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的觉醒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事、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参考答案】A【解析:“和”错,原文是“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参考答案】C【解析:“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错,原文是“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C.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参考答案】B【解析:“流传下来的诗篇”错,原文是“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曰:“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4.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因上书说王曰 因:凭借,依靠。B.李斯使人遗非药 遗:留下。C.说不由道,忧也 由:通“犹”,尚且。D.夫说人而忧其不合 说:劝说,游说。答案D 解析A项“趁机”;B项“送给,赠送”;C项同“从,遵从”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是说明韩非死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 ②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 ③李斯嫉之 ④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⑤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⑥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④⑥5. 答案C。6.下列对本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之一,他虽精通刑名法术的学说,但因多次写信干预韩王,因此得不到韩王的任用。B.司马光认为,韩非为秦出谋献策,以覆灭自己的祖国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主张,死有余辜,他的悲剧是咎由自取。C.李斯以为韩国也想吞并诸侯,统一天下,韩非一定会为韩国的利益着想,这是人之常情。D.秦王召见韩非后,心中颇为高兴,但未马上任用他。后来却为听信李斯的谗言而后悔莫及。答案B 解析A项“干”理解有误,C项,想吞并诸侯的应是秦王;D项,秦王未召见韩非。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3分) 译文:7.(1)于是这样,韩非怨恨(韩王)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任用贤能。(疾:憎恨,怨恨,1分;务:致力于,1分;句意1分)(2)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3分) 译文:(2) 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陈述用来打破各国合纵联盟大计的办法。(昧,冒昧,鲁莽,1分;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1分;从,通纵;1分;) (3)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4分) 译文:(3)现在韩非替秦国谋划计策,却首先想要使他自己的同姓诸侯国覆亡,来实现自己的主张。(画谋,1谋划计策分;覆,使动用法,1分;宗,宗族,同姓同祖称“宗”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韩国国君韩安向秦国割让土地,并献出国君的大印,请求作为秦国的附庸,派遣韩非为使节往秦国拜谒问安。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之一,精通刑名法术的学说,他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多次写信给韩王求取录用,但总得不到韩王的任用。于是,韩非深恶韩国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选任贤能,反而推崇虚浮、淫乱无能的蠹虫之辈,把他们安臵在与实际功劳不相称的高位上;国势宽松时骄纵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学者,国势紧急时就征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却又不是所培养的人。为廉洁正直的人遭受奸邪不正的权臣的排斥而悲伤,他考察了以往的得失变化,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约十多万字。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想约见他。韩非正好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就趁机写信呈给嬴政,劝说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而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是想说一说用来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策。您若真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您如果不能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占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不能令秦国确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邻国的国君前来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诚的人。”嬴政读后,心中颇为喜悦,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李斯很忌妒韩非,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秦王嬴政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不久,秦王嬴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扬雄《法言》曰,有人问:“韩非著《说难》篇议论游说之难,而他自己最终竟又死于‘说难’,那么我冒昧地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他的行动与言论相违背呢?”回答是:“游说之难就是他致死的原因啊!”那人问:“这是为什么?”答道:“君子依照礼制行动,按照道义停止,所鼓吹的学说合乎礼义就前进,不合乎礼义就后退,如此根本不用去担心自己的主张不合乎别人的意志。去劝说别人而又顾虑自己的说词不合别人的心意,那么也就会各种手段无所不用了。”有人问:“韩非正是担忧自己的主张与对方的意志不相吻合,不是吗?”答道:“游说他人却不遵照礼义准则,这是值得忧虑的。而如果遵循了礼义准则,只是主张与他人的心意不合,便不必担忧了。”臣司马光曰:我听说君子由亲近自己的亲人而至亲近别人的亲人,由热爱自己的国家而至热爱别人的国家,因此才能功勋卓著,名声美好,从而享有百福。如今韩非为秦国出谋献策,首先就是要以灭亡他的祖国来证实他的主张,犯下此类罪过,本来就是死有余辜的,哪里还值得怜悯啊!(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注】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寓居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作此诗。8.诗歌颔联情景交融,请分析这一联的意境,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颔联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永夜的明月,塑造阔远凄凉的意境;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表现诗人远在天外的孤独漂泊之感,“明月”意象也表达诗人为国壮心象孤月一样的皎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诗人选取与天一样遥远的片云,与长夜一样孤独的明月,描绘出既阔大冷寂(阔远苍凉、雄阔苍凉、苍茫沉郁等也可以)的意境,表达诗人孤独漂泊、雄心高洁的情感。意境分析2分,情感分析3分,共5分。9. 宋代葛立方说,杜甫在世道纷乱的时候“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试从全诗角度,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身世之感。(6分)答:①诗中有诗人思归而不得,天涯沦落的辛酸,有不迎合世俗,渺小无人同志趣的痛楚;②有诗人深沉的漂泊孤独之感;③有诗人暮年依然存在的报国雄心,秋风飒飒却相信痛病逐渐好转喜悦;④有诗人年老智慧犹可用,年老仍有所作为的自信,又有无人赏识不被启用的一种怨愤。【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赏析诗歌的思想情趣。解答这一道题,需要学生对诗歌每一联的“意”(即诗句含义和作者情意)进行分析,然后把把作者的情意进行提炼合并,运用语言组织答案。首联含义是“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颔联的含义是“我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颈联含义是“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尾联的含义是“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身世之感写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①②两点是类似的。(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5)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知 音余显斌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从此,他漂流异乡。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那人,也睡下。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二胡落下,他也倒下。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4分)A.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瞎子师傅的知音很少,只有他弟子一人,所以他明知是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B.小说中记叙的小女孩是一个次要人物,她赞叹瞎子师傅二胡拉得好,从侧面反映出瞎子师傅的琴技高超。C.房子起火后,瞎子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的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可以说二胡即本篇小说的线索。答:(1)AC(A“只有他弟子一人”错,小女孩也是瞎子的知音。C“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无中生有)(每个2分)(2)本篇小说结尾交代了茅屋起火的原因以及弟子一直跟随瞎子企图得到乐谱的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前文已经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请结合小说情节举例加以说明。(6分)答:①文章开头“雪,很大,夜很静”的描写,为后文表明茅屋是被点燃的作了铺垫。②瞎子师傅要饭时总是“吃一半,留一半”,为后文弟子一直跟随他作了铺垫。③弟子在漂泊途中第一次见到师傅时故意哑着嗓子,与真相大白时不再哑嗓子,前后呼应。(每点2分)(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7分) 答:①直接描写(1分):通过比喻描写。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突出二胡声音轻柔。通过通感描写。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生动形象。(比喻、例子、作用分析合理各1分)②侧面描写(1分),小女孩赞叹瞎子二胡拉得好。弟子哑着嗓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都表明师傅拉的二胡悠扬、动听(例子、作用分析合理各1分)(4)本文描写了两位瞎子,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答:① 师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从小女孩的赞叹,弟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和文中多处对音乐的描写等情节可以看出。(2分,概括1分,解释说明1分) ② 师傅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弟子放火烧了瞎子的茅屋,瞎子不但没有记恨弟子,反而在流浪途中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给弟子留一半吃的,。(2分,概括1分,解释说明1分)③ 弟子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最终能认识错误悔改的人。弟子为了得到瞎子的乐谱,放火烧了瞎子的茅屋,并一直跟随瞎子寻找机会,但最终被师傅感动,跪倒在师傅神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2分,概括1分,解释说明1分) ④ 启示略(2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唐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D.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答:(1)AE (每个2分)解析:B项,“富有童心”错,季老先生不是因为发现“新奇的东西”而高兴,而是因为发现了学术研究的“新线索”而高兴。C项,“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于文无据,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季老先生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最高水平。D项,李垚没有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2)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3分);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3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等作用。考生只要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7分)答: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2分),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2分),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2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1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4)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答: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3分)。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着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2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3分)。【解析】回答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知识分子”和“精神高地”,分别从其“知识分子”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来谈。 第Ⅱ卷 表 达 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悄然qiāo 萦纡yū 粳米gēng 游目骋chěng怀B.箴言jiàn 聒噪guō 渔樵qiáo 无耻谰lán言C.绰约chuò 创伤chuàng 宽宥yòu 咄咄逼人duō D.粗犷cū guǎng 提防dī 誊写téng 莘莘学子shēn 答案: D (A项,qiǎo、 jīng;B项,zhēn,C项chuāng)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A.惊惶 灿若星晨 缄默 性情孤僻B.像貌 雕栏玉砌 厘定 各行其事C.辖制 万姓胪欢 编篡 春意阑珊D.安分 金碧辉煌 讥诮 察言观色答案:D (A项,“晨”应为“辰”;B项,“像”应为“相” 、“事”为“是”;;C项,“篡”应为“纂”)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B.很多人虽然并不欣赏方舟子不近人情的打假行为,但我还是比较支持的,卫道士般的严苛打假,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对造假者形成道德压力。C.我国将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力以赴保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D.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大自然赋予女性双倍的感知红色光谱的基因,这个惊人的发现表明,女性眼中的世界的确比男性眼中的更加美丽。答案:D (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同样不可小视”。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将“虽然”放在“很多人”之后。C项,搭配不当,“推进”与“质量品牌”不搭配,可在“质量品牌”后加上“建设”)16.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将横线处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感激养育你的人,因为他给予了你生命; ,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 , ;感激令我们变得成熟,成就辉煌。【示例】感激教诲你的人,因为他指明了你的方向(丰富了你的灵魂);感激诋毁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激发了你的潜能);(每句2分;句式、内容各占1分,注意“感激”的内容上应是“好坏”对应的)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孔子故里曲阜推出“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此间,每天8:30至16:30,能够在10分钟内随意完整背诵出《论语》30句的游客,将被免去150元的三孔景区门票。对于“背《论语》免费游三孔”的活动,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说你的看法。不超过40字。(7分)17. 答案:此项活动可以说非常有创意,(1分)既可以促进更多的人诵读文化经典,了解国学,增强自身文化底蕴,(3分)又可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论语》及入学知识的传播。(3分)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青春,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青春,是一本读不厌的书;∕青春,是一杯品不尽的茶; ∕青春,是一座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高峰,刻印千千万万青年的足迹; ∕青春,是一座知识的宝塔,洒下千千万万青年的汗水;∕青春,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青春,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评卷参考:
1.立意自定诗歌第一节、第二节抒写青春是奋进的、追求的,第三节、第四节抒写青春是丰富的、多姿的,第五节、第六节抒写青春是担当的、积累的,第七节、第八节抒写青春是成长的、个性的。由诗歌内容分析,作文主题应该是积极的,传递正能量的青春。学生若写“不能再蹉跎的青春”、“告别游戏的青春”、“不再睡懒觉的青春”是从反面角度写正能量的青春,这类主题也是符合题意的。若以颂扬的笔调写“沉溺游戏的青春”“得过且过的青春”“恋爱又追星的青春”,则视为脱离题意。2.文体不限如果学生写记叙文,应该看学生是否注重用叙事、描写、抒情等方式突出形象,表现主题;如果学生写议论文,应该看学生是否注重简缩材料,根据论点需要转述材料,是否注重“始发叙述”,是否善用“连接句”,是否注重对材料的议论评析。“始发叙述”有以下类似情况的,酌情扣分:①“读了这则材料,我受到启发不少”,这种“始发叙述”没有对材料的概括;②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的;③对材料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的;④把材料的触及点面面俱到,没有“中心印象”引用的。3.题目自拟①无题但有主题的,扣2分;②题目拟得莫名其妙的,可视为“无题”,如“我的青春不明觉厉”。③拟题出彩的可酌情加分,如“青春,一道绚丽的彩虹”,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春作伴好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