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单元同步测试题全套及答案(上)
刷题课时练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
文化都属于( )
A.原始人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金石并用时期 D.新石器时代
解析:应注意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大约距今 7 000~5 000
年,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故选 D 项。
答案:D
2.判定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彩陶器上的绘画 B.《尚书》中的记载
C.居住区中的房子大小 D.随葬品悬殊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考古发掘的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少,是
当时贫富分化出现的有力证据,故选 D 项。
答案:D
3.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
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②④正确;玉米原产于美洲,①错误;小麦原产于西
亚,③错误。综上所述,排除 A、B、C 三项,D 项正确。
答案:D
4.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
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
代”定义的是( )
A.北京人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黄帝时代
解析: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B、C、D
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
答案:A
5.“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而去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
历史作用在于(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黄帝时代所进行的部落战争频繁而激烈,
尤其是在涿鹿大战中炎黄部落击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
繁衍,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这就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故选 C 项。
答案:C
6.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被称为正义战争,其依据是商汤和周武王( )
A.建立了新的朝代 B.都是有作为的君主
C.讨伐暴政,顺应民心 D.发动了诸侯间争霸战争
解析:正义战争应当顺民心,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之所以顺民心,是因
为讨伐暴政,故选 C 项。
答案:C
7.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
“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
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
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
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
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区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
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左传》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从何时
开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建立了哪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
信息。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和材料二中的“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我们作出某种判断的主要依据。
答案:(1)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上变化是从约
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后开始的。说明我国历史已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2)分封制。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刷题课时练 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
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
C.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解析:春秋时期的楚庄王问鼎事件,表明诸侯已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故选 B 项。
答案:B
2.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B 项正确;A 项主要是骨器和
石器;C、D 两项都晚于 B 项。所以答案选 B。
答案:B
3.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实际上反映了( )
A.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
B.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斗争
C.周王室与诸侯王之间的斗争
D.奴隶和平民与奴隶主的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史实的掌握情况。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是封建制的确立时期,三家、田氏代表的是新兴地主的利益,三家分晋、田
氏代齐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的夺权斗争,故选 A 项。
答案:A
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
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实行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
解析:解题关键是弄清被选项中各种措施的影响。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可
知,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其利益自然受到损害,故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禁止弃农经商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解析:小农经济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兵
源的主要来源。当时的军队士兵必须自备武器甚至鞍马,只有大量自耕农的
存在,兵源才能得到保证,故选 A 项。
答案:A
6.(公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
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
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
表了当时( )
A.没落贵族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新兴地主的利益 D.富裕农民的利益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本题的材料,便知文中的“人”
对商鞅变法持反对态度,那么谁会反对商鞅变法呢?它是变法的受害者,依
据教材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文中的“人”
很可能代表选项 A 没落贵族的利益,选项 B、C、D 都是变法的受益者,不会持反对态度。这样确定正确答案为 A。
答案:A
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
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和运用,在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对等级制度观念要求比较强烈的是儒家学派,故本题选
择 A 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孟子·告子上》
(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
括出其侧重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历史上几位思想家的主张,第(1)问题解的关键在于
结合材料分析观点,要注意和题干中的“和谐社会”相对应,指出各自的侧
重点。第(2)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实现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
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美好追求。
答案:(1)材料一的侧重点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材料二强调人
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材料三主张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
和谐;材料四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或身心和谐。
(2)追求和谐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
美好追求。(其他言之有理的观点亦可)
刷题课时练 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A.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B.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C.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便于政令的
传达和军队的调遣,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B 项正确;A 项不是主要目的;
C、D 两项均是产生的客观效果。
答案:B
2.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
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
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解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目的是加强对六国王子皇孙、富豪的控制,
削弱他们的实力,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 C 项。A 项
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 项表述与材料的意思正好相反,排除。D 项表
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C
3.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
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解析:“公天下”至“家天下”是由原始传说时期向国家的转型,故 A
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专制转型,故 B 项错误;封建转
向帝制,是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型,故 C 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分
封制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以一定才能选拔和考核的官僚政治的转变,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形成了( )
A.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中央松散管理地方的形式
D.中央派出机构管理地方的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的差别,郡县
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 A 项错误;通过郡县
制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地下达,一直到达乡里,故 B 项正确;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故 C 项错误;郡县由皇帝或朝廷任免的
官吏管理地方,并没有派出机构管理地方,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
施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
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有效信息表明,
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巩固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有利于巩固新政权,
故 C 项正确。
答案:C
6.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
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 30 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
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罪名,将 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焚
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解析:从材料中的“为了钳制思想……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
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 30 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可知,“焚
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 项正确。
答案:B
7.“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
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解析:秦朝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和
完善,故选 B 项。A、D 两项并非秦朝的特例,故排除;修筑万里长城是秦暴
政的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的内涵,故排除 C 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
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
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
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材料一,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
有何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影响。
解析:第(1)问,据材料分析作答。第(2)问,注意设问中的限定条件是秦
朝的“地方”管理方式。第(3)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2)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
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从而推动社
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消极: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
激化社会矛盾。②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
的重要原因。
刷题课时练 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汉初统治者“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废分封,设郡县 B.郡国并行
C.平定七国之乱 D.北击匈奴
解析:“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意为借鉴秦朝孤立无援而导致灭亡的教训,
汉初统治者为此大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 项正确;A 项是秦朝的政
治制度,排除;C、D 两项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无关,排除。
答案:B
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
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
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 项正确;A 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
含义,他实际上是削弱王国势力;C 项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
营权收归中央;D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
答案:B
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
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朝实行中外朝( )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 C
项正确;实行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
材料目的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 B 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
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 B.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D.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
解析: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A 项正确;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
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B 项错误;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
是由地方行政长官推举,C 项错误;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
而实现,D 项错误。
答案:A
5.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
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
A.分封制 B.算缗令
C.察举制 D.告缗令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因此而被荐举为
孝廉”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
察举制,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
答案:C
6.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
彻了。……公元前 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开始于( )
A.秦始皇 B.汉景帝C.汉武帝 D.光武帝
解析:“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是指汉武帝
“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故选 C 项。
答案:C
7.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解析: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A 项
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 84 个郡和 18 个诸侯国……皇帝
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
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
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
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
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
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
解析:第(1)问关于制度,根据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 84
个郡和 18 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
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郡县制和皇帝制方面
回答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关于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的新举
措,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设立刺史制度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关于措施,根据
材料二“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和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重用儒生、建立太学、表彰六经等方面回答即可。关于影响,结合所学
知识可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
举措: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刷题课时练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其中自称
汉朝皇族的刘备建立的政权是( )
A.魏 B.蜀汉
C.吴 D.西晋
解析:刘备建立的政权仍沿用汉的称号,史称蜀汉,B 项正确;魏是曹
丕建立的政权,A 项错误;吴是孙权建立的政权,C 项错误;西晋是司马炎所
建,D 项错误。
答案:B
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史称
“五胡内迁”。其中不包括( )
A.匈奴 B.鲜卑
C.羌 D.越族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包括匈奴、羯、氐、羌、鲜卑等,
不包括越族,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3.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
可知( )
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
族政策 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从材料中的“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可知,西晋时
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且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①②
正确,西晋虽然被少数民族所灭,但材料中没有体现,③错误,④不符合史
实,错误。由此可知,A 项正确。
答案:A
4.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
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政权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维护统治,这是门阀政
治发展的体现,A 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导致分裂割据,B 项错误;材料
反映了世家大族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君主专制受到削弱,C 项错误;D 项中的“合理”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A
5.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
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西晋能够从政治上把全国统一起来,必须有经济实力高于南方这
个基础做保障。从当时全国总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重心在北方,故选 A
项;选项 B 表述的历史现象出现在北魏;选项 C 的表述与历史不相符合;选
项 D 也易排除。
答案:A
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
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
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晋武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向汉族学习,其中就有改穿汉服,故选 C项。
答案:C
7.“(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
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
以看出,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推崇,故选 A 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
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
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
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
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
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 1913 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和 1928 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解析:第(1)问应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2)问要注意分析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认为孝文
帝改革“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指出评价的不同。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
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
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
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刷题课时练 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通过秦末、隋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
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帮助农民夺回一些土地
D.使封建王朝名存实亡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分析评价能力。解题时要抓
住“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关键词,故选 B 项。
答案:B
2.“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
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解析:关键信息是“历史有什么用?”,应从以史为镜方面分析思考,C
项正确。
答案:C
3.“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
济发展盛况是在( )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开元初”由此可判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唐玄宗前期,故选 C 项。
答案:C
4.下列人物中,在唐朝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A.颉利可汗 B.怀仁可汗C.松赞干布 D.唐太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
可汗”,故选 D 项。
答案:D
5.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
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 )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大为加快
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
D.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解析:A、B、C 三项皆表述有误,会盟后双方为甥舅关系,是平等友好
的,故选 D 项。
答案:D
6.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导
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解析:应注意分析“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
盛转衰,出现了藩镇割据,故选 A 项。答案:A
7.北宋学者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写道“大盗既灭,而武
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
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对此理解不正确
的是( )
A.材料中的“大盗”指的是“安史之乱”
B.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C.节度使的大量设立削弱了中央集权
D.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削弱了中央集权,A、B、C 三项正确,不合题意;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的直接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
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
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
材料二 上……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
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材料三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
“……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
尔宗族永全也!”
——以上均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主张对东突厥采取什么安置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安置突厥的?
(3)据以上材料,概括唐太宗民族改革的特点。
解析:第(1)问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回答“政策”,再认再现史实说明
温彦博的主张;第(2)问在阅读理解材料二、三的基础上回答;第(3)问在充分
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再现史实,概括回答“特点”。
答案:(1)材料主张就地安置:即不打破原有部落组织,保留原有风俗习
惯。
(2)在东突厥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利、颉利等突厥首领任都督,告诉他们
要守法。
(3)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注重少数民族自身发
展。
刷题课时练 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
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材料中反映
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属于察举制的标准,B 项正确;A 项属于先
秦时期选官制度;C 项属于魏晋时期选官制度;D 项属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答案:B
2.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
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
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
出身选官,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
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 项正确,A、C、D 三项错误。
答案:B
3.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
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
的人”的是 ( )A.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B.汉代时实行的察举制
C.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时实行的科举制
解析: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依据的分别是血缘关系和家世门第的高
低,故这两种制度不可能得到贤明的人;察举制易于形成小集团;隋唐时期
的科举制则以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人
才,D 项正确。
答案:D
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
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A 项排除;察举制是
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 项排除;C 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
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
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
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
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解析: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
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
相权,C 项正确;A 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项不符合“官
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 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排除。
答案:C
6.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 )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
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据材料提到,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②正确;
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故④正确,故 C
项正确。答案:C
7.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
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
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下列对两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简化了税收名目 ②改变了自西周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减
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的背景下实行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唐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唐德宗接受宰相
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④正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
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简化了税收名目,①正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
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正确;两税法改变
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②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C
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
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
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
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
了怎样的改进?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可知,
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和总领百官。第(2)问,由材料“事权分立,往
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可见唐初宰相制
行政效率低下。由材料“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
可见成因是程序繁琐;相互牵制。由“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可以答为:设政事堂或三省长官合署办公。第(3)问,结合所学,随着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
答案:(1)职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或据材料具体展开。
官制:三公九卿制。
(2)弊端:行政效率低下。成因:程序繁琐;相互牵制。
改进:设政事堂或三省长官合署办公。
(3)趋势:相权逐渐削弱。
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刷题课时练 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
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
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
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材料只谈到儒家和道家,未提佛教,所以与“三教合一”无关,A
项错误;葛洪反对张角,强调“忠孝和顺仁信”,这对社会和谐发展是有利的,
B 项正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葛洪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有利于
稳固统治,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B
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
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
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
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 C 项正确。
答案:C
3.如图人物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图像,他的诗折射出现实生活的( )
A.田园风情
B.民族融合
C.政治黑暗
D.战乱频繁
解析: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出的现实生活是田园风情,故选 A 项。
答案:A
4.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
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祖冲之
解析: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
的王羲之擅长行书,且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
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C
5.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
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
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
子的宗教画( )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解析:“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
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体现了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 项正确;对宗教
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未体现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 A 项;材料并未
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吴道子宗教画对
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写实”,排除 C 项。
答案:D6.如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②体现了当时乐舞受到西域风格的影响 ③
体现了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④是顾恺之的代表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北朝时期,顾恺之是东晋的著名画家,与开凿
莫高窟无关,④错误;莫高窟是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
展,①正确;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
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②③正确;故 B
项正确。
答案:B
7.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A.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
B.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C.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D.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解析:祖冲之是南朝时期的数学家,D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隋唐
时期的科技成就,不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
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
诗写的序文手稿,即《兰亭序》。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处于天然,故古今以
为师法。”
材料二 颜真卿所作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他创制的“颜
体”,是丰裕的盛唐气息、忠贞的个人品格以及高超艺术手段的完美统一,成
为后世师法的楷模。
(1)据材料,说一说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2)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颜真卿又渗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在概括书法特点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右军字体,古法
一变。其雄秀之气,处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进行概括。第(2)问在回答
时代气息时,可从唐代的时代特点的角度进行概括,分析原因时,可从唐朝
处于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社会需要法度和规范的角度作答。
答案:(1)王羲之在书法上继承汉代传统的同时,尽显虚悬灵动的时风,
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其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时代气息:讲究法度与规范。原因:封建王朝鼎盛,社会需要法度和
规范。
刷题课时练 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
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三司使管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解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意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
理地方,即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派文臣做知州,A 项正确;B 项是削弱武官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是针对丞相采取的措施,且属于中
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排除;D 项不能反映“选儒臣”的特点,排除。
答案:A
2.北宋中央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枢密使 D.转运使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B 项
正确,A、C 两项错误;转运使是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
地方官职,排除 D 项。
答案:B
3.寇准是北宋名臣,以刚直著称。他担任的下列官职中,行使宰相部分
职权的是( )
A.知县 B.枢密副使
C.知州 D.工部侍郎
解析: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力,宋朝分别设置了参
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枢密使主掌
军权,权同宰相。而枢密副使位次于枢密使,B 项正确;宋朝地方行政机构
设置是路州县,A、C 两项是地方官名,故排除;工部侍郎是六部官名,排除D 项。
答案:B
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
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一是削减地方官
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
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①②③均
符合题意,A 项正确。④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
答案:A
5.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解析:北宋之所以长期与辽、夏并立,是由其“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
的,而“积贫积弱”又与北宋政府奉行“守内虚外”的方针有关。“守内虚
外”的方针,导致国防虚弱,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
故选 A 项。
答案:A6.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
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
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和“岁赐”使北宋勉强获得了
北部边防的安定,但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①②正确,③错误;官僚队伍
的膨胀与“岁币”和“岁赐”无关,④错误,C 项正确。
答案:C
7.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
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涉及范围广领域宽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直接导致北宋衰亡
解析: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
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A 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
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B 项错误;变法的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C 项错误;王安石变法在 1069 年开始,而北宋是在 1127 年被金所灭,D 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
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
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
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
臣通签署实行。
——(元)脱脱等《宋史·官职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辖的。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是为政事堂,
与枢密对掌大政”“三司”等概括宋代分割相权的措施。第(2)问,在回答宋
代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
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等信息组织答案。答案:(1)以增加“宰相”人数的方法削弱相权。
(2)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牵制,重要公文必须
与通判连署才有效;宋代通过分割地方权力而强化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唐
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
刷题课时练 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北京城正式作为王朝都城开始的标志是( )
A.金朝迁都中都 B.元朝定都大都
C.明朝建都北京 D.辽建都上京
解析:金朝迁都中都,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A 项正确;元朝定
都大都和明朝建都北京都要晚于金朝,B、C 两项错误;辽朝的上京在今内蒙
古巴林左旗,D 项错误。
答案:A
2.被百姓誉为“小尧舜”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金世宗 D.元世祖
解析:金世宗统治时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
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C 项正确;其他三人都没有这
一称号,排除。
答案:C3.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
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保证了金灭南宋
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
解析:猛安谋克制度下,凡女真民户,每 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
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A、D 两
项错误,B 项正确;灭掉南宋的是元朝,C 项错误。
答案:B
4.元朝统一后,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这有利于( )
①巩固统一 ②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
③用来运输官府物资 ④负责传递公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
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
负责传递公文,D 项正确。
答案:D5.《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
里数限者矣”。为了有效地管辖这些地区,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中书省
C.实行监察制度 D.实行行省制度
解析: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地统治,元朝开创
行省制度,在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加强了中央
集权。故答案为 D 项。秦朝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 A 项;元朝的中书
省是中央行政机构,排除 B 项;从材料中的“为了有效地管辖这些地区”来
看,应当是地方行政制度,C 项与此不符,排除。
答案:D
6.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
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
A.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解析:元朝时期设立行省管理地方,中书省负责“腹里”管辖,主要包
括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大都附近,故 A 项正确;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
源一带主要是岭北行省管辖,故 B 项错误;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主要是
辽阳行省管辖,故 C 项错误;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主要是江浙行省管辖,故 D 项错误。
答案:A
7.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下列有关元朝时期的民族关
系和民族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
B.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四等人制”
C.色目人指蒙古人、西北和西域各族人
D.元朝后期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融合加快
解析: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C 项错误,符合题意;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A 项正
确,不合题意;元朝将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四
等人制”,B 项正确,不合题意;元朝后期,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
弱,民族融合加快,D 项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世祖时,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
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建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为中书省,……在外者则有
行省,……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为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籍也。 ——
《元史·百官志一》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西北藩王的态度如何?
(2)材料二中的“一代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
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仪文制度,遵用汉法”的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反
映了元世祖采用汉族封建制度,实行行省制度的史实以及西北藩王的反对态
度。由于材料易懂,比较容易回答。解答时应注意语言精练,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实行汉族封建制度。反对遵用汉法。
(2)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作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推动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