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ID:329210

大小:36.3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 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钱币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础,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2012年3月24日《文汇报》,有删改)1. 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B.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C.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D. 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B. 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 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C.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D.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 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3.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 我们应继承发扬。B. 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C. “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丈的必然。D. 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尚希,弘农人也。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范阳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服。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宣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迟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遁。及明,迥方觉,令数十骑追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领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文帝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岁余,出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所谓人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帝览而嘉之,遂罢天下诸郡。后历位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二尚书。尚希性惇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临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人赖其利。卒官,谥曰平。子旻嗣,后封丹水县公,位安定郡丞。(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    视:眼神B.范阳卢辩见而异之      异:奇异C.帝览而嘉之            嘉:赞美D.尚希素有足疾          素:向来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国家则不亏粟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      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周文王以忧勤损寿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尚希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一岁时,他辞别母亲到长安求学,后来范阳卢辩送他进太学学习。B.杨尚希机警过人,行事谨慎。在为皇帝发丧时,发现尉迟迥表现反常,断定他会谋反,于是连夜逃离相州。C.杨尚希认为当时天下州郡过多,给朝廷和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于是上表建议合并州郡,宣帝采纳了他的意见。D.杨尚希有脚病,皇帝很关心他,让他担任蒲州刺史,因为蒲州出美酒,利于养病。到蒲州后,他做了许多惠民的政事。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6分)译文:                                                                      (2)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4分)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入清溪①行山中〔唐〕李白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 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2) 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3)吾师道也,_____          _  ? (韩愈《师说》)(4)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            _。(屈原《离骚》)(5 ) ____________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6 ) 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7)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        _。(杜甫《蜀相》)(8)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        _。(李贺《李凭箜篌引》)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l~14题。故乡的炊烟郭宗忠①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②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③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④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⑤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⑥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⑦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⑧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⑨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选自2012年3月27日《中国文化报》)1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2.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分)                                                                                                                                                           13.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内容情感有何不同。(6分)                                                                                                                                                                 14.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谈谈你的理解,并写出自己的感悟。(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A.画展和体育盛会的激情对接,为广州亚运会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某种程度下,也更好地传播了广州亚运会的理念,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B.在省城试映会上,“侠盗”金城武果然生手不凡,但其落魄造型和时不时展现的魔术技巧,简直是“犀利哥”和刘谦的综合体,让不少观众大呼。  C.由北京卫视和中粮集团强强连手打造的大型互动电视节目——《我要看世博》,自开播以来就备受关注,每到一站都引发了市民的高涨热情。  D.站在黄山顶上,眼观云卷云舒,耳听八面松涛,一切尘间扰攘、宠辱得失俱化为乌有。这境界多么让人留恋忘返,却又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1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A.由于质量不好,价格偏高,服务意识不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每况愈下,公司一直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B.在20国集团峰会上,七个新兴国家凭着经济上的重大进步鼎足而立,成为构建多边经济新秩序的重要角色。  C.从事思想工作的同志,要善于观察、分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见微知著,及早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D.上海世博会上,参观的人们,在沙特馆前排起了长龙,但一批人进去后约五分钟,后一批人才被允许接踵而至。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      。     。      。      。    。     。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②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③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④“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⑤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⑥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③①④⑥②18.下面文字中画线处都有语病,请加以修改。(5分)①安徽省艺术节是我省规模最高、规格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三年一届,今年是第九届。②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是多年来马鞍山市精心打造的文化名片,已成为展示马鞍山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今年,③联合举办的双节成为安徽省艺术节办节方式上的一次新尝试。④艺术节本着艺术性与群众性相统一为原则,前后历时一个半月,⑤共举办了多项文化活动和各类演出,真正办成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序 号 修   改     19.仿照下列画线的句子,以“野花”和“尘沙”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一只蚂蚁,以它柔弱的躯体,展示着意志的坚韧;一朵野花,       ,       ;一粒尘沙,       ,       。答:          ,          ;          ,          。20.为提倡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某校语文组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校内阅读文学经典讨论会,假如你作为学生代表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并发言,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一则简短的发言。要求:联系你阅读过的文学经典,谈谈阅读文学经典的好处;观点鲜明,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50字以上。(6分)答:                                                                                                                                                    五、(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借助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借助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风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二语文3月份月考答案1.B(B项“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2.C(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D项“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谈“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的问题)3.A(A项“我们应继承发扬”属无中生有)4.B(异:对……感到惊异)5.D(D“因为”;A表示比较/“对、对于”;B“就、便”/表示假设,“就算”;C与“所”连用,表被动/“替、给”)6.C(采纳了他意见的是文帝,不是宣帝)7.(1)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或、领、日、租调”各1分,语句通顺2分)(2)希望陛下总领要点,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自去处理的。(“举、宰辅、亲”各1分,语句通顺1分)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意思对即可)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1)学而不思则罔(2)塞下秋来风景异(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固前圣之所厚(5)潦水尽而寒潭清(6)别有幽愁暗恨生(7)长使英雄泪满襟(8)芙蓉泣露香兰笑  (6分,每空1分,答对6小题即可得满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11.(4分)①内容上:写出了眼前炊烟引发的亲切感觉,触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思,点明了题目;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2.(6分)这篇散文以“故乡的炊烟”为线索,开篇点题,(2分)接着围绕着炊烟的温暖温馨、甜蜜浪漫、深情揪心的特点展开叙述抒情,(2分)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挚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13.(6分)①形象:刻画了母亲勤劳爱家、吃苦耐劳、贤淑质朴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2分)(酌情给分)②不同点:第一次写母亲为父亲做面汤,由此引出冬夜里的炊烟,表现母亲为家庭的操劳,突出炊烟的温暖。(2分)第二次写母亲为“我”做吃的,由此引出离别时的炊烟,表现“我”和母亲离别时的忧伤,突出炊烟的深情。(2分)(酌情给分) 14.(8分)理解: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是既急切盼望回家,又怕到家的矛盾心理,是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而造成的精神痛苦。②文章中“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过了不惑之年,回到故乡,亲人离世,乡亲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开,故乡的落寞景象使“我”精神痛苦。(每点2分,共4分)(意恩对即可) 感悟:①乡情普遍存在。②乡情最易打动人,最能引发共鸣。③乡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④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答出两点,表述合理,即可得4分)(酌情给分)四、(24分)15.(3分)A(B项,“生手不凡”应为“身手不凡”。C项,“连手”应为“联手”。D项,留恋—流连或留连)16.(3分)c(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与问题的实质。A项,惨淡经营: 尽心竭力地从事某项事业。B项,鼎足而立:指三方面的势力相对立。与实际不符。  D项,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17.(3分)D18.(5分)①改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②“多年来”调至“马鞍山市”后;③“联合举办的双节”改为“双节的联合举办”;④“本着……为原则”改为“本着……的原则”;⑤ 删除“和各类演出”。19.参考示例:以它卑微的色彩,装扮着自然的美丽;以它孤独的身影,汇成了沙漠的广袤。(每处2分,酌情给分)20.参考示例:同学们,名著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排比)。我们可以从《论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谨的态度。让我们在古今中外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吧(比喻)!(①开头称呼1分;②观点鲜明,能联系读过的文学经典,讲明阅读文学经典的好处3分,没有联系作品该项只能得1分;③恰当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分)五、(60分)21.参照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写作点拨】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即二者的关系,另外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立意可以选择以下角度:(1)助人亦助己(2)双赢(3)借助外物成就自我文言文参考译文:杨尚希是弘农人。杨尚希童年时就失去父亲。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接受学业。范阳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学习,杨尚希专心钻研,孜孜不倦,同辈的人都很佩服他。宣帝的时候,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迟迥在驿馆发丧。杨尚希出来对身边人说:“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们不离开,将遭受灾难。”就连夜逃跑。等到天亮的时候,尉迟迥才发觉,命令几十个骑兵追赶,没有追上,杨尚希就回到京城。高祖因为杨尚希宗室的声望,又背离尉迟迥到京城,待他很优厚。等到尉迟迥在武陟驻兵,高祖就派杨尚希率领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潼关。不久任命他为司会中大夫。文帝继位,任命杨尚希为度支尚书,爵位升为公。一年后,离京担任河南道行台兵部南书,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杨尚希当时看到天下分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从秦代统一天下,停止封侯,改设郡守,汉代、魏朝到晋代,邦邑设置多次更改。我看现在郡县数量,比古代多出一倍多,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这就是所说的人口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现在要保存重要的去除空闲的(职位),把小的(郡县)合并为大的,国家就不会缺少粮食布帛,挑选任用官员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皇帝看了奏表赞美嘉奖他,就废除了天下诸郡原有的设置。后来杨尚希历任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两部的尚书。杨尚希生性敦朴淳厚,又因为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声望,被朝廷重视。皇上常常在太阳起来时上朝,太阳西斜仍不感到疲倦,杨尚希进谏说:“周文王因为忧愁勤政而缩短了寿命,武王因为安闲快乐而延长了寿命。希望陛下总领要点,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自去处理的。”皇上高兴地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有脚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酒,足以用来养病,委屈您到那里去任职。”于是杨尚希离开京城担任蒲州刺史,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事,又引来瀵水,建堤坝防洪,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杨尚希在任上去世,谥号“平”。儿子杨曼继承爵位,后来封为丹水县公,位至安定郡丞。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