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单元试卷及答案全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单元试卷及答案全套

ID:394246

大小:1.28 MB

页数:9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章节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对其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在豌豆杂交、F1 自交和测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B. 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 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某植物中,抗病和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 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3.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受粉应(  ) A. 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 B. 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 C. 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D. 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 4.如图表示豌豆杂交实验时 F1 自交产生 F2 的统计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这个结果能够说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 B.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F1 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组成不能确定 D. 亲本的表现型和遗传因子组成不能确定 5.为了确定一头黑色公牛(黑色为显性性状)是否为纯合子,最好让它(  ) A. 与一头黑色母牛交配 B. 与一头棕色母牛交配 C. 与多头黑色母牛交配D. 与多头棕色母牛交配 6.小麦麦穗基部离地的高度受四对基因控制,这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每个基因对高度的 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将麦穗离地 27 cm 的 mmnnuuvv 和离地 99 cm 的 MMNNUUVV 杂交得到 F1; 再用 F1 与甲植株杂交,F2 产生子代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 36~90 cm,则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 (  ) A. mmNuUuVv B. MmNnUuVv C. mmNNUuVv D. mmnnUuVV 7.金鱼草花色的遗传表现为红花(C)对白花(c)不完全显性遗传,即杂合子表现为粉红色。若有一粉红 色的植株连续自交二次,理论上该粉红色花植株在 F2 中红花:白花:粉红花的比例是(  ) A. 3:2:3 B. 1:2:1 C. 3:3:2 D. 2:2:1 8.二倍体水稻的粳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高茎 粳稻与矮茎糯稻杂交,F1 均为高茎粳稻。若用 F1 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 A. 将 F1 的花粉粒用碘液处理,统计蓝紫色与红褐色花粉粒的比例 B. 让 F1 与矮茎糯稻杂交,统计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 C. 让 F1 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 D. 让 F1 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蓝紫色植株与红褐色植株的比例 9.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 紫花+101 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 紫花+102 白花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10.基因型分别为 ddEeFF 和 DdEeff 的两种豌豆杂交,在 3 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其子代表现型不 同于两个亲本的个体数占全部子代个体数的( ) A. 1/4 B. 3/8 C. 5/8D. 3/4 11.某种鹦鹉羽毛颜色有 4 种表现型: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 决定(分别用 A 、a、B 、b 表示),且 BB 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绿色鹦鹉和纯合黄色鹦鹉杂交,F1 有两种表现型,黄色鹦鹉占 50%,红色鹦鹉占 50%;选取 F1 中的红色鹦鹉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 4 种表现型,这 4 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3∶2∶1,则 F1 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12.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 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C.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 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13.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说 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2 的性状表现比为 3∶1 B. F1 产生配子的比为 1∶1 C. F2 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 1∶2∶1 D. 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1 14.给你一粒黄色玉米(玉米是雌雄同株、雌雄异花的植物),请你从下列方案中选一个既可判断其遗传因子 组成又能保持纯种的遗传特性的可能方案 ( ) A. 观察该黄粒玉米,化验其化学成分 B. 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 C. 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 D. 让其进行自花传粉,观察果穗 15.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l 显隐性之比为 1∶0 B. F2 显隐性之比为 3∶1 C. F2 的遗传因子之比 1∶2∶1 D. 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为 1∶1 16.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三对组合的 F2 的分离比分别为 9∶7,9∶6∶1 和 15∶1,那么 F1 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 1∶3,1∶2∶1 和 3∶1 B. 3∶1,4∶1 和 1∶3 C. 1∶2∶1,4∶1 和 3∶1 D. 3∶1,3∶1 和 1∶4 17.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  ) A. 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矮茎个体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B. 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C. 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个体的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D. 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茎与矮茎之比接近 3∶1,则甲为杂合子 18.两个亲本杂交,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子代的基因型是 1yyRR、1yyrr、1YyRR、1Yyrr、 2yyRr、2YyRr,那么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yyRR 和 yyRr B. yyrr 和 YyRr C. yyRr 和 YyRr D. YyRr 和 YyRr 19.原产欧洲南部喷瓜的性别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是由 3 个遗传因子 aD、a+、ad 决定的,aD 对 a+为显性, a+对 ad 为显性,它们的性别表现与遗传因子组成如下表所示。现有两株喷瓜杂交,产生的后代有雄性、雌 雄同株、雌性这三种性别的性状表现,则其比例为( ) A. 4∶2∶1 B. 3∶1∶1 C. 2∶1∶1 D. 1∶2∶1 20.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 、a 和 B 、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现将 2 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 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 自交,F2 获得 137 株扁盘形、89 株圆形、 15 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aBB 和 AabbB. aaBb 和 Aabb C. AAbb 和 aaBB D. AABB 和 aabb 2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 的是( ) A.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 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类型,且比例为 1∶1 C. 通过测交实验,孟德尔统计测交子代的两种表现类型之比接近 1∶1 D. 由 F2 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22.纯种白色球状南瓜与黄色盘状南瓜杂交,F1 全是白色盘状南瓜。F2 中已有能稳定遗传的白色球状南瓜 1 001 个,问理论上 F2 中不能稳定遗传的黄色盘状南瓜有多少个(已知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 A. 1 001 B. 2 002 C. 3 003 D. 9 009 23.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子房多室(M)对子房二室(m)为显性,现将红果多室和红果二室番茄进 行杂交,其后代表现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该图找出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RrMm、Rrmm B. RrMm、RRmm C. RRMm、Rrmm D. RRMM、RRmm 24.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对其子代的性状表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则杂交后代中,新性状表现个体占的比例为( )A. 1/3 B. 1/4 C. 1/9 D. 1/16 25.某水稻品种茎秆的高矮是一对相对性状,对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 F1 进行测交,其后代中杂合子的 概率是( ) A. 0 B. 25% C. 50% D. 75% 26.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 .a)控制的相对性状。用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杂 交,去除后代中的黑身果蝇,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果蝇遗传因子比例为(  ) A. 4∶4∶1 B. 3∶2∶1 C. 1∶2∶1 D. 8∶1 27.豌豆的矮茎和高茎为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A. 高茎×高茎→高茎 B. 高茎×高茎→301 高茎+101 矮茎 C. 矮茎×矮茎→矮茎 D. 高茎×矮茎→98 高茎+107 矮茎 28.已知玉米某两对等位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亲代的基因型 是( ) A. TTSS×TTSsB. TtSs×TtSs C. TtSs×TTSs D. TtSS×TtSs 29.对遗传因子组合形式为 Dd 的高等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和种类数描述正确的是( ) A. 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种类数相同 B. 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种类数不相同 C. 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种类数不相同 D. 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种类数相同 30.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袋豌豆种子,是纯合的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 F1,从袋中随机抓 到两粒种子,其胚都是纯合体的概率是(  ) A. B. C. D. 0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8.0 分,共 40 分) 31.以下哪些属于一对相对性状  。 A.水稻无芒和小麦有芒 B.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 C.羊的白毛与卷毛 D.豌豆的黄叶和皱粒 E.狗的黑毛与黄毛 F.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G.羊的长毛和卷毛 H.人的近视和色盲 32.(2016·全国Ⅱ,32)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 制(前者用 D、d 表示,后者用 F、f 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 A、无毛黄肉 B、无毛黄肉 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 性状为________。(2)有毛白肉 A、无毛黄肉 B 和无毛黄肉 C 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无毛黄肉 B 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 3 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 2 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D、d 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 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H、h 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据表回答 下列问题: (1)根据组别_____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 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 现象(即 HH 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34.水稻的非糯性(W)和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前者花粉含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后者花粉含支链淀 粉,遇碘呈橙红色。现有一批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方案来验证分离定律。 (1)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1 开花成熟时取其一个成熟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3)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已知狗的毛色受两对基因(B、b 和 I、i)控制。具有 B 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黑色,具有 bb 基因的狗, 皮毛可以呈褐色,I 基因抑制皮毛细胞色素的合成,以下是一个有关狗毛色的遗传实验: (1)该遗传实验中,亲代褐毛狗和白毛狗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2)F2 中白毛狗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 (3)如果让 F2 中褐毛狗与 F1 回交,理论上,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应为________。 (4)欲鉴定 F2 中一只雄性黑毛狗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________个体与之杂交。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测交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所做的实验,A 错误;假说内容是“性状是由细胞内的遗传因子(基 因)控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由摩尔根等人发现的,B 错误;验证假说是否正确,需要进行测交实验, C 错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D 正确。 2.【答案】B 【解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有:一、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 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二、性状分离法: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 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亲代性状为显性,故选 B。 3.【答案】B 【解析】进行去雄等工作,同一花内只有雌蕊,能防止自花传粉,因此 B 符合题意;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 上、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均不能阻止自花传粉,不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A、C、D 不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F1 自交产生的 F2 中,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说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A 正确;F2 中四种性状表现比例为 9∶3∶3∶1,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正确;根据 F2 中四种性 状表现比例,F1 只表现显性性状,遗传因子组成一定是双杂合,C 错误;亲本一定是纯合子,但遗传因子 组成有两种情况,不能确定是哪一种,D 正确。 5.【答案】D 【解析】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牛的黑色对棕色是显性,要判断一头黑色公牛是纯合 子还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即让该黑色公牛与多只棕色母牛杂交,再根据子代情况作出判断,若子代 均为黑色,则为纯合子;若子代出现棕色,则为杂合子。 6.【答案】C 【解析】因为全隐性为 27 cm,全显性为 99 cm,则 36 到 90 之间最少要有一个隐性基因和一个显性基因。 而 F1 的基因型为 MmNnUuVv,若用 mmNNUuVv,则可得到 36 种基因型,其中至少有一个隐性基因和显 性基因,符合题目所给条件,所以 mmNNUuVv,故 C 正确;A、B、D 选项的杂交后代能出现 mmnnuuvv,不符合要求。 7.【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金鱼草花色的红色(C)对白色(c)为不完全显性,则 CC 为红色,Cc 为粉红色,cc 为白色。现有一粉红色的植株 Cc 连续自交二次,自交一次的后代 F1 为 CC 红色 ,Cc 粉红色 ,cc 白 色 ;自交第二次的后代 F2 中 CC 红色的概率为 + × = ,Cc 粉色的概率为 × = ,cc 白色的 概率为 + × = ,所以理论上该粉红色花植株在 F2 中红花∶白花∶粉红花的比例是 ∶ ∶ =3∶3∶2。 8.【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F1 中控制高茎和粳稻两对性状的基因型均为杂合,故可用碘液处理 F1 的花粉粒,并统 计蓝紫色与红褐色花粉粒的比例;也可用测交方法,即 F1 与矮茎糯稻杂交,统计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 例;也可用自交方法,即 F1 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蓝紫、红褐色是花粉遇碘时呈 现的颜色,在植株上不表现。 9.【答案】D 【解析】判断显隐性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表现出的 这种性状就是显性;二是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新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故 D 正确。 10.【答案】C 【解析】根据分枝法推测 ddEeFF×DdEeff 后代的表现型,如图所示: 从而得出后代有 4 种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有三种,所占比例为 。 11.【答案】B 【解析】已知 BB 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F1 中的红色鹦鹉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 4 种表现型,这 4 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3∶2∶1,说明 F1 中的红色鹦鹉是双杂合子 AaBb,子代红色是 A_Bb,黄色 A_bb、绿色 是 aaBb,白色是 aabb。将绿色鹦鹉 aaBb 和纯合黄色鹦鹉 AAbb 杂交,F1 代有两种表现型,黄色鹦鹉 Aabb 占 50%,红色鹦鹉 AaBb 占 50%,故 B 正确。 12.【答案】C 【解析】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有:(1)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 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2)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 该子代的性状为隐性,亲代为显性,故选 C。 13.【答案】B 【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F1 产生的配子比为 1∶1,说明了生物体形成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造成的。 14.【答案】C 【解析】化验黄粒玉米的化学成分无法判断其遗传因子组成,A 错误;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 可判断遗传因子组成,但不能保持纯种,B 错误;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既可以判断其遗传因子 组成,又能够保持纯种,C 正确;玉米是雌雄异花的植物,不能进行自花传粉,D 错误。 15.【答案】D 【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时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为 1∶1。杂种 F1 与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出现两种遗传因子和表现型的个体,证明杂种 F1 产生了两种配子,即遗传 因子彼此分离。 16.【答案】A 【解析】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1 配子有 16 种结合方式,F2 基因型有 9 种,若 F2 的分离比为 9∶7,由于 A__B__占 ,A__bb、aaB__、aabb 共占 ,故 F1 测交 A__B__占 , Aabb、aaBb、aabb 共占 ;同理,F2 分离比分别为 9∶6∶1 和 15∶1 时,F1 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 比分别是 1∶2∶1 和 3∶1。 17.【答案】C 【解析】要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个体出 现,则甲为杂合子。 18.【答案】C 【解析】子代基因型中 Yy∶yy=1∶1,故亲本为 Yy×yy;子代基因型中 RR∶Rr∶rr=1∶2∶1,故亲本为 Rr×Rr, 组合即得亲本基因型。 19.【答案】C 【解析】根据分离定律及题意可知:两株喷瓜杂交,产生的后代有雄性、雌雄同株、雌性这三种性别的性 状表现,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组合为 aDad×a+ad,子代遗传因子组成为:aDa+∶aDad∶a+ad∶adad=1∶1∶1∶1,所以 子代中雄性∶雌雄同株∶雌性=2∶1∶1,应选 C。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F2 扁盘形南瓜基因型为 A_B_,圆形南瓜基因型为 A_bb 和 aaB_,长圆形南瓜基 因型为 aabb,各表现型比例约为 9∶6∶1,此性状分离比是由 AaBb 自交后代的 9∶3∶3∶1 分离比衍生而来的, 故 F1 基因型为 AaBb,所以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AAbb 和 aaBB。 21.【答案】B 【解析】根据“假说——演绎法”的概念,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就是在“假说”的基础上,对“测交” 实验进行预测,B 正确。A、D 选项是解释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C 选项是利用测交进行的实验验证。 22.【答案】B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在 F1 全为白色盘状,据此可知白色和盘状为显性性状。设两对遗传因子分别为 A、a 和 B、b,则亲本为 AAbb 与 aaBB,F1 为 AaBb。F2 中纯合的白色球状南瓜(AAbb)的概率是 , 杂合黄色盘状(aaBb)的概率是 ,所以杂合黄色盘状南瓜理论上有 1 001÷ =2 002(个)。 23.【答案】A 【解析】从题图观察可知红果∶黄果=3∶1,多室∶二室=1∶1,与选项 A 相符合。24.【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子代黄色、绿色各占 1/2;圆粒、皱粒分别占 3/4、1/4。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所 以子代中黄色皱粒占 1/2×1/4=1/8,绿色皱粒占 1/2×1/4=1/8。杂交子代中新性状表现为黄色皱粒与绿色皱 粒,所以共占 1/8+1/8=1/4。另一简单方法:子代中出现的皱粒即为新性状表现,由图知皱粒占总数的 1/4。正确答案为 B。 25.【答案】C 【解析】设 A 表示显性遗传因子,a 表示隐性遗传因子。根据题意可知,F1 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Aa,则测交 实验表示为:Aa×aa→Aa、aa,可见后代中杂合子占 50%。 26.【答案】A 【解析】用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Aa)杂交,F1 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 AA∶Aa∶aa=1∶2∶1,去除其中的黑 身果蝇,则剩余果蝇中 AA 占 、Aa 占,所以 A 基因占 + × = 、a 基因占 × = 。由以上分 析可知,去除 F1 中的黑身果蝇,剩余果蝇中 A 基因占 、a 基因占 。让 F1 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其子 代果蝇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 AA∶Aa∶aa=( × )∶(2× × )∶( × )=4∶4∶1。 27.【答案】B 【解析】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有一种表 现性状,则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D 项虽是亲本为一对相对性状,但子代不只一种表现类 型,不能判断。另一种方法是亲本只有一种表现类型,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亲本是杂合子,表现出 的新性状类型为隐性性状,B 项按此方法则可判断高茎为显性性状。 28.【答案】C 【解析】子代中 TT∶Tt=1∶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 TT×Tt;子代中 SS∶Ss∶ss=1∶2∶1,因此亲代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 Ss×Ss,综上可知,亲代基因型是 TtSs×TTSs。 29.【答案】D 【解析】Dd 的高等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都是 D、d 两种,且比例为 1∶1,但雄配子的数目远远多 于雌配子。 30.【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的高茎与矮茎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纯合的高茎 DD 和矮茎豌豆 dd 杂 交产生的后代都是高茎 Dd,据此解题。由于纯合的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 F1 都是高茎 Dd,均为杂合 体,所以从袋中随机抓到两粒种子,其胚也都是杂合体,所以纯合体的概率是 0。 31.【答案】B、E、F 【解析】水稻无芒和小麦有芒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 错误;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符 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B 正确;羊的白毛与卷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 错误;豌豆的黄叶和皱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 错误;狗的黑毛与黄毛符合相对性 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E 正确;番茄的红果和黄果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F 正确;羊的长毛和卷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G 错误;人的近视和色盲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 不属于相对性状,H 错误。 32.【答案】(1)有毛 黄肉 (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 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 【解析】(1)由实验 1:有毛 A 与无毛 B 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毛色 的基因均为纯合的;由实验 3:白肉 A 与黄肉 C 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据此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 亲关于果肉颜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一中的白肉 A 与黄肉 B 杂交,子一代黄肉与 白肉的比例为 1∶1”可判断黄肉 B 为杂合的。(2)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有毛白肉 A、无毛黄肉 B、无毛黄 肉 C 的基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3)无毛黄肉 B 的基因型为 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基因 型及比例为 ddFF∶ddFf∶ddff=1∶2∶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4)综上分析可推知: 实验3中的子代的基因型均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 无毛黄肉(ddF_)∶无毛白肉(ddff)=9∶3∶3∶1。(5)实验 2 中的无毛黄肉 B(ddFf)和无毛黄肉 C(ddFF)杂交,子代 的基因型为 ddFf 和 ddFF 两种,均表现为无毛黄肉。 33.【答案】 (1)乙 乔化 (2)DdHh、ddhh (3)4 1∶1∶1∶1 (4)蟠桃(Hh)自交(蟠桃与蟠桃杂交) ①表现型 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 2∶1 ②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且比例为 3∶1 【解析】(1)乙组杂交亲本均为乔化,杂交后代出现了矮化,可判断乔化为显性性状。 (2)把两对性状分别统计:①乔化×矮化→乔化∶矮化≈1∶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 Dd×dd;②蟠桃×圆桃→蟠 桃∶圆桃≈1∶1,推知亲本基因型为 Hh×hh,由①②可知亲本基因型为 DdHh×ddhh。 (3)如果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测交后代应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 1∶1∶1∶1。 (4) 若存在显性纯合致死(HH 死亡)现象,则蟠桃∶圆桃=2∶1;若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HH 存活)现象,则蟠桃∶ 圆桃=3∶1。 34.【答案】(1)花粉鉴定法 (2)①让纯种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获得 F1 杂合非糯性水稻 (3)花粉一半为蓝黑色,一半为橙红色 (4)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并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从而直接验证了分离定律 【解析】本题涉及对分离现象解释验证的另一种方法——花粉鉴定法。水稻的糯性(w)与非糯性(W)在花粉 中就已经表现出来:含糯性遗传因子的花粉遇碘液呈橙红色,含非糯性遗传因子的花粉遇碘液呈蓝黑色, 由此可鉴定花粉的遗传因子组成。花粉属于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 同的配子中。亲本杂交所得种子即 F1(Ww),种植 F1,待其长大开花后,其花粉中的遗传因子应是成单的, 即一半花粉含 W,另一半含 w,故在碘液中颜色不同。 35.【答案】(1)bbii BBII (2)6  (3)白毛狗∶褐毛狗∶黑毛狗=2∶1∶1 (4)雌性褐毛狗【解析】由题干信息推知,黑毛狗的基因型为 B_ii,褐毛狗的基因型为 bbii,白毛狗的基因型为 _ _I_。褐毛狗 bbii 和白毛狗_ _I_杂交,F1 是白毛狗_bIi,F1 白毛狗互交,F2 出现黑毛狗 B_ii,可以确定 F1 中白毛狗的基因型为 BbIi,亲代白毛狗的基因型为 BBII。F2 中白毛狗的基因型及概率分别为 BBII、 BbII、 bbII、 BBIi、 BbIi、 bbIi,其中纯合子的概率是 。让 F2 中的褐毛狗和 F1 白毛狗回交, 即 bbii×BbIi,后代白毛狗(bbIi、BbIi)∶褐毛狗(bbii)∶黑毛狗(Bbii)=2∶1∶1。要鉴定雄性黑毛狗是否为纯合子, 可选择雌性褐毛狗个体与之杂交。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章节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 A,a 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 B,b 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 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若这 2 对基因在 1 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 1 个四分体中出现 2 个黄色、2 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 2 对基因在 1 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 1 个四分体中出现 4 个黄色、4 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 2 对基因在 2 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 1 个四分体中出现 2 个黄色、2 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 2 对基因在 2 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 1 个四分体中出现 4 个黄色、4 个绿色荧光点 2.人体内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 44 条常染色体与 2 条 X 染色体,此细胞不可能是( ) ①初级精母细胞 ②次级精母细胞 ③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3.如图为一家族色盲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Ⅲ7 的色盲基因肯定是来自Ⅰ3 B. Ⅰ2 的基因型是 XBXb,Ⅰ4 的基因型是 XBXB 或 XBXb C. Ⅱ6 的色盲基因与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D. 基因型为 XBXb 的女性与Ⅲ7 结婚,Ⅲ7 将色盲基因传给其儿子的概率是 50%4.下图是两个处于某种分裂状态的细胞图。据图判断它们所处的分裂时期最可能是( ) A. 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乙为有丝分裂后期,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甲、乙都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甲、乙都为有丝分裂后期 5.如图表示在动物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 过程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B. b 过程细胞数目不变 C. c 过程发生细胞识别和融合 D. d 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 6.某细胞位于卵巢内,其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 DNA 分子数的比例如下图,则 错误的描述是( )A. 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 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 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第一阶段 D. 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7.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灰身、红眼 B. 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若组合①的 F1 随机交配,则 F2 雄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 3/4 D. 若组合②的 F1 随机交配,则 F2 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 1/8 8.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 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都能表达 D.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9.如图所示,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 DNA 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请分析下 图,表示有丝分裂中 DNA 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 的曲线分别是( )A. ④②①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0.家猫体色由 X 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B、b 控制,只含基因 B 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 b 的个体为黄猫, 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 25%的雄性黄猫 B. 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 50% C. 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 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11.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 是位于 X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 断正确的是(  ) A. Ⅱ-2 基因型为 XA1XA2 的概率是 1/4 B. Ⅲ-1 基因型为 XA1Y 的概率是 1/4 C. Ⅲ-2 基因型为 XA1XA2 的概率是 1/8 D. Ⅳ-1 基因型为 XA1XA1 的概率是 1/8 12.下列与减数分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分裂形成癌细胞的过程属于减数分裂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要进行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也要进行染色体复制 C. 减数分裂完成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D. 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属于减数分裂 13.图一表示基因型为 AaBb 的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二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 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比例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②为次级精母细胞,②中 A 和 a 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交叉互换 B. 图一中⑤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最多可形成 8 个染色体 C. 图一细胞中处于图二 CD 段的有①④⑤ D. 若该动物产生一个 Aab 的配子,则发生分裂异常的时段应为图二的 DF 段 14.下图为一家族的遗传谱系,已知该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Ⅲ7 和Ⅲ10 婚配,生下了一个正常女孩, 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 A. 1/8 B. 1/4C. 1/6 D. 3/8 15.如图所示的家族中所患的遗传病不可能是(  )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③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④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⑤ 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② 16.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内,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主要取决于( ) A. 同源染色体的复制 B.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C.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 17.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在它的精细胞中所含的性染色体为(  ) A. X B. Y C. X 和 Y D. X 或 Y 18.下列关于染色体和 DNA 分子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①DNA 分子数目加倍时,染色体数目也加倍 ②染色体数目减半时,DNA 分子数目也减半 ③染色体 数目加倍时,DNA 分子数目也加倍 ④染色体复制时,DNA 分子也复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9.最早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B. 萨顿的蝗虫实验 C.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D. 水稻杂交实验 20.甲至丁为二倍体生物卵巢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依次为乙→丙→甲→丁 B. 甲、乙、丙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依次为 8、4、2 C. 若乙的基因组成为 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为 AaBb D. 乙是次级卵母细胞,丁可能为卵细胞 21.某种 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的交配结果如下,相关基因最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项是( ) A. 一只直毛雄性与一只卷毛雌性交配,产生 1 只卷毛雌性和 1 只直毛雄性 B. 一只长毛雄性与多只短毛雌性交配,产生 3 只长毛(1 雄 2 雌)和 4 只短毛(2 雄 2 雌) C. 一只白毛雄性与多只黑毛雌性交配,后代中雄性全部白毛,雌性全部黑毛 D. 一只花斑脚雄性与一只非花斑脚雌性交配,后代雌性与雄性全部为花斑脚 22.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果蝇(XY 型性别决定)后代的性别由雄性亲本决定 B. 鸡(ZW 型性别决定)后代的性别由雄性亲本决定 C. 人类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含 X 的精子和含 Y 的精子数量相等 D. 人类精子中的 Y 染色体比 X 染色体短小 23.如图所示,卵原细胞内含有 Aa,Bb 两对同源染色体,已知此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染色体 组成为 Ab,则其产生的 3 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A. AB,Ab,Ab B. Aa,Bb,AB C. Ab,aB,ab D. Ab,aB,aB 24.下列关于人类染色体、基因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所以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具有平行关系 B. 在体细胞中,等位基因存在于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C.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D. 正常情况下,每个配子都含有体细胞中的每一对等位基因 2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时期,则赤道板存在于上一时期的细胞中 B.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该阶段没有发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C. 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D. 若图丙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 b 组细胞分裂时可能出现四分体 26.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代产生 AaBBDD 的生物体的概率为 1/8 B. 乙图中黑方框表示男性患者,由此推断该病最可能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丙图所示的一对夫妇,如产生的后代是一个男孩,该男孩是患者的概率为 1/2 D. 丁图表示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27.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会使后代( ) A. 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 B. 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物质 C. 从双亲获得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D. 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28.下列是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 B. 对应丁图中 CD 段的是甲图所在的时期 C. 一般会发生基因重组的是乙、丙图的所在时期 D. 该动物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 X、Y29.下面是 A,B 两个家庭的色盲遗传系谱图,A 家庭的母亲是色盲患者,这两个家庭由于某种原因调换了一 个孩子,请确定调换的这两个孩子是(  ) A. 1 和 3 B. 2 和 6 C. 2 和 5 D. 2 和 4 30.正常情况下,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 X 染色体条数 最多为(  ) A. 1 B. 2 C. 3 D. 4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8.0 分,共 40 分) 31.如图所示的图一中 A、B 分别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二表示 A 细胞中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据图回答: (1)A 细胞表示________分裂后期,B 细胞表示______________分裂后期。 (2)要想同时观察到这两个时期的细胞,应选择该动物的________(器官),该动物产生的精细胞中含有______ 条染色体。 (3)在图二中 b 处绘制 B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的柱形图;在 c 处绘制该动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期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的柱形图。 32.菜粉蝶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W,雄性则为 ZZ。其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雄性个体的 体色有黄色和白色,各基因型的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其眼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眼色有 红色和白色。现有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1)上述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控制________(填“体色”或“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2)亲本中,雄蝶产生________种配子,雌蝶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 W 染色体数目可能是________条。 (3)F1 中的白体白眼蝶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F1 中的黄体雄蝶与白体雌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白体蝶∶ 黄体蝶=________。 33.如图所示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只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 问题。 (1)甲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期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 (2)乙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期细胞,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是 ____________。 34.有一种雌雄异株的草木经济植物,属 XY 型性别决定,但雌株是性杂合体,雄株是性纯合体。已知其叶 片上的斑点是 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某园艺场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苗期就能识别雌雄 的植株,则应选择: (1)表现型为  的植株作母本,其基因型为  ,表现型为  的植株作父本,基因型为  。 (2)子代中表现型为  的是雌株,子代中表现型为  的是雄株。 35.如图是某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____________细胞的形成过程,是在动物的____________中形成的。 (2)图中的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图中的⑤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3)图中的①所示的一个细胞能够形成________个⑦所示的细胞。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若这 2 对基因在 1 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该对 同源染色体形成的四分体中有 2 个 A、2 个 a、2 个 B、2 个 b,即 1 个四分体中出现 4 个黄色、4 个绿色荧 光点。若这 2 对基因在 2 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同源染色体形成的 2 个四分体中只有 2 个 A、2 个 a 或 2 个 B、2 个 b。 2.【答案】A 【解析】人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所含染色体与其体细胞中相同,即 44+XY;次级精母细胞中为 22+X 或 22 +Y,但减Ⅱ后期为 44+XX 或 44+YY;初级卵母细胞与其体细胞中相同,即 44+XX;而卵细胞中减半, 为 22+X。 3.【答案】D 【解析】因为色盲是 X 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色盲父亲的 X 染色体只传给他的女儿,而不传给儿子。 4.【答案】A 【解析】甲图中着丝点分裂,在细胞的同一极有同源染色体,应是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着丝点分裂,但 细胞的同一极没有同源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 A 正确。 5.【答案】C 【解析】由于在 ab 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代表的是减数分裂,a 过程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 源染色体的分离,含有姐妹染色单体,选项 A 错误;b 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数目加倍,选项 B 错 误;c 过程表示的是染色体数目的加倍,表示精卵细胞的融合,选项 C 正确;d 过程表示的是受精卵进行 的有丝分裂,精卵结合后就会含有同源染色体,选项 D 错误。 6.【答案】D 【解析】甲图可代表初级卵母细胞,所以 A 正确;乙图可代表次级卵母细胞,B 正确;丙图可代表卵原细 胞,它能进行有丝分裂,C 正确;丁图代表完成减数分裂后的细胞,故 D 错误。 7.【答案】C 【解析】灰身个体与黑身个体杂交,后代全是灰身个体,灰身是显性性状,同理红眼为显性性状。若组合 ①的 F1 随机交配,则 F2 雄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是 3/8。 8.【答案】D 【解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 定律,故 A、B 错;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故 C 错。 9.【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均为 2N→4N→2N,但 DNA 的 2N→4N 发生在 间期,染色体 2N→4N 的变化发生在后期,故有丝分裂中 DNA 含量变化曲线为①、染色体变化曲线为 ④。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含量的变化规律为 2N→4N→2N→N,故 DNA 变化曲线为②;染色体变化规 律为 2N→N→2N→N,变化曲线为③。故本题顺序为①④②③。 10.【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 XBXb,且为雌性,雄性中无玳瑁猫,A 错误;玳瑁猫(XBXb)与黄猫(XbY)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 1/4,B 错误;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需用黑猫和黄猫进行杂交,子代中 雌猫均为玳瑁猫,C 错误,D 正确。 11.【答案】D 【解析】由图示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A1Y,Ⅰ-2的基因型为XA2XA3,故Ⅱ-2、Ⅱ-3的基因型为1/2XA1XA2、 1/2XA1XA3,A 项错误。Ⅱ-2、Ⅱ-3 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1/2XA1、1/4XA2、1/4XA3,Ⅲ-1 为男性,由Ⅱ -1产生的含Y的配子与Ⅱ-2产生的含X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故Ⅲ-1的基因型是1/2XA1Y、 1/4XA2Y、1/4XA3Y,B 项错误。Ⅱ-4 的基因型为 XA2Y,产生的含 X 的配子只有 XA2,Ⅱ-3 产生的配子 的基因型为 1/2XA1、1/4XA2、1/4XA3,Ⅲ-2 为女性,故其基因型为 1/2XA1XA2、1/4XA2XA3、1/4XA2XA2,C 项错误。Ⅲ-1 产生含 XA1 的配子的概率是 1/2,Ⅲ-2 产生含 XA1 的配子的概率是 1/4,因此Ⅳ-1 基因型 是 XA1XA1 的概率为 1/2×1/4=1/8,D 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癌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A 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要进行染色体复制,但减数第 二次分裂间期不进行染色体复制,B 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分裂完成后形 成的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 错误;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D 正确。 13.【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一所示无法判断性别,所以②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图一中⑤所进行的细胞 分裂最多可形成 4 个染色体;①④⑤中的染色体与核 DNA 数目之比均为 1∶2,应处于图二的 CD 段;异 常配子 Aab 的产生应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含 A、a 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应处于图二 CD 段。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第二代 4 号个体是患者,其母亲无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由于第三代 7 号个体与 10 号个体婚配,生下了一个正常女孩,因此双亲是杂合子,再生一个患 病男孩的概率是 3/8,选 D。 15.【答案】C 【解析】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为“子病母必病”,由图可以看出该遗传病一定不是伴 X 染色体显性 遗传病。如果是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则母亲患病所有孩子均患病,母亲正常所有孩子均正常。 16.【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 组合都会增加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7.【答案】A 【解析】雄性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其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的性染色体为 X 或 Y。故选 D。 18.【答案】B 【解析】DNA 加倍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着丝点一分为二时。 19.【答案】C 【解析】最早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20.【答案】B 【解析】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和行为可判断: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根据图乙中小细胞中染 色体是大黑小白,可判断丁细胞是此细胞形成的,是第二极体。细胞分裂的排列顺序是甲→乙→丙→丁。 甲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8,乙中的染色体组数目为 4,丙和丁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2。若乙的基因组成为 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可能为 AB 或 Ab 或 ab 或 aB。 21.【答案】C 【解析】A、C 选项中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全部与性别相关,可能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但 A 选项中 调查个体少,说服力差,因此相关基因最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项是 C。 22.【答案】B 【解析】由于果蝇的性别决定类型是 XY 型,雌性只能产生含 X 的一种配子,雄性能产生含 X 和 Y 的两 种配子,所以果蝇后代的性别由雄性亲本决定,A 正确;由于鸡的性别决定类型是 ZW 型,雄性只能产生 含 Z 的一种配子,雌性能产生含 Z 和 W 的两种配子,所以鸡后代的性别由雌性亲本决定,B 错误;由于 X 与 Y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分离,所以人类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含 X 的精子和含 Y 的精子数量相等,C 正确; 人类精子中的 Y 染色体比 X 染色体短小,果蝇精子中的 X 染色体比 Y 染色体短小,D 正确。 23.【答案】D 【解析】产生的三个极体有一个是和卵细胞同时产生的,基因型和卵细胞一样,是 Ab。另外一个是第一 极体产生的两个极体,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第一极体是 aaBB,其形成的两个极体 是 aB。故选 D。 24.【答案】D 【解析】人的细胞核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而细胞核是基因的主要储存部位,所以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 载体;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具有平行关系,如等位基因随着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了在配子中不含有等位基因。 25.【答案】A 【解析】赤道板是人为命名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细胞中央的平面,并不存在这一结构,故 A 错误;若图乙 表示有丝分裂的某阶段,由于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说明着丝点没有分裂,可能为有丝分裂的前期 和中期,故 B 正确;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由于染色体数目是 2N,着丝点没有分裂,故位于减数第一次 分裂时期,该时期的后期等位基因分离,故 C 正确;若丙图表示精巢中细胞,b 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 2N, 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即可能出现四分体,故 D 正确。 26.【答案】D 【解析】甲图有两对等位基因 A 与 a、B 与 b,该生物自交产生 AaBBDD 的概率为 × ×1= ;乙图中 患者全为男性,且正常双亲生育患病男孩,最可能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图夫妇可生育 XAXA、 XAXa、XAY、XaY 四种基因型的孩子,其中男孩 为 XAY, 为 XaY(患者);丁图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 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但每极有 5 条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故不可能是哺乳动物有丝分裂后 期,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7.【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是在 DNA 复制时产生的,突变率很低,有性生殖不能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双亲通过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并不包含双亲的全部基因;经过受精作用产生的配子含有来自双亲的遗传物质,因此会产生不同于双亲任何一方的基因组合。 28.【答案】B 【解析】甲、乙、丙细胞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分别是 4、2、0,故 A 错误。丁图中 CD 段和甲图都可以 表示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级,故 B 正确。基因重组一般发 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如乙细胞,而丙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故 C 错误。由乙图细胞质的 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是雌性的,所以其性染色体是 XX,故 D 错误。 29.【答案】C 【解析】由图 A 可知,其女儿为携带者,表现正常,儿子患病,故 2 被调换,而其只能与 B 中的 5 调换, 故选 C。 30.【答案】B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的卵原细胞有 2 条 X 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并没有分开,所 以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 X 染色体条数最多为 2 条。 31.【答案】(1)有丝 减数第一次 (2)睾丸 2 (3)如图所示 【解析】(1)三种分裂后期的判断方法: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无染色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 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无染色单体。(2)动物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 能进行减数分裂的器官是生殖腺,但因是雄性动物,故只能是睾丸,而不是卵巢。(3)绘图前首先要明确 B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分别为 4 和 8;该动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分别 为 4 和 4。 32.【答案】(1)白体、红眼 眼色 (2)2 0 或 1 或 2 (3)3 3∶1 【解析】(1)白体(雄)与白体(雌)杂交,子代出现白体和黄体,说明白体对黄体是显性性状;由于子一代雄 性个体中黄体∶白体=1∶3,说明控制蝶类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在雌性个体中各种基因型都表现 为白体,属于从性遗传。白眼(雄)与红眼(雌)杂交,子代中雄性全为红眼,雌性全为白眼,说明控制眼色的 基因在 Z 染色体上,并且红眼为显性。(2)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可以推断亲本的基因型,亲本中雄蝶的基因 型为 AaZbZb,雄蝶产生 AZb、aZb2 种配子,雌蝶的基因型为 AaZBW,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时, 染色体的着丝点还未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 W 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0 条或 1 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期时,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 W 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0 条或 2 条。(3)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以判断,F1 中 的白体白眼蝶全为雌性,基因型有 AAZbW、AaZbW、aaZbW 共 3 种。F1 中的黄体雄蝶(aa)与白体雌蝶(1 4 AA、1 2Aa、1 4aa)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雌蝶全为白体,雄蝶中一半为白体,一半为黄体,因此白体蝶∶黄体蝶=3∶1。 33.【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次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次级卵母细胞 卵细胞和极体 【解析】染色体平均分布在细胞两极和细胞形态伸长,可以断定它们均处于分裂后期。再比较甲、乙两图: 甲图中染色体存在染色单体,且又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可以确定甲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能答成减数 分裂后期);乙图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不能答成次级性母细胞),它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一大一小,分别为 卵细胞和极体(不能答成产生生殖细胞,或只答产生卵细胞)。 34.【答案】(1)无斑点 XBY 有斑点 XbXb (2)有斑点 无斑点 【解析】 35.【答案】(1)卵 卵巢 (2)初级卵母 次级卵母 (3)1 【解析】从图中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可以判断这是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在卵细胞的形 成过程中,一个初级卵母细胞②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④和一个(第一)极体③,一个次级卵母细胞⑤形成 一个卵细胞⑦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⑥,(第一)③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章节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在 DNA 分子的 1 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 A 与 T 之间的连接是通过( ) A. 氢键 B.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C. 肽键 D. —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2.将用 15N 标记了 DNA 分子的细菌,放到含 14N 的培养基上培养。若连续分裂两次所产生的新个体,它们 DNA 中所含 14N 与 15N 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比是( ) A. 1∶1 B. 2∶1 C. 3∶1 D. 1∶3 3.下列关于 DNA 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 DNA 复制 B. DNA 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 DNA 分子 C. DNA 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 DNA 的复制 D. 单个脱氧核苷酸在 DNA 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4.在某 DNA 分子的所有碱基中,鸟嘌呤占 22%,则胸腺嘧啶占( )A. 11% B. 22% C. 28% D. 44% 5.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 A. 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B.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的 C. 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主要贮存在 DNA 分子上 D. 遗传信息即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 6.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侵染植物的过程,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 ) A. 寄生于细胞内,通过 RNA 遗传 B. 寄生于细胞间,通过蛋白质遗传 C. 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 D. 寄生于细胞间,通过 RNA 遗传 7.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 A. DNA B. RNA C. DNA 或 RNA D. DNA 和 RNA 8.某 DNA 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共占碱基总量的 46%,其中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总数的 28%, 则另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总数的百分比为(  ) A. 46% B. 26% C. 54% D. 24% 9.DNA 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是(  ) A. 罗伯特·虎克和列文·虎克B. 沃森和克里克 C. 达尔文和拉马克 D. 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 10.洋葱根尖细胞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转入不含 3H 标记 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第二代,如图所示: 则经过两代培养后获得的子细胞内DNA分子的标记情况不可能为(只考虑其中一对染色体上的DNA分子) A. 答案 A B. 答案 B C. 答案 C D. 答案 D 11.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能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 RNA 不是 B. 噬菌体复制扩增时,利用细菌体内的核糖体合成外壳蛋白 C. 野生型的噬菌体在侵染细菌之前,需在血浆中添加含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进行培养 D. 用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充分搅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12.细胞内组成 DNA 的五碳糖是( ) A. 核糖 B. 葡萄糖 C. 脱氧核糖 D. 麦芽糖 13.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 ) A. 物理模型 B. 概念模型 C. 数学模型D. 计算机模型 14.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以下5个步骤,其先后顺序为(  ) ①标记大肠杆菌 ②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A. ①②⑤④③   B. ④⑤②①③ C. ⑤②①④③ D. ⑤②①③④ 15.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 HMGIC 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 HMGIC 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与作为对照的 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 HMGIC 基因缺陷的实验 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说明( ) A. 基因在 DNA 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 C.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D. DNA 具有遗传效应 16.下图表示一分子( ) A. 核酸 B. 脱氧核苷酸 C. 氨基酸 D. 碱基 17.DNA 指纹技术是法医物证学上进行个人认定的主要方法,DNA“指纹”是指 DNA 的(  ) A. 双螺旋结构 B. 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8.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如下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理论上,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 b 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 若 b 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D. 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19.如果某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上的某段碱基排列顺序是……A—G—A—T—C—G—A—T……,则另一条 链上对应的碱基排列顺序是(  ) A. ……A—G—A—T—C—G—A—T…… B. ……G—A—G—T—C—G—T—A…… C. ……T—C—T—A—G—C—T—A…… D. ……C—T—C—G—C—T—A—T…… 20.下列有关噬菌体和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体内的原核生物 B. T2 噬菌体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 C. 噬菌体和细菌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D. T2 噬菌体侵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的是其 DNA 21.20 世纪 50 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 X 射线衍射技术对 DNA 结构潜心研究了 3 年,意识到 DNA 是一种螺旋结构。1953 年,沃森、克里克构建了 DNA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 分享了 1962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描述有误的是(  ) A. DNA 分子是由 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生物大分子 B.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形成的 C. 脱氧核糖核苷酸相互连接形成 DNA 能够产生水 D. DNA 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并且游离的磷酸基位于同一端 22.决定 DNA 分子遗传信息多样性和特异性是(  ) A.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B.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双螺旋的方向 D.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23.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若要证明,需用分离出的蛋白质单独侵染细菌,再作观察并分 析 B. 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以噬菌体 DNA 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 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 32P、35S 共同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D.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含有硫元素 24.赫尔希和蔡斯通过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六个步骤:①噬菌体侵 染细菌;②设法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⑤子代噬菌体 的放射性检测;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 A. ⑥①②④③⑤ B. ②⑥①③④⑤ C. ②⑥①④③⑤ D. ②⑥①④⑤③ 25.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 B. 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 都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 DNA 分开 26.下列不是 DNA 结构特征的是(  ) A. DNA 两条链反向平行排列 B. 碱基按胸腺嘧啶与腺嘌呤,胞嘧啶与鸟嘌呤互补配对 C. DNA 分子排列中,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排列千变万化 D. DNA 螺旋沿中心轴旋转 2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 B. 在 t0~t1 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 C. 在 t1~t2 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 D. 在 t2~t3 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28.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可以合成很多新的噬菌体,新合成的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依次是(  ) A. 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B. 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和噬菌体的氨基酸C. 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噬菌体的氨基酸 D. 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29.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基因是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 B. 基因全部位于细胞核中 C.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D. T2 噬菌体中不存在基因 30.如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 DNA 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 DNA 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同时开始的 B. 图中 DNA 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C. 真核生物 DNA 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 D. 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8.0 分,共 40 分) 31.下图为真核细胞中进行的一项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此过程的原料是,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酶。 (2)已知一个亲代 DNA 分子有 P 个碱基,其中腺嘌呤 Q 个,连续进行此项生理过程 n 次,共消耗游离 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个。 (3)下列关于图示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该过程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C.新合成的两条 DNA 子链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相同 D.如一个被 15N 标记的亲代 DNA 分子,以含 14N 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 3 次,则含 15N 的 DNA 分子所占比例是 1/8 (4)图中 2 个子代 DNA 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 32.分析图解,完成下列问题: (1)1 个 A 通常含有_________个分子 B。 (2)C 在 A 上呈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DNA 片段,每个 B 上有许多个_________。 (3)每个 C 中可以含成百上千个_________。 (4)生物的性状遗传,主要是通过 B 上的_________传递给后代,实际上就是通过_________的排列顺序来传 递_________。 33.如图表示某大肠杆菌 DNA 分子结构的片段,请据图回答: (1)图中 1 表示________,2 表示________。1、2、3 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________。 (2)3 有________种,中文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 分子中 3 与 4 是通过________连接起来的。 (4)DNA 被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 N 废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4.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 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 而下层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 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 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 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 15N 来标记噬菌体的 DNA,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下图为大肠杆菌 DNA 分子结构图示(片段)。请根据图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表示______________,2表示______________,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有__________种,中文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 (3)DNA 分子中 3 和 4 是通过________连接起来的。 (4)DNA 被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________与________(用序号表示)。 (5)图中 DNA 分子片段中,游离的磷酸有________个。若大肠杆菌 DNA 分子的碱基 G 有 x 个,占其碱基 总量的比例是 y,则该 DNA 分子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氢键是连接 DNA 两条链碱基对的化学键,故 A 错。1 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 A 与 T 不直接相连, 而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故 B 正确,D 错。肽键是连接氨基酸的化学键,故 C 错。 2.【答案】C 【解析】细菌连续分裂两次,说明 DNA 连续复制两次,产生 4 个 DNA 分子,根据半保留复制原则,4 个 DNA 分子中只有 2 个 DNA 分子各有一条链含 15N。 3.【答案】A 【解析】DNA 是按照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的,复制 n 次产生的 DNA 分子数目为 2n。 4.【答案】C 【解析】在 DNA 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相同,而胸腺嘧啶和腺嘌呤含量相同,故胸腺嘧啶的含量是 (1-2×22%)/2=28%,故选 C。 5.【答案】D 【解析】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以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来代表,这种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 6.【答案】A 【解析】从图示可看出,将该病原体的 RNA 接种在叶片上,叶片出现了病斑,而将该病原体的蛋白质外 壳接种到叶片上,叶片上没有病斑,所以该病原体是通过 RNA 遗传的。 7.【答案】B 【解析】病毒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DNA 或 RN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故选 B。 8.【答案】B 【解析】设该 DNA 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 1 链和 2 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得,(G1+C1)%=(C2+G2)%=总 (G+C)%,故 G2+C2=46%。同理,(A1+T1)%=(A2+T2)%=总(A+T)%,即 A2+T2=54%,A1=T2= 28%,故 A2=54%-28%=26%。 9.【答案】B 【解析】沃森和克里克首先发现 DNA 的双螺旋结构。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使得第一次分裂后的 DNA 一条链有放 射性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标记,洋葱根尖细胞第二次分裂时培养液中不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 核苷酸,复制后得到的 DNA 分子一半两条链均不含放射性,一半只有一条链有放射性,在后期着丝点分 裂后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使得子细胞内 DNA 的标记情况会出现 A、C、D 项的结果。故选 B。 11.【答案】B 【解析】噬菌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的,不含有 RNA;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正常 的生理活动,在培养基中无法存活;用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充分搅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可检测 到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12.【答案】C 【解析】细胞内组成 DNA 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13.【答案】A 【解析】模型的表现形式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如挂图、细胞结构模式图和 DNA 双螺旋 结构模型都是物理模型,故选 A。 14.【答案】A 【解析】在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由于噬菌体专营活细胞寄生生活,所以只能先利用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大肠杆菌,再利用已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标记噬菌体,然后再利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 杆菌,经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再检测放射性。 15.【答案】C 【解析】缺乏 HMGIC 基因,小鼠体重保持正常,含有 HMGIC 的基因,小鼠变得肥胖,说明基因具有遗 传效应。 16.【答案】B 【解析】T 是 DNA 特有的碱基。 17.【答案】D 【解析】DNA“指纹”是指 DNA 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的 DNA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储存 的遗传信息不同,具有特异性,为法医物证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D 正确。A、B、C 三项为不同 DNA 共 有的特点,不存在个体的特异性。 18.【答案】C 【解析】用 35S 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只能留在细菌细胞外, 而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噬菌体及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噬菌体颗 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因此,搅拌越充分,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得越彻底,b 中放射性 越低,如果使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彻底分离,则 b 中不含放射性。上述实验并没有“示踪”DNA 在遗传中的作 用,因此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b 中是否含有放射性,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 19.【答案】C 【 解 析 】 根 据 碱 基 互 补 配 对 原 则 , 可 对 应 写 出 另 一 条 链 的 碱 基 排 列 顺 序 应 该 为……T—C—T—A—G—C—T—A……。 20.【答案】D 【解析】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A 项错误;T2 噬菌体由蛋白质和 DNA 两种物质组成,只含有 DNA 一种核酸,B 项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核糖体,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C 项错 误;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 DNA,D 项正确。 21.【答案】D 【解析】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失去水分子才能连接在一起形成 DNA,同理,DNA 水解才能形成脱氧核糖 核苷酸;DNA 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但是游离的磷酸基不位于同一端。 22.【答案】A【解析】不同 DNA 分子的差异体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决定了 DNA 分子遗传信息多样性和特异性。 23.【答案】C 【解析】该实验只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如果要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需用分离出的蛋白质单独 侵染细菌,再作观察并分析,故 A 正确。噬菌体 DNA 进入细菌,起到遗传物质作用,病毒无法独立代谢, 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故 B 正确。用 32P、35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 故 C 错。 24.【答案】C 【解析】在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分别用含 35S、32P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 菌,然后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从而得到分别含 35S、32P 的噬菌体,接着用含 35S、32P 的噬菌 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检测离心管中放射性的 分布。 25.【答案】D 【解析】病毒不是原核生物,A 错。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B 错。都能证明 DNA 是遗 传物质,但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生物是以 RNA 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错。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通过人工化学分离的方 法分离蛋白质、DNA 等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则是利用病毒核酸侵入宿主细胞,而蛋白质外壳不进 入细胞的这个特点,实现 DNA 和蛋白质的分离,故 D 项正确。 26.【答案】C 【解析】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27.【答案】B 【解析】选项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侵入细菌时噬菌体只有 DNA 进入细菌体内,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的原料、酶、能量都由细菌提供。选项 B,在 t0~t1 时间内,噬菌体 和细菌的数量基本稳定,此时噬菌体可能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也可能已经侵入到细菌体内,只是细菌还 未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选项 C,t1~t2 时间内,细菌大量死亡是由于噬菌体的侵入。选项 D,在 t2~t3 时 间内,细菌裂解死亡,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28.【答案】D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合成自身核酸和蛋白质的过程中,噬菌体仅提供 DNA 模板,其他原料、 酶、ATP、场所等均由宿主细胞(细菌)提供。 29.【答案】C 【解析】脱氧核苷酸是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故 A 错。细胞质的线粒 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基因,故 B 错。基因是 DNA 片段,能控制生物性状,故 C 正确。T2 噬菌体遗传物质 是 DNA,有基因,故 D 错。 30.【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多个复制起点,但由于复制环的大小不同,所以复制起始的时间有先有后。DNA 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真核生物 DNA 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酶的参与。这 种半保留复制的模式不仅保持了前后代的稳定性,而且每次复制都可产生两个 DNA 分子,提高了复制效 率。 31.【答案】(1)DNA 复制 脱氧核苷酸 DNA 聚合 (2)(2n-1) (P-2Q)/2(3)B (4)都是以亲代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 【解析】(1)图中一个亲代 DNA 分子通过复制形成 2 个完全相同的子代 DNA 分子,此过程的原料为四种 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 (2)已知一个亲代 DNA 分子有 P 个碱基,其中腺嘌呤 Q 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则胞 嘧啶= (P-2Q)/2;连续复制 n 次,共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n-1) (P-2Q)/2。 (3)复制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ATP,A 错误;该过程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B 正确;新合成的两条 DNA 子链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别和两条母链互补配对,故脱氧核苷酸的排 列顺序不同,C 错误;如一个被 15N 标记的亲代 DNA 分子,以含 14N 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 3 次,则含 15N 的 DNA 分子所占比例是 2/23=1/4,D 错误。 (4)图中 2 个子代 DNA 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都是以亲代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 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 32.【答案】(1)1 (2)线性排列 有遗传效应 C (3)D (4)C D E 【解析】1 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 1 个 DNA 分子,1 个 DNA 分子上含有许多基因,1 个基因由成百上千个 脱氧核苷酸构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33.【答案】(1)磷酸 脱氧核糖 脱氧核糖核苷酸 (2)两 鸟嘌呤、胞嘧啶 (3)氢键 (4)含氮碱基 【解析】图示为 DNA 片段,1 代表磷酸,2 是脱氧核糖,3、4 代表含氮碱基。两条链之间通过碱基对间 的氢键相连。 34.【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 32P 的 DNA 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3)①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②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 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4)DNA 是遗传物质 (5)不能 在 DNA 和蛋白质中都含有 N 元素 【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2)在 DNA 中含有 P 元素,蛋白质 中没有,故 32P 只能进入噬菌体的 DNA 中。理论上讲,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 DNA 全部注入大肠 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 (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如果时间过长会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 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 证明了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5)N 元素在 DNA 和蛋白质中都存在,因此不能用 15N 来标记 DNA。 35.【答案】(1)磷酸 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 (2)2 鸟嘌呤、胞嘧啶 (3)氢键 (4)3 4 (5)2 x(1+1 푦)或 写成 x+푥 푦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 1 表示磷酸,2 表示脱氧核糖,3 表示含氮碱基,1、2、3 结合在一起形 成脱氧核苷酸。(2)3 表示含氮碱基,由于 3 与 4 之间的氢键是 3 个,因此 3、4 是 C、G 碱基对,3 可能是 鸟嘌呤 G 或胞嘧啶 C。(3)DNA 分子中 3 和 4 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4)DNA 分子的组成成分是磷酸、 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其中只有含氮碱基内含有氮元素,因此 DNA 被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图中的 3 和 4。(5)图中 DNA 分子片段中,游离的磷酸有 2 个;该 DNA 分子中鸟嘌呤数目为 x,因此 G、C 碱基对为 x,腺嘌呤=胸腺嘧啶=푥 푦×1 2-x,由于 G、C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 3 个,A、T 碱基对之间 的氢键是 2 个,因此 DNA 分子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数是 3x+2×(푥 푦×1 2-x)=x+푥 푦。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章节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有 3 个核酸分子,经分析共有 5 种碱基,8 种核苷酸,4 条多核苷酸链,它们的组成是( ) A. 一个 DNA 分子,两个 RNA 分子 B. 两个 DNA 分子,一个 RNA 分子 C. 三个 DNA 分子 D. 三个 RNA 分子 2.细胞核中的 DNA 不能直接到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在 DNA 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的物质是( ) A. ATP B. mRNA C. 氨基酸 D. DNA 聚合酶 3.下图简要概括了真核细胞中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表示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 B. 图中②表示转录,该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与 DNA 复制过程中有所不同 C. 图中③表示翻译,该过程离不开④ D. 图中④上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 4.如图表示 a、b、c 三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到一个 mRNA 分子上,并沿着 mRNA 移动合成肽链的过程。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最早与 mRNA 结合的核糖体是 a B. 核糖体沿箭头①方向移动 C. 图示过程有水的生成 D. 图示过程碱基的配对方式为 A-U、G-C 5.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 20 种,则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和转运氨基酸的 RNA 种类分别是 ( ) A. 20 种和 20 种 B. 64 种和 20 C. 64 种和 64 D. 61 种和 61 种 6.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 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核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 C.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D. DNA 复制和转录都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 mRNA 为模板 7.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 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 基因型不同,表现型肯定也不同 D.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8.遗传密码通常是指( ) A. DNA 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B. 核糖体上决定氨基酸的碱基序列 C. 信使 RNA 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D. 转运 RNA 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9.关于 RNA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少数 RNA 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 真核细胞内 mRNA 和 tRNA 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 C. mRNA 上决定 1 个氨基酸的 3 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D. 细胞中有多种 tRNA,一种 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10.把小鼠血红蛋白的 mRNA 加入到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合成出小鼠的血红蛋白,这个 事实说明( )A. 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位于 mRNA 上 B. 小鼠的 mRNA 能使大肠杆菌向小鼠转化 C.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 D. 小鼠的 mRNA 在大肠杆菌体内控制合成了小鼠的 DNA 11.下列关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 复制特点”具体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某双链 DNA 分子中,G 占总数的 38%,其中一条链中的 T 占该 DNA 分子全部总数的 5%,那么另一 条链中 T 在该 DNA 分子中的碱基比例为 7% B. 已知一段 mRNA 有 30 个碱基,其中 A+U 有 12 个,那么转录成 mRNA 的一段 DNA 分子中就有 30 个 C+G C. 将含有 1 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 2 个 DNA 都用 15N 标记,只提供含 14N 的原料,该细胞进行 1 次有丝分裂后再进行 1 次减数分裂,产生的 8 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含 15N 、14N 标记的 DNA 的精 子所占比例依次是 50%、100% D. 一个有 2 000 个碱基的 DNA 分子,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 41 000 种 12.下图是 tRNA 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a 端是 3′端,d 端是 5′端,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下表为 四种氨基酸对应的全部密码子的表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RNA 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 B. 图中 b 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磷酸二酯键 C. 该 tRNA 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脯氨酸 D. c 处表示密码子,可以与 mRNA 碱基互补配对 13.有关真核细胞 DNA 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过程都可在细胞核中发生 B. 两种过程都有酶参与反应 C. 两种过程都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D. 两种过程都以 DNA 为模板 14.下图为人体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得出( )A. 过程①、②都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 B. 食物中缺乏酪氨酸会使皮肤变白 C. M1 和 M2 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D. 老年人细胞中不含有 M2 15.如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的示意图,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入内 质网的特殊序列(图中 P 肽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 P 肽段功能缺失,虽可继续合成新生肽链,但无法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B. 合成①的场所是细胞核,但⑥的合成与核仁无关 C. 多个核糖体结合的①是相同的,但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D. 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一定会发生改变 16.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TA 肯定不是密码子 B. 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对应的密码子 C. 同一种密码子在人和猴子细胞中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D. 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为 64 个 17.下图是四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B. 乙可表示 DNA 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C. 丙可表示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D. 丁可表示 RNA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18.下列关于 RNA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中含有 mRNA、tRNA 和 rRNA 3 种 RNA B. 在翻译时,mRNA 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就有多少个 tRNA 与之对应 C. mRNA 和 tRNA 的种类都是 64 种 D. 由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经加工后部分形成 tRNA 和 rRNA 19.将牛催乳素基因用 32P 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 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 5 种碱基和 8 种核苷酸 B. 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 mRNA C. 连续分裂 n 次,子细胞中 32P 标记的细胞占 1/2n+1 D. 该基因翻译时所需 tRNA 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20.甲生物核酸的碱基比例为:嘌呤占 46%、嘧啶占 54%,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比例为:嘌呤占 34%、 嘧啶占 66%,则以下分别表示甲、乙生物正确的是( ) A. 蓝藻、变形虫 B. T2 噬菌体、豌豆 C. 硝化细菌、绵羊 D. 肺炎双球菌、烟草花叶病毒 21.对于下列图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 DNA…-A-T-G-C-C-C-… RNA…-U-A-C-G-G-G-… A. 在 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 A 与 T 的连接需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B. 该过程可表示一个 DNA 分子转录成 mRNA C. 该图中的产物穿过 0 层生物膜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遗传信息的翻译 D. 该图中共有 7 种核苷酸 22.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下图表示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这两种疾病的过 程。由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个性状 D. 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23.信使 RNA 中核苷酸的顺序是由下列哪项决定的( ) A. 转运 RNA 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B.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C. 核糖体 RNA 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D. 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4.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试管中加入物质 X 和物质 Z,可得到相应产物 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 X 是 DNA,Y 是 RNA,则 Z 是逆转录酶 B. 若 X 是 DNA,Y 是 mRNA,则 Z 是脱氧核苷 C. 若 X 是 RNA,Y 是 DNA,则 Z 是限制酶 D. 若 X 是 mRNA,Y 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 Z 是氨基酸 25.如图甲、乙所示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二者的不同之处有( ) ①参与催化反应的酶的种类 ②反应进行的场所 ③碱基互补配对的具体方式 ④所需能量的提供方式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26.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假如图示来自父母的 1 号染色体及基因。若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 互换,据表分析他们的孩子不可能(  )A. 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B. 是 Rh 阴性的可能性是1 2 C. 有3 4能产生淀粉酶 D. 出现既有椭圆形红细胞又能产生淀粉酶的类型 27.如图代表人体胰岛细胞中发生的某一过程(AA 代表氨基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直接给该过程提供遗传信息的是 DNA B. 该过程合成的产物一定是酶或激素 C. 有多少个密码子,就有多少个反密码子与之对应 D. 该过程有水产生 28.真核生物中 DNA 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分别发生在( ) A. 细胞核、核糖体、核糖体 B. 核糖体、核糖体、细胞核C. 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D. 核糖体、细胞核、细胞核 29.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必需的两种物质(甲、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信息位于甲上 B. 乙由三个碱基组成 C. 甲的合成需要 RNA 聚合酶的参与 D. 乙可以转运多种氨基酸 30.下列有关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位于 DNA 上 B. 密码子有 64 种,其中能够编码 20 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 61 种 C. 每个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 密码子与相对应的氨基酸发生碱基配对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8.0 分,共 40 分) 31.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 3 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2)已知过程②的 α 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 54%,α 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 分别占 29%、19%,则与 α 链对应的 DNA 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 8 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 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 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________。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 胞是________。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 DNA 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________(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 同 ” 中 选 择 ) , 其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 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 mRNA 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某同学为检测某基因中 是否存在内含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步骤①:获取该基因的双链 DNA 片段及其 mRNA; 步骤②:加热 DNA 双链使之成为单链,并与步骤①所获得的 mRNA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 子; 步骤③:制片、染色、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图中结果。 请回答: (1) 图 中 凸 环 形 成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该基因有______个内含子。 (2)如果现将步骤①所获得的 mRNA 逆转录得到 DNA 单链,然后该 DNA 单链与步骤②中的单链 DNA 之 一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理论上也能观察到凸环,其原因是逆转录得到的 DNA 单链中不 含有________序列。 (3)DNA 与 mRNA 形 成 的 双 链 分 子 中 碱 基 配 对 类 型 有 ________ 种 , 分 别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如图表示 DNA(基因)控制蛋白质的过程,分析回答: (1)图中标出的碱基符号,对应种核苷酸。 (2)DNA 双链中,链(填代号)为模板链;密码子存在于链上(填代号)。 (3)如果合成胰岛素,共含有 51 个氨基酸,两条肽链,共需脱去分子的水,控制合成的基因上,至少含 有个脱氧核苷酸。 (4)DNA 分子中碱基对之间通过连接起来的。 34.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 DNA 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 表示生理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赖氨酸、UUC—苯丙氨酸、UCU—丝氨酸、UAC—酪氨酸) (1)反映遗传信息表达的是_________(填字母)过程,b 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___。②加工成熟的场所是 ____________。 (2)图中含有核糖的是__________(填数字);由②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 (3)该 DNA 片段应有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氢键有个,第三次复制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 数目为________个。 35.下图为一组模拟实验,假设实验能正常进行且五支试管中都有产物生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 试管中的产物是________,但 A 试管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D 试管模拟的是__________ 过程。 (2)B、C 试管中的产物是________,但 B 试管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C 试管模拟的是__________ 过程。 (3)假如 B 试管中加入的 DNA 含有 306 个碱基,那么产物最多含有________个碱基,最多有________个密 码子。 (4)E 试管模拟的是________过程,在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图中的原料为________,工具是 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5)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①请将此图解中 a~e 过程与前面图示 A~E 试管所模拟的过程对应起来:a 对应________,b 对应 ________,c 对应________,d 对应________,e 对应________。 ②此图解中可在多数生物体内发生的过程是________,在少数生物体内发生的过程是________,人体内不 能发生________过程。 ③图解中的 c 过程要有________酶参与。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3 个核酸分子共有 5 种碱基,这说明在这 3 个核酸分子当中,既有 DNA 又有 RNA,所以 C 和 D 不正确。由题意可知 3 个核酸分子共有 4 条多核苷酸链,5 种碱基,8 种核苷酸,则最多只有一个 DNA 分 子。 2.【答案】B 【解析】基因表达通过信使 RNA 作为中间媒介,通过转录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信使 RNA,通过翻译成蛋白 质而表现出来,所以 B 选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图中①表示基因,在真核细胞中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图中②表示转录,该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 式有 A-U,而 DNA 复制过程中没有;图中③表示以 mRNA 为模板翻译蛋白质的过程,此过程离不开 tRNA(④)的参与;图中④表示 tRNA,其上存在反密码子,而不是密码子。 4.【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核糖体 c 上合成的肽链最长,与 mRNA 结合得最早。翻译时核糖体沿着方向①在 mRNA 上移动。多肽链是由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因此图示过程有水生成。翻译时,mRNA 与 tRNA 的碱基配对方式有 A-U、G-C。 5.【答案】D 【解析】同一种氨基酸有 2 种以上密码子,信使 RNA 相邻 3 个碱基组成密码子,有 64 种,除去 3 个终止 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 种,转运 RNA 一端的 3 个碱基为反密码子,能够识别密码子,将氨基 酸对号入座,故转运 RNA 也有 61 种,故 D 正确。 6.【答案】D 【解析】DNA 复制时以 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则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是以 mRNA 为模 板。 7.【答案】B 【解析】密码子位于 mRNA 上,而非基因上;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其表现型也有可能相同;基因通过控制酶 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8.【答案】C 【解析】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遗传密码子、三联体密码。指信使 RNA(mRNA)分子上从 5'端到 3'端方 向,由起始密码子 AUG 开始,每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它决定肽链上每一个氨基酸和各氨基酸的合 成顺序,以及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伸和终止。 9.【答案】B 【解析】真核细胞内的 mRNA 和 tRNA 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少数 RNA 是酶,具催化作用;mRNA 上决定 1 个氨基酸的 3 个相邻碱基称为 1 个密码子;tRNA 具有特异性,一种 tRNA 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 氨基酸。 10.【答案】C 【解析】将小鼠血红蛋白的 mRNA 加入到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出小鼠的血红蛋白,说明大肠杆菌以小鼠的 mRNA 为模板合成了蛋白质,即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 11.【答案】B 【解析】某双链 DNA 分子中,G 占总数的 38%,G+C=76%,A+T=24%,其中一条链中的 A+T=24%,一 条链中的 A+T 占双链的碱基总数的 12%,T 占该 DNA 分子全部总数的 5%,A=7%,那么另一条链中 T 等 于上一条链中的 A,在该 DNA 分子中的碱基比例为 7%,A 不符合题意;已知一段 mRNA 有 30 个碱基, 其中 A+U 有 12 个,G+C=18 个,那么转录成 mRNA 的一段 DNA 分子中就至少有 36 个 C+G,B 符合题 意;将含有 1 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 2 个 DNA 都用 15N 标记,只提供含 14N 的原料,该细胞进行 1 次有丝分裂后再进行 1 次减数分裂,产生的 8 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含 15N 、14N 标记的 DNA 的精 子所占比例依次是 50%、100%,DNA 复制 2 次,但是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C 不符合题意;一个有 2 000 个碱基的 DNA 分子,有 1 000 对,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 41 000 种,D 不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c 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 mRNA 上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转换为密码子为 CCA,对照密码子 表,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脯氨酸。图中 b 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氢键。tRNA 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 接成的三叶草形结构。 13.【答案】C 【解析】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都需要酶的参与;复制的原料是 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转录 的原料是 4 种核糖核苷酸;两种过程的模板都是 DNA,复制是以 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而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 14.【答案】C 【解析】①为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②为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皮肤变白是由于编码酪氨 酸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造成的;老年人细胞中也含有 M2,只是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 15.【答案】A 【解析】依题意可知,P 肽段可以引导新生肽链进入内质网,所以当 P 肽段功能缺失时,新生肽链无法进 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也就无法进入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该蛋白质也无法被分泌到细胞外,但核 糖体中仍然可以继续合成肽链。①为 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⑥为核糖体,其合成与核仁有关。多个 核糖体均结合在同一条 mRNA(①)上,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以同一条 mRNA(①)为模板,所以合成的多肽链 的结构是相同的。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会引起密码子的改变,但当改变后的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 氨基酸时,合成的多肽链结构就不会发生改变。 16.【答案】D 【解析】密码子是 mRNA 上三个相邻的碱基能决定一个氨基酸,CTA 含有碱基 T,是 DNA 分子的一部分, A 项正确;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决定,B 项正确;密码子具有通用性, 同一种密码子在不同的生物体中决定的氨基酸相同,C 项正确;密码子有 64 种,其中 3 种是终止密码子, 不能决定氨基酸,故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 种,D 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胰岛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 DNA 复制,A 错误;DNA 病毒(如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是 DNA,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既可以通过 DNA 分子的复制实现增殖,也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遗 传信息的表达,B 正确;RNA 病毒中的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不能发生 RNA 的自我复制,首 先 RNA 逆转录形成 DNA,通过 DNA 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C 正确;某些 RNA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 毒)既可以实现 RNA 自我复制,也可以翻译形成蛋白质,D 正确。18.【答案】A 【解析】线粒体中含有少量 DNA、RNA 和核糖体,DNA 转录生成 mRNA、tRNA 和 rRNA,参与蛋白质 合成,A 正确;mRNA 的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无 tRNA 与之对应,B 错误;mRNA 的种类不确定, mRNA 上的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没有与之相对应的 tRNA,故 tRNA 的种类是 61 种,C 错误;基因 转录形成的 mRNA 经加工后形成成熟 mRNA,D 错误。 19.【答案】C 【解析】 A 项,小鼠乳腺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其细胞中的核酸有两种:DNA 和 RNA,DNA 中含氮碱基 有 A、G、C、T 4 种,RNA 中含氮碱基有 A、G、C、U 4 种,故小鼠乳腺细胞中含氮碱基共有 A、G、C、 T、U 5 种;根据含氮碱基与五碳糖的不同,细胞中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有 4 种,RNA 的 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有 4 种,故小鼠乳腺细胞中共有 8 种核苷酸。B 项,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两个过程。转录时,以基因(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的一条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mRNA,将遗传信息由模板链传递到 mRNA。C 项,将小鼠乳腺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原料中不含 32P),连续 分裂 n 次后,产生的子细胞有 2n 个,根据 DNA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其中只有 2 个细胞含 32P,因此, 子细胞中含 32P 标记的细胞占 2/2n,即 1/2n-1。D 项,基因翻译时,每种 tRNA 上的反密码子对应 mRNA 上一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 61 种,而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 20 种,所以翻译时 所需 tRNA 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20.【答案】D 【解析】乙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嘌呤和嘧啶碱基数不相等,不应该是 DNA,因此乙的遗传物质是 RNA,乙 生物应该是病毒。 21.【答案】D 【解析】DNA 单链中相邻的碱基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的;该图表示 DNA 转录形成 mRNA 的过程;转录得到的产物 m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翻译,没有穿过生物膜结构;该图中 共有 8 种核苷酸。 22.【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人类白化病的原因是缺少基因 1 或基因 2,导致酶 1 或酶 2 无法正常合成从而影 响代谢,导致黑色素无法形成;苯丙酮尿症的原因是由于基因 1 突变导致酶 1 不能合成,致使苯丙氨酸不 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而通过酶 3 的催化成为苯丙酮酸。本题中的两个实例都只是说明了基因通过控制酶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一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一间接途径,A 错误,B 正确;由基因 1 突变既能导致白化 病也能导致苯丙酮尿症,可知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个性状,C 正确;由白化病的病因分析可得一个性状可 以由多个基因控制,D 正确。 23.【答案】D 【解析】RNA 是在细胞核中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所以信使 RNA 中核苷 酸的排列顺序是由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24.【答案】D 【解析】若 X 是 DNA,Y 是 RNA,则 Z 是 RNA 聚合酶,A 错误;若 X 是 DNA,Y 是 mRNA,则 Z 是 核糖核苷酸,B 错误;若 X 是 RNA,Y 是 DNA,则 Z 是逆转录酶,C 错误;若 X 是 mRNA,Y 是在核糖 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即蛋白质,则 Z 是氨基酸,D 正确。 25.【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图甲表示 DNA 复制过程,图乙表示 DNA 转录过程,转录过程中需要 RNA 聚合酶的催化,而 DNA 复制过程中不需要此酶;转录过程中可发生 A、U 配对,而 DNA 复制过程中发生的是 A、T 配对。 26.【答案】B 【解析】 27.【答案】D 【解析】翻译的直接模板是 mRNA 而不是 DNA;翻译的产物是多肽,经过加工后形成蛋白质,而蛋白质 不全是酶与激素;终止密码子不与氨基酸对应,所以没有与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反密码子;氨基酸脱水缩合 形成多肽过程中有水的生成。 28.【答案】C 【解析】真核生物中 DNA 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在核糖体上,因此 C 选项正确。 29.【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甲为 mRNA,遗传信息位于 DNA 上,A 项错误;乙为 tRNA,tRNA 是由一条单链的 RNA 通过折叠形成的,由多个碱基组成,B 项错误;mRNA 是在 RNA 聚合酶催化作用下,由 DNA 分子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C 项正确;一种 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D 项错误。 30.【答案】B 【解析】密码子是指位于 mRNA 上三个相邻的碱基,A 错误;密码子有 64 种,但是其中有三个终止密码 子不能编码氨基酸,因此只有 61 种密码子能够编码 20 种氨基酸,B 正确,C 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密码 子与运输氨基酸的 tRNA 上的反密码子发生碱基配对,D 错误。 31.【答案】(1)细胞核 (2)26% (3)T∥A 替换为 C∥G(A∥T 替换为 G∥C) (4)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 (5)不完全相 同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解析】(1)图①为 DNA 的复制,图②为转录,图③为翻译;(2)本小题的注意点是求算对应的 DNA 区段, 而不是模板链,通过绘图,可求得模板链上碱基 G 占 19%,C 占 29%,A 占 25%,T 占 27%,因此该区段 DNA 双链中 A 与 T 之和达 52%,故 A 和 T 各占 26%。(3)本小题注意是一对碱基的替换,通过密码子的 对应关系可确定,密码子的变化是 AUU→ACU 或 AUC→ACC 或 AUA→ACA,则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变 化是 A→G,基因中碱基对的变化就是 A∥T→G∥C。(4)过程①只发生于分裂的细胞中,而过程②③可发生 在具 DNA 的所有活细胞中,因此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不分裂,不发生过程①,可发生过程②③,成熟的 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发生过程①②③,记忆细胞可发生过程①②③。(5)不同组织细胞发生细胞的分化, 基因选择性表达,因此同一 DNA 中不同基因表达情况有差异,故转录的起点不完全相同。 32.【答案】(1)DNA 中有内含子序列,mRNA 中没有与其对应的序列,变性后形成的 DNA 单链之一与 mRNA 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 DNA 中无法与 mRNA 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 7 (2)内含子 (3)3 A-U、T- A、C-G 【解析】(1)由题意知,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 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而 mRNA 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因此,变性后形成的 DNA 单链之一与 mRNA 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 DNA 中无法与 mRNA 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2)mRNA 逆转录得到 DNA 单链, 该 DNA 单链也不含有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因此,逆转录得到的 DNA 单链中也不含有内含子序列。(3)DNA 中有四种碱基 A、G、C、T,mRNA 有四种 A、G、C、U,DNA 中的 A 与 mRNA 中的 U,DNA 中的 T 与 mRNA 中的 A,DNA 中的 C 与 mRNA 中的 G,DNA 中的 G 与 mRNA 中的 C,所以配对类型有三种。 33.【答案】(1)8(2)② ③(3)49 306 ⑷氢键【解析】DNA 两条链包括四种碱基,有四种核苷酸,RNA 也包括了四种碱基,也有四种核苷酸,所以 DNA 和 RNA 共有八种核苷酸,能够与信使 RNA 碱基相互配对的模板链是②,其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 遗传信息,信使 RNA 上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密码子(相邻三个碱基),基因 6 个碱基→信使 RNA3 个碱基→1 个氨基酸。据此,合成 51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需要基因上脱氧核苷酸为 306 个,碱基对之间是 通过氢键相连的,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34.【答案】(1)b、c   RNA 聚合酶  细胞核 (2)②③⑤  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 (3)2 29 28 【解析】(1)遗传信息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即图中 b、c。转录 b 需要 RNA 聚合酶,mRNA 加 工成熟的场所是细胞核。(2)核糖存在于 RNA 中,②是 mRNA,③是核糖体,由 rRNA 和蛋白质组成,⑤ 是 tRNA。由②中密码子的排列顺序查密码表可知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 氨酸”。(3)DNA 有两条链,所以有 2 个游离的磷酸基,DNA 片段转录的 RNA 中有碱基 1 个 A 和 6 个 U,2 个 G,3 个 C,在 DNA 分子中 A 与 T 之间有 2 个氢键,C 与 G 之间有 3 个氢键,共有 29 个氢键, 第三次复制增加 4 个 DNA 分子,每个 DNA 中有胸腺嘧啶 7 个,共 28 个。 35.【答案】(1)DNA DNA 复制 逆转录 (2)RNA 转录 RNA 复制 (3)153 51 (4)翻译 核糖体  氨基酸 转运 RNA 多肽(蛋白质) (5)①A 试管 B 试管 D 试管 C 试管 E 试管 ②a、b、e d、c  d、c ③逆转录 【解析】依据各试管中加入的物质可推断所模拟的过程,依据加入的 DNA 的碱基数可推断转录产生的 mRNA 中的碱基数或密码子数。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章节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C. 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D. 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2.下列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种病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病人的红细胞内蛋白质发生了改变,导致其功能发生改变 C. 这种病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D. 患者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数量比正常人多一个3.某对夫妇的 1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如图所示,A,b,D 分别为甲、乙、丙三种病的致病基因,不考 虑基因突变,则他们的孩子(  ) A. 同时患三种病的概率是 1/2 B. 同时患甲、丙两病的概率是 3/8 C. 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1/2 D. 不患病的概率为 1/4 4.随着“炎黄一号”计划的完成,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在组织实施“炎黄 99”计划。其基本内容就是,为我国的 99 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测绘完整的基因图谱。该计划的意义不包括(  ) A. 探索中华民族的基因结构特点 B. 探索某些遗传病的发病原因 C. 探索 DNA 合成的规律 D. 为被测试者将来可能需要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5.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原理及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理是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 实验中把洋葱根尖分别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 0.5~1 h,目的是固定细胞的形态 C. 制作装片过程中,用 15%的盐酸和 95%的酒精混合液(1∶1)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互相分散开来 D. 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冲洗掉盐酸,有利于染色 6.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 A. 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 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 信使 RNA 中的一个密码子发生了变化 D. 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7.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后代继承了双亲的遗传物质 B. 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复制更容易发生差错 C. 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产生了不同类型的配子 D. 更容易产生新的基因型 8.下图中 a、b、c、d 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d 不能发生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主要是通过 c 和 d 来实现的 C. b 和 a 的主要差异之一是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D. d 和 b 的主要差异之一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9.“基因突变一般是有害的”,其中的“有害”是指(  ) A. 对生物的个体生存有害 B.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害 C. 对其他生物的个体生存有害 D. 对本类群生物的进化有害 10.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在丈夫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甲病基因数目和分布情况 最可能是(  ) A. 2 个,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中 B. 1 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 C. 4 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 D. 2 个,位于同一个 DNA 分子的两条链中 11.如图是某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示意图(a-f、a+-f+代表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对染色体构成一个四分体,含 4 个 DNA 分子 B. 该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 C. 该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导致缺失部分基因 D. 该细胞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 adc+bef 的配子 12.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其三种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突变基因 1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 2 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 3 精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三种突变基因 DNA 分子的改变是( ) A. 突变基因 1 和 2 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 3 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 突变基因 2 和 3 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 1 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 突变基因 1 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 2 和 3 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 突变基因 2 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 1 和 3 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13.如图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配对行为,表明该细胞发生了(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变异 C. 基因重组 D. 碱基互不配对 14.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及其研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人类的基因组是指人体 DNA 分子中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B. 必须分别测定人类所有细胞中的各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C. 我国有 56 个民族,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D. 特定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一定的 15.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大多发生在 DNA 的复制过程中 B. 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不利于生物进化 C. 只有细胞核中的基因才会发生基因突变 D. 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往往同时突变 16.下列不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 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   B. 基因中碱基对的增加 C. 基因中碱基对的减少 D. 染色体中基因重复17.用基因型为 AaBbCc(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水稻植株的花药培养出来的单倍体植株, 经染色体加倍,可培育出多少种纯合子植株(  ) A. 2 种 B. 4 种 C. 6 种 D. 8 种 18.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  ) A. 性状改变 B. 遗传信息的改变 C. 遗传规律的改变 D.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改变 19.下列针对基因突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 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D. 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 20.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一般均为纯合子)变为突变型。该雌鼠与野生型 雄鼠杂交,F1 的雌、雄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此可以推断,该雌鼠的突变为(  ) A. 显性突变 B. 隐性突变 C. Y 染色体基因突变 D. X 染色体基因突变 21.遗传性佝偻病男子与正常女子结婚,如生女孩,则 100%患病,如生男孩,则 100%正常,这种遗传病 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C.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22.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原因不包括(  ) A. 能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B. 突变率低,但是普遍存在的 C.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以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的性状D. 能产生新的基因 23.纯种红花紫茉莉(RR)与纯种白花紫茉莉(rr)杂筛选得 F1,取 F1 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然后将幼苗用秋水 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得 F2,F2 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 A. RR∶rr=1∶1 B. RR∶rr=3∶1 C. Rr∶rr=1∶1 D. RR∶Rr∶rr=1∶2∶1 24.下图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新出生婴儿和儿童容易表现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 B. 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C. 成人很少新发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但成人的单基因遗传病比青春期发病率高,而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率 低 D. 各种病的个体易患性都有差异 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 单可行、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研究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 研究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26.基因重组是有性生殖生物重要的变异来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才能重组 B. 只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C. 能体现遗传的稳定性 D. 能使生物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 27.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Ⅱ-5 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 Ⅱ-5 与Ⅱ-6 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1/2 D. Ⅲ-9 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28.用基因型为 DdTt 的植株所产生的花粉分别经离体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这 些幼苗成熟后自交后代(  ) A. 全部为纯合子 B. 全部为杂合子 C. 1/4 为纯合子 D. 1/16 为纯合子 2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蛋白质结构改变 D. 染色体结构变化 30.用一定剂量的稀硝酸处理某种霉菌,诱发了基因突变,稀硝酸最有可能在下列哪个过程中起作用(  ) A. 有丝分裂间期 B. 有丝分裂全过程 C. 受精作用过程 D.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8.0 分,共 40 分) 31.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 色盲的男孩,该男孩的染色体组成为 44+XXY。请回答: (1)画出该家庭的系谱图并注明每个成员的基因型(色盲等位基因以 B 和 b 表示)。 (2)导致上述男孩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他的_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的生殖细胞在进行________分 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 (3)假设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只是发生在体细胞中: ①他们的孩子中是否会出现克氏综合征患者?________。②他们的孩子患色盲的可能性是多大?________。 (4)基因组信息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测________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32.据记载深圳市曾发现一庞大的“眼耳肾综合症”家系:有资料可查的血缘人口总共有 45 人,从曾祖父到 曾孙一共 4 代。45 人中总共有 15 人患有“眼耳肾综合症”,其中 4 人已因尿毒症去世。现存的 11 名患者均 已出现一种或数种症状,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 7 岁。研究人员还发现:一是该病临床表现为“重男轻女”, 即:男性患者症状较重,女性患者症状较轻;二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三是遗传倾向有明显的选择性, 即:母亲患病可以遗传给女儿也可以遗传给儿子,而父亲患病只遗传给女儿不遗传给儿子。 请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眼耳肾综合症”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判断理由是。 (2)家族中的女性怀孕后,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胎儿是否存在遗传性疾病,一旦检测获得了致病基因, 可以采取措施终止妊娠,避免这个家族再次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你认为它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基因检测需要较高的技术,你能否从性别鉴定角度给予咨询指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小香猪背部皮毛颜色是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共同控制的,共有四种表 现型:黑色(A_B_)、褐色(aaB_)、棕色(A_bb)和白色(aabb)。 (1)如图为一只黑色小香猪(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 位点为 A 基因,2 位点为 a 基因,某同学认 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①若是发生交叉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是发生基因突变,且为隐性突变,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 (2)某同学欲对上面的假设进行验证并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用该黑色小香猪(AaBb)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雌性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发生了交叉互换。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34.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在 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 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假定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 (1) 控 制 甲 病 的 基 因 最 可 能 位 于 ________ , 控 制 乙 病 的 基 因 最 可 能 位 于 ________ , 主 要 理 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该小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 性基因用 A 表示,隐性基因用 a 表示,且Ⅰ2 与Ⅱ6 均不含有甲病的致病基因;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基因用 B 表示,隐性基因用 b 表示。请根据家族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Ⅲ10 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如果Ⅳ11 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概率为________,只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5.(1)人类遗传病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________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除 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________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________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 ________、________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 Y 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 传病可分成 4 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________之分,还有位于__________________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运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 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________和________少。因此,为了确定一 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____________,并进行合并分析。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会 遗传给后代。 2.【答案】D 【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上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而患者组成血 红蛋白的氨基酸的数量与正常人的一样。 3.【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父亲产生 ABD 和 aBd 两种精子,母亲产生 Abd 和 abd 两种卵细胞,后代的基因型 为 1/4AABbDd(同时患甲病和丙病)、1/4AaBbDd(同时患甲病和丙病)、1/4AaBbdd(只患甲病)和 1/4aaBbdd(不 患病)。 4.【答案】C 【解析】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 DNA 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可认识到 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5.【答案】D 【解析】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冲洗掉卡诺氏液,有利于制作装片。 6.【答案】D 【解析】 7.【答案】B 【解析】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较大的差异和较强的生活力,原因在于有性生殖产生 的后代继承了双亲的遗传物质,而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有一个亲本的遗传物质;有性生殖还多了一种可 遗传的变异——基因重组,更容易产生新的基因型。在无性生殖的有丝分裂和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复制出现差错的概率,也就是基因突变率几乎是相同的。 8.【答案】C 【解析】过程 a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b 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c 表示受精作用,过程 d 表示个体发育过程(细 胞分裂和分化)。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但主要集中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 的间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主要差异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同源染 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等;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均有姐妹染色单体 的分离。 9.【答案】A 【解析】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达成了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但基因突变的出现,打破 了这种关系,从而对生物的个体生存产生危害。 10.【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该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说明双 亲是杂合子(Aa),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已经复制,a 基因由一个变成两个,在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 染色单体上。11.【答案】C 【解析】图中体现出染色体中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且只是引起部分基因排列顺序 发生变化,没有导致缺失部分基因。图中同源染色体如果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c+和 c 发生互换, 会产生 adc+bef 的配子。 12.【答案】A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突变基因 1 没有导致蛋白质的改变,突变基因 2 引起 1 个氨基酸的改变,不可 能是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因为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和种类的改变都较多。 13.【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推测其产生的过程为: 这是染色体倒位发生后引起的变化,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14.【答案】B 【解析】人类基因组需要测定 22 条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上各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由于同一个体的 不同细胞内的 DNA 相同,所以不需要分别测定所有细胞中各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15.【答案】A 【解析】多数基因突变有害,少数有利,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胞质中也会发生基因突变, 如玉米白化苗就是叶绿体中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往往是其中的一个发生基因突变, 所以 B、C、D 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16.【答案】D 【解析】染色体中基因重复不属于基因突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17.【答案】D 【解析】用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实际上是用花药里的花粉培养单倍体植株,而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 形成的,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基因型为 AaBbCc 的水稻经减数分裂可形成 8 种基因型的配子。因此由 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可培育出 8 种纯合子植株。 18.【答案】B 【解析】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一定会改变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从而改变遗传信息。但由于 同义密码子的存在,可能不改变该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同时蛋白质中次要位置的个别氨基酸的改变,对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并无大的影响。因此,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19.【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发生在体细胞中 的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20.【答案】A 【解析】由于这只野生型鼠为纯合子,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F1 的雌、雄鼠中均有突变型和野 生型,所以该突变基因为显性基因,即引起显性突变,其突变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 X 染色体 上。 21.【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这种遗传病是伴 X 显性遗传。 22.【答案】A 【解析】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非基因突变。 23.【答案】A 【解析】亲本 RR×rr→F1(Rr)花粉(基因型为 R、r,比例为 1∶1) 单倍体幼苗(R∶r=1∶1)→秋水仙素处理 幼苗(使染色体加倍,基因型为 RR、rr,其比例为 1∶1)。 24.【答案】C 【解析】从图中不难看出成人的单基因遗传病比青春期发病率高,更显著的是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 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而快速上升。 25.【答案】B 【解析】在选择调查类课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现象比较明显的,发病率较高的,所以最佳答案为 B。 26.【答案】D 【解析】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一 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重组是遗传变异的一种体现,使后代性状多样化, 能使物种在多种环境下生存下来,是进化的一种表现。 27.【答案】B 【解析】由于患者Ⅲ-11 的父母均表现正常,即“无中生有”,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A 项错误;通过分析 遗传系谱图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该病可能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致病基因为 a,若Ⅲ--11 基因型为 aa,则Ⅱ--5 基因型为 Aa,Ⅱ--6 基因型为 Aa,则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1/4×1/2= 1/8;若Ⅲ-11 基因型为 XaY,则Ⅱ--5 基因型为 XAXa,Ⅱ--6 基因型为 XAY,则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1/4,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Ⅲ--9 与正常女性结婚,其致病基因传给 男孩和女孩的概率一样,若该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Ⅲ--9 的致病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D 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二倍体植株先经花粉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单倍体再经染色体加倍得到二倍体的纯合子,纯合子 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仍为纯合子)。 29.【答案】A 【解析】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发生突变。 30.【答案】A【解析】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 DNA 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 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当然,对有性生殖的动植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 变才能影响到子代性状的变化。霉菌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孢子生殖),它不进行减数分裂。 31.【答案】(1)见右图 (2)母亲 减数第二次 (3)①不会 ②1/4 (4)24 【解析】(1)因该夫妇表现型均正常,但儿子患色盲,所以妻子的基因型应为 XBXb,丈夫的基因型应为 XBY,儿子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其基因型应为 XbXbY。(2)因为父亲不含有色盲基因,所以儿子的色 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两条携带 Xb 的染色体未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进入同一子细胞中(卵细胞),这个含有两条 Xb 染色体的卵细胞与正常的 精子结合,形成基因型为 XbXbY 的合子。(3)①体细胞中发生的变异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②基因型为 XBY、XBXb 的夫妇,其孩子患色盲的概率为 1/2Xb×1/2Y=1/4XbY。(4)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 基因组的全部 DNA 中碱基排列顺序,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因 X、Y 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并不完全相 同,所以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测定 24 条染色体(22 条常染色体和 2 条性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32.【答案】(1)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该病在家系中患病率高,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只遗传给 女儿不遗传给儿子 (2)某个体细胞中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出显性性状,即患“眼耳肾综合症” (3)当父母均正常时,不必担心后代会患病;当父亲患病时,若是女儿则应终止妊娠;当母亲患病时, 则应进行基因检测 【解析】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父亲患病只遗传给女儿不遗传给儿子,这是典型的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特点。因是显性遗传,只要体细胞中含有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出显性性状,即患“眼耳肾综合症”。当父母 均正常时,均不含显性遗传基因;男性患者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女儿。 33.【答案】(1)①AB、Ab、aB、ab ②AB、aB、ab Ab、aB、ab (2)aabb 结果预测:①出现黑色、 褐色、棕色和白色四种表现型 ②出现黑色、褐色和白色或棕色、白色和褐色三种表现型 【解析】题图中 1 与 2 为姐妹染色单体,在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对应位点的基因是相同的,若不 相同,则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若是发生交叉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 AB、Ab、 aB、ab 4 种基因型的配子,与基因型为 ab 的卵细胞结合,子代出现黑色、褐色、棕色和白色四种表现型; 若是基因发生隐性突变,既 A→a,则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 AB、aB、ab 或 Ab、ab、aB 三种基因型的配 子,与基因型为 ab 的卵细胞结合,子代可出现黑色、褐色和白色或棕色、白色和褐色三种表现型。 34.【答案】(1)常染色体上 X 染色体上 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乙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 (2)①aaXBXB 或 aaXBXb ②1/8 3/8 【解析】(1)甲病男女患病几率基本相同,基因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 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 (2)由题意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10 的基因型为 aaXBXB 或aaXBXb,Ⅲ9 的基因型为 AaXBY。Ⅲ10 与Ⅲ9 婚配,后代表现如下:甲病患者 1/2,甲病正常 1/2;男性乙病 患者 1/4,男性乙病正常 3/4,因此Ⅳ11 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概率为 1/2×1/4=1/8,只患甲病的概率为 1/2×3/4 =3/8。 35.【答案】(1)染色体异常 环境因素 孟德尔 (2)亲子关系 世代数 显性和隐性 常染色体和 X 染色体 (3)世代数 后代个体数 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 【解析】(1)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不仅受 遗传因素的影响,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它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2)从一般的系谱图中可以看出,系谱图通常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亲子关系、世代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 中的位置等信息。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 Y 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 4 类,原因是致病基因 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还有位于常染色体和 X 染色体之分。 (3)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的,并且这些系谱图中记录的家系中世代数和后代个体数少, 所以为了要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要得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并进行合并分 析,这样才能得到确切的结论。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章节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DNA 连接酶的作用是(  ) A. 将任意两个 DNA 分子连接起来 B. 将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 DNA 分子连接,包括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C. 只连接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即磷酸二酯键 D. 只连接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 DNA 分子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2.下列优良品种的培育与遗传学原理相对应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 B. 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重组 C. 无子番茄——基因突变 D.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基因重组 3.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质粒 DNA 分子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体内获得 成功表达。图示 a 处为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质粒 DNA 结合的位置,它们彼此能结合的依据是(  )A.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半保留复制原则 C. 基因分离定律 D.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 F1,F1 再自交得到 F2;另一种方法是用 F1 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 A.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 F2 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 、 B. 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 C.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5.下面列举了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射线的辐射作用 B. 杂交 C. 激光照射 D. 秋水仙素处理 6.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杂交育种可获得农作物新品种 B. 诱变育种只适用于对微生物菌株的选育 C. 无子番茄通常是用多倍体育种方式获得 D. 通过基因工程育种无法获得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7.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 处是(  ) A. 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 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 C. 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 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8.基因工程常用的受体细胞有( ) ①大肠杆菌 ②枯草杆菌 ③支原体 ④动植物细胞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9.香豌豆能利用体内的前体物质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逐步合成蓝色中间产物和紫色色素,此过程是由 B、b 和 D、d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所示),两对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其中具有紫色色素的植株开紫花, 只具有蓝色中间产物的开蓝花,两者都没有则开白花。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香豌豆基因型为 B—D—时,才能开紫花 B. 基因型为 bbDd 的香豌豆植株不能合成中间物质,所以开白花 C. 基因型为 BbDd 的香豌豆自花传粉,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9∶4∶3 D. 基因型 Bbdd 与 bbDd 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 1∶1∶1∶1 10.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 A. 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 B.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 C. 用花药离体培养小麦植株 D. “黑农五号”大豆的培育 11.人工诱变育种有哪项优点(  ) A. 可提高变异的频率,加速育种的过程 B. 可同时大量处理供试材料,获得变异材料 C. 可大幅度地改良生物体的某些性状 D. 以上三项都是 12.杂交育种需要选育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淘汰不需要的个体。如果从一杂合的亲本中选育某一显性性状 (该性状是单基因控制的),每次自交后都淘汰掉隐性个体,则需经多少代连续自交能使稳定遗传的显性个 体占全部显性个体的比例超过 95%(  ) A. 5 B. 6 C. 7 D. 8 13.细菌抗药性基因存在于(  ) A. 核区的 DNA B. RNA C. 质粒 D. 小的直线型 DNA14.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  ) A. 种植→F1→选双隐性者→纯合子 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 15.水母发光蛋白由 236 个氨基酸构成,其中由三种氨基酸构成发光环,现已将这种蛋白质的基因作为生物 转基因的标记基因。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  ) A. 促使目的基因成功导入宿主细胞中 B. 使目的基因的成功导入容易被检测出来 C. 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更容易复制 D. 使目的基因更容易成功表达 16.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融合到棉花细胞中,为检测实验是否成功,最方便的 方法是检测棉花植株是否有(  ) A. 抗虫基因 B. 抗虫基因的产物 C. 新的细胞核 D. 抗虫的性状 17.杂交优势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但杂种作物往往只能利用一代,可是杂种马铃薯以块茎繁殖,却可连 续多年种植,这是因为( ) A. 杂交马铃薯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B. 马铃薯只能进行无性繁殖 C. 无性生殖使后代能保持亲代性状 D. 马铃薯进行出芽生殖 18.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迄今为止,杂交育种仍然是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B. 诱变育种具有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快速、定向等优点 C. 单倍体育种是作为其他育种方式的中间环节来发挥作用的 D. 多倍体植物通常比二倍体植物粗壮,有机物的含量高 19.基因工程技术中的目的基因主要来源于(  ) A. 自然界现存生物体内的基因 B. 自然突变产生的新基因 C. 人工诱变产生的新基因D.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的基因 20.利用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成功表达的过程中与“基因”的生理活动无关的酶是( ) A. RNA 聚合酶 B. DNA 聚合酶 C. DNA 连接酶 D. 逆转录酶 21.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蛋白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常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 B. DNA 连接酶和 RNA 聚合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 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 导入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能成功表达 22.下列各种育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 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获矮秆抗锈病优良品种 B. 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无子西瓜 C. 用 X 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 D. 用离体花药培育小麦植株 23.下列哪种情况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 ) A. 棉株中含有抗虫基因 B. 大肠杆菌中具有胰岛素基因 C. 土豆含有抗病毒的基因 D. 从酵母菌中提取到了干扰素 2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 限制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C. 限制酶能识别和切割 RNA D. 限制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 25.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工诱变处理可提高作物的突变率 B.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 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D. 和诱变育种相比,杂交育种可以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26.工程菌在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合物、吸收环境的重金属、分解泄露的石油、处理工业废水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下列属于工程菌的是(  ) A. 通过 X 射线处理后,青霉素产量明显提高的青霉菌 B. 通过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繁殖快的酵母菌 C. 为抗虫棉培育提供抗虫基因的苏云金杆菌 D. 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能够分解多种石油成分的细菌 27.下列不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药物是(  ) A. 从大肠杆菌体内制取的白细胞介素 B. 在酵母菌体内获得的干扰素 C. 在青霉菌体内获取的青霉素 D. 在大肠杆菌体内获得的胰岛素 28.某种转基因玉米能高效合成一种多肽类的蛋白酶抑制剂,积累于茎叶中,让取食它的害虫的消化酶受抑 制无法消化食物而死亡。下列就该玉米对人类安全性的评论中,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 不安全。这种玉米的果实(种子)中也可能含有蛋白酶抑制剂,使人食用后因无法消化食物而患病 B. 不安全。该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并在人体细胞内表达,使人体无法消化食物而 患病 C. 安全。因为人与害虫消化酶的结构存在差异,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对人体很可能无影响 D. 安全。人类通常食用煮熟的玉米食品,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已被高温破坏,不会影响人的消化 2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组是( ) ①诱变育种很可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②三倍体无籽西瓜的种子种下去可继续发育成无籽西瓜 ③穗小粒少的小麦种到西藏后一定会长成穗大粒多的小麦 ④植物在扦插时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 ⑤由于没有土壤,只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的幼苗,不能正常生长 ⑥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30.人工诱变区别于自然突变的突出特点是(  ) A. 产生的有利变异多 B. 使变异的频率提高C. 可人工控制变异方向 D. 产生的不利变异多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8.0 分,共 40 分) 31.中国青年科学家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嫁接”到烟草的 DNA 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 能力,试分析回答: (1)抗病毒烟草的培育应用了_______技术。 (2)在培育过程中,所用的基因“剪刀”是____,基因的“针线”是______,基因的“运载工具”是 __________。 (3)烟草具有抗病毒能力,说明烟草体内产生了_______。 (4)烟草 DNA 分子被“嫁接”上或“切割”掉某个基因,但并不影响该基因的表达,从基因功能角度考虑,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紫苗(A)对绿苗(a)为显性,紧穗(B)对松穗(b)为显性,黄种皮(D)对白种皮(d)为显性,各由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这三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以绿苗紧穗白种皮的纯合品种作母本,以紫苗松穗黄 种皮的纯合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 F1 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 请回答: (1)如果生产上要求长出的植株一致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那么播种 F1 植株所结的全部种子后,长出的全部 植株是否都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为什么?。 (2)如果需要选育绿苗松穗白种皮的品种,那么能否从播种 F1 植株所结种子长出的植株中选到?为什么?。 (3)如果只考虑穗型和种皮色这两对性状,请写出 F2 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4)如果杂交失败,导致自花受粉,则子代植株的表现型为    ,基因型为    ;如果杂交正常,但亲本 发生基因突变,导致 F1植株群体中出现个别紫苗松穗黄种皮的植株,该植株最可能的基因型为    ,发生 基因突变的亲本是   本。 33.在蒙古绵羊中卷毛(B)对直毛(b)为显性,短羊绒(E)对长羊绒(e)为显性,这些基因是独立分配的。现有纯 合卷毛短羊绒绵羊和直毛长羊绒绵羊种羊数只。试完成下列问题: (1)试设计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卷毛长羊绒绵羊的育种方案(简要程序)。 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2 中卷毛长羊绒绵羊的基因型有________和______两种,其纯合子占卷毛长羊绒绵羊总数的________, 杂合子占总数的________。 (3)该方案的理论依据是基因的________定律。 34.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育种方法,将抗菜青虫的 Bt 基因转移到优质油菜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的油菜品 种,这一品种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特异的杀虫蛋白,对菜青虫有显著抗性,能大大减轻菜青虫对油菜的危 害,提高油菜产量,减少农药使用。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t 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B.Bt 基因中有菜青虫的遗传物质 C.转基因抗虫油菜能产生杀虫蛋白是由于其具有 Bt 基因 D.转基因抗虫油菜产生的杀虫蛋白是无机物 35.1943 年,青霉素产量只有 20 单位/mL,产量很低,不能满足要求。后来科学家用 X 射线、紫外线等照 射青霉菌,结果大部分青霉菌死亡,少量生存下来。在存活下来的青霉菌中,青霉素的产量存在很大差异, 其中有的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的量提高了几百倍(最高达到 20000 单位/mL),从而选育出了高产青霉菌株。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射线照射青霉菌株,目的是诱发青霉菌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分子水平看,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3)存活下来的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的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说明。 (4)上述育种方式叫________育种,所获得的高产青霉菌株的青霉素产量提高了几百甚至几千倍,这说明这 种育种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DNA 连接酶的作用是只连接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即磷酸二酯键。相同黏 性末端的碱基是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碱基对。 2.【答案】A 【解析】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所用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无子番茄利用植物激素促进果实发育,花药 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 3.【答案】D 【解析】用限制酶切割人的 DNA 分子,获得胰岛素基因,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产生相同的黏性末 端,它们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重组 DNA 分子。 4.【答案】C 【解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5.【答案】B 【解析】射线的辐射作用和激光的照射属于物理诱变。秋水仙素处理属于化学诱变。杂交能产生基因重组, 不能诱发产生基因突变。 6.【答案】A 【解析】诱变育种对真核、原核生物都适用;无子番茄通常是用生长素处理而获得的。 7.【答案】C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具有盲目性,与其他几种育种方法相比其独特之处 就是能够产生新的基因,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8.【答案】D 【解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方法。受体细胞可以是菌类,也可 以是动植物细胞。 9.【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B、D 两个基因同时存在时(B—D—)才开紫花,只有 B 基因没有 D 基因时(B—dd) 开蓝花,一个 B 基因都没有时(bbD—或 bbdd)才开白花,后代只有三种表现型。所以 D 肯定是错误的,后 代表现型的比例是紫∶蓝∶白=1∶1∶2。 10.【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黑农五号”大豆是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用辐射方法培育的,其原理是基因 突变,而选项 A 的原理为基因重组,选项 B、C 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都不能产生新基因。 11.【答案】D 【解析】人工诱变提高变异频率,但突变方向不定,且大多是有害的。 12.【答案】D 【解析】该选育过程只需要显性个体,隐性个体被淘汰。两杂合个体自交,在 F1 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1/3,杂合子占 2/3;它们各自自交,在 F2 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 5/9,杂合子占 4/9,以此类推,在 Fn 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 1-(2/3)n,当 n=8 时,纯合子占 1-256/6561,大于 95%。 13.【答案】C 【解析】抗药性基因属于标记基因,位于运载体(质粒)上。 14.【答案】A 【解析】杂合子(DdEe)种子基因型有 4 种:DE、De、、dE、de,将其种下,并让其自交,自交后一旦出现 隐性性状便能稳定遗传,方法简捷。 15.【答案】B 【解析】标记基因表现的性状其作用是使目的基因的成功导入容易被检测出来。 16.【答案】D 【解析】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导入是否成功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出现了预期的目的基因产物, 在这里最简便的办法就是看看是否出现抗虫的性状。 17.【答案】C 【解析】杂种马铃薯以块茎繁殖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在繁殖过程中,采取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有丝 分裂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18.【答案】B 【解析】诱变育种具有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的优点,但不是定向的。 19.【答案】A 【解析】目前,基因工程技术中的目的基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现存生物体内的基因,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界 最大的基因库,因此,我们要保护好野生动植物。 20.【答案】D 【解析】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要使用 DNA 连接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而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组成的 重组 DNA 分子可以在受体细胞内复制并表达,会用到 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等,但不会用到逆转录 酶。 21.【答案】B 【解析】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和 DNA 连接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质粒作为运载体必须具 有标记基因,导入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能够表达成功,还要进行修饰或其他处理。 22.【答案】C 【解析】A 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B 项属于多倍体育种,C 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 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D 项属于单倍体育种。 23.【答案】D 【解析】干扰素是干扰素基因表达的产物。 24.【答案】C 【解析】限制酶只能识别和切割 DNA,不能识别和切割 RNA。25.【答案】A 【解析】 26.【答案】D 【解析】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能够分解多种石油成分的细菌属于工程菌。 27.【答案】C 【解析】基因工程实现了外源基因的表达,如 A、B、D 三项所述,而 C 项的青霉菌合成青霉素是其自身 基因表达的结果。 28.【答案】B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属于大分子有机物,外源基因进入动物和人体的消化道后会被 消化成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进入动物和人体细胞内,更谈不上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和在细胞内表达。 29.【答案】B 【解析】②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③小麦不能适应高寒环境而死亡。⑤完全营养液中含有幼苗 生长所必需的所有矿质元素,能够正常生长。 30.【答案】B 【解析】人工诱变和自发突变的特点基本一样,有一点不同之处是人工诱变使变异的频率大大提高,当然 也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31.【答案】(1)基因工程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 连接酶 运载体 (3)抗病毒干扰素 (4)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解析】(1)基因工程能定向改变生物的特定性状。 (2)基因工程中有三大工具:分别是剪切目的基因的限制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 DNA 连接酶及运 载体。 (3)烟草具有了相应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产生了相应蛋白质。 (4)基因不会因位置发生变化而丧失功能,说明它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32.【答案】(1)不是。因为 F1 植株是杂合子,F2 性状发生分离 (2)能。因为 F1 植株三对基因都是杂合的,F2 能分离出表现绿苗松穗白种皮的类型 (3)紧穗黄种皮∶紧穗白种皮∶松穗黄种皮∶松穗白种皮=9∶3∶3∶1(4)绿苗紧穗白种皮 aaBBdd AabbDd 母 【解析】(1)播种 F1(AaBbDd)植株所结的全部种子后,长出的全部植株中应该出现 8 种表现型,其中有紫苗紧 穗黄种皮。原因 F1(AaBbDd)有三对等位基因,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 8 种配子,F2 中有 27 种基因型,8 种表现型。 (2)F1(AaBbDd)自交产生的 F2 中有基因型为 aabbcc 的植株,表现型为绿苗松穗白种皮的个体。 (3)如果只考虑穗型和种皮色这两对性状,F1 自交产生 F2 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紧穗黄种皮∶紧穗白种皮∶ 松穗黄种皮∶松穗白种皮=9∶3∶3∶1。 (4)杂交失败,导致自花受粉,则子代植株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与母本相同;如果杂交正常,但亲本发生基因突变, 导致 F1植株群体中出现个别紫苗松穗黄种皮的植株,显然是由母本基因突变造成的,因为父本本来就是松穗, 而母本是紧穗。 33.【答案】(1)第一步:卷毛短羊绒绵羊×直毛长羊绒绵羊  第二步:子一代之间随机交配得子二代,在子二代选出卷毛长羊绒绵羊  第三步:让 F2 中卷毛长羊绒绵羊×直毛长羊绒绵羊测交,就能选出纯种卷毛长羊绒绵羊 (2)Bbee BBee     (3)自由组合 【解析】此题是关于动物杂交育种的题目,目的是得到基因型为 BBee 的绵羊。由 BBEE×bbee 得到 F1,基 因型为 BbEe,子一代自交得 F2,在 F2 中选出卷毛长羊绒绵羊,让 F2 中卷毛长羊绒绵羊×直毛长羊绒绵羊 测交,就能选出纯种卷毛长羊绒绵羊。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 F2 中卷毛长羊绒绵羊的基因型有两种 为 Bbee、BBee,则卷毛长羊绒绵羊占 F2 的 × = ,纯合子卷毛长羊绒绵羊占 F2 的 ,所以纯合子 占卷毛长羊绒绵羊的 ,杂合子卷毛长羊绒绵羊占总数的 = 。 34.【答案】C 【解析】转基因油菜之所以具有抗虫特性,是因为 Bt 基因经过转录、翻译合成了杀虫蛋白,也就是 Bt 基 因整合到了油菜 DNA 上,并成功实现表达。 35.【答案】(1)基因突变 (2)DNA 分子 (3)突变是不定向的 (4)诱变 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并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解析】用射线照射青霉菌株,目的是诱发青霉菌发生基因突变,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产生的后代有 产量高的、有产量低的,但大部分青霉菌还是保持原有的产量水平;对少量的高产菌株做进一步选育,即 可得到所需品种。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章节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 98%的甲虫死了,约 2%的甲虫生存了下来, 生存下来的原因是(  )A. 有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个体存在 B. 以前曾喷过某种农药,对农药有抵抗力 C. 约有 2%的甲虫未吃到沾有农药的叶子 D. 生存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个体 2.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 A. 个体发展到群体 B. 微观发展到宏观 C. 低等发展到高等 D. 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 A. 获得性遗传 B. 用进废退学说 C. 自然选择学说 D. 中性学说 4.下图中的 A,B,C 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 地区某 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 B,C 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 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 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 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 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 共同进化指生物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关于物种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物种种类丰富程度、分布特征来衡量B. 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 C. 一个物种种群越大,其基因多样性越大 D. 一个物种种群增加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多样性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  ) A. 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8.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 是(  ) A. 适者生存 B. 人工选择 C. 用进废退 D. 定向变异 9.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 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 D.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物种形成 10.18 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 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 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 B. 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 C. 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 D. 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 11.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 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 60%,a 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 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 A. 75% B. 50% C. 42%D. 21% 12.1979 年科学家对野生大象的种群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地球上大概有 1 300 000 只大象。但到了 1999 年, 大象只剩下 700 000 只。另一项调查统计表明,现有 50%的非洲雄象不再长有长牙。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 的是(  ) A. 野生大象一旦灭绝,人类将丧失部分宝贵的基因资源 B. 非洲象群中长牙表现型也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适者” C. 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可使大象的数量回增 D. 上述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的把其分隔成 A、B 两个种群。如果 A 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而 B 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  ) A. A 种群进化速率比 B 种群快 B. A 种群进化速率比 B 种群慢 C. 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 D. 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 14.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 a、b1、b2、c 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 A. b1、b2 类型的出现一定是突变的结果 B. 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C. b1 和 c 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T5 时期,b2 与 a 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1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 A. 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 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 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D. 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16.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 ①同种生物之间 ②不同种生物之间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 ④亲代与子代之间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7.某豌豆的基因型为 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 a 基因的频率是(  ) A. 12.5% B. 25% C. 50% D. 75% 18.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 A. 施用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 B. 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 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19.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 海岛上,它们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 A. 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 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D.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 20.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D. 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 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 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 A. ②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⑥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③⑤⑦ 22.下列选项不支持共同进化观点的是(  ) A. 昆虫和体内共生菌的关系 B. 有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就必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C. 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D. 随着光合放氧生物蓝藻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条件 23.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 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 B. 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 甲、丙两个海岛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 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 B1 基因 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 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①③④⑤ 25.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 8 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 23 种。 这说明下列哪种因素在物种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棉尾兔 A. 变异 B. 遗传 C. 地理隔离 D. 生殖隔离 26.某动物的基因 A、a 和 B、b 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 A 基因或 B 基因的胚胎不能成活,若 AABB 和 aabb 个体交配,F1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 群体中 A 的基因频率是(  ) A. 50% B. 45% C. 60% D. 40% 2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点是(  ) A.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8.达尔文认为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 的(  ) A. 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 B. 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 C.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D. 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29.下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 C. 图中 C 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 D.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条件 30.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8.0 分,共 40 分) 31.生物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从____________核到____________核,从____________生殖到____________ 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__________生到____________生,由低等到高等。 32.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存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 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 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 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 (3)能在 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 20 ℃环境的个体,而能在 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 28 ℃ 环境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把 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 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 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 20 ℃ 环 境 中 也 引 起 水 蚤 死 亡 。 这 说 明 , 当 环 境 条 件 发 生 变 化 时 , 如 果 生 物 体 缺 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淘汰。 33.某地区从 1964 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 1967 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 率变化曲线。R 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 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 (1)R 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2)在 RR 基 因 型 频 率 达 到 峰 值 时 ,RS、SS 基 因 型 频 率 分 别 为 4%和 1%, 此 时 R 基 因 的 频 率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69 年中期 RR 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 基因型幼虫比 SS 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如图表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为:生物朝着________的方向发展。 (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 E 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 C 的某种群中,基因型 AA 占 46%,aa 占 20%,5 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 AA 占 48%,aa 占 22%, 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 15 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 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 15 种 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如图所示,图 1 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________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 所以________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 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出现________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 1 和岛龟 2 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连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将岛龟 1 迁入乙岛,追踪调查 50 年间 W 和 w 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图 2,则乙岛上的岛龟 1 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说明上述 性状中____________更适应乙岛的环境。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生存下来的马铃薯甲虫是由于本来就具有抗药性基因,而新基因的产生来自基因突变,因此 A 正 确。 2.【答案】D 【解析】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现在已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就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3.【答案】C 【解析】A、B 选项所述内容为拉马克的观点,中性学说是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学者木村资 生提出的学说。 4.【答案】B 【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甲、乙两个 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 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 5.【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不受环境控制,环境只是对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保留种群中有利的变异类型, 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共同进 化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答案】D 【解析】基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 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可用物种种类丰富程度、分布特征来衡量。 7.【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同观点。 8.【答案】A 【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最终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汏,而“用进废退”是不 科学的。 9.【答案】B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10.【答案】B 【解析】有蹼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它们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而不是由环境决定的,选项 A、D 均不正确。性状是被保留还是被淘汰是由环境决定的,适应环境的将被保留下来。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理想情况下合并为一个种群,可以认为原先两个种群 的大小相同,再根据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可知合并后种群的 A 基因频率为 70%,a 基因频率为 30%,根据 哈温定律可知下一代中的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42%。12.【答案】D 【解析】由于人为大量捕杀“长牙”雄象,导致具长牙变异类型的个体大量“淘汰”,不能生存并繁育后代, 进而导致大象种群中长牙个体数量逐渐减少。 13.【答案】A 【解析】环境变化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生物进化,但新的环境有新的选择,环境变化可通过自然选择、遗传 和变异的综合作用定向改变物种的基因频率,从而实现物种的进化。A 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快,自然 选择的作用大,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快,生物进化快。 14.【答案】C 【解析】b1、b2 类型的出现不一定是突变的结果,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形成的,A 项错误;种群基因库是指 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B 项错误;b1 和 c 的数量减少直至消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项正确; T5 时期,b2 与 a 的皮肤图案不同,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 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就是使各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向 着不同的方向演变,最终会成为两个亚种直至成为不同的物种。 16.【答案】C 【解析】这个题考查的是对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 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因此,②③是对的。 17.【答案】C 【解析】由 Aa 自交一代后,AA 与 aa 所占比例相同,各占 1/4, 而 Aa 占 1/2。 不管连续自交多少次 AA 与 aa 的比例都是相同的,由于 Aa 中基因 A 与基因 a 比例相同,所以 A 与 a 的频率均为 50%。 18.【答案】A 【解析】施用农药后通过其选择作用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 化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引起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 的基本单位。 19.【答案】C 【解析】突变产生的个体能否存活,决定于环境。对环境适应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对环境不适应的变异 就是不利变异。 20.【答案】D 【解析】物种间必然存在隔离,不管是地理隔离还是生殖隔离,导致的结果是阻止了基因的交流,从而使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变大,地理隔离是一个量变过程,只有足够长的时间后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21.【答案】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 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这些都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22.【答案】C 【解析】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A、B 两项都属于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D 项属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不同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并非彼此孤立, 狼的灭绝导致对鹿群的选择作用消失,种群质量下降,最终造成鹿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23.【答案】B 【解析】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 项错误;鸟类迁入 新海岛后与岛上原有的生物、无机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 项正确;多年后,对于甲海岛上的种群而 言,b 的基因频率下降,而对于丙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 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海岛上鸟类羽毛 颜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C 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通过选择作用对这些突变后的基因进行 了筛选,D 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基因不能进行交流,在各自环 境的选择下朝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各自种群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当这种改变突破了物种的界限时,产生 了生殖隔离,便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现代生物进化 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25.【答案】C 【解析】美洲棉尾兔在东、西部的差异主要是由地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故物种的形成是由地理隔离引起 的。 26.【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后代 A_bb 或 aaB_的个体胚胎不能存活,故后代中不存在这两种基因型的个体。AABB 和 aabb 个体交配,F1 的基因型为 AaBb,全部存活,F1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存活的 F2 个体基因型为 9 10 A_B_、 1 10aabb,在 9 10的 A_B_个体中,AA 个体占其中的1 3,即占 F2 个体的 3 10,Aa 个体占其中的2 3,即占 F2 个体的 6 10,因此,F2 个体中 AA∶Aa∶aa=3∶6∶1,由此可推知 F2 中 A 的基因频率=30%(AA)+1 2×60%(Aa)= 60%。 27.【答案】C 【解析】现代综合进化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有继承又有修正。A、D 选项是两种 理论共有的观点,B 项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现代综合进化论已将其修正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 28.【答案】B 【解析】达尔文在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注意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且得出有了不定 向的变异才使选择成为可能的结论,遗传使选择下来的微小变异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进而形成新物 种。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即遗传信息的传递及改变等问题是不 可能认识到的。 29.【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 受阻,当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较大时,产生生殖隔离就形成了新的物种,B 正确;生殖隔离是 指自然状态下,个体间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育,C 错误;据图可知,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错误。 30.【答案】D 【解析】生物进化的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使有利的变异个体得到保存,然后通过遗传,使有利的变异基因 得到积累和加强,从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不断进化。因此 D 选项不准确。 31.【答案】原 真 无性 有性 水 陆 【解析】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 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物种相继灭绝,许多新的物种又不断产生,正是由于这种旧有物种的绝 灭伴随着新的物种的产生,才构成了一部轰轰烈烈的生物进化发展史。 32.【答案】(1)25 ℃ (2)差异 不定向 (3)选择 定向 (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解析】通过实验过程可知两组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说明温度是自然选择的条件,在两组中第一步都有 部分个体得到了保存,说明个体间存在差异,这是不定向变异的结果。在 28 ℃中生存的个体放入 20 ℃环 境后全部死亡,说明这部分个体中没有适应 20 ℃环境的变异。 33.【答案】(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持续 的选择作用使 R 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解析】(1)新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RS、SS 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4%和 1%,则 RR 的基因型频 率为 95%,则 R 的基因频率为 95%+4%÷2=97%。(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 淘汰,因此 1967 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 基因型频率下降,SS 基因型频率上升,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 的环境条件下,RR 基因型幼虫比 SS 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由(3)分析可知,不再使用杀虫剂, SS 基因型幼虫更能适应环境,RR 基因型幼虫不适应环境,从而使 S 基因频率上升,R 基因频率下降,这 样的持续选择作用导致 SS 基因型频率最高。 34.【答案】(1)生物多样性 (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 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 E 动物 (3)否 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 变 【解析】(1)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演化成很多生物,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 展。(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 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 E 动物。(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 AA 占 46%,aa 占 20%,Aa 为 34%,则 A%=AA%+Aa% 2 =63%,5 年后,AA 为 48%,aa 为 22%,Aa 为 30%, 则 A%=AA%+Aa% 2 =63%,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没进化。 35.【答案】(1)地理 自然选择 (2)种群 生殖 (3)是 连趾 【解析】(1)当同一物种分开形成两个种群时,两者之间存在的是地理隔离;由于每个岛上的环境不同,所 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从而导致进化的方向也不同。(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 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的形成。(3)通过图 2 中种群基因频率的 变化可知,岛龟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变大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适应环境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