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荒漠化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单元通过探讨该地区以风沙活动为主的荒漠化的发展、成因、防治与绿洲化过程,对荒漠化的形成、分布与防治技术有所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则在初一和高一所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例)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特征,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来考察荒漠化的形成、分布与防治,进一步认识到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复杂性,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成功的治理经验。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策略和实践的考察,应能够认识到,只要我们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依法治理,采取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一个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一 网上课堂
(一)讲主要内容及考试要点:本讲包括第七单元两节
1.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本区荒漠的分布、发展历史及逐渐恶化的原因。
2.理解荒漠分布及形成的特点,学会分析荒漠发展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3.了解荒漠化的成因、条件,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整治模式、预防、核心及治理措施。
4.通过荒漠化成因分析,初步学会运用综合分析的观点,把握荒漠化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区域特征,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以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为此,本单元教材共安排3课。
第1课讲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这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和自然因素,接着在简单考察荒漠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地作用角度分析了目前西北地区不同程度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情况,这是认识荒漠化防治的必要知识基础。
第2课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与防治策略。教材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在简要说明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因素对荒漠化进程的影响后,教材重点分析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三方面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接下来,教材讲述荒漠化的防治策略,主要介绍了典型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整治模式,以及荒漠化防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以沙波头治沙工程为例,介绍了我国成功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
(二)学习指导
1 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7.1荒漠化的发展与分布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地形:东部和中部是高原,西部山脉,在大山之间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高大山地阻挡,气候异常干旱(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以贺兰山为界,东部半干旱,水分较多,森林草原、草原;西部干旱,水分很少,草原、荒漠草原。
植被(荒漠):以贺兰山为界,东部草原次生沙漠;以西荒漠是原生沙漠,砾质、砂质荒漠。
荒漠化的发展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有疏松的砂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古代:盲目垦荒、破坏固沙植被、水源减少
现代:人口压力,不合理活动,管理失误
(1) 在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2)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3)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过渡樵柴,造成固定沙丘活化。
(4)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水资源利用不当
(5) 在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过程中,破坏植被、污染环境,弃土弃渣等导致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
7.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地貌因素: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气候因素:大风多而且集中,持续干旱则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过度樵采。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
过度放牧。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草原是干旱半干旱水热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荒漠化的防治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核心消除贫困。
治理措施和经验
飞机播种、设置沙障、钻孔深栽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人工补种固沙植物
沙坡头: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 “三北”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3、教材分析
7.1荒漠化的发展与分布
一、本课首先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从整体上来看,本区共性明显,区域特征显著。本区地处内陆,高原面积广大,还有高山环绕的巨大盆地。这种位置和地形使得夏季风难以到达,能够输送到这里的海洋水汽数量很少。因此,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可紧紧抓住水分这一自然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围绕气候、地形、水系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从整体上认识区内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和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本区东西跨度大,愈向西,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愈小,降水愈少,水分条件愈差。这种水分条件的差异,使得本区由东到西,气候由半干旱变为干旱和极端干旱;自然景观由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自然地带的经向分异规律十分明显。关于本区干旱环境的形成,从位置和地形两个方面作分析。在理解本区干旱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应以人地关系为线索,把自然地理、经济和人文地理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抓住区域地理特征和主要地理问题,突出干旱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表现。
二、教材接着简要介绍了本区原生性和次生性两种荒漠类型的特征及其改造利用难易程度。前者分布比较集中,面积广大;后者除少数沙漠外,分布相对比较分散,面积也较小,但却是目前和今后改造利用的重点。
三、关于荒漠化的发展,教材以我国传统的单纯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为例,主要讲述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关于历史时期荒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教材主要基于时间序列来考察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自然条件下,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人为因素的作用,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包括移民屯垦和战争),二是经济活动(包括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无计划地利用水资源)。在西部荒漠地带,在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边缘或沙漠中的一些河流沿岸,由于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土地得到开发并发展成为绿洲。破坏环境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战争(破坏水利设施)、上游大量灌溉用水和滥伐山地水源涵养林(造成水量减少或河流改道,危及依赖河水滋育的绿洲农田或天然植被)。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土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某些地区和阿拉善、河西走廊等地的土地荒漠化情形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东部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展的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农牧业之间的频繁更替和战争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覆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沙质荒漠化土地。
四、活动:参考答案。
1、我荒漠位于北纬35度~50度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上的荒漠带范围(南北纬15度~35度之间)偏北15度~20度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西北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由西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夏季风。广大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夏季风到达那里已成强弩末。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天山、昆仑山、秦岭、吕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的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情况下,形成了世界上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流水作用微弱,风构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表千里的荒漠。
2、西北地区矿产丰富,草场广大,而自然环境恶劣,所以人口稀少,但不能向此迁移,
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容量少。
7.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一、关于本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日益加强,这种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为显著。教材分三个层次说明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第一,什么是荒漠化。教材突出了荒漠化形成中的多因素(包括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特征。了解了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特征,才能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对症下药。
第二,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教材特别强调了气候因素对荒漠化进程的影响,尽管气候因素很难改变,人们还是可以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减少荒漠化的危害。
第三,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教材按作用程度(造成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大小讲述了过度樵柴、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迫于生计,人们无可选择地被迫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形式,拼命开发现有的极少资源。
二、荒漠化的防治部分主要讲述了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对应于荒漠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整治模式(对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和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主要原则(预防重于治理、重视地方参与)这三个方面。荒漠化的防治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实践证明,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结合当地实际,依法治理,措施得当,荒漠化土地是可以治理的。
在荒漠化防治中,一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是因为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损失要大大超过土地利用收益,治理和恢复的投资又远远大干预防的投资;二要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地方社区参与治理和开发,加强地方参与规划和决策的能力建设。
三、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退化展开斗争,有着悠久的开发利用于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发展了很多适用的技术和措施,如修建坎儿井等农田水利工程、毛乌素沙地南部的引水拉沙造田、利用水土和植物资源建设人工草场等。教材以沙坡头治沙和新疆风沙灾害治理为例,介绍了利用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的途径和成功经验。
4、重点、难点:
荒漠化成因、发展、治理;治理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组成说明正确的是
A.新、甘、宁全部 B.新、宁全部 C.内蒙古、宁全部 D.陕、甘全部
2.西北地区气候的特点是
A.受季风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在200毫米以下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特征及产生原因是
A.异常干旱因地处内陆又隔,祟山峻岭 B.大风、地处背风坡
C.沙漠广布,地处副热带高压带 D.风力很大,畜牧业为主
4.相对而言较容易治理的荒漠是
A.原生荒漠 B.土地退化 C.戈壁 D.流沙
5.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应以什么为单元统一规划
A.部门为单元 B.自然村为单元 C.流域为单元 D.自然村为单元
6.西北地区斑点状荒漠圈分布的地区是
A.呼伦贝尔草原 B.锡林郭勒草原
C.河西走廊和古尔班通古持沙漠周围 D.工矿、居民点周围
7.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8.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原因是
A 人口压力大和管理上的失误 B。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
C.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 D。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山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
E.水资源利用不当,河流中上游绿洲超采用水使下游缺水
F.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和弃土弃渣破坏地表植被
9.关于西北地区东部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主 B.多数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宜草类生长
C.草原载畜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D。地表荒漠面积较大
10.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由于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沙漠
11.关于沙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沙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
B.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
C.目前仍有一定生产力,但已开始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
D.贫困是导致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进而使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2.设置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 B.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C.保护流沙对交通干线的破坏 D.减少地表对大气的摩擦力
13.下列属于荒漠植物特征的是
A 有的只有根,而叶已退化 B.叶阔而薄 C.根系很发达 D.茎叶具毛或刺
14.北疆玛纳斯河流域采取的对绿洲可持续发展有利的措施是
A.在沟壑打坝淤地 B.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统、控制盐碱
C.实行“水利先行,排灌结合,林网跟上,草田轮作”
D.保护天然林,营造人工林,固定流沙
15.关于荒漠化及其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导致土地下层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从而出现荒漠化现象
B.历史时期由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稀少,所需耕地不多,所以没有出现荒漠化问题,而今随着人口增多,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C.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D.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西北地区的河谷平原灌溉农田地区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发展基本得到了控制
16.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多见于
A.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B.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C.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D.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17.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是
A.开垦草原,尽可能扩大耕地多种粮食 B.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且适量放牧
C.樵采天然植被,解决燃料不足问题 D.保护天然林木,合理使用内流河上、中游水源
(二)、综合题
1、据某报载:今年3月到4月,受北方高压影响,气旋活动频繁,冷空气不断南下,导致我国连续多次发生大面积的沙尘暴。与往年相比,今年沙尘暴发生时间提前,频次增加,程度加重,影响范围扩大,已经逼到了长江流域,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沙尘暴给受灾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又载:河北省怀来县的“天漠”由方圆上千亩的沙丘组成,此处的沙丘在4月6日的一场大风之后又向前移动了大约1米,前部的黄沙已经爬上了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的军都山的北城,翻过这道山梁,沙丘就进入了北京地界,这里距天安门广场仅70千米!
读上面这段文字,请回答:
(1)请找出文字叙述中错误的地方。
(2)沙尘暴的产生除了自然原因外,有哪些人为原因?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形成河北怀来县“天漠”的沙丘,其构造与风向组合正确的是
2、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普查结果,我国荒漠化(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占领土总面积的17.6%。近20年来,我国荒漠化土地每年平均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已有多项荒漠化防治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要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积达1000万公顷……。
(1).假设这20年间,每年我国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的1%,试求我国20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有多少万平方米?
(2).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其中大规模移民开垦是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侵入西北和东北,_________政府被迫推行“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带来了荒漠化问题就是一例。
A.日伪 B。清 C。民国 D。太平天国
(3).随联合国荒漠化会议召开,我国也开始荒漠化研究和防治工作。1994年,我国政府将荒漠化防治列入:
A.《中国21世纪议程》 B。《环境保护法》
C.《土地管理法》 D。《中国土地退化防治研究》
(4).根系和地下茎发达是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以下植物都有较发达的根系和地下茎,在防治荒漠化中,哪些适宜用来选作防沙治沙植物林?( )
A 沙拐枣 B。柠条 C 梭梭 D。骆驼刺 E 盐节木 F,仙人掌
(5).防治荒漠化是一个科学问题,以下措施中,是防治荒漠化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A.普及防治荒漠化知识 B。募集资金,消除贫困
C.恢复自然植被 D。设置大沙障(坝)固沙
同时,防治荒漠化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个人和社会都可以在防治荒漠化中扮演角色。请将以下建议按作用大小排序,并简要说明理由。
A 参加暑期考察团赴西北地区植树
B。申请参加志愿者行动,开展教育和技术扶贫
C。制作宣传和教育材料,普及防治荒漠化知识
D,为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捐款和募集资金,消除贫困
3.根据我国降水和干湿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1)从干湿状况看,我国西北内陆区属于———气候区,在这种气候区自然景观多为—————和————。其中贺兰山以东多为———景观,贺兰山以西多—————景观。
(2)西北地区降水分布特点是————————————。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
(3)从地质地貌角度来看,西北地区西部的农牧业多分布在——————地区,称为绿洲农牧业。影响绿洲规模大小和稳定程度、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因素是———,近年来,绿洲环境趋于恶化的具体表现有:——————;——————;——————。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荒漠边缘干旱区,降水年际变化为50%一l00%,植被稀少,大量放牧牲畜会出现草地荒漠化现象;在半干旱区,降水年际变化在25%一70%,草原植被,由于过度放牧或开垦,会出现严重荒漠化;半湿润区,降水较多,降水年际变化小于25%,植被为草地和林地,很少出现荒漠化;在湿润区几乎没有荒漠化现象。轻度退化的土地——在一定的人为影响或气候波动(干旱等)状态下,土地生产力丧失25%以下,不影响目前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有自我恢复的可能性;中度退化的土地——在较强的人为影响下,土地生产力下降25%一50%,对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必须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和采取一些措施,可以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严重退化的土地——土地生产力下降50%一75%,严重不适应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必须停止利用,封禁保护,需较长时间才有可能恢复使用能力;极严重退化的土地——土地生产力下降75%以上,几乎没有生产利用价值,恢复其生产力从经济上是不可能的。
(1)从资料可以看出,影响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因素和———因素,其中起
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2)荒漠化产生和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是①————————②——————————
(3)土地荒漠化发展造成的危害是
(4)对于那些荒漠化危险土地的治理,与采取措施恢复那些严重、甚至极严重退化的土地相比,经济上投入更多的是————————————————在荒漠化防治中,需特别注意治理的土地是————————————————
(5)宁夏中卫县沙坡头治理沙漠化的最主要措施是①———;②———。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B 5。C 6.AB 7。D 8 .A 9.BC 10。AB 11.ABD 12.ABC 13.ACD 14.BCD 15.AC 16.B 17。BD
(二)、综合题
1.(1)气旋活动——反气旋活动
(2)破坏植被:过渡垦殖、过渡放牧、过渡樵柴
种树种草、合理放牧、合理垦殖、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3) D
2.【解析】这是一道涉及到地理、数学、历史、政治、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考试题结合多学科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201.1 (数学等比数列)
(2).B (3).A (4).ABCD (5).C 排序为DBCA其中
D 是有效防治荒漠化战略和对策的核心,B是实施防治荒漠化有力保障 C是实施防治荒漠化的前奏 A是参与具体实施,属“添砖加瓦”(说明的理由意思相似即可)
3.(1)干旱、半干旱 草原 荒漠 草原 荒漠
(2)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受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
(3)地势平坦、山前洪积、冲积扇绿和冲积平原水资源 风沙危害加大.沙尘暴连续发生
盐碱地面积有增无减 污染日趋严重
4.(1)自然,人为 人为因素
(2)持续干旱 大风日数多
(3)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中度退化的土地 轻度退化的土地
(5)建带状沙障(草方格沙障) 种固沙植物(生物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