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语文下学期5月份考试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年语文下学期5月份考试试卷及答案

ID:325508

大小:57.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年语文下学期5月份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成绩________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3)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4)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___________________,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6)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②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每览子桓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②强仕:四十岁的代称。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吾年差长                    差:略微    B.坐此不逮足下耳                坐:因为    C.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垂:垂落    D.间尝自思                      间:偶尔、有时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洪亮吉“并日而学”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      ②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③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④每览子桓之论    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⑥佣力之暇,余晷尚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2分)    译文:                                                                                (2)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4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千秋岁①秦 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⑴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词的上片的前四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⑵ 请结合全词内容赏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一句的艺术手法。(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婉儿在鸣凤死了之后被迫嫁给冯乐山做了姨太太,在这吃人的社会里,她的心已死,因而她关照倩儿给鸣凤烧纸钱的时候也给她烧些。(《家》)    B. 刘琮献了荆州后不久被曹操所杀。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很快被曹操的铁骑追上。在混战中,甘夫人身负重伤,为救小主人阿斗,她投井而死。(《三国演义》)   C.宝钗、黛玉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见了宝玉也不理睬。(《红楼梦》)  D. 爱斯梅拉达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取出水葫芦喂卡西莫多喝水,使他冰冷的心第一次感到人世间的温暖,干枯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泪水。(《巴黎圣母院》)    E. 在狱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想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玛丝洛娃挣扎后饶恕他的过去。(《复活》)8.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按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你”是谁?请简述“我且饶你性命”这一英雄惺惺相惜情节的来龙去脉。答:                                                                                                                                                                                                                                                (2)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按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这真是‘法律都预料不到’的一桩怪事;一个聋子竟要来审问另一个聋子。”“另一个聋子”指的是谁?审问的是何事?结果怎样?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①孟子曰:“君子不亮①,恶乎执?”(《孟子•告子下》)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论语•子路》)⑤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⑥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注】①亮;同“谅”,诚信。②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根据以上选段, 简要分析孔子、孟子关于“信”的辩证观和教育观。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默许”与“放手”背后,是对政策上一些有风险“灰色地带”的放任,也折射出法律意识的淡薄。  提起豫东黄河故道的兰考,国人往往想到一个光辉的名字——焦裕禄,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县委书记。而今,兰考却和另一个名字难解难分——袁厉害。  兰考冬天里的一把火,夺走了袁厉害收养的7个孤残孩子的生命,举国为之心痛。媒体在对这桩惨剧寻根究底:袁厉害25年收养超过100个孩子,究竟合不合法?惨剧发生,是慈善之痛还是政府之失?其实,整件事情未必那么复杂。收养法很明晰,民政救助制度亦有规定,甚至当地的领导干部都坦承袁厉害“不完全具备收养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兰考仍然出事了,责任人或许不仅仅是那位不识字的中年妇女。请允许我们遥想一下,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和她收养的孤残儿童,会发生什么?  当年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百姓感情深厚,忍住肝癌之痛率领全县抗击自然灾害,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逢年过节,他专往贫困户家里钻,他对一位病卧在床的老大爷说,“我是你的儿子”;有人要装修他的办公室,他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面貌还没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连想也很危险”,他还说:“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可以肯定,如果焦裕禄遇到袁厉害,不管是建福利院,还是向周边地区求助,都肯定不会让这些孩子们处于生活的窘境甚至险境。  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对于她的爱心善行,固然可能赞许,但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或许更会从自身社会管理的水平反思问题。既然“不完全具备收养条件”,袁厉害的收养应不应该被“默许”?如果一个并不宽裕的家庭能收养100多个弃婴和孤儿,为何社会管理者承担不起抚养的责任?  “默许”与“放手”的背后,是对政策上一些有风险“灰色地带”的放任,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相关部门法律意识的淡薄。不能因为是“爱心行为”,就逃脱了法律的规范。调查显示,袁厉害的收养行为,在兰考不是个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规范相关制度,即便“财政乏力”,即便有低保支持,也应在法律的界限内行事,这才是对爱心最大的保护,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面对逝去的生命,当地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了。是不是像“人民的好儿子”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弱势群体,是不是也应该像焦裕禄那样体味到“羞耻和痛心”?更重要的是,时代场景转换,要当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为民、务实的精神,也不仅仅是敬业、奉献的品质,同样需要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兰考已经表示,要在全县进行拉网式排查,要建好社会福利中心,要规范民间收养。凋零的生命之花无法再次开放,但亡羊补牢之举,或许能告慰这些幼小的生命,也告慰黄河故道上前辈楷模的英灵。(选自2013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袁厉害25年收养超过100个孩子,但她“不完全具备收养条件”,责任完全在于相关部门法律意识的淡薄。 B.“爱心”并不能代替法律,在法律的界限内行事,这才是对爱心最大的保护,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C.兰考方面表示的亡羊补牢之举,或许能告慰逝去的7个小小的生命,也告慰当年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英灵。 D当焦裕禄遇到袁厉害,他会赞许爱心善行,但更会从自身社会管理的水平反思问题,不会让这些孩子们处于生活的窘境甚至险境。11.对袁厉害收养弃婴的“默许”和“放任”能说明什么社会问题?(2分)答:                                                                                                                                                                              12.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应有怎样的举措?(4分)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标题表明因为“低头”才看到那深深打动作者的老妇人,暗示出作者将笔触伸向最底层的人群,寄托了作者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思考。  B. 文章写作者在俄罗斯一座教堂里看到了一位正在安静地打扫祭坛烛油的老妇人,细写了老妇人的外形动作和清扫烛油时的心理活动。   C.本文着力叙写一个普通的老妇人清扫烛油时的虔敬安然,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周围环境的肃穆,使作品产生深远的意义。  D.文章中,像“蜂飞蝶舞般飞溅”“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这样的妙喻随处可见,既扩大了语言的信息内涵,也提升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E.文章结尾引用但丁《神曲》中的几句诗,目的就在于引出最后一段的“永恒的光明”,从而照应标题《光明在低头的一瞬》。14.本文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具体说说对比表现在什么地方。(4分)答:                                                                                                                                                                                                                                                                      15.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所说的“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一句的内涵。(6分)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背负十字架轻松走人生山水梅子她是台球赛场上最抢眼的女人,完美的手臂线条,婀娜多姿的身段,专注的神情,举手投足都散发着无法阻挡的魅力,她是球场上冷艳性感的“黑寡妇”。自1993年出道至今,她已赢得世界女子台球协会的15个冠军和世界锦标赛的冠军。她,就是曾蝉联世界第一的韩裔美籍台球运动员珍妮特•李。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在世界竞技体育中独领风骚的女性,从小就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4岁得了肿瘤,11岁腿上生脓肿,12岁得了脊柱收缩症。脊柱收缩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不能站着、不能弯腰、不能走路,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只能穿XXXL的裤子以容纳背上的金属支架,更不能让人碰。13岁时,医生在她的背部安装了一个金属支架,两根钢条焊在一起,让她得以重新站起来。之后她又因颈部椎间盘突出、肩膀二头肌肌腱炎等经历了多次手术。每一次手术都如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她对自己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十字架要背,上天既然如此安排,不是为了压垮我,而是为了让我在爬起来之后能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她默默地在黑暗中寻找出路。18岁那一年,上帝终于开恩了。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台球。这个要强的女孩很快沉醉于这项运动中,每天的练球时间超过10小时,并不停地看书,向老一辈职业选手求教。她迷恋台球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一次连续练球达37个小时,直接躺着被送进了医院。为了掌握最完美的架球杆手型,珍妮特每晚上床前都会用塑料胶带把手按照标准姿势固定下来,起床和洗澡也不例外。每天萦绕在她脑海中的只有台球,晚上睡觉会梦见打球,闭上眼睛就会想到把球摆好,想象着自己在开球,步伐、神情、姿势,还有对手在摆球、笑、皱眉头……疯狂的训练使她的生命在那一刻转了弯。三年之后,她加入美国女子职业撞球联盟(WPBA),当年就进入了WPBA前10名,接下来,她赢得一项又一项比赛,捧回一座座奖杯,在WPBA的排名急速飙升,很快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个完全没有台球基础,甚至背部需要金属支架支撑才能直立行走的人,仅用五年的时间,就迅速超越了很多健全人,在世界球坛一举夺魁!很多人难以想象。她却给出这样的答案:“我首先卸掉了身上无形的十字架,然后用努力才最终卸掉了背上有形的十字架。”两根钢条焊成的十字架是有形的,而对于曾患病的珍妮特•李来说,那留存在内心深处的无形的十字架更是对她身心强大的考验和煎熬。十几年来的病痛折磨,无法直立行走的痛苦,都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她。可是,她却以豁达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坦然接受苦难,终于重获健康,取得巨大的成功。生命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并不只有欢笑,还有贫穷、病痛、失意和泪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座十字架要背。当潜藏的暴风雨袭来,你是否能如珍妮特•李一样,选择傲视苦难,并一度以胜利者的姿态勇敢地超越它?(选自2010年8月26日《南国都市报》)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仅仅卸掉了身上无形的十字架,珍妮特•李仅用五年的时间就迅速超越了很多健全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B.珍妮特•李从小就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乐观地相信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C.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她的成功,然后叙述她身体的病害和不屈的努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D.文章叙写有详有略,兼有直接的议论与抒情,有力地表现了珍妮特•李顽强地超越自身的病魔走向人生辉煌的中心。E.“十字架”在文中除了指珍妮特•李为了治病背负用两根钢条焊成的十字架外,还有留存在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期盼的含义。14.文章第五自然段画横线部分对珍妮特•李的叙述与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文章的结尾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座十字架要背。”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当前的一些干部,他们口头上面子上喊着学雷锋,但是背地里却一直在学文强。他们自我标榜为人民服务,          ①,死而后已,但实际上他们财产不敢公示,政务不敢公开,子女移居海外,脑子想的更多的是政绩、面子、利益,而      ②老百姓的微小需求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1)在①处填入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语。(1分)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四年弹指一挥间,从都灵冬奥会上孤零零的一金到温哥华冬奥会上写满曲折的三金,王濛实现了职业生涯的退变,成长为真正中国短道速滑的领军人。① 文中有一个词语使用错误,请指出并改正。(1分)                                                                    ②文中有一处语法错误,请改正。(1分)                                                                    18.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内容合理。(2分)诗人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你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因为,每一汪水塘都有海洋的气息,                            ,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近日抗日剧雷人剧情引起网上热议:英雄徒手撕鬼子,掷手榴弹炸落日机,匪夷所思的武功秒杀数百敌军,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不断上演抗日科幻剧,“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打死的鬼子都够围地球三圈了”。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                                                                           五、写作(7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选自[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校质检参考答案1.(6分)(1)固前圣之所厚(2)依依墟里烟(3)落霞与孤鹜齐飞(4)枫叶荻花秋瑟瑟(5)浩浩汤汤(6)不敢稍逾约2.(3分)C(流传)3.(3分)A(①是“不逮足下”的原因;⑤“并日而学”的表现;⑥是“并日而学”的条件)4.(3分)C(“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有误,表现的是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5.(6分)(1)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2分)(2)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4分) 参考译文: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四十岁还有六年。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欣赏花鸟的美丽之中,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我有时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又将失去深沉的思考。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6. (6分)⑴(3分)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⑵(3分)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借代,“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比喻,“愁如海”,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答出两种手法并加以分析即可得满分)7. (5分)B、E(B不是“甘夫人”,是“糜夫人”;E第二次见到,但玛丝洛娃并不能饶恕他的过去)8.(5分)(1)黄忠。关羽在长沙城下大战黄忠,关羽用拖刀计,黄忠马失前蹄跌倒在地。关羽义释黄忠,长沙太守韩玄将其青马送于黄忠,并令其射死关羽。黄忠心下不忍,几次虚射后只射中关羽盔缨。(2)另一个聋子是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因绑架爱斯梅拉达而被捕受审。预审官是个聋子,他不知道卡西莫多也是聋子,装模作样地把问题一个一个问下去,以为卡西莫多都已经回答了,还叫书记官将被告的口供记录在案,引来了人们的哄堂大笑。后来司法长官进庭亲自审问,卡西莫多答非所问,怒判他街头示众和绑在广场上的耻辱柱上鞭打。书记官告诉预审官,卡西莫多耳聋,预审官以为有新罪状,判示众增加一个小时。9.(6分) 在孔子、孟子看来,一方面,“信”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小节小信,固执不变者是“小人”之见。(2分)应该以“义”来进行调节变通,而做一个通权达变的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惟义所在”,二者的辩证统一,要大信,不要小信;要在原则问题上讲信用,不要拘泥固守于小节上的一成不变。(2分) 孔孟提倡“不屑之教”,即故意冷落学生,促其反思自身言行,激其发奋努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2分)参考译文:①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孟子•告子下》)②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离娄下》)③孔子说:“做人却不讲信用,这怎么行呢?”(《论语•为政》)④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论语•子路》)⑤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论语•阳货》)⑥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 告子下》10.(3分)A(原文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兰考仍然出事了,责任人或许不仅仅是那位不识字的中年妇女。”可见作者认为袁厉害也有一定的责任,“完全”过于绝对。)11.(2分)(1)是对政策上一些有风险“灰色地带”的放任;(2)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相关部门法律意识的淡薄。12.(4分)(1)面对弱势群体,要体味到“羞耻和痛心”,从自身社会管理的水平反思问题;(2)要拥有为民、务实的精神;(3)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在法律的界限内行事。(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3. (5分)B C(B项,“清扫烛油时的心理活动”错,应该是清扫烛油时虔敬的神情。C项,“为了衬托周围环境的肃穆”错,应该是肃穆的环境烘托老妇人清扫烛油的虔敬安然)14.(4分)(1)俄罗斯街头伟大人物的雕像随处可见,雕刻逼真华美,引人注目,可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而教堂里清扫烛油的老妇人渺小而卑微、神色黯淡,毫不引人注意,可是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永恒的光明(2分)。(2)教堂里宏大艳丽的壁画需仰视才可欣赏,神像脚边安静的老妇人却只需你不经意间的一低头就可看到(2分)。15.(6分)答案示例  在文中,作者分别叙写观察俄罗斯街头林立的伟人雕塑、教堂里神圣的壁画与在教堂里清扫烛油、渺小而卑微的老妇人的情景和感受,最后得到“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的见解(2分),意思是: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希望并不是来自对社会上层人物的仰慕,也不是来自于对神的祈祷,而来自于对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因为他们让我们懂得只要勤奋、刻苦、谦虚努力地工作,灵魂就有了光明,让人们看到了永恒的光明(4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13.(5分)BC(A.就文章来看,珍妮特•李创造奇迹,仅仅“卸掉了身上无形的十字架”是不够的,还需要“疯狂的训练”等条件。D.文章没有直接的抒情。E.“成功的期盼”的说法有误,应该是由有形的十字架造成的心灵的创伤和心理负担。)14.(4分)①表现了她对台球迷恋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以及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艰难。②照应开头对她的描写,交代了她的成功来自她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每点2分,有其他理由酌情给分)15.(6分)①暗示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需要自己去克服的缺陷与缺点;②这些缺陷与缺点即便像珍妮特•李身上的这样严重也是能够克服和超越的;③鼓励人们像珍妮特•李一样勇敢地去克服和超越这些苦难,赢得人生的辉煌。(每点2分,有其他理由酌情给分)16.(2分)(1)鞠躬尽瘁(2)对于(各1分)17.(2分)①“退变”改为“蜕变”(飞越、超越、质变)(仅指出而没改正不得分)(1分)②改为“真正成长为中国短道速滑的领军人”或“成长为中国短道速滑真正的领军人”。(1分)18.(2分)示例一:每一棵绿树都有森林的苍翠,每一片白云都有天空的回忆。示例二:每一片花瓣都有百花的芳香,每一个雨滴都有云朵的味道。示例三:每一颗砂砾都有大地的性格,每一颗星星都有宇宙的奥秘。19.(7分)答案示例1:反对这种做法。(1)娱乐化的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不敬。(2)当人们真正把历史剧当成武侠剧,把我们的耻辱当成过目即忘的电影娱乐的时候,就是对历史磨难的背叛。(3)不尊重历史更不尊重科学,严重降低了艺术品位,侮辱了观众的智商。(4)缺乏严肃的态度,形成不良的风气。答案示例2:赞同这种做法。(1)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看着解气。(2)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3)大家就是为了图个乐子,不必太当真。(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20.(70分)作文立意角度参考:    ⑴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①上述材料的出处是乌尔法特的文章《生活》,暗示材料里的“水”应当喻指“生活”。    ②不同的人品味水的滋味不同,由此提炼出立意的角度“生活的滋味”。    ⑵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农民是在“大汗淋漓”之后,方知水的宝贵;牧羊人是在口干舌燥的时候,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他们都是经历过困境,才品出 宝贵、甜美,由此提炼出立意:经历磨难、苦难才能够懂得幸福,苦过方知甜。⑶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从这第三则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分析,“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外在条件很好,可是他“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可见生活中,我们应当摒弃外在的喧嚣浮华,追求本真的东西,由此提炼出立意:追求本真。⑷材料的三段话中有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和另一个人。综合这三段话,可以看出,三种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由此提炼出立意:体悟随境遇而改变,一心一境,心境与环境。⑸材料中的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因对水有切实的需求,所以品出水的滋味,“另一个人”因对水没有需求,所以品不出水的滋味,由此提炼出立意:需要才珍贵,美好源于需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