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版)
第Ⅰ卷(共80分)
一、知识积累(共16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8分)
(1)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
(3)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7)欲苟顺私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每小题1分,共8分)
(1)宁许以负秦曲 负:_________________
(2)且相如素贱人 素:_________________
(3)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_________________
(4)咸怪其无征 征:_________________
(5)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_________________
(6)彼且奚适待哉 奚:_________________
(7)日薄西山 薄:_________________
(8)如宝装屏风 宝: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释】1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2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昱爵。3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4.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3分)( )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 ②以灯檠投之
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④试之文,立就。
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 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 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词鉴赏(共6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经典阅读(共16分)
(一) 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
A.吴荪甫和杜竹斋是“至亲”关系,但吴并未把杜看作可信赖的“知己”,只是表面假装对其推心置腹深信不疑;而杜则多疑贪利,狡猾心毒,在吴碰到困难时,不惜落井下石。
B.冯云卿使用“美人计”,打听赵伯韬内部消息。他的女儿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一个“多头”,而赵伯韬做的是“空头”,结果冯云卿落得人财两空。(《子夜》)
C.吴荪甫在老家双桥镇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因农民暴动而破灭。吴荪甫随后与他人合作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继续做着实业救国的美梦。(《子夜》)
D.报纸上登载了夏尔父亲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夏尔得知噩耗痛不欲生,葛朗台同情地说道:“这年轻人真有出息,把亲情看得比钱还重。”(《欧也妮·葛朗台》)
E.欧也妮受到巨大打击后决定给一直追求她的德·蓬风庭长,但要求庭长必须让她一生自由,不向她提出婚姻给予他的任何权利。(《欧也妮·葛朗台》)
9.简答题,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夜》情节
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出一枝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胸口。他的脸色黑里透紫,他的眼珠就像要爆出来似的。
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下。……
请问这“他”是谁?发生了哪些事让他差点开枪自杀?请简述。
(2)《欧也妮·葛朗台》情节
因为欧也妮的事情,葛朗台雷霆大怒,将欧也妮软禁起来,并不听从任何人劝说。葛朗台的妻子被葛朗台吓出病来,有一人找到了葛朗台,最终使得葛朗台和欧也妮讲和。
此处的“有一人”指谁?其职业是什么?此时欧也妮做了什么事情让葛朗台如此生气?此人又是如何促使葛朗台与其女讲和的?
选第(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子》阅读(6分)
孟子曰:“易①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②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
【注】①易:治理、整治。②菽粟:大豆和小米。
10.(1)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先使老百姓 ,(1分)才能让老百姓 。(1分)(用原文词语回答,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2)孟子并非只空谈“礼义兴邦”,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对此问题的具体措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③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④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⑤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结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⑥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曰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3.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5分)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①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②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③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④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⑤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⑥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⑦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⑧“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⑨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⑩“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⑾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⑿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⒀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⒁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
⒂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5.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作文(70分)
六、作文(70分,其中卷面分10分)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7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文体:议论文。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2012-2013学年东山二中高二(下)期末考
语文检测卷参考答案
6. (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1分)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1分)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1分)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1分)
10.⑴富(足); 仁。(2分)
⑵示例:孟子说到了发展生产和节用减赋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人们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2分)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度,减轻赋税,才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最终达到富民和教化的目的。(2分)
【参考译文】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使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孟子·尽心上》)
14. AD 【解析】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
【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实际上是一介书生。”县吏拿文章来考他,自新马上完成,县吏感到快慰使得他免于受责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对这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刘继荣 文汇报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是一篇最早发表于2008年的旧文。
其实,文章表达的意思非常简单:一个成绩中等的12岁女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喜爱,她说自己不想成为英雄,只想成为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那个人。在崇尚成功的今天,“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平凡人”——这样的价值观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这篇文章被疯狂转发,却又恰恰印证了人们的矛盾心态:讨厌功利教育,却又难以自拔以至无所适从。
全文如下: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间。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4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12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孩子也蛮懂事,漫画书不看了,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像一只疲惫的小鸟,她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沓沓地做。可到底是个孩子,身体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在病床上,输着液体,她还坚持写作业,最后引发了肺炎。病好后,孩子的脸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试的成绩,仍然是让我们哭笑不得的23名。
后来,我们也曾试过增加营养、物质激励等等,几次三番地折腾下来,女儿的小脸越来越苍白。而且,一说要考试,她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着,考出了令我们瞠目结舌的33名。
我和老公,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还给她画漫画的权利,允许她继续订《儿童幽默》之类的书报,家中安稳了很久。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着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丰盛的美食源源不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到了下车的时候,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30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心里,竟是蓦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观点热议】·支持派· 让孩子健康快乐,家长要调节心理
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在社会生活中,也许孩子智商平平,学业不是很突出,才艺也很庸常,但是只要孩子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热爱生活,有可以谋生的手段,那么做一个普通人不也是很好的吗?
很多父母为了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送去学五花八门的特长,一味看重学业,忽视孩子的人格养成。家长们总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但现实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家长们的夙愿?
要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要改变教育模式、考试模式,家长也要调节自己的心理,甘于让孩子做一个普通人。
——金真
·怀疑派· 做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难在哪里
“英雄情结”是我们教育孩子永恒的主题,让孩子从小就要胸怀大志。应该说这样的理想无可非议,但绝大部分人在做了一通“英雄梦”后,不得不回到现实,无奈地做起“在路边鼓掌的人”。
正如文章所说,“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在内心深处,许多人认同这样的人生观。只是现实生活中,又不可能对孩子“成绩一直处于中等”视若无睹,更无法容忍孩子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是知与行的悖论。
从容而自豪地做一个平凡的人,需要一个很高的起点,也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问题是,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如果社会宽容且平和,人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发展,价值观多元化,那么更多的人自然可以从心灵出发,做出最符合自身特点的人生选择。成为“英雄”或者“为英雄鼓掌的人”,不过是人生的不同路径,没有高下之分,都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许。反之,如果社会浮躁且功利,压抑个性,对英雄的理解过于偏狭,只以一种成功标准考量每一个人,当不了大官、赚不了大钱,别的做得再好,也算不上成功。那么,人生的选择唯有华山一条路:成为一个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
——吴龙贵
·反对派· 不能放大孩子的惰性
这种教育方式实不足取。因为孩子本身具有较强的“惰性”,如果听任他们的想法,表面上似乎考虑到了孩子的个性和天性,但最终对于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未必有利。
中国的应试教育短期内无法完全改观,任何一个家长都知道,如果不考上名校、不掌握更多的才艺,今后获得更大人生成功的可能性只会更低。任由孩子发展,孩子可能远离了上学期间的残酷竞争,但今后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怎么办?如果因为教育的放任,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说不定将来会后悔。与其等到将来“后悔”,倒不如面对现实真正让孩子们将学习“潜力”挖出来再说。
——陆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