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
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
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
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
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
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
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
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
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
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
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
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
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
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
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
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
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
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
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
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
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
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
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
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
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
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
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
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
与“思”谐音。
解析 A 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一个”。B 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 项,
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
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
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
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
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
象内涵。
解析 文章按照柳具有的不同意象类型来论述,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
轨迹也不明显。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
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
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
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
柳先生”不无关系。
解析 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答案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文化产业近年来的表现,可以讲是“冰火两重天”。2014 年,在“反四风”
的形势下,演出市场及舞台演出制作公司 60%倒闭,艺术品、画廊行业持续低迷;
同时由于近年来文化产业同质化、地产化、空壳化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的影视
基地、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主题公园 70%-80%处于大面积的亏损;另一方面,我
国部分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文化产业利用资本市场有了超常的
发展,文化企业在创业板的表现突出,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与此同时,由于创
业板文化类企业上市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上市后有动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寻求
企业外延式的扩张,进行产业整合,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从而改变过去的竞争局
面,截止 2014 年底,市场每 6 天就有一起并购案。同时加上阿里、百度、腾讯等
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参与,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方合力下,文化产业正发生着质
和量的飞跃,即从一味模仿国外,开始转向利用本民族文化向自主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的这些现状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在低水平、企业规模小、缺乏市场
竞争条件下,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要以及在新形势下面临着重大调整的机遇,这
些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也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摘编自于建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材料二
分行业类型来看,2016 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7.6%,占文化及相
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8.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 13.0%,占 9.3%;而
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7.5%,占 52.1%,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
力量。此外,2016 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 800 元,比 2013
年增长 38.7%;属于文化服务业的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 4.7%,高于 2013
年 4.4%的水平,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2016 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构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作为国内首档大型文化创意创投类电视综艺节目,《创意中国》选择的制作
路径——文创、投资、综艺跨界融合,则显现了其对文创产业“痛点”的把握,
即搭建项目、创业者与金融、投资者对接的平台,让文创业者与投资人零距离对
话。
节目依托综艺这一日臻成熟、表现力强的艺术形式,以及电视、网络、移动
端等全媒体的播出架构,形成了更具关注度、话题性、实效性的平台。投资人、
文化名人、创业达人做嘉宾,或给出前瞻规划,或提供理性建议;投资机构代表
和百姓投资人组成“百人天使团”,根据各自投资意愿,选择文创业者与项目。对
参加《创意中国》的文创团队和创业者而言,闯过“猎奇好创意”“创意秀出来”
“资本爱创意”三关后,就可以与投资人零距离对话,就可能遇到投资的“天
使”。从《创意中国》录制开始,短短 3 个月,就有 12 家创业公司与现场的投资
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
(摘自梅松《为文创搭建更多对接资本的平台》)
材料四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有机循环体系。
在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单纯的文化与旅游的集聚已难以立
足。未来,文化旅游的融合度将会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将以有效融合
为核心。在一个开放的文化旅游循环中,文化和旅游是主体,但非唯一的存在,
而是融合了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有机复合体。
文化旅游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遗址等内容。
文化旅游所应传达给人们的美,不只是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也应在人们的日常
生活中找到痕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
得以丰富,文化在旅游的认识中得以传承。文化旅游,因文化而集聚人气,因旅
游而塑造人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创意驱动个性凸显 文化旅游进入 2.0 时代》)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包括一定的政策因素,也包含
其自身问题。
B.2016 年,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并引领着相关两个方
面的发展。
C.《创意中国》的制作路径符合当下文创产业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搭建文创资本
对接的平台。
D.开放的有机循环体系有利于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这也对产业的发展环境提出
了新的要求。
解析 B 项,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化服务产业占整个收入的 52.1%,但材料中
没有信息提示是文化服务产业引领着其他产业在发展。
答案 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呈现出两个极端并存的现象,部分文化企业发展状况
堪忧,而部分文化产业则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B.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种合力的帮助之下,
使文化产业正发生着质和量两个方面的飞跃。
C.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但并不只是包含“文化”和“旅游”这两个
要素,它是一个包含社会诸多要素的有机复合体。
D.文化旅游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
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和旅游相互补充并获得提升。
解析 B 项,结合文本内容“同时加上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参
与,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方合力下,文化产业正发生着质和量的飞跃,即从一
味模仿国外,开始转向利用本民族文化向自主创新发展”分析可知,互联网龙头
企业本身就是三种合力里的“市场”这部分,不能理解成其在三种合力帮助下。
答案 B
6.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请
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 分)
解析 解答这道题首先关注“结合”这个词,意味着首先应该进行文本的概括。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了概括的方向。“建议”应该是在概括原文要点
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材料一中提到的“冰火两重天”现状,决定需要均衡发展。
材料一结尾部分和材料二都提到升级调整,这也是建议的内容。从材料里提到的
投资问题,可以看到融资的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可以围绕着抓住机遇、
搭建平台和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 ①文化企业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单纯的文
化与旅游的集聚已难以立足。②抓住现在的有利调整机遇;为文创搭建更多对接
资本的平台;融合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社会要素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李白:孤独的月光
郭保林
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浪迹江湖,最后魂断异乡,客死
长江下游当涂县。他从上游走来,历经人生苦难坎坷,在长江下游画上生命的句
号。
李白一生有两大嗜好:一是饮酒,一是醉月。酒和月是李白诗中的意象,又
是李白诗的具象。酒和月是李白诗的主旋律,是李白诗之魂。李白是酒中仙,也
是月中仙。李白一生存诗一千首,其中有四百首写到月。李白青年时期借满天霜
月,挥洒青春意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人到中年,书剑飘零,
半生谋官,却仕途蹭蹬,看到官场黑暗,便产生激愤和抗争:“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每至静夜,反思人生,烦恼,忧愁,
满腹怨恚,油然升起,再看那轮孤月,心情更感到孤苦,青年时期的浩气、豪气
都化为一杯苦涩的苍凉。
月光是空的,迷离的,缥缈的,虚无的。越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越能产生浪
漫主义的想象,越能激发诗人“上天览月”的欲望。“酒能使人入梦幻,月能使人
入仙道。”李白在仕途和理想上的沉重悲哀、孤寂和绝望,并未导致精神上的崩溃、
自暴自弃的人格堕落。他背对龌龊的现实,放浪山水,啸傲江湖,皈依道家,寻
仙悟真。“道真倍可娱,清洁有精神。”李白具有管、晏之术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大
志,但又天真浪漫,无廊庙之才;他向往仕途,又蔑视皇权;他有儒家积极入世
的追求,又有浪迹山水、自由放纵的道家风骨,这是李白性格的悲剧。其实唐明
皇并没有看错他,李白只能当诗人,不能胜任高官大吏。政治这玩意他玩不转。
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能施展抱负,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抒写忠心。然
而他卓尔不群、恃才傲物的品格,注定了他在朝廷不会受到重用。“君王虽爱蛾眉
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皇上只封了他翰林,且为供奉翰林。李白哪里受得这等
窝囊气?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何!
当皇上赐金还山,李白仕途之梦破灭了,只好重操旧业,浪迹江湖。这是李
白人生的第一道低谷。尽管他遭到如此的尴尬,却并没有熄灭他“人生得意须尽
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天风海雨般的豪情,绝望的灰烬仍有希冀的火星,苦涩
的心灵荒漠上仍有希望的花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你看他浪
漫主义的诗情依然天真得可爱。“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仍然期望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一展抱负。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已进入人生的暮年。但他极想报效国家,以酬壮志。
他看厌了敬亭山,玩腻了桃花水,他不远千里投奔李璘平叛队伍。谁知,李璘这
忤逆之徒打着平叛的旗号,扩大地盘,妄图分裂国家。唐肃宗戳穿其狼子野心,
兵锋指处,灰飞烟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身陷囹圄。在流放押解途中,又喜获特
赦,真是天降喜讯,天佑英才。
李白又回到皖南,玩他的桃花水,看他的敬亭山,捉他的采石矶的月。
但是时光易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李白老矣,青莲居士老矣,翰林老矣,
西蜀才子、巴山剑客老矣!“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孤独和凄苦折磨着一颗
苍老的诗心。青天中道流孤月,长洲孤月向谁明?
(节选自龙门书局《龙门阅读·品味人物》)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白一生存诗千首,其中就有四百首写到月,月是他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B.李白欲报效国家,却不能够,在心灵深处,他是孤独的。
C.本文是从月光的角度切入,按空间先后顺序,以李白在仕途上的波折为主线来
写的。
D.李白喜获特赦,重回自由,但孤独和凄苦折磨着他那一颗苍老的诗心。
解析 C 项,应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
答案 C
8.有人说李白诗歌表现的思想极其复杂,你对此该怎样理解?(6 分)
答案 李白具有管、晏之术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大志,但又天真浪漫,无廊庙之才;
他向往仕途,又蔑视皇权;他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追求,又有浪迹山水、自由放纵
的道家风骨,这一些自然都会在诗歌中有所表现,从而使其诗歌表现的思想极其
复杂。
9.李白不能施展政治抱负,是好事,还是坏事?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对李白个人来说,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导致精神苦闷,郁郁寡欢,是坏事;
对国家、对历史而言,李白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倒反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诗
人,留下了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好事。(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
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
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
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
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
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
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
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
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
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
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
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
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
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
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
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
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
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
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 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
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牵挛乖隔:牵制隔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B.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C.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D.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解析 “万里”是形容“去我”的距离,“去”意思是“距离”,故二者不能断开,
排除 B、D 两项;“瞥然”意思是“忽然”,此处修饰“尘念”,即“一时间世俗
的思念之情”,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胡越,胡与越,北方称胡,南方称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C.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
职。
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
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解析 “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职”错误。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白居易与元稹虽然身处南北异地,但是彼此牵念,情意深厚,心志相通。而三
年之别,近两年未接书信,让白居易不禁悲叹人生短暂,对命运、未来深感凄楚
无奈。
B.白居易被贬时,元稹用诗叙述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
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
C.白居易家里人丁不少,其俸禄不多,节俭用度,亦能衣食自给。而所居江州环
境宜人、酒食美妙、所住草堂风景秀丽的细致描绘也显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
情怀。
D.白居易在拂晓之际,为元稹回赠诗篇,诗中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
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好友均遭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B 项,“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错误,文
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意思是“这样的诗
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文
中只是说白居易悲伤不已,但并没有说是因“担忧元稹病况”。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
便请以代书。”(5 分)
(2)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
云。(5 分)
答案 (1)病危之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
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
(2)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
适的事来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逐条写在后面吧。
【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
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
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
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
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还说:病
危之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
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
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
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
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
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
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
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
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
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湓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
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
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
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
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
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
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
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
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
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
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来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
逐条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
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
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
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
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
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
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李 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
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
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
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
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解析 B 项,“‘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开篇反衬诗人的豪情逸
致。C 项,“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 项,“以正侧面相结
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为正面描写。
答案 A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乐观、旷达。诗歌三、四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
种富有特征的事物、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
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
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
愁绪。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
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
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答案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庄子好寓言,好大言,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经验主义者,
对庄子的荒诞不经很厌烦。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惠子是一个老实人,他很实
在地以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惠子说:有棵大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长在道路旁,木匠也不
看。你大言炎炎,大而无用,也没有人看你一眼吧。
庄子说:这么大一棵树,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乌有之乡、荒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谁规定了那在荒茫之野上摇曳生姿的树,其生命的意义,就是作栋作梁,作
门作框?即便是为人所用,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庄子言“彷徨
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岂不也是为人所用?只是此等用途,何等“凌空
蹈虚”!人生若只是一味填踏为实,不懂得腾空成虚,不仅自暴自弃,也往往暴
殄天物,荼毒生灵。
庄子不仅懂得“有”之用,还能懂得“无”之用,这样才能全面理解“用”,
否则即便是大智慧者恐怕也会如犀牛望月。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
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 )
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只知实用,不知虚用,
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人之蒙昧,莫过于此。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大言无用的结论。
B.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作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C.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D.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解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以……为……”和“把……作
为……”杂糅,可保留其一;二是“得出”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将“得出庄子
的大言无用”改为“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或“得出庄子大言无用的结论”。综合
分析,D 项修改最恰当。
答案 D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中“实用”
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这一下就令人想起李白的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云是天上的“招牌”,人们通过云的形状和变化可以判断天气的阴晴变化。
C.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景色雄奇壮
美。
D.有些人只顾自己,该做的不做,该管的不管,如此作为,也算“无为而治”了。
解析 引号的常见作用: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如否定
和讽刺等)。④表示突出强调。题干中“实用”的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A 项,引
号表示引用。B 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C 项,引号表
示特定称谓。D 项,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由此可知,应选 D 项。
答案 D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因而,倘若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
你还能款款而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B.然而,即使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
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款款而行吗?
C.而且,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
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款款而行吗?
D.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
你还能款款而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解析 联系上文“天地广大……那一小块罢了”与下文“脚踩着的地方……为‘虚
用’”,可知括号里讲的是与“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相关的内容,而根据“只
知实用,不知虚用……莫过于此”,可知不能只留下“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
故括号里的内容应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根据下文“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
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先说“你”再说“大地”与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分
析,D 项补写最恰当,故选 D 项。
答案 D
20.下面的语段是围绕唐诗的成就而展开的,但两段话在语气上不连贯,请你在横
线上写出必要的句子,使两段话连贯起来。(6 分)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唐诗的数量浩如烟海。在唐代,古体诗大
放异彩,近体诗异军突起;诗人辈出,流派纷呈,杰作层出不穷。唐诗的艺术水
平确乎达到了后难为继的高度,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________。盛唐时期,唐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的半
个世纪中,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诗人把唐
诗的天空装点得光辉灿烂,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双峰并峙,将中国诗歌发展推向顶峰。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来看,横线上的内容处于语段的中间,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
作用。由语段内容可知,上文讲的是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后文却讲盛唐
的诗歌的艺术成就。据此可以选择一个转折句或其他句子进行自然过渡即可。注
意语句的通顺、合理。
答案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那么盛唐诗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21.为空白处的文字排序,只填序号即可。(5 分)
辛弃疾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________。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
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
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①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 ②也不像白居易
那样长期在任 ③便再不染政 ④亦政亦文 ⑤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
答案 ⑤③②④①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怀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
意满,而应不断进取。
【佳作赏读】
开拓进取 走向成功
人的一生犹如登一座山,只有不断地向上向前,你才有可能是第一个看到日
出,或是第一个成为比山峰还高的人。
古人有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告诉后人不要停歇一直前进,你的航船才
不会被水流冲走,人生亦如此。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地开拓你的领域,你的人生
才会闪耀辉煌。
当方仲永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便能指物吟诗作赋。可叹,为了一时虚名,
丧失进取之心,最终失去天赋,“泯然众人矣”。可见一个人拥有开拓进取的意识
是多么重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圣人,凭借对《诗》《书》《礼》《易》等的精通,完全可以
以此而足食一生。然而,他却把自己的人生早已规划好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在这逝者如斯夫的时间长河中,唯独他的思想学派在历史的
千淘万漉中始终不泯,在中华文化中绽放光彩。
提到日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日军的侵华战争,但他们民族中的一种精
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大和民族一直没有停歇地开拓进取,才使他们的民族拥有了
生生不息的力量。在经历战火后,不到半世纪就成为经济大国,我们更应该学习
他们这种奋斗不息、前进不息的精神。
试看我们飞天梦想的成功,隐形飞机的首飞大捷,如果没有背后那艰辛的尝
试与不断的求索,我们怎能见证那值得骄傲的一刻。
罗兰说过,人不可以一直沉浸在对过去的留恋中,否则就会对现实失去进取
心。但现代的富裕生活已经充斥了我们狭隘的脑际,每天所谓的享乐、金钱围着
我们转圈。于是,我们就逐渐被这些过眼云烟淹没,不思进取,沉浸在花花世界
里。人生的旅程,如果缺少了进取心,即便拥有亿万财富,但生活放纵、醉生梦
死也是空。人生,没有了进取,就如行尸走肉,渐渐会被奢华吞噬;人生,没有
了进取,就如没有了灵魂的躯壳,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人生,没有了进取,就
如停滞不前的时钟,永远也不能找到正确的钟点。我们若只留恋过去的美景,或
只陶醉于现实的风光,就永远不可以到达彼岸的天堂。假如我们一直停留在山脚
下而不肯攀爬,那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荡豪情从何而来?
然而当今时代,创新意识逐渐被淡忘,各类专家学者的抄袭现象屡见不鲜。
现实极需要重新找回我们民族中的那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开拓进取的创
新精神,这样才能净化我们社会中一些不正之风。一千多年前,持着这种精神我
们领先世界一步;一百多年前,由于丧失这种精神,我们一度落后,世界民族史
上险些少了我们的身影。
今天,我们要抛开名利的杂念,寻找那些已经淡化的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和
创新意识,让国人更加坚定自信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展现国人的风采,让历
史再次回到千年前的腾飞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