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MyFav_1195459867951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9867951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9867951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9867951 P.MsoBody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9867951 LI.MsoBody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9867951 DIV.MsoBody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9867951 P.MsoBodyTextIndent{FONT-SIZE: 9pt; MARGIN-LEFT: 0cm; COLOR: #0e4a79;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Verdana}DIV.MyFav_1195459867951 LI.MsoBodyTextIndent{FONT-SIZE: 9pt; MARGIN-LEFT: 0cm; COLOR: #0e4a79;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Verdana}DIV.MyFav_1195459867951 DIV.MsoBodyTextIndent{FONT-SIZE: 9pt; MARGIN-LEFT: 0cm; COLOR: #0e4a79;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Verdana}DIV.MyFav_1195459867951 P.MsoBodyTextIndent2{FONT-SIZE: 9pt; MARGIN-LEFT: 0cm; COLOR: #0e4a79;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Verdana}DIV.MyFav_1195459867951 LI.MsoBodyTextIndent2{FONT-SIZE: 9pt; MARGIN-LEFT: 0cm; COLOR: #0e4a79;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Verdana}DIV.MyFav_1195459867951 DIV.MsoBodyTextIndent2{FONT-SIZE: 9pt; MARGIN-LEFT: 0cm; COLOR: #0e4a79;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Verdana}DIV.MyFav_1195459867951 A:link{COLOR: #99660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195459867951 SPAN.MsoHyperlink{COLOR: #99660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195459867951 A:visited{COLOR: purp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195459867951 SPAN.MsoHyperlinkFollowed{COLOR: purp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195459867951 P{FONT-SIZE: 12pt; MARGIN-LEFT: 0cm;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195459867951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1195459867951 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1195459867951 UL{MARGIN-BOTTOM: 0cm}【教学目标】 1. 了解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 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1.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 每组学生分配一套溶液导电装置,一组试剂和药品。 【教材分析】本节课着重介绍教材上“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 2.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投,边用普通话作介绍。 3.动员全班同学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选出最佳小组,进行精神表扬。 4.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的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 5.继续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开始呈现的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并让每组学生通过看书来说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 7.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 8.提出问题: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 9.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 10.提出问题: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1.让学生走上讲台,并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 12.布置学生预习本节教材第2块内容,并布置课外作业。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使灯泡发亮必需构成闭合回路),全组同学统一分工、互相协作,全部动起手来。 各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展示本组方案,并作具体介绍。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小组内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并由学生用星号个数多少来给予评价。 小组内讨论,由每组代表上黑板画出树状分类图,并由学生补充、完整。归纳出导电材料有两大类:自由电子导电材料和自由离子导电材料。 学生看书,理解电解质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他人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 学生讨论,并进行抢答。师生互动,形成一致意见。 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己说出错在哪,为什么出错,应该怎样描述。 让学生看课本,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 学生根据事实来评价自己的预设 学生阅读课本,并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的方法和注意点。 学生上台板演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 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不断向学生灌输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标准,让学生学会分类。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想法,强调师生、生生参与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以及发散维能力 引导学生开展生生评价 给学生一片空间,给学生一点时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抓住时机积极开展评价,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方法。 【教学后记】 1.教学中多次采用分类的方法,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化学的方法。 2.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根据课标,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不必现在向学生讲。 4.学生对电离方程式书写掌握很好,课后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未执行新课标要求,仍然按旧教材讲授,已经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作了介绍。 作者简介:张红俊,男,1970年出生,1991年参加工作,中学高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化学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