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一)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2015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一)及答案

ID:330099

大小:32.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一) 新人教版 一 积累与运用(30分)1.给加粗字注音全,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褴褛(    )  嗫嚅(   )   义愤填yīng (    )     (    ) gǔ惑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殒落 倏然  刮目相待 惟命是从   B.毛骨悚然 隘口 闻鸡起舞   优柔寡断C. 作揖 暴燥  背井离乡 宏篇巨制   D.仓皇逃窜 遮敝 贻然自得  人世沧桑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他平时不爱说话,今天会议上他也是忸怩不安。B.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作为把守国家大门的海关人员,更是义不容辞。C.当我还是个无所事事的小女孩,我就常常到广袤的野外去。D.为了人民的利益,她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 (2分)                 (    )①本书精选了宗璞几十年创作中最精彩、最能反映其生活及创作   的作品。②这条黑色的胶泥小路旁生了若干的“枝权”,一条条小径像无数条大蛇盲日爬动时留下的             。③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和,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洋溢,春的     如潮的活力与生机。④深秋寂冷,落叶满街。我心潮   ,酸甜苦辣,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 A.印迹  痕迹  起伏  澎湃  B.印迹  痕迹   澎湃  起伏C.痕迹  印迹  起伏    澎湃  D.痕迹  印迹  澎湃  起伏5.修改病句 (2分)(1)通过全国人民支援 新疆灾区的事实充分表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2)哈深直达铁路和哈大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将为卧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3分)①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展示自己的“名言警句”。②正因如此,这一传播手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运用。③微博没有任何门槛,无需任何包装,只要想说,就可以通过微博说出来。④微博之所以受公众关注和追逐,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A③ ①②④     B    ①④③②   C  ④③①②  D ②①③④7.仿写(2 分)我们青春年少,我们前程似锦,我们都有自己的梦。因为有了梦,生活才变得五彩斑斓;因为有了梦,                     ;因为有梦,                      。让我们把自己的梦想说出来,与同学分享。8.名著阅读。(3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1)此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2)请你写出《朝花夕拾》中反映求学生活的两篇文章的篇名:________、________。9.根据理解默写填空。(12分)(1)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委婉表达诗人希望出仕,却无人引荐的诗句是                  ,                     .                       (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两句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虚幻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4)《归园田居》中________                ,_______     _            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5)《醉翁亭记》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滁人游“伛偻提携”,与陶渊明理想社会桃花源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7)《终南别业》中写景的名句                     ,                    。          二. 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10.解释下列加粗的词(4分,每空1分)或异二者之为             微斯人,吾谁与归                    杂然而前陈者             佳木秀而繁阴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2. [甲]文第一段写登楼所见,[乙]第一段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3分)                                                                                                                                                  13.两文都把关心人民疾苦当作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同的是《岳》文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表达了作者                             政治理想和抱负。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醉与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的政治情怀。(2分)14.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怎样的态度?(2分)                                                                      (二)课外古诗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5.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分)                                                                        16.“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3分)                                                                                 三.现代文阅读(满分30分)(一).(16分)           又是一年粽飘香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给人一种想拥有的冲动。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整个程序精细,繁琐。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淡淡的光晕里,母亲竟然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如一尊素净的画,在我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粽子的香味很快就在屋子里沸腾了。来不及等到它冷却,捡肥实的捞起一个,剥去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盘踞在记忆的最深处。母亲温情的姿势也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梦里,清晰如昨……母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包过粽子,粽子也就成了一种怀念。每到端阳节,我们也会在街上胡乱买一点,算是应付了节日。街上的粽子口味繁多,香的,甜的,肉的,素的等等多如繁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只是这些粽子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就成了节日的妆点,多了些浮华与世俗。虽然一样的香糯,但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去年,偶尔闻到那久违了的香味,便寻香找去,见是一个老妈妈推着车子在沿街卖粽子。老妈妈慈眉善目,温和少言,像极了当年的母亲。心里那根柔软的弦突然被轻轻触动了,温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漩漩。我忙掏钱买了几斤。迫不及待地回家煮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依然少了那一股浓郁的味道。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17. 为什么作者说,母亲包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结合全文简要作答。(4分)答:                                                                                                                                                                                                                                                                                                                                 18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4分)答:                                                                                                                                                                                                                                                                                                                                             19.在作者的记忆力,包粽子的母亲是那样美丽,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母亲美在何处。(4分)答:                                                                                                                                                                                                                                               20.仿照画线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4分)画线句: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仿写                                                                                                                                           (二)(14分)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③古希腊的德摩梯尼,小时侯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困中坚持写作,终于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 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列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 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 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A.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B.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自己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C.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D.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2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                                                                                                                                            23、第④段中加点的“其中的漏洞”是指什么?(4分)答                                                                                                                                            24、第⑦段中加点的“草地”比喻            ,“瘦马”比喻                (2分)25、请你仿照第三段的事例,再写一例,要求合乎作者观点,简洁流畅。(3分)                                                                                                                                                  四、写作(40分)下列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题目一:请一以“-------------的滋味”为标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二:虽然我们的童年成为回忆,我们不再是那样的豆蔻年华,但已经长大的我们不再无忧无虑,我们开始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在为自己的人生打拼,在为自己童年的梦不断努力。请以“我已经长大”为话题,进行作文。写作要求:(1)选择题目一,将题目不充完整,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选择题目二,要自拟题目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校名。 题目:                                                                                 2014—2015年下学期期末测试(一)八年语文试卷答案一1  lǚ  niè   膺  蛊2  B   3C   4B   5 (1)去掉“通过” (2)把“开端”改为“基础”6 C  7略 8《阿长与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