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
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本题答案为 B。
答案 B
2.据《宋书》记载:“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这表明宋
代设立“参知政事”的最初目的是( )
A.强化相权 B.分散相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强调参知政事权力职责重大,故 A 项
正确。
答案 A
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宋
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
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故选 D。
答案 D
4.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葺修先圣庙”(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解析 材料中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要求武人读书”等都体现了宋代注重“以文
治国”,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5.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
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6.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
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
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
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
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
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
答案 C
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答案 D
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解析 辽、西夏、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存,所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 B
9.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 )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答案 B
10.诗人张以宁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岳飞抗金,收复开封
B.庆历新政,触犯既得利益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江南
D.北宋灭亡,蒙古统一
答案 C
『能力提升』
11.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
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宋朝( )
A.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B.集体决策的格局
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文官政治的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反映的是文官政治下,士大夫与
君权间的制衡,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2.“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
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汉初实行郡国制
解析 材料中“藩镇”出现,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削弱藩镇势力成功,故 B 项错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解决了地方割据,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3.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
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
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
解析 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14.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知,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用人不当
解析 “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
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5.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 年 1005 年 1038 年 1044 年 1125 年 1127 年 1140 年 1141 年
北宋
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
达成
和议
金灭
辽
金灭
北宋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
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解析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分析选项,A
项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B 项北宋 960 年建立,1127 年灭亡,实际超过了 100 年;C 项南宋建立
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D 解读正确。故选 D 项。
答案 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
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
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宋朝科举考试图: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 (1)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
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
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第 10 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
10 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答案 A
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3.“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
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答案 B
4.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 )
答案 C
5.“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
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解析 材料中的“恩德”是指蒙古族首领铁木真,通过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周围各部,结束了混乱的局面,
统一了蒙古草原,故选 B 项。
答案 B
6.金庸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虚构了主角郭靖大侠在南宋末年一直坚守襄阳(今湖北)抵御外族进攻。
郭靖所抵抗的“外族”是(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蒙古
答案 D
7.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 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中“1271—1368”年并结合相关史实可知,这与元朝的建立与灭
亡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 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
灭亡。1367 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派将军徐达率兵向北进取中原。1368 年攻占元大都,标志元朝灭
亡,故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8.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
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猛安谋克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创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A 符合题意,故选 A。答案 A
9.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
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答案 A
10.1951 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
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
在(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 C
『能力提升』
11.“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
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
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文中的“二敌”是指( )
A.蒙古/金 B.辽/西夏
C.辽/金 D.元/辽
答案 B
12.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中说:“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
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其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链接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
据争霸局面,完成统一。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元朝结束了两宋时期政权并立
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故选 B。
答案 B
13.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解析 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4.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
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解析 根据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中原与西域间互有人员往
来与交流,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5.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
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解析 根据材料“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可见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
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
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
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宋皇帝”指谁?“北朝”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
碰撞中交融的?
(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答案 (1)北宋皇帝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2)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
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北宋与辽、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
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西夏文字。
(3)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地纳岁币贿赂
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亦可作簖),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这反
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解析 《稽山行》描写了当地发展渔业、饲养家禽以及种姜的情况。这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副产
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可知 D 项正确。
答案 D
2.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
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 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农作
物的交流加强了,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3.下面是南宋时期南海“华光礁 1 号”沉船中排列密集的部分外销瓷器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宋代航海技术落后 B.南海是中国固有领土
C.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D.瓷器贸易有利可图
解析 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宋代的瓷器大量出口,有专门的海上“陶瓷之路”,说明当时进行瓷器贸易有利
可图,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南海一号”:还是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
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
为食物器皿。”这段材料表明( )
A.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转型
B.宋瓷提高了当地的生活质量
C.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
D.宋瓷密切了两地的友好关系答案 C
5.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隋唐 B.北宋
C.南宋 D.元
答案 B
6.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
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解析 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答案 C
7.《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
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 )
A.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 B.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马可·波罗于 1275 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
历了 17 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材料中讲到“商人”“纸币”
等,这反映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答案 B
8.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
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解析 A 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 南宋时,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D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
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不符合史实,经济重
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故选 C。答案 C
9.下面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该表格反映的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促进了“交子”的使用
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可知,西汉时期,南方人口数量少于北方人口数量;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
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该表格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 B
1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
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能力提升』
11.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 1.5 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成租和定额租。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C.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
全自主经营”,反映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放松,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2.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
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市”指商业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商业发展到新高度,一是
表现在市上,从唐代的“市”“坊”(坊指居住区)分离,且“市”有时间限制,到宋代“市”“坊”合一,
且有夜市。二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交子。材料中“早市”“夜市”等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
荣。故本题答案选 C。
答案 C
13.“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
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解析 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在“商业革命”中的突出表现是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
子”。因此,答案为 B。
答案 B
14.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地区
时间
北方 南方宋初 人口 100 多万户 人口 230 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 20% 贡献财政收入 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
下足。”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生活富足
解析 图表中“北宋初年,北方人口 100 多万户,南方人口 230 多万户”“北宋时,北方贡献财政收入
20%,南方贡献财政收入 80%”“苏湖熟,天下足”分别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贡献的财政收入超
过了北方,南方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
江流域。故选 C 项。
答案 C
15.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
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
印。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 C
1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
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 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文化符号二: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
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
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
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文化符号三: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
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
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
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 (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意义: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地位:成为重要外贸商品。原因:制瓷等手工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
贸易,海上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3)影响: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
评价: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 12 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以法治国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
解析 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
答案 C
2.“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
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天人感应”
D.“民贵君轻”
解析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与“救
国治国之术”无关。
答案 B
3.《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A.主张君权神授 B.阐述宗教哲学
C.维护封建道德 D.规范人际关系
解析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封建道德的核心,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由此可知,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
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影响。A 项
明显与材料观点不符合;B 项材料无法体现;C 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答案 D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天旅
人漂泊异乡的愁绪。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 )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的主要文学形式元曲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散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元朝曲作家马致远的代
表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答案 D
6.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
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解析 “(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
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表明元杂剧尽力求俗,这是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7.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段
史料反映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 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广很快;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欧洲直到 400 年后才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故选 C。
答案 C
8.下面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瓦子(舍)在城市出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材料中列举的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瓦子、活字印刷术等现象,
都是出现于宋代,故答案选 C。
答案 C
9.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 )
A.尊敬农民 B.指导农业生产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和所学史实可知历法起到了指导农业生
产的作用。
答案 B
10.公元 1038 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
体方正。这反映了西夏文字( )
A.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
B.早于汉字创立
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D.成为与汉族沟通的重要工具
解析 根据材料“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可知 A 项正确。
答案 A『能力提升』
11.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
张是( )
A.人心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解析 北宋“二程”、南宋朱熹都主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因此选 D 项。
答案 D
12.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
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A.国家的积贫积弱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战乱的频繁发生
解析 理学强调道德与修养,在此影响下,宋代服饰呈现出清雅、潇洒的风度,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3.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
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 “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表明宋代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4.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
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此现象( )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
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 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材料指出明代以后关公戏经久不衰,而关公戏强调“忠义仁勇”,
这实际上反映出戏曲的教化作用,故答案为 C 项。
答案 C
15.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这种“创新”和“繁荣”的表现是( )
A.发明雕版印刷术 B.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C.改进造纸术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 项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B 项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
唐朝末年;C 项改进造纸术是东汉时期的蔡伦;D 项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所以 D 项指南针应
用于航海是宋朝创新和繁荣的表现。故选 D。
答案 D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 1—1840 年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
——依据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③》绘制
材料二 从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是政教合一的封建时代,宗教
裁判所可以仅仅因为布鲁诺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说这样一个科学学说,而把他视为异端判处死刑,烧死在罗
马鲜花广场上。因此,欧洲中世纪的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史称“黑暗的中世
纪”。而这一千年,中国国家长期统一,经济持续发展,中华封建文明在大踏步前进……以四大发明为标
志的传统技术更为世人所称道……只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王渝生《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公元 401—1500 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某校初三·三班吕亚楠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手抄报照片,其中“四大发明是什么”
的答案有点模糊不清,请你补充完成。(4)就科技发展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西方(所占比例总趋势由多到少)。
(2)国家长期统一,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制度完善;教育发展;前代基础;先辈刻苦钻研与探索精神;中
华民族的智慧;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对外交往、民族融合等。
(3)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4)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
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