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09册(全册)美术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第09册(全册)美术教案

ID:34922

大小:67.6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学期教学计划 2005.08.28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数 备        注 1 《教材疏通》 1课时 这里要说明的是:1、本计划所安排的教学周次为实际教学所需的周次时间,与学校安排周次略有不同。苏教版第09册(全册)美术教案2、第五周为国庆节,故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未将本周列入教学计划。3、由于涉及班级比较多,本计划只是针对一个班的教学所定。 第一课《印象深刻的事》 1~2课时 苏教版第09册(全册)美术教案 2 第二课《山水》 1~2课时 第三课《园林》 1~2课时 3 第四课《纸花》 1课时 第五课《插花》 1~2课时 4 第六课《壁饰》(一) 1~2课时 第七课《壁饰》(二) 1~2课时 6 第八课《英俊的脚》(一) 1课时 第九课《英俊的脚》(二) 1课时 7 第十课《英俊的脚》(三) 1课时 第十一课《漂亮的鞋》 1课时 8 第十二课《鞋的联想》 1课时 第十三课《我设计的鞋》 1~2课时 9 第十四课《黑、白、灰》(一) 1~2课时 第十五课《黑、白、灰》(二) 1~2课时 10 第十六课《字的联想》 1~2课时 第十七课《版面设计》 1~2课时 11 第十八课《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 1~2课时 第十九课《秋风瑟瑟》 1课时 12 第二十课《雕萝卜》(一) 1~2课时 第二十一课《雕萝卜》(二) 1课时 13 第二十二课《非洲雕刻》(一) 1课时 第二十三课《非洲雕刻》(二) 1~2课时 14 第二十四课《卡通画》(一) 2~3课时 第二十五课《卡通画》(二) 1~2课时 15 第二十六课《可爱的家乡》 2课时 第二十七课《我崇拜的人》 2课时     第一课:印象深刻的事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教材自成一个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位居全册之首,是新学期的开篇内容。 丰富的暑假生活结束了,又开始一个新学期,本课的安排就是一个极好的过渡。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课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印象深刻的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经验,追忆难忘时光,唤起美好情感。正如本课文字部分所言:“平凡的日子,似水流年,只有印象深刻的事件,才会激起记忆的浪花。”当记忆被唤醒,情绪被调动,快让学生拿起画笔,在纸上呈现往事,呈现心灵。 “又长高了”就像是一幅大写意,把量身高时新奇的感觉、强烈的印象恣意表现出现。这里没有比例,只有大胆地夸张和盎然的情趣。 “拔虫牙”对儿童来说这一小小的外科手术是有生以来惊心动魄的一次印象,大张的嘴巴、虫蛀的牙齿、古怪的牙钳、奇妙的聚光灯……还有室内的一切陈设,莫不给小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构图饱满,主次分明,细节生动。 “集体过生日”,这幅表现细腻的画图肯定出自一个细心的女孩之手。它妙就妙在把一连串热闹的活动巧妙地安排在了一幅画面中,人物庞杂,活动繁多,充分体现出集体过生日的热闹和幸福的主题。把记忆变成画面,记忆会更清晰、更永远、更美丽。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完成一幅以印象深刻的事件为主题的习作。难点是做到构图饱满,画面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①回忆生活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并体会它带来的感受。 ②运用不同绘画材料来表现经历和感受。 ③完成一幅记忆画。 二、教学过程 设计 (课前准备) 多种绘画材料,如水彩笔、水彩颜料、国画颜料、水粉颜料及相关用具。 ●导入  :教师假以《拔虫牙》小作者的身份,生动讲述“那次”拔虫牙的经历和感受。注意故事要形象,讲述要真切。 ●欣赏:出示儿童画《拔虫牙》(放大图),画面与故事对照,欣赏画面是如何表现拔虫牙的经历和感受的。 ●讲述与感受:指名(或同桌之间)各讲述一件自己曾经历的难忘事,体验当时感受:欣喜的、惊讶的、孤单的、热闹的等。 ●师生合作:以某一学生所讲述的难忘故事为内容,师生板演合作一幅记忆画。注意:在合作中教师要以儿童心理和稚拙笔法经营画面,着意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到创作中来。 ●创作表现:在教师的创作启发下,学生各自把印象深刻的事表现成有主题的画面。注意:自由选用不同绘画材料。教师巡回指导。 ●欣赏评述:同学互相赏评习作。有没有在习作中大胆运用了以前所学的美术知识;画面有没有感染人的地方(即表达出习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选择自己喜爱的美术材料进行绘画表现。 ●能否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在绘画表现过程中能否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课:山水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与第三课构成一个单元:水墨游戏。水墨游戏贯穿于小学美术低中高三个阶段,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是在前两次学习基础上的安排,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笔墨体验,所以本课水墨游戏相对提高笔墨要求。但是这并不等于要上成纯粹的技法课,要在水墨游戏中尝试、体验,得出一点笔墨技法。 不同于以前,本课题《水墨游戏》后还缀以“山水”二字。但它不同于山水画教学,更不同于专业的山水创作。大可信手涂来,或峰、或岭、或云、或谷、或石、或木,随意表现一颗幼稚的心对山水的新奇感知。 本课教材选取了两位著名山水画家石涛、傅抱石的作品各一幅,要引导学生欣赏它们都各自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山水,水墨表现大异其趣,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创新,是另一种境界的水墨游戏。教材中还选取了若干幅儿童水墨山水,画面显得舒展、自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水墨游戏中对山水的笔墨表现感兴趣并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水墨表现方法。难点是在水墨游戏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水墨表现方法;能完成一幅比较满意的水墨山水习作。 (二)教学目标  ①观察或回忆看过的山山水水,以树木、山石、水流、人家等为素材,画一幅山水画。 ②注意点、线和墨块、色块的合理运用,培养对水墨画的兴趣。 ③通过体验,发表对水墨山水作品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 设计 ●课前准备: 1、笔、墨、纸、调色盒、颜料、盛水盒。 2、山水图片。 ●教学策略: 从真正的水墨游戏开始(自由画心中的一座山或一片云或一棵树),引入对水墨名作的欣赏,理解水墨游戏的最高境界。了解笔墨变化规律,着重摸索水墨表现技法,不怕失败,鼓励创新。 ●注意事项: 水墨游戏不等于让学生凭空涂抹,要先提供视图资料,让学生眼中有山,心中有山,才能启发他们笔下摸索出不同笔墨的山。 ●作业 过程: 先尝试笔墨变化,再进行水墨习作。 ●课后拓展: 留意不同场合所见到的水墨画,仔细揣摩笔墨技法:画家是通过什么笔墨来表现不同特点的山水的。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在水墨游戏中表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和方法的兴趣。 ●能否完成一幅水墨山水作业 。 ●能否对别人的、自己的水墨作业 发表见解。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三课:园林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园林”和前一课“山水”同属于水墨游戏,是前一课的继续和提高。当“游戏”玩到一定程度就应该生成某些“游戏规则”了。艺术提炼就是一条规则。本课题虽名为“园林”,但其落脚却是“提炼”。这可以从两幅《谐趣园》对比图、提示文字和“学习建议”中领会。 两幅《谐趣图》相对比,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那幅对景写生图的,因为它写实,面面俱到,满足了他们在画面上不断游移的目光的需要。而那幅创作图就不易引起这个年龄人的普遍兴趣了。这就需要引导:去粗取精是必要的艺术加工,通过简练的笔墨,更集中凝炼地表达作者的感受。由此体会出作品的凝炼之美,意蕴之美。 除名家作品外,教材还选取了三幅儿童水墨园林。都反映出园林的一般特征:亭阁、长廊、秀石、花木等,也都不同程度运用了提炼手法:简约、单纯、洒满童真。 因为写生的需要,建议本课使用2课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在水墨游戏中尝试对园林的表现,理解“提炼”。 难点是: ①对景写生时画面的组织; ②水墨表现时意象的提炼。 (二)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体验水墨游戏的趣味,尝试对园林的水墨画法。        ②练习把园林写生稿提炼成意象集中的水墨画。      ③对水墨园林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 设计 ●导入  :展评铅笔写生作业 ——园林(或校园一角)。 ●尝试:如果大家把各自的园林写生画用水墨表现会怎样呢?学生尝试(进行水墨游戏),体现园林的特点。评述笔墨。落脚于提炼。 ●欣赏:由学生水墨园林想起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两幅画,出示对比图《谐趣园》。  先让学生自由评述两幅《谐趣园》,再引导学生欣赏,懂得提炼。对景写生图显得细腻、真切;创作图气氛浓郁,更有水墨韵味。 ●表现:运用提炼方法表现水墨园林,体验提炼乐趣。教师巡视辅导。 ●评述:学生互评,是否体现出园林特征,是否运用了提炼手法 。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在水墨游戏中表现出园林特征。 ●能否在水墨游戏中学会提炼,努力使画面简洁生动。 ●能否对别人的、自己的水墨园林作品发表一些见解。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四课:纸花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与第5、6、7三课构成“装饰单元”,由此在本学期第一次步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过本课是纸花造型,更倾向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本单元的特例。 花是美好与幸福的象征,通过纸花造型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纸花造型,包括形状、色彩、制作方法,这三者是造型活动中应考虑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神韵,既取悦人的眼睛,又打动人的心灵。教材选取四幅纸花图片,除那幅皱纸作业 以外,其余三幅各有神韵:有的简洁动人,有的端庄雅致,有的朴素大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游戏中完成纸花造型,体验动手乐趣。难点是如何把纸花做得漂亮有神韵。 (二)教学目标  ①     体验纸花制作的趣味。 ②     在纸花制作中,注意花形的设计,色彩的选择,加工方法的变化。 ③     在合作中完成“纸花”的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过程 设计 ●导入  :由色纸导入  纸花或以绘画方式切入教学:大家会画花朵吗?看谁画的样式最多。再引导学生尝试以纸材来表现不同样式的花朵,然后欣赏教材中组花艺术,最后小组合作完成组花制作。 ●尝试:请大家用色纸任意做出一朵纸花。展示评述:花形、色彩、制作方法等。 ●小结:大多数纸花造型大同小异,怎样才能使纸花式样丰富呢?向大自然学习吧。 ●欣赏:播放花卉录象,引导欣赏不同花形、色彩和结构,给学生下一步制作带来启发。 ●表现:完成有新意的花卉制作,体验制花情趣。注意花形的设计,色彩的选择,制作方法的变化,鼓励使用不同的媒材。发现创意,及时表彰。 ●欣赏与表现:欣赏教材每组纸花的神韵。小组合作,设计创新,完成“组花”,努力表现花的神韵。 ●课后拓展:到网上查寻奇花异草,选一些感兴趣的,把它们画下来。 三、学习评价建议: ●     是否在纸花制作中表现出乐趣和创意。 ●     在纸花制作中能否具有有序的制作方法。 ●能否对自己和同学的纸花制作进行评述。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五课:插花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插花》位居本单元的第二课,是在《纸花》“造型•表现”之后的 “设计•应用”。插花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最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很容易培养起学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热爱。本课选入多幅艺术插花,作品设计打破俗套,别出心裁(学生作品除外)。有的以层次取胜,典雅清纯,如“紫花•水仙”;有的以野趣渐长,质朴自然,如“椅背花束”;有的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如“鸟窝•虞美人”;还有的热烈奔放,通体灿烂,如“向日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验插花情趣,练习插花设计,了解插花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怎样使插花显得新颖,自然,有神韵。 (二)教学目标  ①喜爱插花艺术,体验插花情趣。 ②练习插花设计,了解插花的一般方法。 ③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瓶插花练习。 二、教学过程 设计 课前准备: ①前一课纸花作业 。 ②搜集多种枝叶。 ③准备多种器皿。 ●导入  :出示多种花卉,讨论怎样用它们更好地美化生活。导入  插花。 ●尝试:教师提供一定量的花卉和三个不同器皿,指名若干学生分成三组,尝试插花。 ●评述:针对三组插花,师生评述,介绍插花的一般规则,如主次关系,高度比例,外轮廓线等。 ●欣赏:打开教材,欣赏插花艺术,对比学生插花与专业插花的不同,进一步感受艺术美。鼓励学生自由评述,教师做生动、精当的点评,突出创意设计。 ●合作:分组合作,正式进行插花练习。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创意设计。评述作业 。 ●欣赏:欣赏国外插花,开阔插花视野。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体验到插花的乐趣。 ●能否在插花设计中表现出创意。 ●能否在插花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形式原理(如比例与和谐,变化与统一等)。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六、七课:壁饰(一)、(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壁饰即墙壁上的装饰物。按制作的材料大致可分为金属壁饰、陶瓷壁饰、纤维纺织壁饰、纸浮雕壁饰等。 本课所选取的壁饰图片,直观地介绍了从构思到选材,从制作到组合等方法,简明易学,真切感人。学生通过对这些壁饰的欣赏,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感性认识,又拓展其想象思维空间,从而促进手脑并用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走进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同时也为今后的手工制作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进行壁饰的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 :不同教材的组合制作。 (二)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提高审美能力。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壁饰的一般知识,设计制作一件新颖的壁饰。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三五件不同材料的壁饰作品,剪刀、双面胶带,演示材料,录音机,磁带,有条件地区可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各自条件,就地取材。如:废旧挂历、色卡纸、饮料瓶、芦苇絮、树枝、蛋壳、毛线等。另外还需备有剪刀、胶水、彩笔等。    (二)教学过程 : 方案1: ●导入  :学生观看教师自编魔术表演,激发兴趣引出壁饰课题。  ●欣赏:出示壁饰范具及有代表性的壁饰图片(可用幻灯或实物投影展示),比较制作材料的不同表现,给人外观形象的感受。 ●讨论:你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最感兴趣的壁饰所表现的内容吗?你还想到用其他的材料来表现壁饰吗? ●设计制作:学生欣赏讨论过壁饰之后,知道壁饰的用途,材料的运用及给人的感受。练习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寻问学生自己的构思,用哪些材料,表现什么内容,颜色如何搭配,并向学生交代剪、贴、编、扎、插、卷、折、揉等技巧的运用,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合,集体制作。 ●要点提示:贴制时应由整体到局部,由里到外逐层叠加,粘贴时要耐心细致,牢固美观。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乐于主动学习壁饰的相关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耐心、细致、有条理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否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自主精神和探究意识,并能用已学过的美术专业术语描述壁饰的制作要领。 ●是否能配合班级其他同学,将制作好的壁饰举办一个小型展,体验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八、九、十课:英俊的脚 (一)、(二)、(三)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脚是人类和动物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脚,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和动物的关爱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学习不同的表现方法,创造出千资百态的“英俊的脚”。 本单元共三课时,内容安排是从平面绘画到立体泥塑,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验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为过渡到下一单元鞋的创作,提供了感性素材。具体课时分析如下,第一课时以描绘人类脚为主要内容,从选的范图来看,脚的外形特征各异。一双脚通过巧妙装饰,其外观形象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材正是安排了这些有趣的画面,来培养学生奇思妙想的创造意识。第二课时的内容则选了人类朋友——动物的脚。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再现了它们雄健奇特的脚。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幅学生作品,各种动物的脚排列有序,表现手法多样,似乎让人感到一列队伍正整装待发,那脚上的鳞片、斑纹、色彩等刻画得具体而逼真,给人美的享受。第三课时是培养学生立体观察,立体创作等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从选取的范图中,既有夸张写实的现代城市雕塑,又有单纯拙巧的学生作品,在塑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脚时,作者通过对脚的外部结构特征把握,着力表现脚的力量和风采,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对“脚”的赞美,进一步深化了对脚的内心感受。 (二)教学目标  ①学生通过对脚的观察、认识、理解、表现,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关心、爱护脚的情感。 ②通过学习,初步掌握,认识不同种类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 ③运用多种表现技巧,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千姿百态的脚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英俊的脚(一)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幅脚的范图及相关资料,不同方位脚的录象片段,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课件教学。  ●学生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作业 纸等。 (二)教学过程 : ●欣赏:学生观赏脚的装饰范图,体会不同脚的外形变化而产生的异样装饰效果。 ●讨论:通过欣赏范图,你喜欢哪幅图片?谈谈你的感受。如果把脚装饰的更美观,你想选择什么方法?  ●描述: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有趣、奇特的脚的形象。 ●创作:选择感兴趣的绘画材料,从不同角度对脚进行装饰或写生。 ●评价:脚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如何来关爱自己的脚呢? 第二课时     英俊的脚(二)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特征明显的动物脚的图片资料,富有情趣的大自然音乐片段,录音机,演示绘画材料等。 ●学生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签字笔、墨汁等。 (根据学生自由选择所喜欢的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 : ●导入  :闭目倾听表现动物的优美音乐,你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乐曲中出现吗? ●体验:回忆自己所熟悉的动物,模仿动物在行走时的表情和动态。 ●欣赏:引导学生观赏有特色的动物图片,注重对不同脚的观察和认识。 ●启发:哪些动物的脚最吸引你?能说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吗? ●讨论:选取你最喜爱的动物,与同学相互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动物的脚? ●创作:用所带的绘画工具,画一幅神奇而美丽的动物的脚,要抓住脚的特征,注重独特性,新颖性。 ●评价:作业 观察,相互提出对完成作业 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反思:在人口急剧增多,环境严重污染的今天,许多动物将面临灭绝的困境,我们将用怎样的行动来保护动物和我们的家园呢?请用语言描述或写成小短文,抒发内心的感想。 第三课时:英俊的脚(三)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脚的明显特征的雕塑作品或图片,电教媒体,演示用的陶泥,泥塑工具等。 ●学生准备:制作材料(黏土、彩泥、紫砂泥、辅助材料),泥塑工具一套。 (二)设计方案: ●引导讨论:展示上两节课学生优秀作品,提问:“有谁能将这些画面变成立体形呢?”小组讨论,并选一同学记录,公布讨论结果。 ●欣赏:展示有代表性的脚的雕塑作品图片。提示对脚的外形特征观察,注重对捏制方法的探讨研究。 ●感受:带领学生取一块陶泥,在手中简单捏制练习,了解泥的性能,体验手捏制时对泥的感觉,教师也可以做演示指导。 ●构思:选择感兴趣的脚,找出其特征,在心中构思捏制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等思维能力。 ●讨论:分组讨论。“你准备捏制什么样的脚?打算用哪些工具来表现?”教师与同学共同参与讨论,还可以鼓励其集体设计构思创作内容。 ●操作训练: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或不同动物的脚的特征,进行创作。集体创作的同学,还要根据捏制内容合理分工,组合完成。 ●评价:对创作完的作品,师生相互评议,可以谈谈自己在创作时的想法,感受,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改进的方法等。 ●再创作:针对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如何修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感人,进一步加工完善。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是否愿意与其他学生讨论课堂相关问题,并主动表现合作意识。 ●是否对自己完成后的作业 表现出乐观的态度,并能及时对照其他同学的作业 ,找出差距。 ●是否有探究意识,对未知的事物能通过工具书或查找资料寻找答案。 ●是否针对学习内容,配合教师做好课前的资料搜集。 ●是否能用一定的制作材料,塑造出具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的立体物。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一课:漂亮的鞋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鞋”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本课在于为继续学习鞋的联想和设计打好基础。    鞋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日常穿戴用品。鞋,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保护脚的作用,还有装饰、美化的功能。当其上升为工艺品时更是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用的鞋,来从一个侧面了解人类的设计智慧。通过临摹一只鞋,了解鞋的基本造型及其装饰特点,为设计鞋打下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不同的鞋的造型和功能,能够临摹一只鞋的基本造型。 难点是临摹鞋的造型(包括装饰特点、纹样),画自己见过的造型独特的鞋。 (二)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能的鞋。  ②帮助学生欣赏造型独特的鞋。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教师收集大量关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用的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实物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学具: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如水粉、水彩、油画棒、彩色水笔等。 要求学生课前力所能及地搜集关于鞋的各种资料。    (二)教学过程 : 方案1: ●导入  :从学生脚上穿的鞋导入  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脚上的鞋的造型特点。认识鞋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保护脚的作用。 ●欣赏:教师出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用的鞋的图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风格迥异的鞋,认识到鞋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保护脚的作用,还能装饰人的脚,具有美化的功能。 ●讨论: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鞋的造型以及喜欢的原因。 ●交流:出示自己搜集的鞋的图片或说出自己见过的最有趣的鞋。 ●分析:不同鞋的共同造型特点及设计风格的不同。 ●临摹表现:用自己喜欢的绘画表现方法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鞋画给大家看。 ●评价: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教师适当给予鼓励性点评。 三、学习评价建议: ●针对学生能否通过对鞋的欣赏认识到鞋的功能及其造型特点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不同鞋的设计风格的赏识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在所欣赏的各种各样的鞋里找出一双符合自己审美风格的造型独特的鞋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观点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鞋的基本造型及其装饰特点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二课:鞋的联想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鞋”单元的第二课。学习本课在于为继续学习鞋的设计打好基础。 鞋是人们日常穿戴用品中造型比较奇特的一种。因为鞋的造型独特,所以人类能够由鞋的设计产生丰富的创意联想,体现人类的高度创造联想与智慧。本课通过欣赏由鞋发生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了解联想的基本方法,并将各种鞋的造型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经验相碰撞产生的联想,进行自己的创造性的联想思维。通过这种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各种鞋的创造性联想设计构思的思维训练。难点是引导学生将关于鞋的丰富联想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 (二)教学目标  ①欣赏由鞋生发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 ②引导学生将鞋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碰撞产生联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大量关于鞋生发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如水粉、水彩、油画棒、彩色水笔等。 ●要求学生课前力所能及地搜集关于鞋的各种联想资料。    (二)教学过程 : ●导入  :说出自己见过的最有趣的鞋。 ●欣赏:教师出示几种鞋的联想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思考,看由鞋想到的联想画,开拓学生的联想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联想思维内容。 ●启发:从一只鞋的联想训练进行。请一位同学说出看到哪一双鞋能想到什么?再启发其他同学从同样一只鞋能想到什么? ●联想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鞋,变化鞋的反正、上下或者将鞋破坏一部分,或者将鞋变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见识,发挥丰富的联想,能想到什么?鼓励奇特联想。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看到自己的鞋或者同学的鞋联想到什么?将什么样的鞋进行什么样的变化可以想到什么? ●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联想构思。 ●创作表现:用自己喜欢的一种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对“鞋的联想”。要表现出自身联想的独特性。 ●作品评价:自评重在解释自己的联想。互评重在互相鼓励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学习评价建议: ●针对学生是否对人类智慧具有自豪感,乐于了解人类设计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能利用简单的美术语言描述不同鞋的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能用自己所学的美术方法表达自己的创造性联想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进行独特联想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三课:我设计的鞋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鞋”单元的第三课。学习本课在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将想象变成现实,是人类创造性的最高体现。能否将想象最大限度以最合理最完美的形式制作出来是衡量人综合素质程度、动手能力的尺度。本课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来,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在鞋的基本型上对鞋进行创造性设计装饰。己的创造性的联想思维。通过这种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设计风格不同的鞋并尝试将自己设计的鞋制作出来。难点是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风格独特的鞋(包括对鞋进行创造性设计装饰)。 (二)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②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表现出来。 ③通过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材料制作的鞋的图片。 ●学生进行各种材料的准备:彩纸、纸盒、泥、线绳、颜料、以及其他能用上的材料。 ●要求准备的制作工具:剪刀、胶水、胶带、活泥水等。    (二)教学过程 : ●导入  :鞋的作用。出示一只普通的鞋和一只工艺品鞋。 ●讨论:带学生讨论鞋的作用,既可以穿在脚上做生活用品,也可以做成装饰美化用品。 ●欣赏:教师出示各种工艺品鞋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讨论分析:可以用来做工艺品鞋的材料有哪些?请学生观察思考后列出各种材料。检查一下自己所带的材料里有没有这些材料,对自己所带的材料进行再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可以做什么样的工艺品鞋? ●创作: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开动脑筋,制作一只工艺品鞋。 ●游戏:开一个鞋子博览会,“推销”自己的作品。 ●评价:组织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的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 三、学习评价建议: ●针对学生是否在鞋的设计中表现出创意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在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形式美的原理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制作过程是否安全有序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能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制作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是否能用语言对自己或者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四课:黑、白、灰(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黑白灰”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本课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体会黑白灰独特的美。 有色世界是一种美,无色世界同样也是一种美。黑白灰的世界显得单纯、美得深邃、美得层次迷离,美的让人无法忘却。本课通过对生活中黑白灰的欣赏,了解黑白灰独特的美。并尝试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黑白灰的简单设计创作,主要涉及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物的简单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了解体会生活中的黑白灰并画一幅记忆中的黑白灰画。难点是运用黑白灰进行简单设计创作。 (二)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生活中黑白灰的欣赏,体会黑白灰独特的美。 ②在欣赏理解的基础上利用黑白灰进行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物的简单设计创作,画一幅黑白灰画。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黑、白、灰三色(水笔、颜料或油画棒)都可以。 ●教师准备黑白灰艺术图片。 ●学生力所能及地搜集关于黑白灰的图片。    (二)教学过程 : ●感受:分别用黑白两色画一画,说说对黑色的感觉和对白色的感觉;引导学生用两色调和,观察得到什么色? ●讨论:黑白色彩按不同比例调和,可以获得不同深浅的灰色。说说对不同深浅灰色的感受。 ●欣赏:学生(以图片或幻灯片形式)观看一些生活中的黑白灰设计图片,如鞋、建筑、手表、摩托车等以自然界本身造化出的具有黑白灰色彩的景象。 ●讨论:讨论黑白灰设计给人的感觉。 ●体验:体验记忆中的黑白灰,进行体验交流。 ●赏析:给出黑白灰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构思讨论:用黑白灰可以设计出什么? ●作业 建议:运用所学的黑白灰知识,设计生活用品或建筑物。 ●评价:以自我表现展示为主。 三、学习评价建议: ●在感受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积极动脑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独特感觉进行评价。 ●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针对学生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简单设计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五课:黑、白、灰(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5年级第一学期“黑白灰”单元的第二课。学习本课在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黑白灰,并用艺术的手法表现黑白灰独特的美。 在艺术创作中,很多创作者都很善于利用黑白灰艺术独特的,美感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本课通过对黑白灰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感受黑白灰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独特运用产生的独特效果,激发学生对黑白灰的兴趣,从而产生用黑白灰进行创作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黑白灰绘画作品的创作。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了解黑白灰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难点是运用黑白灰知识创作一幅画。                                                                                               (二)教学目标  ①欣赏黑白灰艺术作品,了解黑白灰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②感受黑白灰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独特运用产生的独特效果。激发学生对黑白灰的兴趣,产生用黑白灰进行创作的欲望。     ③引导学生用黑白灰进行绘画作品的简单创作。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有关黑白灰的艺术作品。有齐白石的《虾》、水粉作品《斑马》、摄影作品《毕加索的早餐》、纸版画、黑白图案等。 ●学具:学生准备一种自己较喜欢的绘画工具,如水粉、油画棒、彩色水笔等。并准备一个墨镜。    (二)教学过程 : ●欣赏:黑白灰的艺术作品。有齐白石的《虾》、水粉作品《斑马》、摄影作品《毕加索的早餐》、纸版画、黑白图案等。 ●讨论:自己对黑白灰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 ●启发:作为观赏者,你认为这些作品用黑白灰画面来表现,是否表现得很好,谈谈你的感受和评价。 ●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黑白灰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或真实感受。 ●体验:看彩色画面,说感受。再戴上墨镜看彩色画面,体验黑白灰的层次感觉。通过对彩色和黑白灰作品的对比,说说对黑白灰作品的感受。 ●构思:以小组形式讨论自己设计的黑白灰作品,互相提出不同建议。 ●创作:以黑白为主,画一幅画。表现题材不限,表现方法自选。 ●评价:以自我展示为主。教师不作结论性评价。 三、学习评价建议: ●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积极动脑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独特感觉进行评价。 ●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针对学生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能否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简单设计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进行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六课:字的联想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在这个教学单元中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有关平面设计的内容,《字的联想》是关于美术字设计基础训练课。它是版面应用设计学习的基础。它与纯美术字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教材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学科知识专业化。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并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设计创作“字义”与“形意”和谐统一的装饰文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紧扣“联想”,突出趣味性、应用性,从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创作学习的兴趣,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创新的热情。教材举出“甜”、“鸟”、“笔”等一些将汉字的笔画结构与自然物象特征相结合的例子。这种联想内容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激发民族自豪感。 ②体验各种不同的形态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联想的设计方法。     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制作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字联想设计。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 ●师生收集的各种装饰文字图片资料。 ●准备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如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或水彩颜料等。    (二)教学过程 : ●欣赏:观赏师生课前收集的有关国内外装饰美术字、报头、封面、海报等图片资料。 ●讨论:探讨文字演变的过程并归纳文字联想的一般设计方法。 ●操作:利用多种绘画制作表现形式进行尝试练习。 ●展评:分组讨论对比,提是改进建议。 ●创作表现:选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再进行第二次文字联想设计。 ●作业 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欣赏的初步认识,先进行尝试性地练习(画小草图),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作业 形式。学生讨论评价后,选用多种材料和方法,独立完成第二次文字联想设计。 ●课后拓展: 按照学以致用的学习原则,在校园板报、节日贺卡、环境设计、演出道具等创意设计中,灵活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行美术字装饰设计。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 ●是否对文字联想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发生兴趣。 ●是否在赏析和讨论过程中,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独到的见解。 ●是否激发出想象、创新的热情。 ●是否联想设计的文字具有形象、生动、有趣的装饰美感。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七课:版面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版面设计》是一节小学美术教学阶段平面设计与应用领域的课程。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它巧妙结合文字联想教学,又进一步安排了版面设计内容,要求文图并茂、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突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欣赏了优秀的板报作品,其中《关于味觉的知识》、《课程表》、《圣诞节》等,不仅体现版面设计的一般构成方法,更加突出了版面的形式感,特别是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多种设计形式的表现,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版面设计的美感,以突出多样的艺术形式,生动,醒目的视觉效果,达到突出学生设计个性为目标。使学生了解了版面设计的基本特点和方法,认识了版面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版面设计的构成方法。 ②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③学会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版面。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收集优秀的版面设计图片资料。 ●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及制作材料:如彩色水笔、彩纸、水粉或水彩颜料、废旧图片等,还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文字材料、图片,以备充实内容。 (二)教学过程 : ●参观: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社区小报栏及校内墙报,感受板报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师生共同欣赏课前收集的小报,探讨并研究其构成特征。 ●导入  :让学生说出内心感受和见解,从而引出课题。 ●欣赏:在此基础上赏析国内外优秀板报图片。 ●操作:给一个主题,设计小报草图。 ●讨论:分组进行研讨,作业 内容选材自定。 ●表现:小组合作共同创作,在研究的氛围中学习。 ●创作: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按照指定主题独立完成。 ●评价:可采用小组互评或自评,以及展览的形式进行。 ●作业 过程: (1)根据教师出示的主题或几篇文章,分组设计小报或独立完成。采用收集素材、设计版面草图、绘画制作、举行小报展四个步骤。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拟定作业 内容和形式,按照拟定命题、选择文章内容、设计版面草图、绘画制作进行操作。 ●课后拓展: 结合学校活动和节日活动,开展校园小报、班级黑板报竞赛活动,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也可以课后用所学知识评论校园墙报、社区宣传栏。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参加动手实践活动并能发挥作用。 ●是否创造性地表现出版面设计的美感,表现手法感人,主题突出、有特色。 ●能否与同学合作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八课: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是搞好黑板报、美化环境的好帮手,好的“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犹如一束小花,给文章和版面带来阵阵清香。一般来说,报头、题饰是墙报、黑板报等文字块面标题和装饰图案的组合;尾花是一种简洁小型的装饰纹样,一般点缀在文章结尾的空白处。本课是上两节内容的延续,都属于平面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注重知识教学的连贯性,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和认识“报头题饰和尾花设计”在板报中的作用。 ②掌握报头、题饰和尾花的基本设计方法。 ③利用所学过的设计知识选择材料进行设计和装饰。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有关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材料:如彩色水笔、水粉或水彩颜料。 (二)教学过程 :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板报知识,引入课题。 ●赏析:中外优秀作品,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讨论:尊重学生个人观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言论和独到见解。 ●表现:提供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一个“报头题饰和尾花”。 ●展示:结合知识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作业 过程:采用“补充式”学习形式,注重课前材料的准备,作业 过程。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板报设计知识,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自办小报比赛或积极参加校园小报活动。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在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材料。 ●是否形象设计得简洁、别致、有创意,起到突出板报主题的作用。 ●是否有集体合作精神。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十九课:秋风瑟瑟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命题画创作,提供的资料是为引起学生的联想,使他们由此及彼,展开思路,回忆起更丰富多彩,更有趣味的内容。启发学生回忆见过的秋天的景象,增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求不拘形式,创作时只要画出“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组织画面的构图,用不同的方法,渲染秋天气氛。也可以借用各种材料渲染秋天的“瑟瑟”景象,以此来表现内心对秋天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①通过记忆画的学习,培养学生以绘画形式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发现生活美的敏感性。 ②通过“秋风瑟瑟”记忆画的创作,增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准备有关秋天的录像、图片资料。 ●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及各种废旧材料:如彩色水笔、水粉或水彩颜料。 (二)教学过程 : ●感受:教师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特征,感受秋天美景。 ●游戏:比一比、看一看谁找的秋天特征多。 ●赏析:教材及中外名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课前可以阅读描写秋天的文章,尝试进行配图教学。花”。 ●创作表现:紧扣主题,联想创作。 ●讨论“秋风瑟瑟”四字的内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进行集体画创作。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在讨论和欣赏过程中大胆有发表自己的意图,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是否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有独到的见解。 ●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表现秋景。 ●能否巧妙运用多种材料渲染秋天的景象,有新意。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课:雕萝卜(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雕萝卜在我国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魅力独特。通过雕萝卜的教学实践活动,观察、比较、了解萝卜雕刻的艺术特点。根据萝卜形状、质地、颜色进行雕刻,掌握雕刻方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方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②通过赏析了解雕刻的艺术特征。 ③掌握雕萝卜的一般方法。学会根据萝卜的外形、质地、颜色进行雕刻。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中国饮食文化有关雕萝卜的资料及国外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刻作品。 ●学生准备雕萝卜的工具及各种颜色、形状的萝卜。 (二)教学过程 : ●赏析:中外优秀雕刻作品,阐述个人见解。 ●感受:尝试各种萝卜的颜色、外形、质感,展开联想。 ●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萝卜雕刻艺术。 ●评价: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展示成果。 ●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尝试教学,如:请厨师到课堂现场表演萝卜雕刻。 ●采用游戏教学,编故事,分角色进行制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对秋天的感受。 ●是否基本掌握萝卜雕刻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是否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一课:雕萝卜(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生活中许多平常的自然材料,经过巧妙构思,雕刻插接,就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形象,雕萝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训练学生安全地使用材料、工具及运用材料,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二)教学目标  ①造型游戏活动中,启发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②学习利用各种萝卜拼接组合,雕刻简洁的造型。 ③巧妙利用萝卜的形与色,进行联想,创作有趣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萝卜、刀、图片资料等。 ●学生准备萝卜、刀、牙签、豆粒儿、大头针等。 (二)教学过程 : ●导入  :一盘各种各样的萝卜(包括剖面、横截面)实物展示。 ●观察:教师取一段胡萝卜切开,再插上牙签拼接组合。 ●欣赏:课本上学生制作的雕萝卜作品。 ●启发:这些有趣的“形象”是利用萝卜的什么特点创作的? 分组评论评述:列举课本上学生作品的例子说明如何利用萝卜的颜色和外形进行创作。 ●设计造型:仔细观察分析自己带的萝卜,精心构思,然后进行雕、刻、剥、切等造型活动,再用牙签拼接组合,用豆粒儿当眼睛,装饰完成(提醒学生注意用刀安全)。 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家田、萝卜地里去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到菜市场去观察各种不同的萝卜,然后有选择的购买,将观察、联想、构思的步骤放在菜场里进行,也很有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创意,并且能用语言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 进行评述。 ●能否利用萝卜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加工造型。 ●在制作过程中是否积极的动脑、动手。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二课:非洲雕刻(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学生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人类文明成就的机会。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艺术手法和审美趣味。 ②学习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理解、认可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大量的非洲雕刻的资料: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影视片、绘画、音乐及小型非洲木雕等。 ●准备黏土、牙签、竹刀等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 ●教师用线条勾勒出一条非洲雕刻的形象,请学生欣赏,说一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非洲。以“我心中的非洲”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就自己通过看电视、看书等渠道了解到的非洲进行讨论。例如:非洲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历史、艺术(如舞蹈、音乐、雕刻等)或是非洲人的外貌特征等。 ●继续欣赏非洲雕刻的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非洲雕刻是勤劳的非洲人民的艺术结晶,它的艺术风格与非洲人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艺术风格? ●请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谈谈自己对于非洲雕刻艺术的感受。 ●选择一件非洲雕刻作品,用“黏土”仿作。 ●展评作品: 请学生用语言具体描述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观摩、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 ●相关知识提示: 非洲雕刻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要涉及到自然科学、地理、非洲历史等知识。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雕刻艺术十分兴盛,其中又以中非地区最为发达。该地区特殊的高气温、高湿度的气候环境为其精美绝伦的雕刻提供了丰富的木料。封闭性的自然环境,使非洲人难以与外域艺术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始终重复着前人的雕刻模式,使其独特的风格奇迹般的保留下来。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多渠道收集资料。 ●能否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能否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能否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三课:非洲雕刻(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通过大量资料的欣赏和同学们陶土仿制的亲身体验,更进一步感受非洲雕刻的风格,共享人类文明。非洲雕刻艺术既充满了浓厚的原始情趣和特征,又具备现代气息。它的夸张变形,简洁概略,呈现出的节奏、韵律,与儿童作品中天真的想像非常相似,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情感获得愉悦。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①更进一步感受和了解非洲雕刻。 ②通过自身尝试切实体会非洲雕刻的神秘、韵律和节奏力度。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非洲雕刻的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黏土等造型材料。 (二)教学过程 : ●导入  :展示同学们收集的黑人照片与非洲图片相比较导入  课程。 ●启发:非洲雕刻是生活文化的写实反映,风格是粗犷、率真、概括、有力度、神秘、有韵律的。 ●分组讨论:说说非洲的人像有什么共同点?如何表现神秘与力度等特点? ●陶土仿制:用陶土仿制非洲雕刻,注意抓住非洲雕刻人物表情神秘,五官突出,动作有形式感等特征。 ●根据对遥远非洲的认识,同学们课前准备面具、头饰等,模拟表演非洲生活片断,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了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参与欣赏评述活动,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探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能否用陶土等工具仿制非洲雕刻艺术,加深对非洲雕刻的亲身感受。 ●是否领悟到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提高拓宽了自身的审美经验。 ●能否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四课:卡通画(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同学们非常喜欢卡通漫画,学习了解了卡通的基本知识与设计方法后自己也可以编绘漫画故事了,培养了学生选择绘画方法、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 ②学习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多种卡通漫画故事。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故事、纸、笔、颜料等。 (二)教学过程 : ●导入  :说一说你喜欢的一部卡通漫画。 ●欣赏:展示“独幅漫画、多格漫画和连载漫画”,让同学们分析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和特点。讨论: (1)幽默简洁。 (2)主要人物(动物)形象有明显的特征。 (3)适当地用文字补充说明。 ●创作练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有连续情节的漫画进行编绘。可以选择一篇同学们都熟悉喜欢的漫画,进行改编创作,或者编绘续集。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了解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 ●能否运用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自己编绘一个卡通故事。 ●是否享受尝试新方法表达情感的喜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五课:卡通画(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运用计算机里的“画图”软件进行绘画、设计、创作,同学们又增加了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发展构思与创作的美术工具,即使条件不允许熟练掌握运用,也应该充分了解这种新工具的工作方法过程,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电脑绘画的兴趣。 ②了解学习计算机创作方法,进行绘制卡通画的方法。 ③运用电脑进行绘画色彩语言的基本技能的操作。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计算机教室、学生电脑作品资料。 (二)教学过程 : ●导入  :展示学生计算机绘画作品。 ●观察:教师示范打开“画图”软件,单击各种工具和调色板,让同学们熟悉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 ●启发:复习色彩的基本知识,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运用。 ●创造操作:运用电脑软件画出色彩丰富层次清楚的卡通画,注意色相、明度、色块的对比。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利用计算机画图的特性进行卡通画创作。 ●能否对“计算机绘画”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是否在设计卡通画活动中表现出独有的创意。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六课:可爱的家乡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对亲人、亲友和家园、故乡的思念热爱称之为“乡情”,一个人热爱家乡,首先是因为有亲情与友情,在艺术活动中,作者、作品与生活、欣赏者之间,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如美好的景色、欢乐的节日、可爱的人、有趣的事,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观察、表现、创作、欣赏,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古典诗词以深情和精练著称,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句具有强烈的启迪感染力。又如家乡民歌的节奏旋律,在激发人的情思上更为直接快速。 (二)教学目标  ①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在,并为可爱家乡的未来发展作规划,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美术创作,发展美术构思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③在美术活动中充分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如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生活照片、民间传说、民歌、古诗词、童谣等。 ●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二)教学过程 : ●请学生将收集的家乡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并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进行小组学习,课堂会变得更有生气。●学生分享资料,交流:你对家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你怎样在绘画中表现对家乡浓浓的感情?●师生一起体会《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画出自己印象中的“可爱的家乡”吗?●学生画小草图。注意发现身边平凡的美丽。●展示“小草图”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及画后的感受等。●学生体会“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学生开始创作: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示:理解画家对空间关系的使用,如:重叠、前景、中景和背景。●评析作品:同伴相互评论是很好的方法,鼓励资源的共享。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调查活动。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创造。 ●能否用绘画工具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是否理解“共享”的主题,是否与同学合作。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七课:我崇拜的人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在我们的心里,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他是我们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崇拜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崇拜游泳棒的大哥,还是崇拜科学家,奥运冠军,崇拜的原因很多,学生崇拜的人各行各业,丰富多样。从学生的成长看,把内心的想像描绘成具体详细的画面,把“崇拜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如果能深入地表现他的性格、特长,就会展现多姿多彩的情景。教育即成长,生活即发展,给学生诉说的机会,从儿童的生活特征来解释。尊重儿童时期,就是尊重成长的需要和时机,学生的崇拜也是一种学习,这是一个表现心情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①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崇拜观。 ②围绕崇拜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③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崇拜的人”的资料,准备向大家介绍,以及自己崇拜他的原因。 ●思考:准备用什么材料塑造形象?并准备好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 ●导入  :师生、生生交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讲一讲他的故事吧!可以进行小组学习。 ●讨论:什么样的人最值得自己崇拜?为什么? ●研究:如何表现“我崇拜的人”这一主题?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 ●创作:尝试多种方法,触发创作灵感。 ●交流:以“我崇拜的人”为主题举行班队活动,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或事,找到虽然平凡但让人“崇拜”的普通人,把他们请进课堂,把作品送给他们,在互动中得到成长。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 ●能否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能否有序地进行设计、制作和表现活动。 四、教师教学随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