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ID:404441

大小:2.45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解析 史料按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 料,也是研究古人类最主要的方法。 答案 D 2.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 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 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只有选项 C 符合题意。 答案 C 3.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 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解析 自然环境不同,使得各地域文化风采各异,这是根本原因。 答案 A 4.右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它最能反映中华文明的早期特征之一是(  ) A.南稻北粟    B.养蚕缫丝 C.农耕聚落    D.等级分化 解析 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 栽培作物。 答案 C5.2019 年 4 月 5 日,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台湾中视、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举行中华 大祭祖现场直播,这是祭拜(  ) A.蚩尤 B.炎帝 C.黄帝 D.大禹 解析 根据“中华大祭祖”可知,这位人物是黄帝。故选 C。 答案 C 6.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解析 一万年前后,虽有农耕生产,但是先人的食物主要还是来自于采集狩猎,故 A 项错误;农耕聚落时 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平均分配,B 项错误;炎黄传说尚待证实,C 项错误;史前墓葬品的差别,反映 了社会等级的存在,D 项正确。 答案 D 7.《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 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出现阶级分化,进而形成“天下为家”的局面。 答案 B 8.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仙人洞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答案 C 9.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观察下图,可知当时实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内外服制 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当时的都城是镐京。结合所学可知,镐京是周武王建立的西周的都城。为巩固统治, 西周实行分封制。故 B 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0.2011 年 3 月 28 日,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右图)的重新解读,新开 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 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解析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 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所以鼎更名的原因为 C 项。A、D 材料无法体现;B 明显不适合,从青铜器的纹饰 与功能判断不出来。 答案 C 『能力提升』 11.“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 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 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解析 题干的“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会种植作物,故 A 符合题意。 答案 A12.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 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半坡聚落的遗址 C.后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解析 元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早于炎黄二帝的传说时期,后母戊青铜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 的古代最大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因此,A、B、C 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史记》记叙 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000 年的主要史事,因此,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司 马迁的《史记》。故答案为 D。 答案 D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殷 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掘来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 文献要想成为信史,必须和考古相结合。 答案 D 14.“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 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夏朝的秩宗,商朝的卜、巫、史,西周的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既是神权 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神权与政权的结合。故选 C。 答案 C 15.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 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解析 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故 A 项正确;传 说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考古发掘来佐证,故 B 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 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 C 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 真实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6.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 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 的史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 (2)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3)分封制。(4)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 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解析 结合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 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据此可知题中图片属于战国时期。 答案 C 2.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欲夺取天下。楚国是周天子 分封的诸侯国,而楚庄王作为诸侯王想要夺取周朝的天下,这反映了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 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质上说明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故选 C。 答案 C3.《三字经》中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 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 秦朝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解析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所以“战国七雄”中最后 胜出的诸侯国是秦国,故选 C。 答案 C 4.“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 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郑国渠 B.长城 C.都江堰 D.黄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 知饥馑”,被称为“天府之国”。故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 工程是都江堰,故选 C。 答案 C 5.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该遗 址位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楚国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 国强大起来。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答案 C 6.《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 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触及到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激 起他们的反对,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 C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 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 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反映了这 一内容。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故本题答案为 A。 答案 A 8.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 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仁”和“礼” B.“无为” C.“兼爱”和“非攻” D.“法治” 解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友爱,反对暴政。作 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他又渴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提倡“礼”。答案 为 A。 答案 A 9.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 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矛盾”和“无为”。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 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故选 D。 答案 D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解析 “无为而治”由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兼爱”“非攻”由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提出;“以德治国”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以法治国”由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提出。故 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答案 D 『能力提升』 1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 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解析 这些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争霸的反映。 答案 D 12.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所以选 A;④错,法令规定“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排除;②错,法令中并没有涉及奖励经商 的人,且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故排除;B、C、D 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 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义、信”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涵。墨家思想的核 心是“兼爱、非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故选 A。 答案 A 14.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解析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 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 D。 答案 D 15.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 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看出,此阶段是春秋战国时代,其阶段特征为社会大变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掀 起了变法运动,同时,在思想领域,面对动荡变革的时代,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形成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 答案 A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 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 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二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 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 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三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 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执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答案 (1)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 (2)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3)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 (4)意义: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 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第 3 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李白在《古风》中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肯定了秦始皇功 绩是(  ) A.统一全国 B.统一文字 C.实行分封 D.建立郡县 解析 结合材料“扫六合”看出,秦始皇的功绩是统一六国。 答案 A 2.“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 人物是(  ) A.夏启 B.秦始皇 C.大禹 D.秦二世 解析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答案 B 3.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面“疆域四至”示意图所属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解析 秦统一全国,建立起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的辽阔疆域。 答案 A 4.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其主要目的是(  ) A.沿袭历史传统 B.开创一代帝号 C.加强思想控制 D.宣扬个人功业 解析 为显示功绩,嬴政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因此,答案选 D。 答案 D 5.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右图所示中,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答案 B 6.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诸侯国,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 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皇帝制度 解析 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 史上影响深远。因此,答案为 C。 答案 C 7.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 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解析 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保证 政令畅通和促进各地区文化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因此,我国形成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得益于秦朝统一文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答案 C 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 朝修筑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解析 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 里长城,长城是秦朝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因此,答案为 D。 答案 D 9.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高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他巩固统 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解析 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思想上”,符合条件的只有 C 项。 答案 C 1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吴广 B.尧、舜 C.刘邦、项羽 D.大禹 解析 陈胜、吴广领导了古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 答案 A 『能力提升』 11.公元前 217 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 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解析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因而蚁鼻钱已经不 能在中原流通,故选 C 项。 答案 C 12.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 D 1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 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解析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 不利于中央集权,A 项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C 错;秦朝 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 D 项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 族政治;中央集权制由皇帝任免官吏,打破了血缘关系,属于官僚政治;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 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解析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军事上,修筑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因此,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 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本题答案为 D。 答案 D 15.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解析 D 项指的是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体现了秦的暴政,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出土 3.6 万枚秦简的湘西里耶古城“中华一号井”。秦简多为当时的官署档案,内容广泛涉及当时 社会的各个方面。大部分简牍属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的秦朝时期,其纪年由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到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记事详细到月、日。 图二 游客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城参观“秦简文化墙”时, 面对两千多年前的世界上最早的“九九乘法表”,一边拍照,一边赞叹。 (1)这批秦简记载了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有关中央官制的记载可能包含哪些内容? (2)有人据地理位置判断,秦朝时的里耶古城应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在制度创新方面,你认为秦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这一制度创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 影响? 答案 (1)中央官制的设置,包括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诸卿等;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诸卿分 掌具体事务。 (2)不同意。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3)贡献: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的国家制度。影响: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至为深远。 第 4 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解析 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公元前 206—前 202 年爆发了刘邦与项羽之间为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最 终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因此,本题空白处政权为西汉,建立者是刘邦。 故本题答案为 A。 答案 A 2.“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 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 A.郡国并行 B.师法黄老 C.设置刺史 D.颁推恩令 解析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速亡是因为废除了分封制,所以,汉初刘邦实行了“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 答案 A 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 A.推行郡国并行 B.实施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推恩令 解析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材料的信息体现了这一点,故选 C 项。 答案 C 4.《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解析 材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反映了“推恩令”的实施。 答案 B 5.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汉武帝{政治 推恩令 经济盐铁专卖 铸五铢钱 思想 }―→巩固大一统王朝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解析 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 C 符合题意。 答案 C 6.2012 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丝绸之路》邮票,其中一枚主题是千年帝京(右图)。该枚邮票 最佳首发地应在(  ) A.北京   B.西安 C.罗马   D.伊斯坦布尔 解析 邮票是“丝绸之路”,其首发地是长安,即现在的西安。 答案 B 7.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解析 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因此,答案为 B。 答案 B 8.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 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解析 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故选 B 项。 答案 B 9.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 之极则也。”该著作是(  ) 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九章算术》 解析 《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符合材料“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这一信息,故选 B 项。 答案 B 10.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来搬运,很不方便。 后来,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与此有关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 A 『能力提升』 11.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解析 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 重威胁。因此,A 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A12.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 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体现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选 C 项。 答案 C 1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时,“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 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布衣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 材料“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体现的是儒学大兴,故选 D 项。 答案 D 14.右图所示为绘制于唐朝初期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 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有人认为:“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 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其认识历史的视角是(  ) A.动机与效果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影响 D.原因与结果 解析 题目的关键是“无心之举”,动机与效果不同,符合题目的要求,故选 A 项。 答案 A 15.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因此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 重要角色有(  ) ①刺史 ②宦官 ③丞相 ④外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答案 D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 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 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 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 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原因”,必须依据材料作答,“积极作用”可以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 答案 原因:西汉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 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积极作用: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 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