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综合知识检测 新人教版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基础题(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缺陷(xiàn) 渺茫(miǎo) 吹毛求疵(cī) B.汲取(jí) 彷徨(páng) 锲而不舍(qì) C.滞碍(zhì) 慨叹(kǎi) 豁然贯通(huò) D.狡黠(xiá) 脂粉(zhī) 孜孜不倦(z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练达 摧残 轻而一举 B.统筹 屈解 不言而渝 C.诘难 渊博 根深帝固 D.玄虚 提炼 咬文嚼字 3.选词填空,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括号内( )(3分) 两年以前,我们总________着“地大物博”,现在是在发展着“_______ _力”;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________力的中国人在。 A.自夸 自信 自欺 B.自信 自欺 自夸 C.自夸 自欺 自信 D.自信 自夸 自欺 4.下面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由于作者当过多年中学语文老师,他描写的学校生活栩栩如生。 B.这次考试,王小明又名落孙山,在班上 排倒数第一。 C.他办事公道,不偏不倚,深受群众爱载。 D.我早就去信相邀,没想到他今天才来,真是不速之客。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题目明确地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即论点。 B.《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兰西斯?培根。 C.“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的读书态度;二是说明不咬文嚼字、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D.“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是指全体中国人。 6.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 排比句(3分)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7.小张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八年级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上网的时候,他喜欢把读到、看到的有意义的或有趣的文章、事件等摘录下来。在中学的积累中,他已经记了两大本。请看下面几则材料: ⑴.精美的广告词: 老万锅炉,温暖新农村。 这一广告词有什么妙处呢?请你做一下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名人故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他的学生设宴为他饯行,同时邀请了京剧名旦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宴会伊始,张大千先生向梅兰芳敬酒时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 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 大千先生笑着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在场的宾客都为张大千先生的幽默报以掌声和笑声。 请回答:张大千先生借用“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动手不动口”这句俗语,为什么能达到幽默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题(共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共16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 我 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 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 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①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过“ 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已,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②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③以令人更长久的麻 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④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 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去看有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8.给第七自然段方框中填进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9.文中加“△”符号的代词各指代什么?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这①”指代的是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B.“这②”指代的是信“国联”,求神拜佛。 C.“它③”指代的是求神拜佛。 D.“这④”指代的是“自欺”。 10.对文中画线句子中“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的“中国人”指一部 分中国人。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文中被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第一二自然段是先摆出对方错误论点再摆出对方论据。 C.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第七八自然段用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了作者确立的论点。(二)阅读梁衡《文章为思想而写 》,完成后面小题(20分)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 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 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 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子。当然,光有种子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选自《光明日报》1999年7月23日,有删节) 12.文章的题目就是作者行文的观点,请用自己的 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4分) 13.结合上下文,第二段加线句中的“枝干花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参照第二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方格内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2分) 15.请写出第三段加线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 1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本文意图。 17.阅读选文后,结合作文实际,简要谈谈你悟到了什么。(6分)
写作(40分) 校园里,民工正在施工,许多同学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我们美丽的校园就是这些民工终日流汗,拿着极低的报酬建成的,他们的孩子却大多没有条件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中国就是建在他们的脊梁上的。”你在生活中注意过他们的身影么?你是如何看待他们以及这些问题的?请以“在底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熟练运用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塑造人物形象;2、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3、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基础题 1.B(“锲”应读“qiè”) 2.D(A项中,应为“轻而易举”;B项中,应为“曲解”,“不言而喻”;C项中,应为“根深蒂固”。) 3.C(两年前为中国的“地大物博”而沾沾自喜,所以“自夸”;随着抗战形势的严峻,这些人又盲目悲观,自欺欺人。但是,中华民族仍然有不失掉自信力的民族脊梁存在。这三个词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 4.C (A句中的“栩栩如生”用来形容文章,用在此处不合适;B句中“名落孙山”指没有考取,用在此处不合适;D句“不速之客”是贬义词,另外,与本句句意不符。) 5.D(这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和一些认识不清的人,并非指全体中国人。) 6.示例: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忆,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7.⑴语言简洁朴实,又将党中央的新农村建设的举措融入广告 词中,新颖别致,十分巧妙。 ⑵故事中,张大千巧妙地借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俗语,符合特定的情境,语言幽默风趣。因为张大千说的“你是君子——动口”是指梅兰芳专门从事戏曲(京剧)演唱的,“我是小人——动手”是指自己专门从事绘画的。张大千说话看对象(注意到双方的身份和职业特点),表达了艺术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能达到幽默的表达效果。(回答时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 (一) 8.C 9.B(“这②”指代的是信“国联”,不包括“求神拜佛”。) 10.D(这里的“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11.B(第一二自然段是先摆出对方错误论据再摆出对方错误论点。) (二) 12.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发掘出新的思想并进行交流。点拨:写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即可。 13.文章的文采。 14.描写 意境 哲理 点拨:要注意三 个层次的对应,顺序不能颠倒。 15.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 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点拨:“这”是代词,它代指的是前面已说的内容。 16.B 点拨:本文强调的是“作家、思想者”写文章要有新思想。 17.例:虽然我们现在不是作家、思想家,但写作文时也要力求立意新、有创意。点拨: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
写作 [点拨]这是一道极富现实意义的作文题。写作此文,我们要细心观察生活,体验处于生活底层的劳动者们生活的艰辛和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同时要查找相关资料,尽可 能详细地了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的权益被忽视的社会现实。要注意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 参考例文:农 民 工章 艺 “农民工”在今天是一个人们都不陌生的词汇,特指那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农民。他们朴实、敬业,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随处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由于忙于学习,我很少跟他们接触过,而今天我却在火车上零距离观察到这群朴素的农民工。 今天我和父母坐上了返回青岛的火车,车厢内人满为患,走廊也被堵的水泄不通。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人,他们大多数衣着朴素,头发蓬乱,随身携带的大行李包,大多数是那种常见的“蛇皮袋子”,与行李架上少数的皮质行李箱形成很大的反差,父母对我说他们都是进城打工的农民。 就在我的座位旁,站着一位这样的农民工:他中等身材,皮肤是那种饱经日晒后呈现的黝黑。上身穿着一件已泛黄的棉衣,上面的污渍已让我看不清衣服原有的颜色。一个大蛇皮袋立在他身边,塞满过道。每当有人经过他就要将袋子举过头顶。不知是重复了多少次后袋子裂开了一个大口,漏出了被角,可他没有一句怨言,不知从哪找出了一根麻绳,前后左右地将蛇皮包捆绑起来,他粗燥的双手有力地拉扯着麻绳,好像在捆绑着一个宝贝。我也一直纳闷,为什么他不坐在包上,起码这样可以让他的旅途不会太劳累。不管我什么时候回头,他都一直站在那,虽然双眼已布满血丝,可却没有坐下休息的意思。我又将双眼扫视整个车厢,倚着座位的、靠着门框的、站在车厢连接处的,无不是与他一样的农民工——一床棉陪伴他们闯天下。他们大多数是舍妻离子,奔波于异乡,承受着繁重的劳动、吃着简单的伙食、熬过漫漫长夜之后,还要面对着城市人们抛给他们的鄙夷的目光和蔑视的态度,这些都使他们觉得憋气、心酸。或许 只有这床从家带出的棉被才是他们最亲近的伙伴,因为它能 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与温暖。 我凝望着眼前的这些农民工,庆幸自己今天还有座位坐,还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的孩子呢?也能与我一样幸运吗? 我回想起了一则报道:不少农民工是带子女一同进城,进而出现了一个新的并且日益显露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据调查,截至2003年底有近2 000万名流动儿童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市,这些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 3%. 由于经济收入的巨大差距,很多农 民工家庭因无法承受城市学校高昂的赞助费、借读费而被迫让子女辍学,即使是九年义务教育也不例外,没有钱,就是进不去。 而更多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学业隐忧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安全隐患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想到这一些,我的心在那一瞬间,沉重了起来——我不免对身边的这群人产生了同情:我不时地请我身边的那位叔叔坐下来歇会,而每次他都会微笑地向我表示着谢意。 此时此刻,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 愿他们能找到好工作,年底能满载而归; 愿他们的家人平安幸福; 愿和我同龄的农民工子女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愿天下所有的人为我们的农民工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作文评语: “农民工”是随着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出现并且日益壮大的一个群体,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社会权利、福利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小作者从一名中学生的角度,“近距离”观察这些长期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们,指 出了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呼吁社会重视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和社会权利,展示了一名小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关怀,读罢发人深省。 首先,令人惊喜的是文章的选材,作者没有同其他中学生一样仅仅满足于校园生活或者狭小的个人天地,而是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是创作不竭的源泉”,正是作者广泛地关注生活、体悟生活,才敏锐地抓住了“农民工”这个话题,令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意义。相信其他中学生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农民工群体,但是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的遭际和命运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写作题材呢? 其次,令人惊喜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农民工的外部描写,而是通过“一床棉被”的思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题材,揭示了农民工的内心世界、生存现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不公正待遇,因此,文章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第三,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对待农民工的态度,无论是“多次的让座”还是结尾处对他们及其子女的祝福,都体现了小作者宽广的人道主义情怀,向读者展示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这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