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十四次调考试题 注意事项1.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3.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客观题按题号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朗诵的还原语文界的前辈徐世荣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朗读是把写作语言还原,变为口语的有声语言,补上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使语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还原”,就是朗诵的实质。“还原”是一种变化,要把无声的书面语——一个个的方块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而且还要“补上”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要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跳跃”起来,变成更能“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形式。“还原”,就是还原到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里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文字更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语言和文字一旦离开了作者的思想(包括感情),无非是一种声音和符号,有什么价值呢?可见,掌握住文本作者融注到作品中去的思想感情,是“还原”的前提,是朗诵活动的第一步,必不可少的一步。文本作者之所以要写出作品,总是因为他有观点、看法要阐明,有感情、胸怀要抒发,而要掌握这些,就必须对文本、对作品进入深入的理解、剖析与领悟,舍此没有第二条路。要知人论世,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为此,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尤其是创作这篇作品的具体动机,是不能不掌握的。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不少年轻人都喜欢朗诵这首诗,可是往往没弄明白诗是谁写给谁的以及为什么要写。这是“木棉”写给“橡树”的,为的是表白她的恋爱观:双方必须平等、自尊,还应有共同的追求,并能甘苦共尝。而诗中涉及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尽管都是些美丽可爱的形象,却是与木棉相对比而存在的“畸形爱情”的象征。倘若这根本的好恶褒贬都搞错了,怎么能“还原”到作者的内心去呢?要体会、共鸣,从内心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为此要深入开掘,要将心比心,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摸清作者的情感脉搏。那么,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顺利完成“还原”的过程吗?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朗诵,也就是口语表达的技巧。同任何事物一样,朗诵也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情”和“意”是它的内容,任何“表达”出来却要借助恰当的形式,这就是口语表达的技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朗诵的技巧”。口语表达的技巧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涉及文本的字、词、句、篇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朗诵诗一种“还原”,同时又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是前提和基础,运用适当的口语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则是关键和保证。不学习并掌握技巧,固然无法再现文本的神韵;以为有一定技巧的武装了,便不再认真阅读文本,深刻领会底蕴,想当然地随意凭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去追求“艺术效果”,结果就会脱离了文本的精神,甚至适得其反。 (选自2011年12月18日《文汇报》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朗诵的还原”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朗诵的还原,就是朗诵者把一堆无价值的语言和文字通过朗诵来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B.朗诵的还原,还要知人论世,朗读时要真正把握好作者体现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等情感。C.朗诵的还原,就是在朗诵的过程中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能显示出文本生命的有声的口头语。D.朗诵的还原,还须借助朗诵的技巧,否则无法把握文本精神,再现文本神韵。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真正了解文本作者的观点、胸怀,就必须对文本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剖析和领悟。B.朗诵者通过朗诵的形式把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头语,一般都能让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C.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是导致一些年轻人无法“还原”《致橡树》这首诗的根本原因。D.学习并掌握口语表达的技巧,认真领会文本底蕴,是朗诵时“还原”文本的重要保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朗诵的实质就是朗诵者借助一定的技巧把无声的书面语变成富有生命力的口头语。 B.作者批评了一些作者缺乏真情实感,写出的文本只是一堆无价值的声音和符号。C.朗诵者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还原”过程的顺利进行。D.作者认为朗诵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是指朗诵者可以根据朗诵的需要改编文本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选自《春洒堂文集》)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益: 更加 B.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C.以污贿不饬罢 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迎款 迎:应对5.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3分) (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 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谪仙怨 【唐】刘长卿晴川①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注】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了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8.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令初下,群臣进谏, ① ;数月之后, ②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2) ③ , ④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3)鹏之徙于南冥也, ⑤ , ⑥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死 鸟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各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致高,竟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2)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餖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看出那些情诗里不少歌咏性生活的句子;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 《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B.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一般 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C.《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也许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的学术价值。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 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E.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 因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生命的特点。 (2)联系全文,从“诗人”“语言”和“研究古代”三个方面,归纳分析一下闻一多的形象。(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文末引用“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有人指使特务要暗杀闻一多,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起自己执导的电影《大地惊雷》,导演乔尔•科恩侃侃而谈,他一直认为这部电影是他表达内心最忠实的道具,我完全被他对电影的真诚态度打动了。B.四大网络巨头之一的脸谱网计划明年上市,它建立于2004年,七年后市值已达一千亿美元,这样的市值听起来就让人触目惊心。 C.王清河老人要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义务为村里修路的事传开后,村民议论纷纷,家人怨声载道,但这些都无法动摇老人心中的想法。D.我们的阅读,在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在如日中天的名人或权威倡导下,会出现盛况;在应付日子或消磨生命的旅程里,会出现空白。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3年五一小长假将至,商家早早地打出促销的招牌,尤其是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在其首页上已经展开了打折促销。B、最近,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受到热捧。该片票房已经突破3.5亿元,而记者发现与《西雅图》相关的产品也大卖。C、莫言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优秀作家,他们对文学的真诚投入同样值得人们尊重,莫言的作品与他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在文学成就上也难分伯仲。D、只有综合国力提高了,特别是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水平提高了,一个国家才有能力建造航空母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肯定的说,航空母舰大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A.2012年5月30日发生的冰心、吴文藻墓碑的涂碑事件系其嫡孙吴山所为,此事吸引了国内15. 依次填入下面—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012年10月26日,商务部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式报告》,报告分析,2012年以来, , , 。 , , 。①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 ②对外贸易走势趋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提振了企业信心④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 ⑤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复杂严峻 ⑥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A. ⑥⑤①④②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⑤④③①⑥② D.①④③②⑤⑥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5分)“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段神奇的对话出现在近日某电视台播出的“你幸福吗”特别调查节目中。这名务工人员看似文不对题,却因令人遐想的回答在网络上火速走红,被网友们封为2012又一“神一样的回复”。在随后几天的节目中,面对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类似的“神回复”竟然频出不断:“你幸福吗?”“你问我幸福吗?姐姐你可真逗。”“你幸福吗?有什么遗憾吗?”“现在还没有成功地收回钓鱼岛。”“你遇到过什么最坏的事?”“接受你采访,队被人插了。”•••••••这些答非所问的搞怪回答让收看节目的观众忍俊不禁,更引发网络上热议连连。针对上述 的情形。有评论指出,记者面对各异的受访对象,所用的语言应符合不同受众的习惯,提问的方式迎有所区别,不宜千篇一律,问题的设置应细分而具体,不宜大而抽象。如果把“你幸福吗”这样的问题细化分解为贴近受访者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去问,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尴尬场面。(1)请概括第一段话的文意,将第二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不超过15字)(2分)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就“你幸福吗”这一问题你会怎么提问?请从下面的受访者中任选其一,写出你的提问内容,要求语言得体,简洁明了,不超过60字。(3分)小学生 中年民工 农村老人受访者: 记者: .......那么,你觉得现在幸福吗?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再写一组句子。(6分) 命运如一壶翻滚的沸水,我们是一撮生命的清茶。没有水的浸泡,茶只能蜷伏一隅;没有命运的冲刷,人生只会索然寡味。
六、作文(60分)1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作文。(60分)人的一生大概只有两万多天。你是要生活两万多天,还是只生活一天而重复两万多次呢?
要求:1、请根据其表达的主旨,写一篇作文。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十四次次调考语文答案 11.(1)E(3分)D(2分)C(1分)A“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错;B“赞誉他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错;C “劳动人民憎恶裕禄”错。(2)①从主题来看,该题一语双关,既指贺道台对八哥的昵称和咒骂,也指那些以贺道台为代表的表面对上司阿谀奉承实则却阳奉阴违的官员,更能凸显主题;②从情节来看,“死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更为完整严谨;③从语言来看,以“死鸟”为题,语言诙谐幽默,富有地方特色,而且更具讽刺效果。(3)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已有多处伏笔作了暗示。①“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用反问的语气引发读者思考,可见贺道台对上司的批评只是隐忍不发,而非好脾气,暗示贺道台在背后经常辱骂上司。②“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可见八哥会留意并学习主人平时说过的话,为八哥学说贺道台咒骂裕禄的话做铺垫。③“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可见这只八哥很聪明,模仿能力很强,为它有能力学会骂人话做铺垫。(以上3点,每点2分;举例与分析各1分;共6分)(4)、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是借贺道台来批判讽刺那些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油滑官吏; ②从人物塑造看,小说用大量笔墨从多角度对贺道台这一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地刻画;③从情节发展看,小说情节始终围绕该人物展开;④从表达技巧看,小说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刻画该人物。综上所述,贺道台是小说的主人公。(以上4点,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12.1、答E给3分,答D给2分。C(1分)【解析】A《唐诗杂论》不是诗集,是散文集。B “高邮王氏父子”是活校,不是死校。 C中“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扩大了原文的范围,原文为“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2.①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体现在对文学的态度上:他特别亲切地认识到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还体现在反对独裁统治上:他敢于拍案而起,为正义而献身。②重视语言技巧,体现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和古代研究方面:提倡新格律和语言的简洁,活校勘古书。③复活古代文化,体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方面:客观地认识古代,关注生命欲和生活力。(每点2分)【解析】题干已经指明特定角度,从文章中找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3.作者在文末引用学生的话,形象生动的描述了闻一多牺牲时的惨状,揭露了国民党反对派枪杀爱国学生的卑鄙无耻的罪恶,表达的对国民党反对派强烈的控诉和愤怒之情,激发了读者反抗独裁专治的正义情感,增强的文章的感染力,暗扣的文章的标题,升华了主题。(内容2分,情感2分,效果2分)【解析】这段典型的细节描写,首先表达出闻一多牺牲的情境,这个惨状矛头直接指向当权者。回答时,要一步一步来,先回答写了什么,再回答这个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有怎样的效果。4.在那个反动黑暗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时的国民党反对派控制的云南,是一个政治上独裁专治,镇压民主和进步的云南,闻一多先生所处的西南联大,也处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中。(3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他反抗独裁统治,追求民主自由,对反对派是一种威胁。(3分)所以,闻一多先生越优秀、越爱国,他们就越惧怕、越憎恨。(2分)(酌情给分)【解析】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先进人士的想法历来和反对派相左,回答时要有观点,还要有论据和论证过程。13.答案:A项。(A.侃侃而谈,形容说话从容不迫,理直气壮。B项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C项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理,形容群众普遍不满。D项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兴盛的阶段。)14、解析:选择BA项, 成分残缺,可以在句末添加“的宣传”。C项, 语序不当,应是“他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与莫言作品在文学成就上也难分伯仲”D项, 不合逻辑,“肯定地说”与“大概”矛盾,删去“大概”即可。15、答案:B 通读易知④为过渡句,由题“ , , 。”有两个,固可推出前3个为问题,后2个为方案。16、答案:(1)“记者街头提问,频频遭遇尴尬”或“记者提问幸福,搞怪的回答频出”等(2)受访者:小学生 记者:你好呀,小朋友。我们是电视台的记者,想问你几个问题,你的家庭作业多不多?有玩的时间吗?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呀?(注意人物的身份)。 17、答案:命运如一枝吸墨的笔,我们是一张洁白的纸。没有笔的书写,纸只能闲待一边;没有命运的挥洒,人生只会毫无生机。 命运如一只划船的桨,我们是一条远航的船。没有桨的挥动,船只能原地不动;没有命运的汹涌,人生只会停止不前。 18、 立意角度:1、活好每一天 2、每天都做新的自己 3、每天进步一点点 4、人生拒绝重复,生命在于求新等。
【参考译文】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妻人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著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当到宰相的地位。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麼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麼香,那麼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麼从前吃的芋头就那麼香,那麼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麼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麼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於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於芋头了。这麼说来,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绿,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麼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