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江河治理和水利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它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都至关重要。历史上,水利问题一直为历代各朝所重视,并把治水和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和安邦措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更是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先后对各大江河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但从宏观及战略上看,我国的水利建设仍显薄弱,主要江河的抗洪能力仍还较低,水旱灾害仍然频繁发生。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江河治理。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人们关注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并且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三峡地区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国土整治开发的重点地区。因此,教学大纲和教材把长江三峡地区的开发及三峡工程建设单列一个课题作专门的介绍,其目的是要阐明在国土整治开发过程中,大型工程建设与区域开发的关系。
本单元教材所讲述的长江三峡地区在地理区域概念上,既不同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综合经济区,也不同于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柴达木盆地等自然地形区,它是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而划定的一个工程涉及的范围和地区。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也主要围绕着三峡工程建设而展开。教材以案例分析为主,对三峡工程建设进行评估分析。第1~3课分别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文在案例分析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表格及具体材料,并采用了大案例套小案例的分析方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试要点:本讲包括第八单元一节
1.了解长江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修建长江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
2.能用相关图表和基础知识分析说明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及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说明三峡工程对航运、发电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8.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距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长江洪水灾害:
成因:
长江洪水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渲泄能力不足所致。
自然因素:流经湿润区、流域广、支流多、洪水均由暴雨形成
泄洪:水土流失、淤塞
调洪:雨带推移、滞洪和蓄洪场所不足
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
过渡砍伐——流失加剧——抬高河床——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形成“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局面
防洪效益:(首要目标)
兴建三峡工程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洪水,三峡水库有效控制长江上游(川江)暴雨形成的洪水;对中下游的工农业交通等经济(对荆江、武汉市、洞庭湖等有利)。
发电:
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电力将主要供华中、华东地区,少部分供给重庆及川东地区;减轻铁路压力;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
航运:
我国东西大动脉
改善川江航运条件,万吨船位到重庆
其他
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3教材分析
8.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本课教材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巨大的综合效益。三峡工程作为当今世界上正在建设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它在防洪、发电、航运。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水产养殖、南水北调、开展旅游。发展库区经济,以及改善中下游地区生存环境、滚动开发长江水能资源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效益。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对此并没有作面面俱到的叙述,而是有选择地着重分析了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效益。
二、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本课教材内容的重点。教材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说明了三峡工程在防洪上的关键性作用。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其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且大多流经我国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尤以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最为严重。教材首先列举了长江流域在20世纪发生的四次特大洪水灾害
(1931年、1935年、1954年和1998年),用具体数据说明了长江洪水的危害及长江防洪面临的严峻形势,反映出治理长江水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接着,教材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造成长江水灾的原因。从自然原因看,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特别是雨期大范围的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爆发,中下游就势必会发生特大洪水。而人为原因,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加剧了洪灾的危害程度。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长江干流至今无控制性水库,并缺乏足够的滞洪、纳洪场所,因而防御洪水仅依靠堤防和分洪措施,许多河段防洪能力明显偏低。教材特别指出了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河段,江堤只能抵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一旦发生江河决堤,损失将难以估量。
三峡水库作为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调控水库,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库容,可以有效地调蓄控制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来量,这对于长江中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此,教材用了许多具体材料和数据来加以说明。最后,教材总结了三峡工程防洪作用在多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三、长江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教材通过一组数字对三峡电站的规模和发电能力作了量化。
关于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教材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效益,即兴建三峡工程对缓解华中、华东及重庆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作为未来全国统一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距各大负荷中心的位置适中,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二是环境效益。教材简要说明了三峡水电站以水电代替火力发电,每年因大量减少煤炭消耗而对环境起到的保护作用。
四、关于三峡工程在航运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指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川江航道的航运条件。教材首先简要说明了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及川江航道对长江航运的限制。长江水系通航里程达7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年运量占内河运量的80%,历来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号称“黄金水道”。但长江航道从宜昌至重庆的660千米川江段,河流落差120多米,多为高山峡谷。急流险滩,通航条件差,使长江航运受到了很大限制。教材用了一幅宜昌一重庆段航道剖面示意图和一组数据,形象而具体地阐明了长江三峡水库对改善川江航运的作用。在这幅图中,比较直观和形象地反映了三峡工程修建前后,川江航道航运条件的不同。
4重点、难点:
重点:防洪、发电、旅游效益以及洪灾的原因
难点:洪灾的原因。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
l.长江三峡地区独特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A.位于西南和华中两大区域,西部和中部两大经济地带结合部的内陆腹心位置
B.处于上游山区与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长江上游全部来水、来沙
C.处在协调我国东部和西部发展的特殊地位
D.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地带,水能极为丰富
E.是联系华北和华东等地的主要通道
2.三峡工程建设的首位目标为防洪,防洪效益的主要表现为
A.处在长江上游出口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可调控长江上游绝大部分的洪水来量
B.长江三峡巨大的库容可调节洪峰,拦蓄洪水
C.避免“悬河”荆江干堤溃决所发生的毁灭性灾害
D.可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
3.关于长江三峡水电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水电站建成后,无论从装机容量来看,还是从多年平均年发电量来看,在一定时期内,都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B.三峡水电站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将减轻环境污染和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C.可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D.三峡水电站经济效益好,是三峡工程还清贷款本息的主要收益来源
4.三峡水电站的位置在
A.重庆的翟塘峡 B.湖北的巫峡 C.四川的巫峡 D.湖北的西陵峡.
5.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在航运上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A.使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B.淹没险滩,使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C.可根本上改变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D.上游能增加运输吨位,降低运输成本,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6.三峡工程的兴建,产生的主要综合效益有:
A.满足长江上游地区城市的供水需求
B.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的灌溉水源
C.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调水提供了条件
D.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
(二)综合题
1.三峡库区山高坡陡,环境承载量十分有限。随着水库蓄水升高,大量耕地将被淹没,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要采取区内安置与自找门路等方式安置好库区移民。一些专家呼吁: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的粮食问题不能一律要求自给自足,国家应帮助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的口粮供应,以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三峡水库安全。
(1)三峡是江水切开———构造形成的,从西向东形成了———、———和西陵峡三段
大峡谷,总称三峡。
(2)三峡库区的人地矛盾主要是指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与———之间的矛盾,产生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当地自然条件中的————造成的。
(3)若一味地强调三峡库区移民粮食自给自足,则会导致———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这一生态问题会对水库的持续利用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你认为当地主要发展什么农业部门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5)三峡工程具有多方面的巨大的综合效益,它可使荆江段防洪能力由过去的10年一遇,提高到———年一遇,可从根本上改善———江段的航运条件.三峡水电工程不仅可以缓解———地区的能源供应状况,而且可减轻因外调煤炭而造成的———的负担,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其———效益也十分显著。
(6)用哲学观点分析三峡工程给当地带来的困难和机遇
2.阅读下列资料,完成:
(1)长江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流经地区降水丰沛。
(2)环境污染以及大气成分组成的变化导致气温上升;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形成大量降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直接原因是与长江上中下游同时降雨有关。
(3)长江上游支流泯江、嘉陵江流域植被普遍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吸纳降雨的能力大大减弱,从而造成地表径流的冲刷能力大增,夹带泥沙直泻江河。
(4)由于泥沙淤积、围湖造田,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缩小或不复存在。长江流域承担蓄洪重任的8大湖泊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初少了33%。
(5)滥伐森林和开垦土地,必然造成水土流失,产生大量泥沙并流入江中,抬高河床,使河流泄洪能力下降,水泛成灾。
(6)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利设施抗灾标准低。长江中下游只能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
(7)某些河段违章采沙。盲目挖沙既破坏了大堤,也改变了河道,后患无穷。
(8)河道人为设障现象严重。一些地区河道建设缺乏管理,或把河道当成垃圾场,或占据河堤建房、建厂,甚至开辟“开发区”,形成人与洪水争地的局面,影响洪水期的河道功能正常发挥。
将形成长江洪水的8种原因按下图所示的方式排列:最重点的原因排列在菱形一览表的顶部,第二重要的两种原因排列在第二层。
A.
B.选择确定这些因素最重要的依据是———————————————— 。
答案
(一)选择题
1. BD 2.ABCD 3.ABD 4.D 5.ABD 6.BCD
(二)综合题
l。(1)背斜 翟塘峡 巫峡
(2)耕地 丘陵山区——环境承载量十分有限
(3)过度农垦 水土流失 泥沙淤积
(4)林果业
(5)100 川 华东 华中 铁路运输 环境
(6)三峡地区处长江流域沿江经济的低谷区段,三峡工程使本区发展面临更多的因难和挑战;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尖锐”的现状,贫困人口多,移民任务重,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但事物具有两重性,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工程建设中大量的物资和设备需求,巨额投资和庞大的施工量。促使三峡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商品、货币和劳务需求市场,带动当地掀起开发建设热潮;库区重建和迁建过程中,大量的开发性移民投入,优惠的移民开发政策及全国的对口支持,为库区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带来极好的契机。
2. A
B首先考虑自然原因
第八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江河治理和水利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它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都至关重要。历史上,水利问题一直为历代各朝所重视,并把治水和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和安邦措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更是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先后对各大江河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但从宏观及战略上看,我国的水利建设仍显薄弱,主要江河的抗洪能力仍还较低,水旱灾害仍然频繁发生。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江河治理。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人们关注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并且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三峡地区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国土整治开发的重点地区。因此,教学大纲和教材把长江三峡地区的开发及三峡工程建设单列一个课题作专门的介绍,其目的是要阐明在国土整治开发过程中,大型工程建设与区域开发的关系。
本单元教材所讲述的长江三峡地区在地理区域概念上,既不同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综合经济区,也不同于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柴达木盆地等自然地形区,它是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而划定的一个工程涉及的范围和地区。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也主要围绕着三峡工程建设而展开。教材以案例分析为主,对三峡工程建设进行评估分析。第1~3课分别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文在案例分析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表格及具体材料,并采用了大案例套小案例的分析方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试要点:本讲包括第八单元二、三节
1.了解长江三峡建设中面临的艰巨任务——移民安置的困难和有利条件,理解开发性移民的含义,分析移民成功的典型实例并推广其经验。
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三峡工程建设的利弊,特别是移民安置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问题。
3.了解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
4.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探寻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的对策。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8.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工程成败关键)
特点:范围广、损失大、人数多
任务艰巨
1.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容量低(最大困难)。
2.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低——乡土观念。
3.以往移民返迁的影响
安置有利条件
1.资源丰富有潜在的环境容量:
(1)从宏观看:三峡工程、移民开发、资源开发带动各种产业,拓展环境容量安置库区移民,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
(2)从移民结构看:非农业人口占多半数,核心是耕地问题。
(3)从土地资源看:改造部分低产坡耕地、适当开垦较好的荒坡地、利用水面——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
2.移民分散——就地后靠、就近安家。
3.工程周期长——从容安置
4.国家支持、全国支援
方针——开发性移民
一次性赔偿
开发资源——拓展环境容量
例如:桐树湾
8.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主要在中下游。
1. 减轻洪水破坏,改善生存环境;
2. 血吸虫病防治;
3.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淤积;
4. 枯水期——增加流量,改善水质;
5. 调节气候;
6.减轻环境污染、酸雨
不利及措施——主要在库区。
淹没耕地、文物古迹——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
加剧水土流失、污染——改造中低产坡耕地,建水平梯田;
诱发地震、滑坡——对工程进行抗御设计;
泥沙淤积加重——“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
影响自然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出现新景观;
影响文物古迹——迁移重建;原地保护;搞好规划、管理开发新景区
影响物种的生存环境——移植、人工繁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蚊虫孽生,影响健康——预防。
名胜古迹影响
景点淹没——保留一些、增加新景点
古迹淹没——迁移、保护
3教材分析
8.2三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一)本单元第3、4课主要阐述三峡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及其对策。关键是权衡利弊,科学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有效控制其负面影响。
(二)本课主要讲述三峡工程移民问题。工程建设移民问题,是一个在地域上带有普遍性的地理问题。修筑水库或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取得人们所期望的水利和水电效益的同时,一般会有相应的淹、占损失和移民搬迁问题。像三峡工程这样举世无双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更是如此,其淹没损失、移民规模、移民安置难度及受公众关注的程度也都是空前的。另外,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移民间题,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这一具有创造性的、并对今后类似移民问题的解决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改革。基于以上考虑,认为像三峡工程移民问题这样一个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地理问题,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
1. 本课教材首先分析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并说明移民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关于三峡移民安置的艰巨性,教材主要阐明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三峡库区受淹特点和移民特点看,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移民人数多、搬迁规模大,这就决定了移民问题解决的难度,同时也成为其广泛受公众关注的主要因素。对此,教材用了一系列的具体材料作了重点分析。
第二,三峡地区不利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造成了三峡移民环境容量不足。特别是人多地少,使得农村移民现有的环境容量明显不足,这是解决移民问题的最大困难。 “环境容量”,是一个合理的和适当的数字,它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而这里所说的库区农村移民环境容量,实际上就是指库区在合理开辟现有土地、以补偿被淹的优质耕地和园地的基础上,估算出来的可能容纳的农村移民数量。这也为后面讲述移民安置出路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三,教材简要说明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和乡土观念,以及以往库区移民后遗症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移民工作的困难。
关于三峡移民安置与三峡工程建设的关系,教材指出了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首先说明一个前提,即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三峡工程建设是否成功,其评判标准也包括三峡移民问题解决的好坏。然后再说明三峡移民人数多、规模大、难度大、关系重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超过了三峡工程技术和工程建设本身。因此,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
第四,关于三峡移民安置条件,教材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了移民安置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特别指出对于农村移民安置的出路,应通过发展大农业来解决耕地的不足,而不应盲目开垦,尽量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三峡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移民安置的所谓有利条件,不如说是为移民安置提供了可能的潜在环境容量更为确切。
在分析了三峡移民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后,教材接着从库区受淹的特点说明三峡移民搬迁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一特色。
关于三峡移民在工期方面的优势和国家政策上的优势,后者的核心是开发性移民政策。
第五,关于开发性移民,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开发性移民这一方针,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首次实施。 “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这一方针明确的阐述:“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移民安置工作,统筹使用移民经费,合理开发资源,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相结合,通过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多方法妥善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近几年库区开发性移民试点的情况表明,开发性移民大大优越于过去传统的一次性赔偿移民,这为今后我国工程建设移民的安置工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因而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导意义。
教材通过对实行开发性移民与传统赔偿性移民的比较、评价,着重阐明了实行开发性移民的好处和优势。然后通过分析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成功案例(桐树湾),了解开发性移民具体做法和具体情况基础上。
8、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的影响,一直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关注,也是三峡工程建设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本课教材专门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主要对策和措施。
二、本课教材首先介绍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即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就生态和环境问题而言,水利工程在本质上就是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工程,三峡工程本质也是一项保护环境的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但是,任何一项大型工程总会对其周围环境及其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三、关于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三峡工程建设对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及其对策,教材对此进行了分类并举例说明。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的一些问题,如中华鲟、白暨豚等珍稀动物的保护,水库诱发地震,以及大坝的安全等,教材用了较大的篇幅以及许多感性材料和具体实例来加以说明。在教学中,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着重说明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只要我们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大多是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其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4重点、难点:
重点:开发性移民的理解和因地制宜的典型案例了解;生态环境效应
难点:开发性移民的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
1.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由于当地
A.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经济落后
B.教育、科技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及风俗习惯及乡土观念的影响
C.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容量低,使移民区环境容量不足
D.以往移民返迁的影响
2.三峡地区较为丰富的资源或潜在的环境容量表现在
A. 库区资源开发和移民开发,会拓展环境容量,逐步提高移民的安置能力
B. 三峡工程兴建所带动的各种产业,可吸纳农村移民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
C. 能充分利用库区大片荒山草坡和可供养殖的水库水面,发展大农业
D. 通过改造部分低产坡耕地,并大量开垦条件较好的荒坡地,建成高产、稳定的水平梯田和经济林园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A.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B.三峡工程建成后,中下游水量减少,利于血吸虫的繁衍生息
C.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D.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E.减少蚊虫的孽生
4.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A.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及部分文物古迹
B.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
C.移民就地后靠及生产活动,肯定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D.一些物种在库区濒临绝迹
5.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最大优势在于:
A.可免去一次性补偿,节省大量开发资金
B.能资助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
C.能实现广辟生产门路,拓展环境容量,更好地安置移民
D.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于移民的长治久安
6.上海把名牌“白猫”洗涤产品转移到万县生产,这对双方的好处是:
A.对发达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使之能更有效地发挥优势
B. 当地引进技术并利用产品声誉、市场,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C.吸纳了移民就业,解决了部分移民安置问题
D.各取所长,互惠合作,实现了全国对库区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援
7. 国家对三峡库区将淹没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已采取的对策有:
A.迁移重建
B.搞好旅游规划和管理
C.对已知尚未开发的文物遗址进行抢救
D.原地保护
8.对于长江溯源产卵的洄游性珍稀水生生物,有效合理的拯救措施是:
A.进行高科技研究,培育出新的适合各种江段繁殖的鱼类
B.采用人工繁殖和投放措施
C.培养驯化,使其逐渐在中下游河段自然繁殖
D.建立珍稀水生生物的自然保护区
(二)综合题
1.三峡移民有哪些主要特点?有人说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对此你有何见解?
2.观察三峡地区“部分县淹没耕地与耕地总数对照图”回答:
(1)据图分析,长江三峡地区各县被水淹没的耕地比例的特点是—————————— 。在这些被淹耕地上产生的移民80多万、这反映出当地人地关系具有什么特点?——————————————————————。
(2)提高未被淹没的耕地效益的措施是———————— 。此外三峡地区具有潜在环境容量的土地资源类型有: 、 ——————————————————————————————。
(3)当某记者采访当地居民,人们向他介绍说:“重庆现在有35万农村移民,7万人从2000年开始就要迁往全国11个省区,25万人就地安置。属于就地安置的,国家给了安置资金,村里人在山上盖起了新房,开辟了新果园,还有大企业要来建工厂。”
从上述谈话中可以看出:
①国家对三峡地区移民的安置,采取的方针及政策有:
————————————、————————————、——————————————。
②就近后靠的移民安置方针有哪些利与弊?
利:————————。
弊:————————。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BC 3.ACD 4. ABCD 5. BCD 6. ABCD 7. ABCD 8. BCD
(二)综合题
1.三峡移民是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工程建设是否成功、评判标准也包括移民问题解决的好坏。三峡移民人数多、规模大、难度大、关系重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超过了工程技术和工程建设本身.因此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
2.(1)小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2)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 ; 荒山草坡、 坡耕地、 水面
(3)①实行开发性移民 ;
为库区移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
把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
②
利:不离开本土,避免移民大量外迁造成的种种困难和后遗症,安定民心
弊:容易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