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
1 三 峡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
节的不同景象。
4. 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上 文 描 绘 了 三 峡 的 景 色 。 说 到 三 峡 , 你 会 想 到 的 古 诗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 你 眼 前 呈 现 出 长 江 宽 阔 的 江 面 上 帆 船 航 行 的 景 象 时 , 你 会 想 到 的 古 诗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隐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文章结尾引用渔者之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2017·福建]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三 峡(节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
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水经注》)
[乙] 登幔亭峰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
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及返顾__________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
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三 峡(节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乙] 游大理日记(节选)
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
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
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注] 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
骈:并列。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西何觅小经入峡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西何觅小经入峡 家祭无忘千乃翁(《示儿》)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D.有峰东环而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 中 西 望 重 峰 掩 映 最 高 一 峰 当 其 后。
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
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
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
亦变幻。
[注] 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
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缝。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
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行之极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目既奇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描写第五泄的特点,文中为什么要写到游人“犹不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上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登泰山记(节选)
姚 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磴几不可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有时。(2)这里指飞奔的马。
(3)甚,很。(4)连接。
2.(1)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影子。
3.[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可根据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提炼作答。从“两岸连
山,略无阙处”可以感知山连绵不断的特点,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山隐天蔽日的特点,用
简练的词语概括即可。
[答案] 连绵不断(山多) 隐天蔽日(山高)
4.(1)示例:①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②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5.[解析] A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写四时之景,顺序是先写夏景,再写春冬之景,
最后写秋景。
6.[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引用的渔歌准确地表现了三峡秋季的特点。
[答案] 引用渔歌,渲染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表现秋日三峡的凄婉之美。
比较阅读
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
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答案] (1)逆流而上。(2)延长。
(3)看,回头看。(4)就是。
2.[解析] 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文言断句是有
技法可循的:①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②联系全文前后
看,先易后难细分辨;③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④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本题
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当地人刚用木板沿岩壁修筑了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
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可。
3.(1)这(白帝城和江陵)中间(相距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4.[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本题有两问,可分开逐一回答,避免混乱。其次,
第一问中“四时之水”就是概括四季的水的特点,“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夏水之大而湍急;“春
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春冬之水清的特点;由“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可得知秋水小而清冷的特点。第二问,由相关语句“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
致”可以提炼出答案。
[答案] 水的特点: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乙文作者俯瞰到危壁出泉,疏竹
掩映。(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山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
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
来不及返回去看,于是从三姑峰又向上行了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
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个悬岩。悬岩不太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重叠的山
峰。当地人刚用木板沿岩壁修筑了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
壁(修筑)。
5.(1)遮蔽。(2)宣布,传达。(3)环绕。
(4)寻觅。
6.B
7.(1)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进入峡谷。
8.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9.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文:溪破其中出。
[参考译文]
[乙] 走了六里路,渡过一条很大的溪流。再向南,有一座山峰向东环绕而下。继续走了二里路,来到
盘峰冈的南面,(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进入峡谷。在峡谷中向西望,山峰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在最后面,
有一道雪痕,独自从高处垂下,如同一匹展开的白练隔断青山,有一条溪流从峡谷中向东流注,就是清碧
的下游。……从它的后面向西走二里路,踏着险峻的山路爬上悬崖。那山崖高高隆起在溪上,和对面山崖并列突起像一道门,上面高耸,下面陡峭,溪流从其中突破而出。
课外阅读
1.(1)景观。 (2)看到的。
2.(我)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3.[解析]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文章写的是瀑布,这里却写人,很显然是侧面描写。结合侧
面描写的作用分析即可。
[答案] 描写游人的心理,从侧面突出第五泄的壮观之美。
4.[解析] 本题考查对情感态度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着眼于景物描写,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所见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从庙门往右拐,看到一条用石头铺的小路。(我)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
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
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水浪)突
然卷起来然后又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下斜靠着岩石向
下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落下山崖,
还留恋着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5.[解析] 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姚鼎非“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
6.[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一般是先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然
后连词成句。如遇到特殊句式,还需要补出省略成分、调换语序等。在“磴几不可登”中,“磴”解释为“石
级”,“几”解释为“几乎”。此句是正常语序。
[答案] 石级几乎不能(难以、无法)登上去。
7.[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写
的是登山过程,“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
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写的是所见景色。
[答案] 登山过程 所见景色
[参考译文]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
谷)进去,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又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
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
方)。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
冰冻路滑,石阶几乎无法登上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好像是一条舞动的飘
带似的。2 答谢中书书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个画面?请找出来并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写出两句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情怀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王 维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
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①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②。斯之不远,倘能从
我游乎?非子天机③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注] ①曩(nǎnɡ):从前。②雊(ɡòu):雉鸡叫。③天机:天性。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实是欲界之仙都 然是中有深趣也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月上下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描写声音的,其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
资,于斯已办⑦。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 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的《楚辞》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
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⑦办:具备。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仆去月谢病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徒语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甲、乙两文中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溪诗序
柳宗元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
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②焉。今余家是溪,而
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③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
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
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④,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
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 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
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姓是溪为冉溪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B.夫水,智者乐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C.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故渔者歌曰(《三峡》)
D.大舟不可入也 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断两处)
遂 负 土 累 石 塞 其 隘 为 愚 池。
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归有光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
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③淮
海纳土④,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
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注] 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④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
朝。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四季。(2)坠落。(3)水中潜游的鱼。
(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1)山水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3.[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一定要结合全文,准确把握每句话的意思。C 项中
“乱”在文中应指“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表现了山水之间充满生机的特点。
4.示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写的画面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
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作者
既描绘了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描绘了清静幽寂的暮景,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
5.[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拓展延伸。一定要选出情景交融的诗句。
[答案] 示例: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②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比较阅读
1.[解析] C 本题考查辨析多义词。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A 项,“是”的意思分别为“判
断动词”指示代词,这;B 项,“与”的意思分别为“欣赏、领悟”“连词,和、同”;C 项,“之”都是结
构助词,的;D 项,“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拿、用”。
2.(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要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3.“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是以动写静,烘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4.示例:甲文的作者是在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他的隐逸情怀;乙文的作者是邀请朋友来
山中同游,委婉地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参考译文]
[乙]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寒山中远远
的灯火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的狗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
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手拉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
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鱼儿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
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已经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这
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要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
很深的旨趣啊。
5.(1)消散。(2)辉映。(3)称病辞去官职。(4)只。
6.示例:阴森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天上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清幽
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云雾;深谷的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
7.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都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
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强烈的热爱之情。
8.[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者处世态度的理解与评价。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客观地去评价。
[答案] (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
襟、超凡的气度的表现。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参考译文]
[乙] 我上个月称病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
(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天上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
云雾,深谷的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
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
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志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课外阅读
1.[解析]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解答时,要了解文言常用词语的多个义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中各句的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意义,进行比较。还可借助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词语的含义。A 项,“是”的意思分别为“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B 项,“乐”的意思分别为
“喜爱”“快乐”;C 项,“故”的意思分别为“缘故原因”“所以”。D 项,“可”都是“可以”的意思。
2.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是从山下平地上涌出来的,原来(这泉水)是向上冒出的。(意思对即可)
3.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4.当地居民有的称之为冉溪,有的称之为染溪,莫衷一是,争论不休。(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
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这条溪),所以称它为染溪。我因愚笨犯罪,被
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 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现在我
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改名了,所以
(我)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作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据(它),
称(它)为愚泉。 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是从山下平地上涌出来的,原来(这泉水)是向上冒出的。(泉水)合
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我)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道 的狭窄处,(筑)成
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愚池的南面是愚亭,愚池的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
(这些)都是山水中特异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唯独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
不能用来灌溉。(水势)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
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一样),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
也是可以的。
5.[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第一句中的“昔”是“从前”的意思,“子美”是“人名”,“之”
是“的”的意思,“记”是名词“文章”,第二个“记”是动词“记载”,“胜”是“美景”的意思。第二句
中“复”意为“修复”,“之”意为“的”,“构”意为“建筑”,“于”是“在”之意,“荒残灭没”是“荒
芜残破”之意,“之余”是“的废墟”的意思。
[答案] (1)以前苏子美所作的文章,记载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2)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6.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
[参考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求我写《沧浪
亭记》,说:“以前苏子美所作的文章,记载的是沧浪亭的胜景。请你记下我重修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
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等到吴越国主将国土贡献给宋朝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
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修禅的人住在这里。这是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
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这是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
变过程。3 记承天寺夜游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
2.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一处)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
(2)怀 民 亦 未 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具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5.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
欣赏。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
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
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时④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 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nèn 么时:这时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3)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________________ (4)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进 则 死 敌 ,退 则 死 法。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
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苏轼小传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
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
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
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
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 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 (2)徙知徐州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富民争出避水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6·河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坡还宅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
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
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⑪,见东坡,泣自若⑫。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
“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⑬,遂举以售诸⑭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
年旧居一旦诀别⑮宁⑯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东坡因再三慰抚,徐⑰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⑱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⑲,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⑳迎母还旧第,竟不索 B21 其直 B22。
[注] 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
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靠着。B10 何其:多
么。⑪老妪:老妇。⑫自若:依然如故。⑬不肖:不成材。⑭诸:相当于“之于”。⑮诀别:分别。⑯
宁:难道。⑰徐:慢慢地。⑱售:这里是“买”的意思。⑲券:契据。⑳翌日:次日。B21 索:求取。B22
直:同“值”,价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妇人哭声极哀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坡亦为怆然__________________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_______________ (4)竟不索其直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吾 今 日 迁 徙 来 此 百 年 旧 居 一 旦 诀 别 宁 不 痛 心 此 吾 之 所 以 泣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想,打算。(2)大概是。(3)共同,一起。(4)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解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只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读懂了句子,
停顿是不会有错的。当然,掌握一些划分停顿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如主谓之间停顿,动宾之间停顿,定语
与中心语之间停顿,等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
3.[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翻译的原则,紧扣关键词语“空明”
“何”“闲人”等,尽量直译出来。
[答案] (1)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 项错在文章没有写水,水不属于庭中景物。
5.示例: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
人。
比较阅读
1.(1)睡觉。(2)形容水的澄澈。(3)曾经。
(4)靠近。
2.[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在把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句式,如本句是省略句,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全。
[答案] 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正确断句要做到: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
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习惯用语进行判断。
[答案] 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参考译文]
[乙] 我曾经借住在惠州嘉佑寺,(一日,我)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觉脚力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远
望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梢,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很久,突然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
呢!”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人们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
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会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会死于军法,这时候不妨先好好歇息一下。
5.[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
语的古今义。
[答案] (1)只是。(2)调任。
6.[解析] D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A 项,“盖”古义是“大概是”,今义是“器物上部有
遮蔽作用的东西”;B 项,“闲人”古义是“清闲的人”,今义是“与事无关的人”;C 项,“是”古义是“这
里”,今义是一个判断动词;D 项,“避”的意义古今没有太大变化,都是“躲开、回避”的意思。
7.[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根据语境,注意“相与”是“共同,一起”的意思,“于”
是“在”的意思。(2)根据语境可知,这个句子没有主语,可在翻译时补出主语,注意“卒”是“最终”的
意思,“其”是“这”的意思。
[答案] (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苏轼)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8.[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甲文中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
贬,流落黄州,睡不着的情况下和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赏月,可见作者的苦闷心情。乙文中苏轼为
了徐州城的安危,路过家门也不回去,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的好官。
[答案] 甲: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乙: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
[乙]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
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
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
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危害徐州城,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
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于是)率领兵卒拿着箕畚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雨水日
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块。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
终保全了这座城。课外阅读
1.(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最终。
2.[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一般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今天
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了,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可以据此来断句。
当然一些关键词也是断句的标志,如“此”“宁”等。
[答案]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我们采用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如(1)句中的“何”翻译成“为什么”,(2)句中的“以”是
介词“用”的意思,“所得”意思是“所买的”。
[答案] (1)东坡询问老妇人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
(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
4.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意思对即可)
5.[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夜与邵步月”的意思是“夜里和邵民瞻在月光下散步”,
题干中提示联想《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情境,那就是苏轼和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组织答案时也可以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示例一: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二: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参考译文]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所宅子,花了五百贯钱,东坡尽出其所有也只能勉强偿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
新居,已经过了几天了。(一天)晚上(东坡)和邵民瞻在月光下散步,偶然来到一个村子,听到有一位妇人哭
得很悲伤,东坡走过去斜靠着倾听,说:“奇怪,(这妇人)多么悲伤! 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
吗?我要问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
哭泣。东坡询问老妇人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老妇人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守
护到现在不敢动,到了我这里。但是我的儿子不成材,把整所宅子都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
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了,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难过。便问她的
旧宅在哪里,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妇人,并且慢慢地对她说:“您的
老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现在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妇人面前烧了。
把她的儿子叫来,让他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宅去,最终也没向她要买房的五百贯钱。
4 与朱元思书
【课内精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 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 (2)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流飘荡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哀转久绝(《三峡》)
B.蝉则千转不穷 悲守穷庐(《诫子书》)
C.鸢飞戾天者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D.与朱元思书 未复有能与其夺者(《答谢中书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表现了富春江水之湍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极其诱人的魅力,令人陶醉其中,留恋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5.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
出 了 “ 鸢 飞 戾 天 者 , 望 峰 息 心 ; 经 纶 世 务 者 , 窥 谷 忘 反 ” 的 感 慨 , 含 蓄 地 表 达 了 作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 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 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王 维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
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鸥矫翼____________________ (4)倘能从我游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是中有深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为书信,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 三峡(节选)
郦道元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猿则百叫无绝 沿溯阻绝 B.清荣峻茂 回清倒影
C.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 D.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6.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奇山”,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动为静,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B.乙文在写三峡的水时,先写夏季。原因是作者给江水作注,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C.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
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D.乙文第二段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写景,抓住了春冬之时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表现
了作者对三峡幽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描写水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水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陈伯之书(节选)
丘 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见故国之旗鼓 不见曦月(《三峡》)
B.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皆生寒树(《与朱元思书》)
C.廉公之思赵将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D.人之情也 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2.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将军”指( )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致虚妹丈
[明] 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阕,清
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撩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②之趣。把笔效
之,不能及已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 ①被:遮盖。②骀(dài)荡:这里指书法舒放畅达。③已:句末语气词。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吹洞萧数阕 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B.不能及已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C.澄彻如昼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诗夜游》)
D.清和婉妙,听之怡然 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又 松 竹 影 交 加 翠 影 被 面 月 光 落 酒 杯 中 波 动 影 摇。8.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
【示例】 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纟”旁,和丝线有关。“绝”意为“停歇”,
“绕”意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
然纸上。
【批注】 清和婉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了哪些“趣”?
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凭借。(2)高,作动词用,往高处伸展。(3)使……平息。(4)跟、随。
2.[解析] C A 项,前者意为“独一无二的”,后者意为”“消失”;B 项,前者意为“停上,消失”,
后者意为“穷困”;C 项,二者均译为“……的人”;D 项,前者意为“给”,后者意为“欣赏、领悟”。
3.(1)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2)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4.[解析] B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包括内容、写法、情感和句子的品析等。本题 B 项,
中的这几句话表现了水的清澈,而不是水的湍急。
5.[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可在理解作者所发感慨的意思的基础上回答。“鸢飞戾天
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现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答案]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比较阅读
1.(1)争着。(2)至、到达。(3)鼓翅振翼。
(4)跟随。
2.(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2)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啊。
3.甲文借写景来表明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弃;乙文作者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
景,希望他不要热衷于功名利禄。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应对选文内容进行全面理解,并联系作者的
生活经历,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答案] 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5.[解析] D A 项,“绝”的意思分别是“停歇”“断开”;B 项,“清”的意思分别是“清澈”“清
澈的水波”;C 项,“上”的意思分别是“在上面”“向上”;D 项,“奔”的意思都是“飞奔的马”。
6.[解析] A 应是“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
7.(1)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8.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的清、疾、奇的特点。
课外阅读
1.C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3.人之情(或人的思乡之情)
4.C
5.廉颇想重新成为赵国的将军,吴起临别西河才掩泪悲伤。
[参考译文]
暮春三月之时,江南碧草茂盛,各色的杂花开满树丛,群莺飞来飞去。看到故国军队的旗鼓,回想起
往日的生活,持弓登城以望远之际,怎不令人怆然感伤!正因为如此,廉颇想重新成为赵国的将军,吴起
临别西河才掩泪悲伤,这是人之常情。难道唯独将军没有这种感情吗?
6.[解析] B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任。目前中考文言文考查课外选文时,其所涉及的字词理解,一
般都会是课内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可以由课外文本回顾课内,以帮助理解。A 项,“数”都是“几,几个”
的意思;B 项,“及”的意思分别是“比得上”如“到,等到”;C 项,“如”都是“像”的意思;D 项,“然”
都是“……的样子”的意思。
7.[解析] 文言句子断句主要是意义停顿,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
语的意思划分停顿。该句的意思是:“再加上松影与竹影交叠,翠绿的树影映照脸庞,明亮的月光落入酒
杯之中,波光和影子一同摇曳。”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把停顿划分出来了。
[答案] 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揺。
8.[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能力。可以结合示例从偏旁和字义的角度入手,借以分析词语的含
义以及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答案] “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婉”意为“婉转”,“妙”意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箫音的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9.[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谈艺术之美,可以谈自然之美,也
可以从其他角度分析。本文作为一篇小品文,其风格清隽、韵味天然,分析文章之趣可以不局限于文本所
谈及的意象,而从更深的审美层面出发。
[答案] 示例一:我感受到自然之趣。夜晚碧空如洗,通透如玉。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
洁的月光直落酒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读来趣味盎然。
示例二:我感受到艺术之趣。“昨宵”月色空明,松竹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创作的灵感,酒酣之
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作者在自然之景中直抵自然之境。“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
企及。看似无意,却启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
[参考译文]
昨晚十分快乐!天色呈现出一片青碧,(月色)澄澈,(夜晚)明亮得如同白昼一样。又有松影与竹影交叠,
影子遮盖了地面,月光落在酒杯中,波光和影子一同摇曳。吹上几曲洞箫,(声音)清越和谐,婉转美妙,
听完觉得很高兴;箫声停歇,余音还在耳边萦绕不完消退。出门一望,(视线所及)空旷没有边际。大醉后
写字,笔墨杂乱无章,已不再有当时的记忆。
今天早晨在袖子中发现一张纸幅,拿出来一看,就是所说的“笔墨撩乱”的那张。然而(它)也很令人
喜爱,(我)认为它有舒放畅达的趣味。拿笔仿照它业写,比不上原先的那张。因此就把昨天写成的那张字
送上,请您指正。
5 富贵不能淫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只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
D.孟子的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有醒世作用。
4.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节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君子易事而难说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
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选自《论语·子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
(1)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之不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和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请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乙文内容,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乙] 嗟来之食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
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
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 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
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 (4)从而谢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的故事证明了甲文中的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2017·淄博(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景公登台
景公登路寝①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②,忿然而作色,不说,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
曰:“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
为宫室也,足以便生③,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④。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
⑤。殷之衰也,其王纣为顷宫⑥灵台,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
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而不免于罪,婴恐国之流失,而公不得享也!”公曰:“善!寡人自知诚费
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非夫子之教,岂得守社稷哉!”遂下,再拜,不果登台。
(选自《晏子春秋》)
[注] ①路寝:台名。②陛:帝王宫殿的台阶。③足以便生:够用就行了。④节于身,谓于民:自身省
力,又教育了百姓。⑤璇室玉门:华丽的宫室。⑥顷宫:巍峨的宫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忿然而作色,不说______________ (2)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甚于夏殷之王”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饮于河、渭(《夸父逐日》) B.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晏子在与齐景公的对话中,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
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
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人名:陈寔
朝代:东汉
籍贯:颍川。
称呼:后世称其为“陈太丘”。与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5.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夫 不 喜 之 人 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俄闻自投地(不久)
C.乃遗布二端(赠送) D.后更无盗(强盗)
7.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真正,确实。(2)行冠礼。
(3)志向。(4)准则,标准。
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
路——义。
3.[解析] C “大丈夫必须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表述不准确。
4.[解析] 解答此题一定要对文章有深入理解。抓住文中“行天下之大道”和文末作者的观点进行概
括。[答案] 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将之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坚守这种志向并拥
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5.[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结合景春与孟子的谈话中对“大丈夫”的表述进行分析,
并结合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
[答案]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比较阅读
1.(1)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代词,指君子。
2.[解析] 了解其内容,抓住“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之不
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去总结概括,注意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
[答案] “大丈夫”的标准: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将之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要有坚持
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君子”的形象的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坚持原则,胸怀坦荡。
3.[解析] 解题时,可以具体翻译其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要点。
[答案] 君子用人出于公心,量才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小人用人出于利己,用人也疑,贪欲无
穷,所以会求全责备。
[参考译文]
[乙] 孔子说:“和君子容易相处共事,但很难讨得他欢喜。不按正道去讨君子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
但是,当君子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讨得他欢喜则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按正
道去讨他欢喜,他也会欢喜;但等到他用人的时候,却会求全责备。”
4. (1)行为准则。(2)使……屈服。(3)同“饲”,把食物给人吃。(4)道歉。
5.[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时,(1)注意“是”“焉”“得”的意思;(2)注意“食”“斯”
的意思。
[答案] (1)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2)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6.[解析] 解答此题,应充分理解乙文内容:饥饿的人因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而饿死。饥饿的
人指贫贱的人,他即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饥民具有 “贫贱不能移”的品质。
[答案] 贫贱不能移。
[参考译文]
[乙]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富人黔敖在路边备好饭食,以供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
遮着脸,趿捡着鞋,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扬眉
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
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课外阅读
1.[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
积累,首先思考课内文言文中这个词语的意项,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这个词语在此处的准确意思。如第(1)题中的“说”,可联系《〈论语〉十二章》“不亦说乎”中的“说”,“愉快,高兴”的意思。(2)“诚”,
联系《富贵不能淫》“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中的“诚”,可判断为“确实”。
[答案] (1)同“悦”,愉快,高兴。
(2)确实。
2.[解析] D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于”的用法。虚词“于”常见的用法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
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
“比”“过”;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本题,例句中的“于”为表比较的
介词。A 项,译为“到”;B 项,译为“对”;C 项,可译为“在”。D 项,表比较,译为“比”,与例句相
同。
3.[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课外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
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信、达、雅)。本
句直译即可,注意“节”翻译为“节省”,“勿”翻译为“不”,“高”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翻译为“修高
台”。
[答案] 君主想节省体力,就不要让人(把台)修得这么高;既然让人把台修得这么高,如果就不该怪罪
修建的人。
4.[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
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本文晏子和景公对话的起因,是景公嫌高台太高。
晏子抓住这句话进行劝谏,要景公(关心百姓)体恤民情,杜绝劳民伤财,并把这件事与夏桀·殷讨相比,让
景公明白自己的过失。从“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
之,是寡人之罪也”等句,可知晏子的话是为了让景公爱惜民力,节制自己。
[答案] 要善于节制自己,杜绝劳民伤财。(或:要有节己爱民的思想)
[参考译文]
景公登路寝之台,(身体劳累,久久)不能到达顶端,就在台阶上休息,生气地变了脸色,很不高兴,
说:“谁修建的这高台,让人如此劳累?”晏子说:“君主如果想节省体力,就不要让人(把台)修得这么
高;把台修得这么高,就不该怪罪修建的人。如今台高而怪罪别人,台低也怪罪别人,请问像这样役使别
人可以吗?古时候的君主修建宫室,够用就行了,不会追求奢侈,所以(他们)自身省力,又教育了百姓。
到了夏朝衰败时,夏王桀背弃有道德的行为,修建华丽的宫室。到了殷商衰败时,商纣王修建巍峨的宫殿
和高台,修得低狭的有罪,修建得高大的有赏,因此灾祸殃及自身。如今君主筑台高了也有罪,低了也有
罪,大大超过了夏商的君王;百姓的力量已经耗尽了,还免不了罪过,我晏婴恐怕国家流失,而主公得不
到享受!”景公说:“说得好!我自知(修筑路寝台)确实耗财伤民,我不但认为百姓没有功劳,跟着还埋
怨他们,这是我的罪过!若不是先生的教诲,怎么能保住国家呢!”于是走下台来,拜了两拜,不再登台
了。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几个
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答案]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6.[解析] D “盗”在这里是指偷东西的人。7.[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陈寔之所以不处罚“梁上君子”,是因为陈寔从窃贼的
容貌上判断其偷盗有因,不是惯犯,就放了他。
[答案]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8.[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陈寔不处罚盗贼并教育他,还“遗布二端”,来总结其形象
特点。
[答案] 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可以看出陈寔宽宏大量。陈寔对“梁
上君子”并不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参考译文]
陈寔,字仲弓,是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
喊过来,教诲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而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
屋梁上的小偷听了(这话)不久就自己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
(偷盗)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让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7·西宁]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文章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创业与守成孰难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 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
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已有的成就和业绩。③草昧: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之时。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
(3)创业与守成孰难______________ (4)徵与吾共安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甲文第二段用对比的方法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昆明(改编)]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为君之道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
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
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选自《贞观政要》)
[注]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
国事。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割股以啖腹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耽嗜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C.犹割股以啖腹 莫以天下无事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腹饱而身毙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____________,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
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
之道”首先要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
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卧薪尝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
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自耕作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越王最终能灭掉吴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多难兴邦”的理解。
链接材料 近几年来,地震、洪水、暴乱、岛屿争端,使我们的祖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我们渴望天
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今天我们仍然心怀
梦想,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留侯论(节选)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
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
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
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注] 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困乏,疲敝。⑤子房:即张良,字子
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必有过人之节____________________ (2)匹夫见辱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其志甚远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籍唯不能忍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卒然临之而不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8.本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选拔、任用。(2)常常。(3)了解、明白。(4)在国外。
2.[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
如第(1)句中的“是”是古今异义词,翻译为“这”;第(2)句中的“衡”是通假字,同“横”,“梗塞、不顺”
之意。
[答案]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一个人)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列举名人事例,显然是举例论证,六位名人都遭受不同的
苦难,而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有所成就,故论证的是“要成就事业,必须经受磨炼”的观点。
[答案] 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
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
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4.[解析] 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共两段,其中论述造就人才的句子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前一句主要从客观因素进
行论证,分析艰苦环境的重要性;后一句从主观因素进行论证,指明内心经受磨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答案]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磨砺。
5.[解析] B 第二段作者首先列举了人经常遇到的几种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奋发的情况,再拓展到国家
的角度从反面论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而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
比较阅读
1.(1)财资缺乏。(2)同“横”,梗塞、不顺。
(3)哪一个。(4)安定。
2.[解析] A “是人”是“这个人”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这句话正确的朗读停顿为:故/天/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
3.(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4.(1)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2)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
定。[参考译文]
[乙]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建功业与保持已有的成就哪一个更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
创立时,(我们)与各地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创业更难啊!”魏徵说:“自古以来的帝
王,没有不是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去天下的,保持已有的成就更难!”唐太宗说:
“玄龄和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知道创建功业的艰难;魏徵和我一起安定天下,
常常担心在富贵中滋生骄奢,从疏忽中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成就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
了;(眼下)保持成就的艰难,对于各位(来说)才是必须谨慎对待的。”
5.[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
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苦”本是个形容词,后面跟了宾语,所以这里是使动用法。第(2)题,
“拂”译为“违背”。第(3)题,“股”为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解释为“大腿”。第(4)题,“嗜”解释为“爱
好,特别喜欢”,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答案] (1)使……痛苦。(2)违背。
(3)大腿。(4)爱好,特别喜欢。
6.B
7.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8.[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甲文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等人的事例,
介绍了他们的出身。最后一段得出了本文的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文太宗认为“为君
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由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 列举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
9.[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比较。相同之处: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意思是说,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乙文中“故卿等
为朕之耳目”意思是说皇帝也要依赖臣子当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来治理国家。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贤臣对于
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不同之处:甲文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意思是说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
国家同样会灭亡,强调外患对治理国家的作用,而乙文中则没有这方面内容。
[答案] 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
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
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参考译文]
[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抚恤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
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第二点,不能够放纵安逸。我常
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讲究吃喝,沉
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贞观六年,太宗对侍从的大臣说:
“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被蒙蔽,不知道时政的得失,也看不到自己的过错,因此灭亡。我已然在深
宫之内,不能全部看见天下的事,所以(安排)你们作为我的耳目。不要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用
心操劳国事。”
课外阅读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义。本题注
意“反”是通假字,“身”的古今异义。
[答案] (1)同“返”,返回。(2)亲身。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可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女”
同“汝”,译为“你”。
[答案]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3.他能够卧薪尝胆,居安思危,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
4.示例: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灾难也是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磨砺。挫折
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激发民族斗志,增强凝聚力。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
会在磨难中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困难,走向兴旺和繁荣。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到越国,(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
自己焦虑地思索,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就仰头看苦胆,喝水、吃饭之
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
田间种地,他的夫人自己织布(做衣服);(他)吃的饭里没有肉,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
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一同劳作。最终灭了吴国。
5.(1)超过。(2)被。(3)远大。(4)因为。
6.[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正确翻译,如第(1)句中的“卒然”
译为“突然”,“临”是“面对”的意思;第(2)句中的“王”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称王”,“色”是“脸
色、神态”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另外,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做到语言简洁,表达流畅。
[答案] (1)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
语和神色上。
7.[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断句。要根据句意,结合“断两处”的要求进行断句。这句话的
意思为:从此可以看出,他也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此句话包含“由此观之”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三层,由此便可断句。
[答案]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8.忍耐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人的常情有无法忍受的时候,有勇无谋的人
被侮辱,一定会拔出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突然面对意
外而不慌乱,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怀有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因为
不能忍耐,所以在战争中百战百胜,轻易使用他的刀锋(而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
保存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待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
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由此可以看出,(他)也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7 愚公移山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
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惩 山 北 之 塞。
(2)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加重
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
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
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
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
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
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
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 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开始)
C.观者如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
魄。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
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
戒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怀化]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
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
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
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
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 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_____________ (2)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山余亦未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吾远游冀、雍_______________
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修业之道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
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
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
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
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
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
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
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 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B.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C.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D.自矜功效也(夸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力疲气竭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灌溉以时耳 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
C.凡人于初植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苗则槁矣 欲速则不达(《论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
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
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
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
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B.人之立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C.西蜀之去南海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野有麦场(《狼》)
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富 者 有 惭 色。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解析] D A 项,“焉”分别为“哪里”“语气词,不译”;B 项,“其”分别为“代词,他”“用在
‘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 项,“以”分别为“介词,凭”“连词,来”;D 项,“之”均为代词,
指“这件事”。
2.(1)惩/山北之塞。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1)就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和石头怎么样呢?
(2)(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4.[解析] C 愚公的妻子并不反对移山,而是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
石?”
比较阅读
1.[解析] C A 项,“叩”的意思分别为“凿”“磕”;B 项,“且”的意思分别为“将近”“况且”;C
项,“之”均为代词,“他”;D 项,“许”的意思分别为“赞同”“表示约数,左右”。
2.[解析] B “始”是“才”的意思。
3.[解析] C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甲文,“其妻献疑”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去移山,与愚
公的移山观点不能构成对比。因此,C 项是错误的。
4.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
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同时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第(1)句中要注意
“以”“曾”“如……何”的正确翻译,第(2)句中要注意“取势”“奋”的翻译。
[答案] (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2)杨二故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参考译文]
[乙]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
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上前来,(在
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他)傲慢地对老人说:“老头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
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到了快要死的年纪,如果能够用一死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
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故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
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
出拳头时,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老人把肚子一挺放开
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5.(1)苦于。(2)赞同。
(3)这。(4)以前。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好这类题,首先要能正确翻译句子。“曩者愚公年且
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意思是“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
来岁,哪里老呢”,根据语义单位,划分出三部分:一是年近九十岁的愚公还移山;二是我们现在才六十
岁,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强调“不老”。同时还要注意题干要求“断两处”。
[答案]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7.[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一定要翻译准确。如第(1)句中的“之”翻译成“的”,
“孀妻”翻译成“寡妇”,“始龀”翻译成“刚七八岁”。第(2)句注意三个动词“越”“绝”“至”分别是“越
过”“渡过”“到”的意思,“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答案] (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2)越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的北面。
8.示例: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参考译文]
[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乡里。(人人关系)十分友好。甲翁的妻子、儿女已经离开了,只有
他一个人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远游冀、
雍二州,但没有登过泰山,你想和我一起去吗?”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
够。”乙翁说:“你说得不对!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
呢!”甲翁说:“说得好!”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去(登泰山),越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的北面。
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他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从太阳出来到暮色降
临,(二人)已经登到半山腰了。
课外阅读
1.[解析] C “趋”的意思是“快步走”或“跑”。
2.[解析] A A 项,两个“而”均译为“却”,表转折。B 项,第一个“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
根据”,第二个“以”为连词,可译为“来”。C 项,第一个“于”为介词,译为“在”;第二个“于”为
介词,译为“向”。D 项,第一个“则”译为“已经”;第二个“则”译为“反倒”。
3.(1)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
(2)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4.种树者经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
终禾苗枯萎。作者运用这两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观点。
[参考译文]
勤勉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在于有恒心(坚持不懈)罢了。好马虽然善于奔跑,然而气力疲乏衰竭时,
中途就会止步。劣马不间断地缓慢行走,有时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如果不断地进
取,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利用自己的精力。现在有人有志于学习,一旦发愤,不分白天黑
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理渐渐产生,最终荒废了学业。孔子说:“急于求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
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很快。”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有个种树的人,(他种的)树长得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其他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有人问他种树的方
法,(他)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
按照时令罢了。一般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顺其自然,好像不在意似的。种植果树已
经很长时间,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
有个宋国人担心他的禾苗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起,(他)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
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都已枯死了。
看这两个人,就能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
不会在意一天的长进,自我夸耀功效了。以一百里作为约定,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做事力求达到目的,用功重在有所成效,这是修习学业的人应该记住的。
5.[解析] B A 项,“为”的意思分别为“做”“叫作”;B 项,“志”的意思均为“志向”;C 项,“去”
的意思分别为“距离”“离开”;D 项,“顾”的意思分别为“难道”“回头看”。
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7.(1)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2)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8.示例:做任何事情,有了明确的目标,还需通过主观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为学”也是如此。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学习,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
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
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够去成。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返回,
把(已经去了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惭愧之色。
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但穷和尚到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
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全部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
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完全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局
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8 周亚夫军细柳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
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锐兵刃,彀弓弩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先驱至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子且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无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严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可知,文中还写了“刘礼”“徐厉”两位将军,作者写这两位将军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真研读文本,说说汉文帝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
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乙] 汉高祖论三杰
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
王陵②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
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
给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
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
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____________ (2)天子为动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失天下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汉文帝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
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乙] 岳 飞
毕 沅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
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
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
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
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
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霸上及棘门军__________________ (2)持兵揖曰____________________
(3)饰名姝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立斩以徇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中周亚夫与岳飞有怎样相同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李广小传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
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
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
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
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
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注] ①络:用绳子编的网兜。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十余里,广佯死(假装)
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暂时)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带领)
D.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同“阵”,阵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C.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D.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勇猛机智,被匈奴捉住,也能伺机逃脱。
B.李广爱护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
C.李广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他的子孙和向他学习的人,都赶不上他。
D.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鞭马南驰数十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关 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
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
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
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
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既而辽以问羽______________ (2)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为动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百里奚举于市 D.帝感其诚
8.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
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张开。(2)先行引导的人员。(3)将要。(4)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2.[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按”“徐”“持兵”“揖”等词的翻译。
[答案] (1)于是汉文帝就(让人)控制马缰绳慢行。
(2)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
3.[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真研读文本,找出周亚夫做法与其他两位将军不同的地方
即可。
[答案] ①军队训练有素,士兵穿戴盔甲,兵器锋利,弓箭拉开。②军门管理严格,即使天子也不得长
驱直入,而且在军营中不得驱驰。
4.用以衬托周亚夫治军严格、刚直不阿等优秀品质,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5.[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汉文帝不但不反对周亚夫的做法,还赞誉他是“真将军”。据
此可以概括汉文帝的品质。
[答案] 汉文帝是一位深明大义、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明君。
比较阅读
1.(1)下诏。(2)感动。(3)……的原因。(4)被。
2.[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就是运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将文言语句
的意思表述出来,做到忠实于原句,字字落实,文通字顺。有些关键词一定要译正确。如第(1)句中“闻”,
第(2)句中的“而”“予”。[答案] (1)在军中听从将军的号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书。
(2)(他们)打了胜仗却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却不给别人(将士)好处。
3.[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甲文中,汉文帝对周亚夫十分赞赏,非常重视用人。乙文中,
通过高祖与高起等人的对话,可以看出高祖对“运筹帷幄”的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连百
万之军”的韩信这“三杰”非常器重,并能知人善任。
[答案] 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
[参考译文]
[乙] 高祖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说真实情况。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
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
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共享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他们)打
了胜仗却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却不给别人(将士)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在帷帐之中运筹策划,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
姓,调运军粮,使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作战就一定胜利,进攻就一定攻克,
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有一
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4.(1)军营。(2)拱手行礼。(3)赠送。(4)来,用来。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实词、句式及语气的准确性。
[答案] (1)天子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汉文帝)派人向他致意
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
(2)(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呢!
6.[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品格的分析、概括。从甲文中的“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严明;周亚夫的种种做法是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可见他忠心
报国。从乙文中的“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
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可以看出,岳飞治军严明;从岳飞练习武艺,率兵打仗,可以看出岳飞效忠国家。
[答案] 效忠国家,治军有方。(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 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家中没有侍女小妾。吴玠一向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美
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
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赞叹佩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
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
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
被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
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
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岳
飞)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攻多。凡是有所行动,就全部召集手下军官,商
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
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
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恭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的加
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呢!”
课外阅读
1.[解析] 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B 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
“暂”字应译为“突然”。
2.[解析] 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几句话可译为:看到水,士兵不会喝过水,李广不到水边去(喝
水);士兵不全吃过饭,李广不吃饭。再把这几句话的主语“广”和“士卒”找出来就基本可以断句了。
3.[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再联系上下文
理解就可以了。D 项,选文中对应的语句是“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由此可以
推断选项中“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的说法太过绝对。
4.[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第(1)句是个省略句,首先补出主语“李广”,关键词有:“鞭”,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南”,名词作状语,向南。第(2)句,首先补出主语“李广”,关键词有:
“度”,估计;“发”,发射;“应”,随着。再结合上下文做到“文从句顺”就可以了。
[答案] (1)(李广)用鞭子打马向南飞驰几十里。
(2)(李广)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着弓弦之声倒地。
[参考译文]
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家族世代传习射箭。
过了四年,李广成为将军,出兵雁门攻打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
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生擒一定要把他活着送来。匈奴骑兵抓住了李广,他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
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假装死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
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有鞭子打马向南飞驰几十
里。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断水的地方,看到水,
士兵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喝水);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
他乐于为他出力。李广身材高大,臂膀像猿一样(长),他善于射箭(的本领)也是天赋,即使他的子孙或向他
学习的人,谁也不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事阵地,专门把射箭作为
游戏。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
随着弓弦之声倒地。
5.[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解释。(1)句中“既而”可联系《口技》中“既而儿醒”来理解,
译为“不久”。(2)句“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意思是: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各位将领宴饮。“适”译为“正
好”。
[答案] (1)不久。(2)正好。
6.[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对重要实词的解释,如“禽”“礼”等词,并注
意语句表达要通顺。
[答案] 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他做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7.[解析] B 题干中的语句为被动句。A、C、D 三项均为被动句。而 B 项中的“为”是“是”的意
思,此句为判断句。
8.[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细读选文,从中梳理出关羽的人格魅
力。比如,他对先主刘备的忠、对曹操的知恩图报以及刮骨疗毒时表现出的英勇。
[答案] 示例: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为其“忠”;
不贪荣华,不背旧主,白马解围,知恩图报,见其“义”;力斩颜良,探囊,刮骨疗毒,言笑自若,知其
“勇”。(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关羽)与先主刘备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的场合,
关羽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不躲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他做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袁
绍派遣大将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做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
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
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但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没有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
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
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
话报告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
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毒素,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
了各位将领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