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测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长度测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ID:39319

大小:6.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度测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实验内容。有效地进行长度测量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非常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几点浅薄之见,愿与物理教学同仁一起探讨。 一、学生自主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 长度单位换算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满堂灌,强行给学生方法、规律、技巧。本以为学生会因此学的轻松、记得牢,却又不自觉的地加重了部分学生的负担,学生因此产生了潜在的畏惧心理。新的没学会,原来会的又给搅混了。鉴于上述情况,我在教学前,布置学生进行了专项预习:单位换算,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能快速地进行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微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找出其中的规律。结果,在第二天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的预习检查中,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总结出来的各具特色的运算规律,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例如,有一个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个爬楼梯的规律,如图1所示。 学生用“拾级而上”做了概括,它的解释是每上一级台阶就“乘以10”,反之,每下一级台阶就“除以10”,简洁、形象、生动。 二、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化解长度单位概念具体化的难点 长度测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和物理学习之间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我们能进行恰当而又必要的引导。 我首先要求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4个学生闭着眼站在讲台前面,我说一声开始,4个学生同时比划出1米的长度。然后睁开眼再互相比较。结果有一个学生比划出来的1米的长度,竟然不足20厘米,而另一个学生比划出来的1米竟是平展的两手之间的距离,足有160厘米。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我及时地进行了调控,用一根米尺向学生展示了1米的标准长度。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1厘米、1分米的闭眼比划比赛和标准长度展示。在学生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4个非常熟悉的长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后,要求学生估测:(1)一拃的长度;(2)一庹(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的长度;(3)教室的长、宽、高(在密度一节中,要以此估算教室内空气的质量);(4)课桌的长、宽、高;(5)课本的长、宽、厚;(6)一元硬币的直径、厚度、周长。 对这几个问题,我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在这段时间内,我也走到学生中间与部分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引导他们进行正确思考、合理估测。最后用几个思考练习题“冷却”一下近乎要“散”的课堂气氛。 例1 给下面的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1)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为6700____________; (2)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为8844____________; (3)一张普通的试卷的厚度约为70____________; (4)估测课本封面上展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____________。 三、精心讲解巧类比,突破读数的难点 不少学生对分度值(也称最小分度值、最小刻度值)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即怎样在分度值已知的测量中确定测量结果,或由已知的测量结果判断用的是什么样的刻度尺,存在着认识上的困难。为此,我把它与数学上数的分位思想进行类比,如某同学的身高为1.684m如图2所示。 根据测量中的读数规则,测量结果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出来的,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测量该同学身高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学生也就能很容易理解分度值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了。 巩固练习: 例2 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1.2002m B.0.2m C.0.2000m D.0.20m 例3 某同学测得文具盒的宽度为5.38cm,则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A.1cm B.1mm C.1dm D.3mm 四、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教学尝试 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减弱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利用错误尝试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自得之时暴露出使用刻度尺的错误,并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如此简单的测量,也有严格的操作规则,只有严谨认真,才能做好实验,学好物理。 五、关于误差和有效数字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不宜多讲。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