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
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
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
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
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牛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
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
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
刺杀。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
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
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
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
“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
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
能客观地保存下来。
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
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抬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
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
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
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
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
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
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
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些东
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
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
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
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
(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
B.士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
C.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入人心,久传不变。
D.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
解析 A 项,“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错,原文“很像‘行为艺术’”。C 项,“久
传不变”有错,原文信息为“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
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D 项,强加因果。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
化的独特的认识。
B.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
为不能客观保存。
C.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言《红高粱》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习
俗都是艺术化的。
D.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
证并深化了观点。
解析 “都是”的说法太绝对,由“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可知。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了。
B.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不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
功。
C.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的。
D.中国人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的。
解析 无中生有。第一段中提及孔子的周游列国,作者只是谈了自己的感受,并
非涉及孔子本人的想法。
答案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10 月 1 日—3 日,2018 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
本庶佑。
10 月 8 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
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以建构出能解
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
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
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
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
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
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摘编自 2018 年 10 月 8 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 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 TOP200 2018 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选自 2018 年 10 月 9 日《新浪看点》,有删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
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
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
果、存在、时空等哲学领域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
范畴。但 2008 年金融危机及此后的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
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如核聚
变、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
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2018 年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
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
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
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
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
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
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
造福人类。
(摘编自 2018 年 10 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
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
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
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本庶佑现年 76 岁,他在 37 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
很早就获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我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多年坚持专项科研的
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
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政策、运作举措。
早在 2001 年日本就提出“50 年内拿 30 个诺贝尔奖”的口号,21 世纪以来,
日本人在 18 年里就拿了 18 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拿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
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 2006 年调查,大
学教授年收入 71.4 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 年,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已达
到 90 万人民币。其次,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
研究,2007 年科研经费占 GDP 的 3.67%,是全世界科研经费投入占比最高的国
家,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们搞科研:日本企业专门
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
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
果。科学家赤崎勇 50 岁时还没有取得大的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
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
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
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摘编自 2018 年 10 月《中国青年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概括了 2018 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
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
尖院校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2018 年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
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
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解析 “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
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说法绝对。
答案 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
与发明成果。2018 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
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 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
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 76 岁,赤崎勇在 50 岁时还没有取得大的成就,可见,
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
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解析 “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逻辑混乱,“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
全球规模”是前提条件,“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是结果。
答案 D
6.随着 2018 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
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6 分)
答案 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
②提升青年学历层次,使之努力进入世界顶尖大学接受教育。
③重视理论研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实践。
④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⑤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⑥提高科研学者的待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⑦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兴办研究型学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40 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
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
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
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②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
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
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了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
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③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
大?可能是一回事。
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
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
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
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
教。
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
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
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
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
或改作他用。
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
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
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
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
的影子。
⑦18 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
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
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
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
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
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
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
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⑨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
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
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
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
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第⑦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主要
表明作者身残之后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人生的无常和偶然。
C.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表
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
D.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
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解析 D 项,第一段与下文构成的是并列关系。
答案 D
8.请分析“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
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6 分)
答案 (1)含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认识的胡同多了,视野开阔了;同时,胡同
在我眼中不断蔓延扩展,也证明着我在胡同中慢慢长大。所以也可以说“可能是
一回事”。
(2)作用:承上启下,将作者回忆的几个生活场景连缀成一个整体,以突出胡同在
我成长中的作用。
9.阅读第⑨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如罗网
的胡同”有什么关系。(6 分)
答案 (1)作者的人生故事都以“胡同”为背景,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生活经历,见
证了作者的成长和成熟。
(2)胡同引发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胡同“延伸、连接、枝枝杈杈,曲曲弯弯”,
意味着命运的坎坷不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方恪敏公家传
姚 鼐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
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
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
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
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
将军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
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
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
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
尉中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①岁有临幸,
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②,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
不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
其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
及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严责
者数,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
仕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
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
有书数十笈。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
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 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解析 首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恪敏公更加穷困,但在这期间他更
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他勤奋学习,全面了解了社会的利弊、人情风俗,
于是逐渐成为一个才能突出的人。再根据断句的特点,“困”和“厉志气”是转
折关系,那么“然”表达的意思就是“但是”,与后文联系紧密,所以在“然”的
前面断开,排除 A、D 两项。“天下利病”和“人情风俗”是对偶句,是“知”
的宾语,中间要断开,排除 B 项。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主事:官名,属于封建品级制度中较小的底层办事官吏。
B.菽水: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后常以“菽水”指长辈对晚
辈的抚养。
C.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
关。
D.直隶,中国旧省名,特指今河北省。所谓“直隶”地区,在封建时代往往特指
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
解析 B 项,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
要往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
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
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
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解析 B 项,该项中“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第 1 段
末“暂署陕甘总督”,句子中的“署”是“代理”的意思。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5 分)
(2)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5 分)
答案 (1)皇帝每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
情时都储存准备得精细周密。
(2)恪敏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作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这个案件,才知道恪
敏公(对罪犯)所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
【参考译文】
方恪敏公,名观承,字嘉谷,是桐城人,但住在江宁。桐城的方氏家族,从
明朝以来就凭借文章学问闻名于世,已有数代,但也遭受文章学问的牵累。他的
祖父工部都水司主事方登峰、父亲中书舍人方式济,都因文字的牵累而被贬谪到
黑龙江。恪敏公当时年少,和他的兄长每年往来于长城内外,以尽孝道,奔走于
南北,有时需步行几百里。几年后,祖父和父亲都亡故了。恪敏公更加穷困,但
在这期间他更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他勤奋学习,全面了解了社会的利弊、
人情风俗,于是逐渐成为一个才能突出的人。平郡王福彭曾经了解他,雍正十年,
平郡王担任定边大将军远征准噶尔,就上奏让他担任书记,皇上下诏书赐给他中
书一职前往。在军营中他出谋划策,回来补赏为中书舍人。乾隆初年进入军机处
任职,多次升官直至吏部郎中,后来外任直隶总督。从此担任直隶总督二十年,
其间只有西疆用兵之时,暂时代理陕甘总督,筹集了军饷半年就回去了。
恪敏公在用人方面能够明察,一见面和人交谈,就能知道这个人所能够担任
的职务,给某人某事,随事情的难易缓急,托付给他的事情一定妥当处理。等到
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
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直隶是天下的中心,人事复杂,混乱不易治理。皇帝每
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情时都储存准备
得精细周密。始终没有出现物资匮乏的情况,而且对于百姓也没有侵扰。
恪敏公从做清河道台到做直隶总督,都负责治水工作。直隶的永定河,本来
就没有固定的河道,河道的改变没有常规,不能够用一种方法治理,不能够凭借
过去的情形来推断。恪敏公查看了地形,看准时机果断行事,或采用新方法,或
沿袭老方法,或疏导或阻断,他在整治河务时前后上奏几十次,听从他的意见就
会得到益处。皇帝常常赞叹他治理永定河的做法好,不是其他那些拘泥成法的人
所能比得上的。
磁州有人作乱,恪敏公捉拿了他们并治罪,被判决绞刑的有十个人,其余的
人被释放。皇上怀疑恪敏公宽容放纵罪犯,多次下诏书严厉斥责,恪敏公坚持自
己的意见不作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这个案件,才知道恪敏公(对罪犯)所
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
恪敏公平素勤于学习,擅长写诗和书法。乾隆初年曾经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
科的考试,因为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他做官几十年,公事之余,
就拿书来读。曾经和秦文恭公合著了《五礼通考》,著作有《直隶河渠书》一百零
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他的直隶杂记又有几十卷。等到去世之后,家无余财,却
只有几十箱书。他的后人在桐城和江宁都修建了祠堂,购置了田地来供养同族中
贫穷的人。恪敏公在世时已经加封太子太保,他在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去世,享年
七十一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郭 纶①
苏 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 ①这是苏轼 23 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
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
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长矛作对比,以此衬托出他往
日之英勇和今日之落魄,形象生动。
C.颈联中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
同时又说一旦有了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
D.尾联中“看君飞矢集蛮毡”一句是虚写,其中的“蛮毡”,借指来犯的贼寇;作
者期待看到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阵地。
解析 C 项,“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无中生有。
答案 C
1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对英雄的仰慕。(钦佩赞叹)郭纶本领高强,屡建战功,又勇于担当,有
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②对英雄失路的怜惜。本领高强的英雄无人赏识,只能日
暮在渡口闲看渡船。③对英雄再次建功立业的期待。作者对郭纶再次征战贼寇拭
目以待。④对自己的勉励。自己也想成为像郭纶那样的英雄,哪怕历经坎坷,也
照样勇往直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怡然自得心情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杜 甫 《 望 岳 》 中 表 现 泰 山 高 耸 挺 拔 , 赞 叹 自 然 神 奇 秀 丽 的 两 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
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3)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追求更舒适理想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随着城镇
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绿地面积被挤压、生态环境遭破坏、城市面貌
________等问题。而步入沪杭宁蓉等城市,会发现另一番图景。规划合理、特色
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履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延伸到市民生活
的各个角落,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预留出了田园牧歌的可能。当城市与自然相辅
相成,生活的便利与环境的优美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才是老百姓所向往
的美好生活。
当前许多城市正在火热推进的绿道建设,正与这种理念相________——城市
的各个部分被当作一个整体来________,公园、绿地、江河、社区被绿道依次串
联在一起,行云流水般地绘就了一幅当代《富春山居图》。( )有了绿道,
城市居民真正与这座城市________、相依相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更加
深入人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千篇一律 适应 管理 休戚与共
B.千人一面 适应 经营 同舟共济
C.千人一面 契合 管理 同舟共济
D.千篇一律 契合 经营 休戚与共
解析 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千人一面:
一千个人的面孔都一个样子。比喻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是一个样子。
语境指的是城市面貌毫无变化的问题,用“千篇一律”更合适。契合:①符合。②
合得来;意气相投。适应: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从与“理念”的搭配看,用“契
合”更合适。管理: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②保管和料理。③照管并约束(人
或动物)。经营:①筹划、组织并管理。②指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
方面的服务。“经营”和“管理”相比,“经营”侧重指动态性谋划发展的内涵,
而“管理”侧重指使其正常合理地运转。从语境看,用“经营”更合适。休戚与
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根据
语境,用“休戚与共”更合适。
答案 D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B.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
角落,履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C.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
角落,执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D.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
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履行”与“理念”搭配不当,可将“履行”改
为“践行”;二是语序不当,“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应在前。据此分析,
D 项修改最恰当。
答案 D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此间竟“可居、可游”,把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
B.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C.诗境、画境与城景水乳交融,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D.此间竟“可居、可游”,让诗境、画境与城景水乳交融。
解析 根据文意,前文“当代《富春山居图》”代指的就是被绿道串联起来的公
园、绿地、江河、社区所组成的集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的美景,而选项中
的“此间”指的正是类似于《富春山居图》这种“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
的美景,所以应该先说这种美景,再用“此间”代指,据此排除 A、D 两项。比
较 B、C 两项,用“融于一卷”与前文“公园、绿地……一幅当代《富春山居
图》”语意衔接更紧密,故选 B。
答案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对于文化自信而言,其根本力量就在于
__①__。当然,文化一经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就会在社会实践中迸发出巨大的力
量,人民群众就会更加坚定对文化的自信;__②__,势必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无异,对文化的自信就无从谈起。文化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就必须与人民群
众息息相关。我们倡导的文化,如果能植根于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__③__。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抓住文段的中心内容,二要注意联系前后语句。文段的中
心句是第一句,关键词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①处,根据①前面“人
民群众是……决定性力量”和“对于文化自信而言”的内容,可推知①处应补写“人
民群众对文化的认同”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②前面“文化一经为人民群众
所认同……”和后面“势必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的内容,可推知②处应
补写“文化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文阐述的文化
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内容和“如果能……”,可推知③处应补写“文化就会得到人
民群众的认同”之类的内容。另外,注意题干中的字数限制。
答案 ①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高度认同 ②而文化一旦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③
自然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
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 1978
年的 97.2 亿元增至 2017 年的 6 万亿元左右,增长约 600 倍;2017 年利润总额为
1.71 万亿元,是 1978 年 69.2 亿元的 247.1 倍。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
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
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24.5%,上升至目前的 70%。机械标准数量从 1978 年的 3 400 项发展到当
前的 1.72 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序达 80%以上。机械产品自给率超
过 85%,基本改变了 20 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关键信息,并将其按照
要求概括出来。如文段指出时间为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其内容则围绕我国机械工
业的发展展开,可筛选概括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技术
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改变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作答时要注意字数
限制,语言表达要简洁流畅。
答案 关键信息:①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②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③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④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⑤基本改变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
口的被动局面。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遭到正在旁边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
大妈的辱骂,她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身体。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也没还嘴,
还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面的最后一点树叶扫起来。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大妈,她夺
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的手上和脚上敲去。陈阿姨见
状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 110 称“农民工打人”,彻底看不
下去的市民直接把她团团围住,等待给警方作证。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
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 3 000 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
社会的关注,有人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
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本题
的核心事件是: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被一旁锻炼身体的大妈打骂,并
报警诬告农民工打人,目击市民勇于作证,最后大妈承认错误。由“对于以上三
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一句可知,试题中的任务型指令非常具体明确,可以
首先选定一个方面。参考立意:①为陈阿姨点赞:可以从她的尽心尽力、工作认
真、能够忍辱负重等角度来立意。②为目击市民点赞:可以从他们维护正义、勇
于与社会不好的方面作斗争、体现社会正能量等角度来立意。③为大妈点赞:可
以从她最终能够知错就改等角度来立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
说即可。
【佳作赏读】
维护正义,让社会充满正气
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感,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正气的社会中。在环卫工
人陈阿姨遭晨练大妈辱骂、追打的事件中,相较于陈阿姨的隐忍、大妈的知错能
改,我们更应为目击市民的正义之举点赞。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不可否认,陈阿姨的隐忍是对他人的包容,
是对自己的善待;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为人的智慧。晨练大妈的辱骂与追打,
缺乏的便是这种隐忍的精神,还显得蛮不讲理,折射出国人对待事情少一分从容
与淡静的心态,充满的往往是浮躁之气;然而在他人的劝说与教育下,她能承认
错误并给予赔偿,体现了知错能改的精神,也值得大家肯定。但陈阿姨与大妈身
上体现的闪光点,在围观市民的义举面前,似乎又显得黯淡了些。他们积极的劝
阻和主动“等待给警方作证”,既让无辜的陈阿姨脱离尴尬,不受冤枉,又彰显了
社会正气,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因此,我认为热心市民的正义之举更应赢得大家
的盛赞。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这样的事每每见诸报道:看到老人摔倒了,很多人过来凑热闹,可就
是没人去把老人扶起来;看到地上有个皮包,很多人也只是想把它占为己有,没
人去追问是谁的包;看到以强欺弱的事情,也没人敢去制止。这些现象,也是正
义缺失的缩影。而目击市民的行为,犹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温暖,给人
以希望,让社会充满正义之气,让人性之光熠熠生辉。
培根说:“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经济日益繁荣的社会,需要正义;
建立和谐人文的社会,更需要正义。方舟子不畏强势,弘扬正气,勇于学术打假,
使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学术腐败现象有所收敛;柴静,始终怀有一
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她个人出资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正是想从公众健
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样彰显了正义之气,值得敬佩。目击市民的正
义之举正是他们精神的体现,践行着对他人的关爱,维护着社会正气,努力使我
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成为一片“圣地”。
生活中存在着是是非非,我们要像热心市民那样认清是非,按正确的认识去
行动。在面对是非时,保持清醒和独立;在面对“权势”时,能不委曲求全;在
面对利益冲突时,勇于主持公道。正义就是要尊重人权,当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
我们身上时,我们能够奋起抗争;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时,我们能
够声援、救助。
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根植正义,坚持正义,维护正义,让社会充满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