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中测试(A卷)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共25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奢侈(chǐ) 迸溅(bìnɡ) 和煦(xù) 唿哨(hū) B.怅然(chànɡ) 踌躇(chóu) 希冀(yì) 熠熠(yì) C.甘霖(lín) 鄙薄(bǐ) 仄仄(zè) 腥风(xīnɡ) D.蓦地(mù) 蹒跚(pán) 颀长(qí) 簌簌(sù)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蔚然 畸形 俯首 贴耳 风雪载途 B.刺槐 料峭 拍案 叫绝 漠不关心 C.孤寂 胆怯 目不识丁 沧海一栗 D.希冀 甜静 销声匿迹 天真无邪 3.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 醒过来。 ②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 ③月牙的两角中好像装着燃炽的炭。 ④你以为那幕上出现的真是李夫人的魂魄么?当然不是。 A.拟人 对比 拟人 设问 B.拟人 拟人 比喻 设问 C.拟人 反复 比喻 设问 D.拟人 对比 比喻 反问 4.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呀,老师的教育不理会,可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一开口,你就恍然大悟。 B.他慢慢地爬着,一寸一寸地挪动,循序渐进,移到敌人碉堡前,引爆了炸药包。 C.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是事半功倍。 D.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只有发奋努力,择善而从,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④ ①③② D.④③②①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要经常练习写字,研究字的特点,掌握写字规律。 B.同学们在作文时,应当打开心灵的窗户,说自己想说的话。 C.同学们要注重识记字词,随时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D.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应注意运用“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阅读方法。 7.依次填入下列方框里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大家兴高□烈地谈论知识竞赛情况。 ②骄傲自满是阻碍进步的□脚石。 ③这家商场是一家股□制企业。 ④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应实事求是,恰如其□。 A.采 拌 份 分 B.采 绊 份 分 C.彩 绊 分 份 D.彩 拌 分 份 8.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A.《勇气》——狄斯尼——美国 B.《小橘灯》——冰心——现代 C.《敬畏生命》——蒙田——法国 D.《白蝴蝶之恋》——刘白羽——散文 (二)语言积累与应用(共9分) 1.请你写出二十四节气歌: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银烛秋光冷画屏,_________________;天阶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甲乙两班同学为争得一面“精神文明奖”流动红旗,发生了争执,而且越争越激烈。 你想劝劝他们,于是说: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3分)
二、阅读(共35分) (一)(共12分)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跳着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铺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3分) A.松鼠驯良的习性 B.松鼠的聪明警觉,动作敏捷 C.松鼠的窝干净又暖和 D.松鼠的乖巧的性格 2.第2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三方面写松鼠窝的(每方面不超过5个字)。(3分) 3.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拟人的笔法来写小松鼠,赋予松鼠以人的特征。 B.写松鼠搭窝的过程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C.“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这句话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 D.从“总是”“小跳”“有时”“连蹦带跳”等词语看出作者对松鼠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4.“松鼠的窝通常搭在分叉的地方”,这句话中“通常”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共13分)飞机的“脚印” 飞机在天空飞过,身后往往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白烟”,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白龙”,也有人把它称为飞机在空中留下的“脚印”。 其实,这是飞机排出的废气和飞行轨道上受到扰动的水汽相混合后凝结成的一种特殊云,气象学上称它为飞机尾迹。飞机尾迹要在飞机高度一万米以上才能出现。因为,高空空气稀薄,气流弱,气压小,气温低,飞机排出的废气不容易消散,所以会产生这种特殊云。飞机尾迹一般出现在飞机身后四十五米左 右的地方,其长度达三四万米,直径约八米,聚集在空中至少保持四十秒以上,有时可以保持到五六十分钟,才能逐渐消失。飞机尾迹按照不同的成因可分为废气尾迹、对流性尾迹和空气动力尾迹。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气温越低,那么尾迹在空中时间保持越久,其长度也越短,其直径就越宽,这就是空气动力尾迹;如果气压越小,那么尾迹在空中时间保持越短,其长度也越短,共直径就越宽,这就是空气动力尾迹;如果气流越弱、飞机速度越快,那么尾迹在空中消失就越快,其长度和直径不长不小,这种现象是对流性尾迹。 飞机尾迹对飞机性能没有什么影响。一般客机飞行高度低,不会出现尾迹,战斗机飞行往往超过一万米,便容易产生飞机尾迹。这尾迹能把飞机的架数、位置及行踪清楚地暴露出来,因而战斗机在执行任务或空战中,一般都要避免在会出现飞机尾迹的高度上飞行。但是,有时也利用飞机尾迹会暴露目标的特点,采取声东击西或鱼饵战术诱敌上钩,取得战斗的胜利。 1 .本文介绍了飞机_______________的有关知识。(2分) 2.给“飞机尾迹”下一个确切的定义。(2分)
3.第二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是( )(2分) A .作诠释,列数据,分类别 B.作比较,列数据,下定义 C.分类别,作比较,列数据 D.作诠释,列数据,作比较 4.第二段中“至少”一词与“才能”相呼应,说说这两个词的连用,突出什么意思?(2分)
5.文章在对三种尾迹作科学解 释时,连用了三个“如果……”,构成一组排比句,它们语序能否随意调换?说出原因。(2分)
6.“这三种尾迹的形成跟飞行高度上的气温、气压以及对流速度有关”这句话应还原至第二段何处?为什么?(3分)
(三)(共 10分)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在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他在独自陈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后备役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个可怜的老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1.文中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1分) 不假思索: 3.两个小姑娘为什么笑( )(2分) A.因为车中太寂寞,用笑来调节一下气氛。 B.对老妇人数数这一举动感到奇怪而笑。 C.嘲笑这位老妇人。 4.老妇人为什么反来复去地数数?原因是( )(2分) A.她是个疯子,只会数“一二三” B.因为她在 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反复数是对儿子的思念 C.因为她不记得前面已数过一遍,于是反复数。 5.这篇文章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现实?(3分)
三、作文(共40分) 题目:留在记忆深处的 要求:①用倒叙的方法,写成记叙文。 ②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一)1.C(A.迸溅bènɡ;B.希冀jì;D.颀长qí) 2.B(A.贴—帖;C.栗—粟;D.甜—恬) 3.C 4.D 5.C 6.C(随时养成——养成随时,顺序不当) 7.B 8.C (二)1.略 2.轻罗小扇扑流萤 卧看牵牛织女星 3.“这样的争吵,本身就是不文明的”(从这个角度说,言之成理即可) 二、(一)1.D 2.环 境的选择 搭窝的方法 窝口的特点 3.C 4.不能去掉。加上“通常”表明是一般情况,并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句表达准确、周密。 (二)1 .尾迹 2.飞机排出的废气和飞行轨道上受到扰动的水汽相混合后凝结成的一种特殊云,气象学上称为飞机尾迹。 3.A 4.强调飞机排出的废气在高空中不易消散。 5.不能。因为三个“如果”句,与前面“飞机尾迹按不同成因分为……”保持语序的一致性。 6.“在正常情况下……”一句前,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三)1.箱—厢 陈—沉 2.没经过认真考虑。 3.B 4.B 5.健壮的男子都上前线了,连老人也入伍,家里只剩下妇女和孩子,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