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8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人:芗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氓》) (2)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3)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5) 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武夷精舍记[宋]韩元吉武夷在闽粤直北,其山势雄深磅礴。自汉以来,见于祀事。闽之诸山皆后出也。其峰之最大者丰上而敛下,岿然若巨人之戴弁①。缘隙磴道,可望而不可登,世传避秦而仙者蜕骨在焉。溪出其下,绝壁高峻,皆数十丈。岸侧巨石林立,磊落奇秀。好事者一日不能尽,则卧小舟抗溪而上,号为九曲,以左右顾视。至其地,或平衍,景物环会,必为之停舟,曳杖徙倚而不忍去。山故多王孙②,鸟则白鹇、鹧鸪,闻人声或磔磔集崖上,散漫飞走而无惊惧之态。水流有声,竹柏丛蔚,草木四时敷华③。道士即溪之六曲,仅为一庐,以待游者之食息。往往酌酒未半,已迫曛莫而不可留矣。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山一舍④,而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予每愧焉。淳熙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祠官之禄⑤,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盖其游益数,而于其溪之五折,负大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锄茅草,仅得数亩。面势幽清,奇石佳林,拱揖映带。使弟子辈具畚锸,集瓦竹,相率成之。元晦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予闻之,恍然如寐而醒,醒而后,隐隐犹记其地之美也。且曰:“其为我记。”夫元晦,儒者也。方以学行其乡,善其徒。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然秦汉以来,道之不明久矣。吾夫子所谓志于道,亦何事哉?夫子,圣人也,其步与趋莫不有则。至于登泰山之巅而诵言于舞雩之下,未常不游,胸中盖自有地。而一时弟子鼓瑟锵然,“春服既成”之咏⑥,乃独为圣人所予。古之君子息焉者,岂以是拘拘乎?元晦既有以识之,试以教夫来学者,相与酬酢于精舍之下。俾或自得其视幔亭之风⑦,抑以为何如也。是岁八年,颍川韩元吉记。 (有删节)【注】 ①弁:帽子。②王孙:猴的别称。③华:通“花”。④舍:古代计量单位,一舍为三十里。⑤赋祠官之禄:宋代优待官吏,官吏脱离实际职务,可以挂名掌管某祠,享受俸禄。⑥“春服既成”之咏:语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与弟子谈志向,曾皙鼓瑟,咏唱“春服既成”,其思想得到了孔子的赞同。⑦幔亭之风:相传秦始皇时仙人武夷君,中秋节在武夷山设幔亭一座,宴请山下的乡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迫曛莫而不可留矣 莫:通“暮”,天黑B.规之以为精舍 规:规划C.元晦躬画其处 躬:亲自D.善其徒 善:好的3.以下句子中,全都是描写“武夷精舍”环境与布置的一组是(3分)( )①仅为一庐,以待游者之食息 ②于其溪之五折,负大石屏 ③岸侧巨石林立,磊落奇秀 ④奇石佳林,拱揖映带 ⑤中以为堂,旁以为斋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夷山山势宏伟,山形奇特,历史悠久,充满神话色彩,令人流连忘返,但一日之游时间仓促,游览者往往匆匆而返。B.因居住地距武夷山较近,朱元晦与门徒常携书前往,颂《诗经》《楚辞》,饮酒长啸。辞官后,享受祠官的俸禄,更能常游武夷山水。C.武夷精舍面溪背石,是朱元晦与门徒亲自建造出来的,其规模比邻近的道庐大了一倍多,而且各功能区域划分明确。D.朱元晦是一介儒生,心中有“道”,虽居深山,却不行寻仙访道、炼丹吃灵芝之举,而是效仿孔子收徒讲学,逸情于山水。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予每愧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晦既有以识之,试以教夫来学者。(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葡 萄① 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①这是徐渭为《墨葡萄图》写的一首题画诗。(1)一、二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答: (2)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试简要赏析。(3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 )A.爱斯梅拉达被诬陷刺杀弗比斯,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判处绞刑。在刽子手行刑时,加西莫多挺身相救,勇劫法场,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用心照顾保护她。从此,加西莫多成了爱斯梅拉达的忠实朋友。B.成千上万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爱斯梅拉达。不明真相的加西莫多怎容这些人冲入教堂,他从楼顶上扔下巨大的石条石块,翻倒灼热的金属液体,企图驱散众人。勇敢的乞丐终于攻破大门,救走了爱丝美拉达。C.加西莫多站在楼顶上,看着爱斯梅拉达又被吊在绞刑架上,痛不欲生。当他发现克洛德正在钟楼上对着爱丝美拉达狞笑,他把这个道貌岸然的野兽举过头顶扔了下去。从绞刑架上解下来的爱斯梅拉达的尸体,被人们放在蒙孚贡大坟窟里,加西莫多找到她之后,静静地躺在她身旁。两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尘土。D、惜春的性格一向孤冷。她通常的表现是胆小怕事,乖僻离群,心底里是对现状悲观绝望,避免牵累。她的丫头侍书私藏了哥哥交存的银锞子,被人疑为贼赃;凤姐尤氏都以为这不算什么过失,可是这主人自己毫无正义与同情,坚决地要把一个可怜的丫头撵走,并且还由此把问题扩大到与宁府断绝关系。 E、芳官是一个美丽的小优伶,作者把她写成一朵活泼浓艳而怒开着的小花朵。但她的一切言行都表现在阳面上,因此王夫人撵晴雯时,把她和四儿一齐都驱逐出去。王夫人知道芳官是怎样压倒过她自己的干娘,怎样和别人吵架,还认为她成精鼓捣,“调唆宝玉,无所不为”,于是叫了她们几个小优伶的干娘都领了去配女婿。却没有想到这个唱戏出身、年纪幼小的孩子会忽然想去当尼姑!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这时,只见他那只干涸。焦灼的眼睛里,滚动着大滴泪珠,然后沿着那张因失望而长时间皱成一团的丑脸,缓缓地流下来。这不幸的人掉眼泪,也许还是他平生第一遭吧。 他是谁,为什么会留下平生的第一滴泪?请简述相关情节。(2)、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一个女子的命运。请指出这个女子是谁,并分别简述其身世与命运。 ①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②子曰:“乡愿,德之贼①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贼:败坏,侵害,危害。 (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①简要概括。(2分)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盛 宁国内常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 那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的、辩证的思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这种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是站在文化接受方的立场、为接受方所认可的那种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感受。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做出了努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1)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3)国家文化窗口的设计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4)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缺少了智慧的巧思;与法国馆相比,缺少了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缺少了面对未来的创新;与韩国馆相比,缺少了通俗的亲切和美丽……这诸多的“欠缺”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略了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节选自《书摘》2010年12期,有删改)10.从文本上看,下列不能体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B.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C.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出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D.世博会德国馆所体现的巧思、法国馆所体现的幽默、日本馆所体现的创新、韩国馆所体现的通俗的亲切和美丽……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排队”进中国馆,说明对中国馆有期待;“匆匆走过”说明他们对中国馆的展出内容不认同。B.虽然也做出努力,但因在宣传理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外国观众对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C.余秋雨认为,政府部门层层审查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文化窗口设计的平庸刻板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D.余秋雨认为,盲目高估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12.在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上,作者不完全认同“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这种观点。从文本中看,原因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考)(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中国式尊严冯 华近几年,大批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蜂拥前往世界各地观光,你能在不同的陌生国度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这让我们这些能看懂中文的人真有些无地自容。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比例最大的是中国人)必须先通过一次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落座,由英语系两位老师监考。当其中一位深色皮肤、一口标准英式英语的S小姐草草视察过座位布局后,忽然暂停发试卷,匆匆跑上讲台。“请注意,所有中国学生不允许坐在相邻的座位!”她大声宣布,“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差,没听懂她的话,交头接耳地打听。我听懂了,并且知道邻桌的也是位中国学生,但是我没动。教室一片大乱,在S小姐的再三催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按她的要求间隔开来落座了。我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要换开,我阻止了他。“如果我们换位置,就证明我们的确有作弊的嫌疑。”我说,“反正我不换。”他也不换了。S小姐很快走到我们面前。“你们都是中国学生吧?”她说,“请将座位换开。”我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心平气和地用英语回答她:“别国的学生不换,我也不会换。如果你因为我们是中国学生就认定我们会作弊,你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监考。这总可以了吧?”她看了我几秒钟,没说什么,转身走开,宣布考试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她刀子似的目光。她不时从我面前走过,我视若无睹。后来我提前完成试卷离场,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测试,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那天和几个中国同学在电梯里又碰到了这位S小姐。“祝贺你,你这次考得很好!”她显然记住了我,态度热情,同时瞥了一眼电梯里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语速很快地补充说,“但很多中国学生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英语学习,并且那天的确抓到几位中国学生作弊。”我承认我被她的态度刺激了,接下来我头脑一热,选择了她所教的一门功课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那段时间,除了学校课程之外,我正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并决定要以写作作为终身职业。我买了电脑,开始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写到近一半时,我终于决定暂停学校课程,专心把小说写完。去办休学手续时,最令我踌躇的就是S小姐的课,虽然有充足的理由,但仍有逃离的羞愧。在办公室看到S小姐,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温和坦诚地告诉我,她看到了我自入学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如果你认为分数会给你目前的学习造成过大的压力……”她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以后的测试我可以不为你打分,直到你自己认为解脱困境为止,你觉得怎么样?”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然后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完成我的小说,我必须休学半学期,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她显得非常惊讶,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小说的内容,并大加赞赏,直到我脸红为止。“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最后这句话害得我差点儿掉下泪来。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各种中文警示牌,说明很多中国旅客在国外缺少尊严,为下文故事的发生提供背景,该部分在结构上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B.“我”通过测试之后,在电梯里和S小姐相遇,她对“我”补充说的话是想表明自己之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C.虽有充足的理由暂停课程,但“我”仍感到羞愧,原因是自己暂停学业,有知难而退的嫌疑,有损尊严。D.文章结尾说“我差点儿掉下泪来”,这泪里既有“我”通过努力获得尊严的欣慰,也有对S小姐给予“我”理解和鼓励的感动。E.文章开头写S小姐对中国学生的偏见,要求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隔开,而后来却对“我”大加赞赏,可见,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14.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小说为什么以“中国式尊严”为题?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慧眼识英才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吗?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缓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他终于来了,他把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节选自沈世豪《陈景润》,稍有改动)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14.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13分)1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①2015年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将在我省福州市举办。②城运会既能反应一个城市体育运动发展水平,就能展示一个地区社会综合实力。③体育也是一种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④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都让当地城市面貌有了 的发展。⑤全国大型体育运动会落户福州,是福州新一轮发展的(qì) 机,必将促进我市双文明建设获得大丰收。⑥全市人民闻讯,无不欢欣鼓舞,精神振奋。(1)第⑤句横线处,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分)(2)在④句横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成语 (1分)(3)本段文字有两处语病,指出并改正。序号 ,修改 (1分) 序号 ,修改 (1分)17.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请你为校园内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馨提示语。要求:①符合场景;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③ 不超过20 字。( 2 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由邓飞等媒体人发起和推动的“免费午餐基金”,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推广和公开其活动,运行一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募集善款接近2000万元,覆盖14个省份、129所学校,2012年4月9日至10日,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将“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颁给“免费午餐基金”。 材料二:来自民间的免费午餐项目推行半年之后,国务院做出一个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将每年拨款160亿,用来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惠及2600万在校学生。 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加以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7分)六.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0分)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文体特征鲜明: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一)1、(1)靡有朝矣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声非加疾也 (4) 虽九死其犹未悔 (5)海内存知己 (6)抱明月而长终(二)2.D [解析] 善:教育好,名词活用为动词。3.B [解析] ①描写的是道士所建的茅庐;③是整个武夷山九曲溪的环境。4.C [解析] “比邻近的道庐大了一倍多”有误,武夷精舍的规模仅有邻近道庐的一半。5.[答案] (1)大概山中所有的乐趣,都被朱元晦拥有了吧,对比于他,我常常觉得很惭愧。(大意1分,“盖”“悉”“为”“私”“每”等词语译错一处扣0.5分,扣完2分为止)(2)元晦既然已经明白这些道理,就尝试着用这些道理教导那些来向他求学的人。(大意1分,“既”“有以”“识”“夫”每处译错扣0.5分,扣完2分为止)[解析] 第(1)句,“盖”表猜测,可译为“大概”;“为元晦之私”可以有两种翻译法,一是把“为”理解为被动标志,“私”作为动词,译为“独自拥有”,二是把“为”理解为“是”,把“私”理解为名词“私人之物”;“每”在文言中有“常常”之意,应引起注意。第(2)句,“有以”是文言固定用法,一般可译为“有办法”;“夫”用在句中,常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些”;“学者”是古今异义词,应拆开翻译为“求学的人”。【参考译文】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正北部,山势雄伟幽深曲折。自汉代以来,武夷山的名字就出现在祭祀的大事中。福建的其他山峰,都是后来才见于记载的。武夷山最大的一座山峰,上大下小,高高地耸立,就像一个巨人戴着帽子。沿着缝隙中的石阶可以看见顶峰却不能攀登;世间传说逃避秦朝乱世而登入仙界的人就是在这里留下尸骨。有一道溪水从山峰下流出,悬崖绝壁高大、险峻,都在几十丈深。悬崖两侧巨石林立,宏伟壮观奇特秀丽。喜好游览的人也不能在一天中走完,于是就躺在小舟上沿着溪水逆流而上,称为“九曲”,环顾两岸。到达有的地面平坦、景物环绕、集中的地方,一定要为其而停船上岸,拄着拐杖走走停停(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山中本来有许多猴子,鸟大多是白鹇、鹧鸪,听到人的声音,有的就磔磔地怪叫栖止于山崖上,然后无拘无束地慢悠悠地飞走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水流潺潺有声,竹柏茂盛蔚为大观,草木四季都有花开。有位道士在溪水的六曲处尽头只造了一间房舍,来供游人吃东西休息。游人常常喝酒还没喝到一半,天色已经接近黄昏,不能再停留了。我的朋友朱元晦住在五夫里,五夫里在距离武夷山不到三十里的地方,近得好像是武夷山外园,有空的时候就到武夷山游玩。朱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带着书前来诵读,选取的是《诗经》和《楚辞》,(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吟哦高歌,饮酒长啸,一定要停留数日才离开。大概山中所有的乐趣,都是朱元晦的私人拥有,与他相比,我常常觉得很惭愧。淳熙十年,元晦辞去江东使节一职,享受祠官俸禄,又说:“如今我管理此地,终于能尽享山中之乐了。”因为他游览的次数多了,就在溪水的第五个转折处,背靠巨石的地方,规划精舍,采取道庐一半大小的规模。锄去茅草,只得到将近几亩大的地方。这里环境清幽,奇石佳木,拱立于屋子的周围,互相映衬。元晦叫弟子们准备簸箕、铁锹,采集青瓦,栽种竹子,弟子们相继完成了这些工作。元晦亲自规划了精舍的布局,中间的做厅堂,旁边的做书房,高的做亭,间架多的做内室。先生讲学、门人弟子学习课业、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没有不在这里举行的。我听到这件事,恍然像刚从睡梦中醒来,醒来后,还隐隐约约记得这个地方的美景。而且元晦对我说:“请你记述一下吧!”元晦,一介儒生。当时正用他的学问在这一带讲学,教育门生弟子。不像那些奇人隐士,藏于深山,练气功,吃灵芝,仰慕道家一类的人。秦汉以来,儒家的学说得不到阐明已经很久了。孔子所说的有志于道,指的是什么呢?孔子,圣人啊,他慢步或快走都有一定的道理。至于他登上泰山之顶,在舞雩台下吟诗唱歌,没有什么他不游历的,原来是因为他的胸中自有广阔的天地。因而当时有弟子(曾皙)弹奏琴瑟,铿地一声停下,咏唱“春服既成”,竟然只有他被圣人所赞同。古代的君子对于游玩休息,哪里是拘拘束束的呢?元晦既然已经明白这些道理,就尝试着用这些道理教导那些来向他求学的人,并和他们一起在精舍饮酒畅谈。古时那些神仙般的人物,(求学者)都能享受这仙人般的山水乐趣,那又如何呢? 淳熙八年,颍川韩元吉记载。(三)6.(1)描绘了穷困落魄、年岁已老、寂寞独处(2分),却又不屈服于现实的诗人形象。(1分)(2)这首诗以“葡萄”如明珠却无人赏识,只好“闲抛闲掷”,喻指自己的处境(1分),表达了诗人他内心的痛苦寂寞和狂放绝傲的气质(或“怀才不遇的愤懑”)。(2分)(一)7、【AD 解析:】(A 项中“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判处绞刑”有误,是法院判处爱斯梅拉达绞刑。”D惜春的丫鬟是入画) 】 8.简答题。【参考答案】(1) 【加西莫多,愚人节那天晚上,(1分)伽西莫多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被弓箭手队长弗比斯擒获。(1分)第二天,伽西莫多被绑在绞台的轮盘上遭受鞭打。(1分)他口渴难耐,围观者不但不同情,反而叽笑和凌辱他。(1分)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给受刑的伽西莫多送水喝。伽西莫多的眼里第一次流山了感激的泪水。(1分)】 (2)【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1分)她因为是庶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抄检大观园时尽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严。(1分)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面对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又身逢末世,“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2分)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1分) 】(二)、9 . ( 1 )孔子欣赏那些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的正直之士。(2 分.“正直之士”与“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各1 分。) ( 2 )孔、孟对“乡愿”持批判态度。(2 分)“乡愿”表面看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德的人。(2 分)【参考译文】(二) ① 子贡问:“全乡都喜欢的人,如何呢?”孔子说:“未必可以。”(子贡又问:) “全乡都僧恶的人,如何呢?”孔子说:“未必可以。不如是全乡中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② 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③ 孟子说:“ ( ‘乡愿’这种人)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败坏道德的人’。”三、现代文阅读(24分)10.C 【解析】 从文本上看,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对中国馆展出的内容兴趣不大,这说明我们自认为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图像”并不为观众所接受。11.B 【解析】 错在“一点也不感兴趣”,从文本中的“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看,还是有部分观众对中国馆有兴趣的。12.【答案】 因为 “民族的”文化价值要想成为“世界的”文化价值,不能单纯看它是否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能够为“世界”所认可的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作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六两个段落,答题时,应从这两个语段中筛选关键词,并进行扣题回答。(甲)13.AE 【解析】 A项,小说的开头部分是小说的序幕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分析失当;E项,“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推论不当。14.【答案】 ①有主见和魄力: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无论是换座还是中止学业写小说都表现出我的主见和魄力。②自尊心强:在有损于中国人尊严的情形面前,据理力争,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③刻苦勤奋:能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概括时,应遵循“从情节到形象”的原则,即从梳理情节入手来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另外,题干的要求是“分析”,因此应注意结合文本内容,举出实例。15.【答案】 标题:作者以“中国式尊严”为题,意在强调尊严对于那些早已失去尊严的中国人的重要,从而使小说主题更突出,且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2分)启示:①一个人的尊严是要靠不甘落后、坚韧不拔的精神来维护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更是如此。②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要通过自己的坚持、完善自我、强大自我才能赢得。(答出一点即可,4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和小说深层意蕴的理解。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情节)和内容(主题)两个角度考虑,本题的结构作用不明显,故不答。启示则应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社会背景描写,有的放矢,不能过于开放。(乙)13.CE 【解析】 A项强加因果;B项“认可”错,应是难以传达给大家而已;D项“很赞赏”有误,应是理解并提供方便。14.【答案】 ①使读者对华罗庚的身世和经历有了基本了解;②说明了他极力推举陈景润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源;③赞扬了两代数学大师帮助和提携新人的无私精神。(答出二点即可得满分,如果答“体现了文章真实性”,该点得1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作用题一般可从结构、内容两个角度考虑答案,但应注意言之成理。从本文看,结构作用显然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应结合题干的具体设问点,主要从表现传主人品性格的角度着眼。15.【答案】 ①热爱数学,锐利进取,思维缜密;(2分)②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2分)③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形象的概括分析。题目较简单,但由于在本文中,陈景润不是传主,文章对于描写介绍是散落于文章各处的,考生要注意筛选的完整性。五、语言文字运用(4分) 16.(1)契 (1分) (2)突飞猛进 (1分) (3)序号 ② ,修改: “就” 改为“也” (1分)序号 ④ ,修改: 删去“上海世博会” (1分)17. [答案示例] (1)让校园永远明朗清净,让心灵不受烟雾缭绕。(2)书香何需烟草味。(内容、形式符合要求即可)18.[答案示例] 18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民间行动走在政府的前头,力量不可低估。首先,它基于自发和自觉,体现公众的热心与负责,道德感召力强,有利于唤起更多的人参与社会事务。其次,它可以与政府行为形成对照与竞争,其透明运作的方式和源自草根的力量,是政府行为的有益补充。再次,它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推广活动,既接受监督,又凝聚力量,前景广阔。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政府行为落后于民间行动,应有所反思。首先,政府的职责是对社会实施管理和救助,任何不作为或者行动滞后都是懈怠的表现。其次,民间行动的活力与高效,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也要求政府及时反思,才有利于健全体制,提高行政能力,整合民间力量.再次,就政府与民间分工协作的问题,政府也须反思,厘清自己的本分。 答案示例三:我认为免费午餐项目是利国利民之举,值得提倡。首先,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设置该项目,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未来发展,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其次,该项目意在平衡城乡和东西部差距,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温暖和人性的道德环境。再次,该项目通过民间行动推动政府关注,可以凝聚各方力量,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负责任的氛围,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观点2 分,理由4 分,语言表达1 分.写出两条理由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观点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