帝王的重要人才。 C.臧盾风度潇洒,仪表俊美,聪明敏捷,见多识广,很有魄力,善于处理繁杂的政务,因此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都处理得很有条理。 D.大同七年,臧盾病愈之后,又任领军将军。大同九年去世,他去世的当天皇帝就下诏举行哀悼仪式,臧盾被追封为侍中,谥号“忠”。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3分) 译文:                           (2)五年,出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视事未期,以疾陈解。(4分)    译文: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分) 译文: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共8分)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8.第三联中的 “拂”“侵”两字用得很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9.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 (3)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 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5)  ___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3题。 看      病 一 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主要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辅助治疗的作用。” 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飞语。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 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 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 哄得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 “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 “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瑶……” 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到:“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   11.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请简析。(6分)                            1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13.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请简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14.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6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5分) 15.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储粟(zhǔ)  轻飏(yáng)    流憩 (qì)     舸舰迷津(gě) B. 熟稔(rěn)    盘桓(huán)    懿范(yì)   云销雨霁(jì) C. 帝阍(hūn)  叨陪(dāo)     曝光(pù)    决起而飞(xuè) D. 逋慢(bū)   榆枋(fáng)    洗马(xiǎn) 终鲜兄弟(xiān) 16.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分)  (    ) A.必修五第三单元内容主要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学习中可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有裨益。 B.从任何方面看,像林冲这种人都是不会造反的。本不会造反的人,偏偏要铤而走险,上了梁山,这就是《水浒传》表现“官逼民反”这一重大主题的艺术技巧。 C.林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赢得一派叫好声,这个“偷”字是点睛之笔。这句诗里咀嚼不出一点蝇营狗苟的负面心理,反显出白海棠的洁白无暇。 D.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1)去年10月,各地隆重庆祝新中国_____60周年。 (2)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17日_____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明。 (3)两名微服私访的工作人员被当成_____可疑者被警方扣留。 (4)这本书是启蒙老师____的,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A.诞生   授权    行迹   敬赠                B.诞生   受权   形迹  惠赠 C.诞辰   授权    行迹   惠赠                D.诞辰   受权   形迹  敬赠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十一期间,通往华新开发区的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B.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C.我班班长李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乐于助人,她做的好事真是擢发难数。 D.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很有特点。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B. 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的。 C. 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帮助你对这片陌生的领地有所了解。 D.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20、把下列句子组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 但是这个估算值仍然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 ② 这样,我们如果仅仅依据观测证据,就可预言宇宙会继续无限的膨胀下去。   ③ 它会肿胀成一颗红巨星,直到它把地球和其他更临近的行星都吞没。 ④ 我们可以对星系和星系团中得暗物质的量进行一个相当可靠地估算。            ⑤ 再过五十亿年左右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 A. ⑤③②①④ B ⑤③②④①   C  ④⑤①②③   D ④①②⑤③ 21请从下面语段的例句中提取3个反映“创造”实现过程的关键词语。(3分)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说:“什么是创造的教育?先说明‘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我举个例子来说吧。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口渴了,白天他走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里就没有办法了。他偶尔在灶的旁边,看见经火烧过的泥土,硬得如石子一样。他想到软的土经火烧了,就成坚固且硬的东西,于是他把土做成三个瓶子,放入火中去烧,烧碎了一个,其余的两个可以满满的盛着水。于是他口渴的问题完全解决了。”    关键词:             、              、             。 22、依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两处横线上各写一个比喻句,要求句式与加线的句子相同,连接顺畅。(4分) 在命运的大起大落中,你别无选择,只有抖落一身的疲惫,咬紧牙关,积蓄力量,再次站起。 站起来,在惊涛骇浪中站成含笑的礁石。 站起来,                    。                                                    站起来,                   。 六、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必修课,是指必须学习的课程,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门又一门的必修课,有的是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有的是你自觉完成的;有的费时不多,有的需要终生学习…… 请以“必修课”或者“人生的必修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安徽省望江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题卷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3分) 译文:                                               (2)五年,出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视事未期,以疾陈解。(4分)    译文: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分) 译文:                                               二、诗歌阅读(8分) 8.第三联中的“拂”“侵”两字用得很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9.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 (3)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 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5)  ___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3题。 11.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请简析。(6分)                                                                                                                                                                1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 有何作用?(4分)                                                                                                                                                                13.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请简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 心理?(3分)                                                                                                           14.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6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1、(3分) 关键词:             、              、             。 22、(4分) 在命运的大起大落中,你别无选择,只有抖落一身的疲惫,咬紧牙关, 积蓄力量,再次站起。 站起来,在惊涛骇浪中站成含笑的礁石。 站起来,                                            。                                                  站起来,                                            。 六、作文(60 分)   安徽省望江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孔子有关合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2、B、“迅速融合”错误,原文是“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 3、B、“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错误,原文是“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一、文言文阅读 4.D幸:临幸,封建时代指皇帝亲临某地。 5.B①说的是臧盾的父亲,②说的是臧盾与母亲心灵相通,③说的是臧盾因病请求免职 6.D“举哀”为举国哀悼,非举行哀悼仪式。 7.翻译:⑴等到天亮,家中信使果然报告了母亲的死讯,他和母亲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程度。(关键词:宅信、凶问、感通) ⑵大同五年,臧盾出京担任仁威将军、吴郡太守、任职还不满一年,便因生病上书请求免职。(关键词:视事、期、解) 参考译文 臧盾字宣卿,东莞莒人。他的父亲臧未甄,广泛地涉猎文史,很有才能,年少时就深得表兄汝南周颙的赏识。刘宋末年,臧未甄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领军主簿,侍奉的就是齐武帝。高祖平定京城,建立王府,选用臧未甄为骠骑刑狱参军。臧未甄为生母服丧,在墓地旁筑草庐住了三年。服丧期满,他被任命为廷尉卿。臧未甄出京任安成王长史、江夏太守,在任上去世。     臧盾有孝顺的品性,一天,他跟随父亲在廷尉值夜班,母亲刘氏在家中,半夜突然暴病身亡。当晚臧盾左手中指突然剧痛,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家中信使果然报告了母亲的死讯,他和母亲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程度。臧盾为母亲服丧未满,父亲又去世了,臧盾守丧五年,不出草庐,形容憔悴,骨瘦如柴,连家里人都认不出他了。同乡人王端把这个情况呈报朝廷,高祖对他十分赞赏,下令多次派人宽慰劝说他。     不久皇上下达诏令,加授咸盾为散骑常侍,咸盾还没有受任,高祖又下诏令说:“统领六军的职务不能授给没有才干的人。御史中丞、刚任命的散骑常侍臧盾,胸怀大志,忠诚谨慎,知人善任,谨慎周密,担任官职公平允当,处理政务勤勉恭谨,他一定能很好地处理军机大事。可让他兼任领军,常侍的职位不变。”大同二年,臧盾迁任中领军。领军掌管国家的兵权,主管的事务繁多。臧盾为人机敏多智,有气概和魄力,善于处理繁杂的政务,因此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都处理得很有条理。天监年间,吴平侯萧景曾担任这一职务,声名卓著。到这时臧盾又继萧景获得了这样的声誉。 8.都将竹子拟人化(答“动态”亦可,1分),“拂”即拂动,轻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即渐渐进入,“影侵棋局”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2分),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1分)。 9.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2分)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2分) 10.略 11、⑴趋炎附势,见风使舵(2分)⑵对比,细节描写(2分)小说叙写了林森前后两次看病的情景,抓住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形成了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2分) 1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表现技巧的能力。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一情节揭示了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深化了主题;(2分)也为下文林森心理的变化作铺垫。(2分) 13.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形象的能力。人物心理描写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接的内心世界刻画,二是间接的心理描写,也就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甚至环境写心理。分析“林森”的动作及语言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和人物的身份。       参考答案:被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所激怒,官权意识被唤醒且又恨恨不平的心理。(3分) 14.本题考查对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能力。探究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主要还是从情节入手,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主题。 参考答案:表面意思是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2分)深层含义是指林森由此看到了社会的病态及由此引发的自己心态的失衡。(4分) 15.B(A“储”chǔ;C“叨”tāo,“曝”bào;D“枋”fāng,“鲜”xiǎn。) 16.C.洁白无暇—洁白无瑕; 17.B。 (1)应从词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上考虑。“诞生”即出生,动词;“诞辰”指生日,名词。“诞生”用于“某某周年”之前,“诞辰”用于“某某周年”之后。这里应选“诞生”。 (2)应从词义的侧重点考虑。“受权”侧重于“受”,指接受委托有权力做某事;“授权”侧重于“授”,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根据语境,应选“受权”。 (3)应从词义上考虑。“行迹”指行动的踪迹,而“形迹”指举动和神色。因此应选“形迹”。 (4)“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敬赠”是谦辞,指自己恭敬地赠送。根据语言环境,这里应用“惠赠 18.D A.“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地到来,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与文意不符C.“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无法计算,贬义。D.天马行空:天神之马来往疾行于空中。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亦形容文笔超逸流畅。 19.C A.语序不当,把“每年”放在“小部分”后面。B.“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D.主谓搭配不当,在“交寄”后加“的”,使主语变成“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 20.D 21、看见  想到  解决   22、(4分)参考:在暴风雨中站成庄严的雕塑。      在茫茫沙漠中站成不屈的驼峰。 23、作文【题意理解】 认真研读提示语,是审题的第一步骤。提示语共有三句,第一句揭示了“必修课”的内涵性特征——“必须学习”,即要求“必修课”内容必须含有对人生成长、生命成熟、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正面推动的必要性因素,因此,“苦难”、“寂寞”、“失败”、“孤独”……不能算“必修课”,而“正视苦难”、“耐住寂寞”、“从失败中崛起”、“慎独”……才是“必修课”。第二句是从时间、空间角度开启思维,据“校内”理解,语数英自然可算是“必修课”。第三句话指出“必修课”的强制性及自觉性、阶段性与长期性特征。 “必修课”的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社会历程中那些必须时常加以温习、修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正处于逐渐消失、弱化的状态。“必修”二字强调的是该事物的必要性而非充分性,换言之,是该事物对人生成长、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价值。扣住“必修课”的“必要性”和“成长性”两个内涵,才算是至切题意。 【构思指瑕】1. 停留于“是什么”式的表象描述,而缺少“为什么”的理性分析。比如有同学写“孝道”应成为人生必修课,此立意不错,可惜的是,文章主体部分罗列如今不孝的种种表现,而没有分析不孝带来的危害以及“孝道”对社会、人生的重要性意义。此算部分偏离题意,此属四类卷。 2. 并列式的“伪议论”。比如有同学的分论点是“奉献应成为必修课”、“诚信应成为必修课”、“责任应成为必修课”,全文缺少统一集中的中心,而且没有议论文应有的事理分析。此类卷属四类卷。 3. 停留于概念边缘的泛泛而谈,而没有对概念的精准剖析。比如视“必修课”为一个笼统性概念,谈“必修课”对人生的意义,开口大且浮于表层,此类卷当属三类下。 4. 穿靴戴帽的套作仿袭。比如有同学首尾指出“朴与华”是“必修课”,主体部分大谈“朴与华”而置“必修课”的特征于为顾,此类卷当属四类下或五类卷。 [例文]    必修课 在现代社会,娱乐正借助文化而大行其道,而那些文化中的经典悲剧也正离我们远去。人们早已淡忘了普罗米修斯的被啄之痛、俄狄浦斯的放逐之悲,奥德塞的漂流之苦……当有一天,悲剧从视野中淡出,我们的泪腺还能分泌出清澈的液体吗?感受悲剧,理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悲剧能凸显人类生存的困境,张显生命的强力。西西弗斯被罚永无休止地推石上山,其悲剧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的苦难与生存困境。正如给太后唱戏的伶人所戴的纸枷锁,一层薄纸就将一个生命牢牢看锁,人生的渺小与无助,在悲剧中被揭露无遗。因此,哈姆莱特只能中剑身亡、刘兰芝也只能举身赴清池。然而,悲剧之真正价值在于明知毁灭而甘愿被毁,主人公也正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的张扬与价值的彰显。西西弗斯的坚忍、哈姆莱特的追索、刘兰芳的执着,已成为经典的人文标本镶嵌在人类精神的长廊中。 因此,感受悲剧,就能触摸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而唤醒人的价值感。单就那些经典电影中的悲情片段就足以震撼人心:《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临刑前那浑厚的“Freedom”,《海上钢琴师》中1900与邮轮同毁瞬间的冲天浪花、《美丽人生》中圭多被毙前给儿子留下的大步向前的一幕……感受这些悲剧,眼睛会在泪水中日益清明,心灵会在疼痛中逐渐充实。 然而,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总不自觉地把生活中的悲剧改成艺术中的完美。于是,便有了焦刘合葬,坟上枝叶交错,鸳鸯双飞;于是,便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永不分离;于是,便有了杜丽娘的还魂复活,与柳梦梅终成眷属……喜剧的结局固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容易屏蔽现实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百般无奈。汤显祖的还魂童话,总抵不过欧•亨利含泪的微笑,令人心碎。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受悲剧,心灵容易浅薄,灵魂不易伟岸。傅雷曾说:“没有悲痛的人生是轻佻的。”悲剧正是穿过肤浅的表象,直抵人心深处的力量。同样,一个民族如果只爱喜剧不爱悲剧,这个民族就容易在感性的哄笑中迷失方向。反之,一个民族喜爱悲剧,这个民族的理性思维会格外发达。在古希腊那两个世纪的悲剧时代中,哲学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理性思维异常活跃。 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苦难这一悲剧性因素。近年来的震灾、矿殇一次次刺激着国人的情感,但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惨剧而非悲剧上。惨剧之悲,悲于“听任自然”的无奈与无助;而悲剧之悲,悲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境反抗。多感受一些悲剧,心灵将更为坚韧。 当然,我们并不期待现实人生与悲剧同行,但悲剧感应成为我们的心灵养料,感受悲剧应成为一堂永远的必修课。 【我来评判】按第1篇文章后的“定位”、“点评”,写好后面几篇文章的“定位”、“点评”。 必修课 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不觉堪困,但只求金榜题名,能平步青云,能闻达于诸侯。于是,他们成才的必修课便是“四书五经”的背诵。但亦有沆、瀣等人,沆瀣一气,崔沆仅凭姓氏之亲单取崔瀣入仕,这件事被人揭露之后,其丑闻也浮出水面,遭人诟病。然后,和考官拉关系扯迎亲似乎就成了众考生的新的必修课了。 我在想,发展生存的必修课难道就是“走后门”、“潜规则”吗? 前不久爆出的“北影门”,某女分不及第却依然如愿以偿,为什么?因为考官从她身上也“如愿以偿”了。显然,类似事例多不胜举。为做女主角,一念之差把自己卖给了导演;为爬上官职,两袖之间不藏清风却暗送礼金;为求好功名,三思之后仍毅然走后门拉关系……难道这就是人成功路上所做的必修课?不以真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却坦裎露体向潜规则投怀送抱,这些人宁可“另辟蹊径”、“投机取巧”,闯进了各种“门”中,并自己以为是通天大道。可笑就好比原来日常所需的米饭或面食是一个人吃饭的“必修课”,但此人为满足更挑剔的口腹之欲开始以零食果腹来权当午饭。长期如此,此人健康状态还能得到保证吗?显然,不能。显然,那些“门”徒亦不能成功。于是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的必修课不是“走后门”、“潜规则”。 那么,我们人生在世所要深入游刃于肯綮的必修课到底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呢?笔末微提,成竹在胸,笔落生花,白石老人以“不教一日闲过”总结了他人生中的必修课,孜孜不倦地观察绘画,才能在一扎方寸之间钩勒泼墨出旖旎风景。一位旁听生似乎奋笔疾书着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好一个直面惨淡人生的猛士,鲁迅以他铿锵笔调和戕伐热情概括了他的人生必修课小结,针砭之气,纸不能掩。过道上走过一位手捧竹简、低头沉吟的素衣书生,口中吐纳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这团皓白之气氤氲了文天祥一生的必修课……毋庸讳言,对于他们来说,虽孔方匮乏,容貌不济,但真正的必修课依然是他们每个人心中各自坚定的信仰理想,“合乎礼义”,“学不可以已”,“两全忠义”,“德才兼备”…… 人所要学的必修课,不是逞一时之快的旁门左道或投机主义,而是立足于社会的信仰理想。 定位:一类文            点评:切合题意,审题、立意准确、深刻。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