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Ι卷 阅读题(67分)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袁济喜①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D.渗透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具有丰厚的审美蕴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①,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 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4.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善属文,通步历。 步:推算 B.阴遣客刺之 阴:暗中C.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资:资助 D.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2分)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8分,前两题每题5分,后两题每题4分)(1)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 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3)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之死》) (4)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方山子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慈姥矶何 逊①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注】 何逊(?—518)南朝梁诗人。今山东郯城人。8.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每空1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2)钉头磷磷, (3) ,使我不得开心颜?(4) ,惟有幽人自来去。(5)塞上长城空自许, (6)出师未捷身先死, (7)春水碧于天, (8)戎马关山北, (9)欲渡黄河冰塞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郭沫若的“崛起”邹士方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产婆”,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当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年1月宗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凡有诗寄去,宗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檗》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他。”“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宗白华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产婆”,《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是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B.《学灯》之所以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D.宗白华用《新诗》栏取代《新文艺》栏,大量发表当时并无名气的郭沫若的诗作,打破《学灯》编辑的惯例,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热情。E.本文通过宗白华发现并鼓励郭沫若创作诗歌的经历,表现了一位编辑工作者认真细致并敢于打破常规的非凡勇气和惊人魄力。(2)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于郭沫若的诗,宗白华从哪些方面予以了评价?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53分)四、语言文字运用 (13分)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A.千乘(shèng)之国 戛(jiá)然而止 风驰电掣(chè) 废尽心机B.剽(piāo)悍 怵(chù)然为戒 莫不中(zhòng)音 瓮中捉鳖C.伸拳敛(liǎn)袖 燧(suì)人钻木 九宵云外 明火执仗D.踯躅(zhí zhú) 椎(chuí)心泣血 豆寇年华 穿流不息13.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 故尝与过宋将军(访问)进乎技矣(超过) 日益骄固(顽固) B.未尝败北(战败) 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宋将军固自负(本来) 晚乃遁于光、黄间(逃跑)C.姊妹弟兄皆列土(封爵赐邑) 塞上长城空自许(答应) 项王军壁垓下(设营驻守) 族庖月更刀(众,一般)D.燕赵之收藏(金玉珠宝等物) 月照花林皆似霰 (雪珠) 露水荡漾清猿啼 (清澈) 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B.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C.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个有如坐春风之感。D.有些人表面上忠厚老实,实为不逞之徒。1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2分)A.歌剧《山村女教师》通过表现乡村教育工作一线女教师这一社会群体的理想、事业和爱情,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境界,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B.廉租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资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C.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D.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16.在下面语段的空格处,填入后面的句子,使句意连贯。(2分)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 。 。 。 。我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①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家喻户晓②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③古人抒情、言志、记事,乃至交际应用,都离不开这两种文体④“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是中国人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背诵的填入的句子依次是 。 。 。 。17.按要求完成对联。(3分)看到邻居们有时不太谦让、恶语伤人而影响团结的情况,一个高中生写了一副对联,没有直接批评却取得了给人教益的效果,邻居们看了都说好。其上联是“庭前广种虚心竹”,请你补写出下联。上联:庭前广种虚心竹下联:
五、写作(4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材料一:《孟子•离娄下》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句中的“大人”指有德行的君子,“赤子”指初生的婴儿,“赤子之心”即纯真质朴的童心。材料二:儿童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常常被不以为然地当废电池一样扔进岁月的垃圾沟里。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盼望他们成为具有教育下一代资格的“大人”、“成品人”。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题号 1 2 3 4 5 6 12 13 14 15答案 D B C C B C B A D A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1.D (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结尾处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A项相应的文句第二段1、2行,B项相对应的文句第一段,C项相对应的文句第四段1-3行。)2. B (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A项相应的文句第五段2-5行,C项相对应的文句第六段1-2行,D项相对应的文句第四段倒3-1行。) 3. C(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24分,4-6题每题2分,第7题18分)4.C(“资”的意思是积累、获取。) 5.B( A项后句说的是皇帝对孔颖达的赞许和赏赐,陈述的对象是皇帝而不是孔颖达;这是侧面烘托,不是直接表达。C项的前句说的是孔颖达学习勤奋刻苦,表达的是学习过程,不能表现“博学”的结果,属于答非所问的错误。D项的前句有错误。在语境中,陈述的对象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所以此句是断章取义,明显是错误的。)6.C ( 奉皇太子命令撰著,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7.(1) 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句意2分。“造”1分,“不之礼”1分,“质” 1分。)(2) 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 (句意2分。 “面折”1分, “虽”1分,“恨”1分。 )(3)况且我项籍与江东兄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现在没有一人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而奉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西”1分,“纵”1分,“王”1分,句意1分。)(4)(方山子)年龄渐长,改变以往的志向开始读书,想要凭借(读书)在当世闻名显达,然而最终没有得到优待(好的对待)。(“折节”1分,“以”1分,“驰骋”1分,“遇”1分。)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 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8. “合”“浮”两字用得传神。“合”字写出了近岸被江沙包围的景象,“浮”字写出了远处山峰连绵、烟雾漂浮缭绕的景象(2分)。两字都用动词,把静止的景物写得富有动感,因此形象传神(2分)。9. 表现了思乡之情(1分)。诗人傍晚送友人,看到江畔夕阳、暮霭沉沉的景象,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当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自己却不能回归,不由得再次陷入了思乡的悲哀之中(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每题1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2)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4)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6)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7)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8)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9)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答E 2分,答D2分,答C1分。(C项,是郭沫若在《学灯》上读到康白清的,唤起了自己的“胆量”;A项“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错,根据文意,是《女神》奠定了郭的地位;B项,文中无“同等重要”的信息。)(4分)(2)①提供机会。宗白华看重新诗,在《学灯》上开辟《新文艺》专栏刊载新诗,后来又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之以《新诗》栏,为郭的“崛起”提供了舞台;并以惊人的气魄接二连三大量发表郭沫若的诗作,给了郭向世人展示才华的机会。②慧眼识珠。宗白华不在意郭沫若是“无名小辈”而看重作品的实际价值,并且敏锐地判断出郭沫若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力。③欣赏指点。宗白华欣赏郭沫若诗作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创作意见,既鼓舞了郭,也帮助了郭提高创作水平。(共4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3)①风格方面,有一种自然的清芬。②内容方面,富于哲理,意味深浓。③形式方面,嫌简单固定,欠流动曲折(曲折优美)。④意境方面,偏于雄放直率,宜作雄浑大诗。(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4)示例:①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才华。郭沫若不仅具有爱国的热情,还有过人的胆量和惊人的创作才华,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②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慧眼识珠的伯乐。宗白华不重名气只重才情的选诗标准,使郭沫若得以被发现。宗给了郭以知音般的理解,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给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决定性的转折。③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施展的舞台。宗白华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他开辟专栏刊载新诗,大量编发郭沫若的诗作,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罕见的现象。④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得到帮助,提升自我。宗白华不仅给郭沫若提供舞台,还品评鉴赏郭诗,赞扬其特点长处,也指出其缺点不足,为郭提升自我指明了方向。(共6分,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其中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每个方面的探究3分)四、语言文字运用 (13分) 12.B13.A14.D【解析】A项“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B项“翻云覆雨”是“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与句意不合。C项“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不是迎着春风的意思。15.A 【解析】B项成分残缺,C项“对此”指代不明;D项“一忌”和“不可”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去掉三个“不可”。16.③①④②(2分)17.参考:院中遍开和谐花(3分)五、写作(40分)18. 【评分参考:起评分—28分(70%),良好—32分(80%)-35分,优秀—36分(90%)以上;偏题—24分(60%)-20分,跑题—20分以下,文体不明者得分不超过24分,抄袭者不超过16分,套作者不超过20分;字数每少100字扣1分,没有标题扣2分,错别字每个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