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统一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徒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舱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小题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D.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影响着城市的“和谐”。【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早就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礼记》《论语》中;另一方面,西方先贤如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B.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探讨;只是到了今天,“和谐城市”的模式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又提出了新的挑战。C.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同样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意义。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开始寻求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理想状态。【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B【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选项为“‘和谐’与‘文化’ 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选项偷换概念。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B.文约理赡 赡:充足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暗中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 )(3分) ①朕无后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已有之 ⑥废朝三日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解析】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格物——要求他人,收叙——任用,隔——排斥。(2)见——露出,改——变得。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结交,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充足。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此诗写于元丰四年(1081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被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小题1】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小题2】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小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苏辙)之意(1分)。(本小题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小题2】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本小题6分。修辞手法答出比喻即可得2分。其他经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虽九死其犹未悔。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3)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答案】(1)衡于虑 而后喻(2)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兮(3)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衡”“渚”“萧”。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乙 选考题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棉花被子衣向东(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扳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本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棉花被子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棉花被子这一物件表达了母亲与孩子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B.母亲住在北京时依然想着家里的棉花被子,可见母亲已经将打理棉花被子当作一种精神寄托了。C.马宁多年来一直珍藏着棉花被子,可见棉花被子已经融入了他和母亲的亲情以及他和赵薇的爱情。D.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媳妇赵薇结婚时就领教了江南冬天的阴冷,之后再也不敢回马宁的家乡马湾镇了。E.母亲去世后的许多年,马宁经常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只是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愧疚。【小题2】“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6分)【小题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6分)【小题4】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术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请你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8分)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选项C“精神寄托”错误,文中没有依据;选项D“领教了江南冬天的阴冷,之后再也不敢回马宁的家乡”错误,因为工作的原因。选项E“愧疚”不准确。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与书籍交流 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曹文轩 1954年1月生,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文学作品集《忱郁的田园》《蔷薇谷》。《草房子》等作品屡获国内各项大奖,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记者:您一直很重视阅读,甚至曾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那么读书对人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曹文轩:读书可以丰富个人的经验。因为天地辽阔无际,个人只能体验广阔世界中很小范围内的东西。所以其实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很狭隘、很苍白,甚至可以说是空洞。从情感上讲,人很多时候难免觉得孤寂。书籍能够有效改变这一切,它跨越时空,呈现了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纽验,你坐在家中读书就能知闻天下事。这样来看,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不夸张地说,读书使得生命延长。一个读书人和一个不读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书籍给读书人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了书上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就变得更容易。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个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跟着喧嚣、浮躁随波逐流。书,正是涡流中的“救生圈”。即使不说书的内容,单就读书速一形式本身,就能使你在喧泽与骚动中获得宁静。我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的时候,肯定在与书对话,可以敞开。扉,将m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亳无保留地向它倾诉情愫,并可得到指引,与教徒向上帝祷告有一定的相似性。记者:这些影响有何外在表现?曹文轩: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二者就是不一样,从气质上就看得出来。比如有些人天生长相不出色,甚至丑陋,但读书能让他们获得新生。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率性地幽默风趣……同样一个人,“书卷气”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透射出来。 记者:但也有读书人气质猥琐,不能简单地把气质好归结在读书上吧?曹文轩:显而易见,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我早就说过,开卷禾必有益。有些书歪曲、丑化生活,文字、思维水准低下,长期读这种书并以此为美,就像在吸食毒品,会把情感搞得迟钝,把思维搞得平庸,把谈吐搞得俗气。记者:可是很多人一直读专家推荐的书目,也并没有显著的成效。曹文轩:很多人都在读书,读的也是好书,但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者是碰撞。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目之外,一个人读书应该有选择,要挑食。人的雕琢忌讳用一个模子,因为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前面说过,书在影响人,书就是一把刻刀,都读一样的书,那么这把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所以,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读不同的书,看不同的景。选书要有个性,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读文章时,别管别人对那书的唠叨,甚至不在乎权威专家对书的剖析,只管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的个性。一句话,读完一本书必须要沉淀出自己的东西。记者:看起来,读书的必备品质竟然是选择,而且选择要贯穿全程。曹文轩:的确是,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与警觉有关。书海浩森,航海者(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知识早晚会将其沦为奴隶。如果没有驾驭意识,知识只是一堆一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学的力量。也只有那样的读书人,才会品尝到畅游书海的莫大快感。 ,记者:但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读书是受到外界干预的,并且在外界的干扰下,他们也会考虑到让自已的阅读服务于学习。精确地说,是服务于升学考试。曹文轩:我曾经对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们进行分析,首先发现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都是一些喜欢“自己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读书非但没有影响他们计划内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有计划地学习。书中那些看似与概念、公式无关的文字,给了他们小范围内的东西。所以其实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很狭隘、很苍白,甚至可以说是空洞。从情感上讲,人很多时候难免觉得孤寂。书籍能够有效改变这一切,它跨越时空,呈现了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经验,你坐在家中读书就能知闻天下事。这样来看,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不夸张地说,读书使得生命延长。一个读书人和一个不读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书籍给读书人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了书上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就变得更容易。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个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跟着喧嚣、浮躁随波逐流。书,正是涡流中的“救生圈”。即使不说书的内容,单就读书速一形式本身,就能使你在喧哗与骚动中获得宁静。我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的时候,肯定在与书对话,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亳无保留地向它倾诉情愫,并可得到指引,与教徒向上帝祷告有一定的相似性。记者:这些影响有何外在表现?曹文轩: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二者就是不一样,从气质上就看得出来。比如有些人天生长相不出色,甚至丑陋,但读书能让他们获得新生。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率性地幽默风趣……同样一个人,“书卷气”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透射出来。记者:但也有读书人气质猥琐,不能简单地把气质好归结在读书上吧?曹文轩:显而易见,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我早就说过,开卷未必有益。有些书歪曲、丑化生活,文字、思维水准低下,长期读这种书并以此为美,就像在吸食毒品,会把情感搞得迟钝,把思维搞得平庸,把谈吐搞得俗气。记者:可是很多人一直读专家推荐的书目,也并没有显著的成效。曹文轩:很多人都在读书,读的也是好书,但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目之外,一个人读书应该有选择,要挑食。人的雕琢忌讳用一个模子,因为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前面说过,书在影响人,书就是一把刻刀,都读一样的书,那么这把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所以,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读不同的书,看不同的景。选书要有个性,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读文章时,别管别人对那书的唠叨,甚至不在乎权威专家对书的剖析,只管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的个性。一句话,读完一本书必须要沉淀出自己的东西。记者:看起来,读书的必备品质竟然是选择,而且选择要贯穿全程。曹文轩:的确是,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与警觉有关。书海浩森,航海者(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知识早晚会将其沦为奴隶。如果没有驾驭意识,知识只是一堆一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华的力量。也只有那样的读书人,才会品尝到畅游书海的莫大快感。记者:但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读书是受到外界干预的,并且在外界的干扰下,他们也会考虑到让自已的阅读服务于学习。精确地说,是服务于升学考试。曹文轩:我曾经对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们进行分析,首先发现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都是一些喜欢“自己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读书非但没有影响他们计划内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有计划地学习。书中那些看似与概念、公式无关的文字,给了他们行之有效的办法、豁达自由的思路和拼搏向上的勇气。试想,一个视野、思路开阔的人,学习起来是否事半功倍?高考“状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课本的功夫,可以在课本以外广阔的读书世界里获得。现代教育理念不正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吗?最终不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吗?“自己阅读”其实就是在自学!并且我观察到,这些出类拔萃的“状元”们,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这种人格的长进,阅读功不可没,而人格的长进肯定能带来学习的长进。一个人的人格最重要,这决定着他能够走多远。【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曹文轩认为,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经验,因此,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在一定程度上,读书可以使人延长生命。B.书有好坏之分,好书能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投射出来。好书只要认真读,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有无基础,都能读好。C.“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用形象的手法说明读书应该有所选择的道理。聪明人读书会选出适合自己个性的书来读,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D.在曹文轩看来,有些出类拔萃的“状元”,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阅读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大多喜欢读课本以外的书。E.本文中的“读书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时可以与书对话,可以向书敞开心扉,将心中所有毫无保留地向它倾诉并可得到指引。【小题2】曹文轩就“读书”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小题3】“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怎样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请结合文本的内容作答。(6分)【小题4】北京文科状元张玥说:“即使在高三时,也应该以读书、积累为主。”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也都是喜欢“自己阅读”的人。阅读对“状元”的产生起了怎样的作用?联系你读过的某一部作品,说说它对你有哪些影响?(8分) 【小题3】①选书要有个性。书在影响人,都读一样的书,必然索然无味。(2分) ②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分)③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或答: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自主意识包括选书、读法、理解要有个性;驾驭意识指读书过程要有批驳精神。)(2分)(本题6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其他合理的说法亦酌情给分。)【小题4】(4)对状元所起的作用为:① 阅读可以释放由学习、生活压力带来的忧郁与苦闷;(1分)② 阅读可以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产生豁达自由的思路和拼搏向上的勇气;(1分)③阅读可以使人格得到长进,并能带来学习的长进。(1分)所读作品对本人的影响:(答案示例略)(有作品名称2分,有具体影响3分。)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前半部分在文中有提取信息分条作答即可,后面举例回答。主要信息:“因为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读书非但没有影响他们计划内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有计划地学习”“给了他们行之有效的办法、豁达自由的思路和拼搏向上的勇气”“掌握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吗”“而人格的长进肯定能带来学习的长进。一个人的人格最重要,这决定着他能够走多远”。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经过两轮激战,广州恒大队以总比分8:1淘汰了日本柏太阳神队,成为首支进入亚冠联赛决赛的中国球队,数万球迷无不额手称庆,天河体育场成了红色的海洋。B.郭敬明的长篇小说《小时代》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而专业评论者对此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作者用词精妙,锦心绣口;有人则认为作品情感虚假,无病呻吟。C.“苹果”公司9月份发布了最新的手机操作系统ios7,对原有的的操作方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这预示了“苹果”将会改头换面,与乔布斯时代的风格有所不同。D.叙利亚反对派称政府军21日在首都大马士革郊区使用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叙政府断然否认,指责反对派蓄意制造谎言,双方僵持不下,局势如箭在弦。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首次做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B.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C.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描绘了仲春季节江南山水风光和人们日常生活,不仅是研究元代社会的“百科全图”,而且是研究元代绘画的重要图像。D.现任政府如果不能推动官员财产公开,把权力晒在阳光下,就难以真正改变目前公款消费、权力寻租,也就无法保证反腐的有效性和长久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句式杂糅,将“从……出发”与“以……为出发点”杂糅。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是研究元代绘画的重要图像,而且是研究元代社会的“百科全图”;“图像”后应加上“资料”等表意更明确。D项成分残缺,“改变”后面缺中心语“的现状”。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教育有哪些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基本结构及运作关系怎样。 ②在这种背景下,猛然冒出“教育是什么”的发问,似乎让人感到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其实不然。③这样的了解,对一个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来说,实在是必不可少的。④在我们探讨“什么是教育”时,我们最终得到的结论,只能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辨认出哪些社会活动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⑤当我们提问“什么是教育”,并经过一番讨论形成一个结论后,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⑥当我们走近“教育”的时候,实在还有对它“深入”考察一番的必要。A.④⑤②⑥③① B.⑤②④⑥①③ C.⑥①⑤②④③ D.②⑥③⑤④① 16.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辽宁”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三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5分)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其外壳原是苏联海军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的二号舰“瓦良格”号。中国改造的“瓦良格”号是一艘常规动力航母,由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苏联解体后,建造工程被迫下马。1998年,废旧的“瓦良格”号被中国公司收购,2003年3月抵达中国大连港。中国对“瓦良格”号航母进行改造,这是海军装备建设新的发展成果,标志看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从此结束。2012年9月25日,该舰被命名为“辽宁”号,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序列。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7.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00字。(6分)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发7关注热潮。2013年10月18日晚总决赛在央视一套、十套并机播出,以很高的收视率,为这个以严肃题材创造了流行文化消费奇迹的节目画上了完美句号。该节目的热播也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有人认为该节目让广大观众在电视荧屏前领略了中华汉字之美,唤醒了国人对汉字的记忆与热情。有人认为汉字听写大会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传承汉字书写文化,振兴中华数千年文明的梦想。但是也有人质疑,诗人杨黎写了篇文童,将“汉字听写大会”评价为“一场幽怨的复辟”,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把青春用于死背硬记那些生僻的文字,真是对生命的糟蹋,“芈,麿,椧”这样的汉字能写出来,难道我就牛吗?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乡下人在城里的商业街开了家店铺,发现这里到处是残砖乱石。邻街的商家劝他说,街上的生意不好做,石头可以使路人和车辆慢下来,进店铺的几率增加了,才能有商机。而乡下人却坚决搬走石头,并找人修平了路面,从此,人车畅流,一派繁华,以前绕道的人也回来了。注意:(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答案】尊重他人就是抬举自己尊重他人,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尊重他人,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他人的信仰。尊重他人的人,能“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也能适时适度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尊重他人就是抬举自己。要尊重他人,首先要有一颗宽广的心,一种能广纳百川的气度。当别人提出他的看法时,你应认真听,当别人说完时,再发扬言论。即使别人说错了,也千万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这是一种涵养。吉林省2005年高考状元的指导老师曾说:“他(指高考状元)的涵养令我十分佩服。”原来,这位高考状元平日里学习十分刻苦,上课从不走神,即使老师讲的题他已倒背如流了,他也会认真听老师讲解,找出自己遗露的地方。这位导师说,有一次他给状元讲错了一道题,其实“状元”已经发现了错误,但他并未反驳老师,当老师纠正时,他又认真地听老师讲了一遍。这位状 元对老师的尊重,确实令人佩服。我想,可能正是这种涵养促进他进步,使他在高考中一举夺魁。做到尊重他人,本身也是一种抬举自己的方法。善于在尊重他人中抬举自己,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向苏轼求学时,显得十分谦逊。每次苏轼讲做诗词的一些重要方法时,他都认真听,课下为己所用。当老师称赞他时,他却说:“学生之材,得益于先生。”如此尊重老师,促进他在努力中改进自己,终成为伟大的词人。试想,如果他不尊重苏轼,苏轼讲什么他都不听,也不用苏轼的话砥砺自己,何会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问世。所以说,尊重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抬升的过程。当然,尊重他人也是有度的。尊重他人并不等于盲目地跟从他人,毫无主见。这样不但不会抬升自己,还可能使自己坠入深渊。切记:适度尊重他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才会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抛掉你的个人主义吧!尊重他人,吸收他人经验,将其化为自己的灵魂。在尊重他人的过程中抬升自己吧,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二)拓展喻体则是抛弃材料,只挖掘话题中核心词语的内涵,然后联系现实确定论点。 “石头与商机”这个话题中,“石头”是平凡的事物,“商机”是成功,所以能否关注平凡的事物就与事业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着眼于喻体的内涵,可联系的观点与素材有:①巧用平凡,追求成功。②平凡见伟大,善良帮助人。一个小孩用小石子到店铺像大人一样“买”东西,善良的老板犹豫片刻后,收下小石子,给了孩子一些糖果,老人以他的善良影响着一位孩子的成长,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卓越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③摒弃平庸,赢得财富。当淘金者蜂拥而至,却受阻于一条大河,一位冷静的淘金客于是拿出积蓄,买了艘船,没有随众人再奔向产金地,而是留下来摆渡,最终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他的成功就是缘于对那些平凡平庸做法的摒弃。④汲取知识,运用智慧,化平凡为神奇。一位农夫买了座农场,满地沙砾,都是响尾蛇,失望之余,他翻阅书籍后,将响尾蛇肉制成罐头,蛇皮送到皮革厂,蛇油等送往药厂,并开设了农庄旅游,由此大获成功等等。因此,直接拓展喻体,合理想象,仍然可以提炼到新颖的观点。 再如下列这则材料:一位声名远扬的木匠常常对徒弟说:“注意了,留一道缝隙。”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师傅总是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