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资料【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资料【含答案】

ID:404492

大小:56.7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 2020 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18 分) 秋山寻野(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 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 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他告诉我说,进山 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 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只离了 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走了 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我猜测,这是 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 里寻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花。继而,又 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 流水之声。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 相伴了。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 却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 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 纪念。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这时才发现,刚才有见的红色,不仅 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己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 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物 写生。 ⑧静一一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 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 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 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2 南来的雁, 北来的雁 在我篮里下窝蛋……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 往情深。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蓝。闭上眼睛, 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 咽下喉头。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一一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 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 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等了。 ⑪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向他表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 沁人心脾的道遥游呢…… 17.“秋山寻野”中的“野”,包含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18.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受骗上当﹣(   )﹣(   )﹣(   )﹣沁人心脾 19.品析语言。 ①静一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 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 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0.文中引用了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有什么作用? 21.请对文章的第④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3 【参考答案】 17.①非人工栽培或驯化的纯自然的事物;②脱离喧嚣世俗的自由与快乐。 18.非常得意 心旷神怡 一往情深 19.①句子运用“久久”与“匆匆”两个叠词,描述生动、口语化,表现出作者对山间空旷、幽 静与山间自然纯正事物的喜爱。 ②这个句子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以“闭”“靠”“掏”“倒”“咽”等动词,表现作者身处 山境的自由与随意,表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20.童谣表现出儿童的纯真,陶渊明的“巷巾滤酒”表现其为人的纯朴、真实。以此来突出作者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自由生活的热爱。 21.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与众游客形成对比,突出“我”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为下 文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表现文章的主旨作铺垫。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 分)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 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 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 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 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 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 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 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 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 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4 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 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 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 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 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 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 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一肆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 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 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 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想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 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 整两亩麦子金被割完,   ⑪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 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 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 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 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6. 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3 分)     1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 分)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5      18.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2 分) 19.选交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2 分)   20.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参考答案】 16、答案: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难度指数三颗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指外表特征,主要是通 过人物的言行、事迹,得出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识。答 题思路是四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本题让我们概括的是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第二步:梳理情 节。一是奶奶相中一对夫妻,每亩地比别人少两元。二是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干活干净利落。三是 夫妻二人和奶奶的对话及吃午饭,最后黄昏时刻,整整收割完两亩麦子。第三步:具体概括。第四 步:组织答案。 17、答案: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 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的割 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先要说明是这句话是否运用了修辞和表达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 具体的阐释,最后再写明表达效果。 18、答案:“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 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 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解析: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可以鲜明地展 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6 19、(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 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解析:本题考查全文的思想感情,可以采用以下格式:本文记叙了……的故事,表现了(赞美了、 反映了、揭示了)……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也要注意思想感情概括的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有 三:具体描写的内容、表达技巧,以及蕴含的情感主旨。结构上的作用要先看是开头段、中间段还 是结尾段,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主要考虑承上启下、做铺垫、设置悬念以及呼应的作用。在组 织答案时还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0、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 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 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感情。答案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开头以对童年的回忆引入麦客这个行 当,结尾又对现代机械文明对传统麦客职业的侵蚀发出慨叹,作者其实一方面是想表达劳动人民的 淳朴善良,另外一方面又是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一种惋惜。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18 分) 母爱像棉花盛开(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 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 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 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 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 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 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 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 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 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 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7 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 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 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 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 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 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 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 身上衣。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3 分) (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 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 了些什么呢?(3 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 分) (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 系实际说明理由。(4 分)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8 【参考答案】 (1)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母爱无 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福了自己。 (2)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 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盛赞母爱做铺垫。。 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3)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4)①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登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②节俭淳朴,从 “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③)抵拔坚强,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 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④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背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 献给子女 (5)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 个家转。(表述完整,言之成理,要写出人与花相似之处)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 分) 父亲的背影(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 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 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 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 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 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 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 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 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 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 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 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 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 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9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 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 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 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袖对我的高血压和高 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 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科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 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 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 让人不忍直视一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 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祥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 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22.本文围绕父亲的背影,写了哪几件事? (4 分) 2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 分) 24.请从描写、修辞或炼字方面任选个角度赏 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辩,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 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25.文章第②段中“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和第⑧段中“这还是父亲吗?”两处质疑,说 明作者更崇拜年轻时的父亲面对现在的父亲失望,这种说法对吗?父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分) 22.本文围绕父亲的背影,写了哪几件事? (4 分) 【参考答案】 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 分)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0 第一段从内容上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且从感情上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它起着启下, 和结尾前后响应,统率全篇的作用。 24.请从描写、修辞或炼字方面任选个角度赏 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辩,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 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此句既是细节描写,又在描写中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把一位因年龄,因劳作而变得奇瘦无比的父 亲描摹的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夸张、比喻的运用,又让人为这样平凡辛劳的“父辈”感到辛酸, 作者自己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也力透纸背,令人唏嘘。 25.文章第②段中“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和第⑧段中“这还是父亲吗?”两处质疑,说 明作者更崇拜年轻时的父亲面对现在的父亲失望,这种说法对吗?父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分) 不对。我对现在父亲的背影“质疑”,不是作者的失望,是作者通过“质疑”侧面写父亲的变化之 大,岁月的无情。父亲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普通一员,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扛着家庭,背负 艰辛的劳作,承担着哺育重任,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勤劳一生,爱家一生,为子女为家庭奉献一 生。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2-26 题。(14 分) 茶是家乡醇(段伟) ①清明至谷雨,是家乡茶叶采收的黄金时节。这二十天左右的茶谓之“明前茶”或“谷雨茶”,一 天一个味。 ②家乡有二十五万余亩茶园,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 地浪漫。春林初盛,漫山茶树吐绿,纤毫未染,通透深邃,一条条茶带随山势蜿蜒,一条有一条的 风景,一带有一带的韵味。层层叠叠的曲线间,采茶人似天女散花,没有队形没有组合,看似随意, 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③老屋位于一个小山村,翠竹满崖,树木成林。这阵子三嫂每天天蒙蒙亮就上山了。我回老家体验 提筐摘茶的乐趣时,三嫂已将满满一背篓茶叶搁在厅堂里。阳光透过晨雾,一缕缕地洒进厅堂,满 脸汗珠的她立住休息一会,就躬身把茶叶倾倒在竹篾晒垫上,摊匀开来,一边又细细把其中的老叶 和碎枝拣起丢掉。 ④“肥壮嫩绿的芽子,成片成片的呢!”三嫂立起身,嘟哝这么一句。“真正的无公害,只是人手 不够,兄弟回来的真是时候,我们上山吧。”三嫂笑着招呼我。 ⑤“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我们村里的茶园经过祖辈汗水的浸泡,多年代谢,酝酿出赏心悦 目的模样。清明前后,晴雨交替,山坡上积蓄了一冬养分的茶芽,焕发活力,存储着春光,或清朗 明洁,或云雾缭绕。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封存在一枚枚圆润饱满的茶芽里。此时,上山一派 繁忙,茶园里到处晃动着茶菜人的身影。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1 ⑥记忆里,茶叶是当地庄稼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孩学杂费、家庭开支皆巴望在茶叶上。一到采茶 季节,起早摸黑的采茶人,脸被太阳晒得通红,手被叶汁染得乌黑,但她们把脆亮的歌声留在了茶 山上:“温泉泡开绿春蕊,翩翩起舞味道佳,淡淡茗香醉远客,浓浓深情敬爹妈。”歌声如溪水般 清激透亮,在高低浓密的茶树中,冲过来,撞过去,有一种生命原始的力量,荡人心魄。 ⑦午饭过后,三哥说,该炒茶了吧,三嫂便洗刷铁锅,灶膛里火烧得很旺,铁锅热烫起来,就把茶 叶倒入。三哥双手不断翻动着,传来茶叶啪爆响的声音,待到叶质如绵、清香初露,三哥将茶叶起 锅,放到簸箕里,不停地揉捻,茶叶成条后由三嫂摊放到火塘上的竹罩子里烘烤,如此反复两次, 至细秀卷曲,白毫显露,茶叶才幽香沁鼻。 ⑧傍晚时分,三嫂端坐庭院,将做好的成茶置于簸其里摊凉,再次拣去杂物,茶梗,然后挑选条索 均匀的茶叶分装到锡箔袋里,一溜地排过去,像整齐的城垛,颇有成就感。看我入神的样子,三嫂 说:“兄弟,你来一杯啊!” ⑨我抓起一小撮茶叶放到玻璃杯里,开水冲下,茶叶升腾,细啜轻品,入口亲和,舌上粒粒滚动, 滑润清甜,顿时那摄人心魂的茶香顺喉而入,让人通体舒畅。我脱口说:“好茶啊!一点也不比名 茶差,”三嫂答道:“是啊,纯天然的呢!有机会,你也帮着宣传宣传。” ⑩ 半个多月茶叶采摘,三嫂显得有些疲意,三哥叫三嫂不要太累。他说,精准扶贫这几年,村里 分了一块茶园给他家,采摘的茶叶大部分卖给茶商,吃“茶叶饭”就足够了,但三嫂闲不住:“总 是靠扶持像什么话?得攒点小钱找机会生大钱。” ⑪吃罢晚饭,我准备回城,三嫂递给我一包茶叶,笑着说:“这是给你的!”我接过来,茶叶似乎 还有炭火的余温,让人暖心暖肺,入骨入髓。 ⑫“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过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 新的重量。 2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4 分) (1)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浪漫。 (2)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23. 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 分) 24. 三嫂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 分)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2 25. 中国名茶有很多,如福建的铁观音,浙江的龙井,云南的普洱茶等,作者为什么认为“茶是 家乡醇”?(2 分) 26. 请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 分) 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过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 【参考答案】 22.(4 分)(1)(2 分)翻涌:多指云、水等上下滚动翻腾。此处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茶山以动感,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茶山的连绵壮观。 (2)(2 分)翻飞:忽上忽下地来回飞。生动传神地写出采茶人动作轻快、娴熟。 23.(2 分)此段为插叙(1 分),补充交代茶叶对家乡人的重要性,突出了人们的勤劳,使文章内容更 丰富。(1 分) 24.(3 分)示例:①吃苦耐劳,勤快能干。起早贪黑忙着采茶制茶。(1 分)②自力更生努力致富。不 愿光靠扶持,希望凭双手改变现状。(1 分)③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积极追求幸福生活。 (1 分) 25.(2 分)家乡的茶是乡情、亲情的记忆和寄托,只有家乡茶的味道最真实、最美好、最厚重。 26.(3 分)示例:“我”对哥嫂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1 分)“我”感受到了国家“精准扶贫”对家 乡、亲人的那份恩情;(1 分)“我”对家乡发展、亲人致富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1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 分) 饺子记盛(谢冕) 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 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 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3 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 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 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 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 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 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 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 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 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 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 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 “外援”。 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 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 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 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 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 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 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 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 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 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 乐的留学生。 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 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 年 1 月 24 日 此日丁酉腊八 14. 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4 分) 15. 第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 分)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4 16. 第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3 分) 17. 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3 分) 18. 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 分) 【参考答案】 14. “盛”有隆重、丰富、深厚、广泛的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 热闹;饺子的调馅功夫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在维也纳小 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4 分) 15. 采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条理清楚地描写了包饺子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的精彩场面,有 情,有趣,有气势,渲染出包饺子时欢快热闹的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 分) 16. 突出饺子是否好吃,关键是调馅。作者借凋馅的功夫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把握好主 客关系,处理好搭配关系,这样就超越了饮食的范畴,富有哲理。(3 分) 17. 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带有地道中国味的饺子店,吃到了纯粹中国味道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记 忆,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3 分) 18. 文中包饺子、吃饺子,以及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都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最后的 落款特地加上农历的日子,突出这一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3 分) 2020 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积累卡(修订版) 序 号 知识点(考点) 具体内容(答题模版)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5 1 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 果。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 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3、 记叙文题目的含义 一是表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 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 4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1、是文章的线索。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事件;3、交代文 章主要人物;4、表达某种情感;5、点明文章中心;6、(用 疑问或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7、点明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或季节等;8、一语双关;9、与结 尾相照应;10、巧用修辞,富有文采,有诗情画意,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 5 记叙文开头段落或句 子作用 a、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有的环境描写还有衬托人物品质的作用;③定下感情基调。④ 设置悬念 b、结构上:①总领全文;②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③ 为下文作铺垫;④为下文的……埋下伏笔等作用。 6 记叙文结尾段落或句 子作用 a、内容上:①点明……的主旨;②升华主题、③表达了作者的思 想感情等作用。④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 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b、在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照应题目, 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7 记叙文中间段落或句 子作用 a、内容上:①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为下 文做铺垫或蓄势)②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③与前文形成对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6 比,从而突出……④欲扬先抑,突出…… b、、结构上:①承接上文;②开启下文(引出下文);③承上启 下(过渡)(一般要联系文本解释承接什么开启什么)。 8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不同的依据可有不 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9 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 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 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 情。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 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10 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1)物线,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 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记叙线索贯穿全文 2)人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 背影为线索 3)事线,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 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感情线,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时间线和地点线,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 先生》,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见闻线,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 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 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7 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 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11 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 作用 1、顺叙: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 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 多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 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 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 12 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 作用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 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 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 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 叙述里。   作用: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 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 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13 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 作用 1、详写,写得具体完整、生动形象。力求做到:叙述,有头 有尾;描写,具体生动;刻画,细致入微。   略写,写得简明扼要、概括精炼。   2、方法指津:分析材料的详略,一定要根据中心表达的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8 需要。   与中心密切相关,能鲜明突出中心的人和事,是重点材料, 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人与事,是次 要材料,要略写;   3、作用:只有详略得当,浓淡相宜,才能使文章重点突 出,主旨鲜明。 14 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 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 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 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的××情感③交代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 下文做铺垫;⑥预示人物的××命运、⑦表现人物某性格或品 质;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总结为渲、烘、交、推、铺、 人、情)。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 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 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5 理解词语含义 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 体指代什么? 2.结合文义,谈谈你 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品析加点词语的表 达效果。(你认为文中 哪个词语用得好?说 模板 1:“x×”指代…… 模板 2:“××”一词原指……(答本义),这里指……(答文 中的意思,联系文本)起到了…的作用(一般答表达的情 感)。 模板 3:“x×”在文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了……的 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表达了 作者……的感情。 模板 4:“××”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19 说理由。加点的词在 文中用得好不好? 为 什么?) 4.加点的词如果换成 “xx”,可以吗? 褒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 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模板 5:不可以(一般都是不可以)。加点词语是……的意思,用 在文中表现出……特点/表达了……情感;“×X”是……意思, 用“XX“表现不出……的特点/表达不出……的情感。 16 如何赏析课文中写得 好的句子(赏析的角 度) ①首先看是否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按修辞的作用答;②看是 不是环境描写,如果是就按环境描写的作用答;③看是否有人 物的细节描写,答人物的细节描写的作用;④从炼字的角度答, 找出用得较好的词,回答词的表达效果,词的表达效果从表达 的人的感情或心理或动作和文章的中心来答。⑤从表达方式的 角度回答;⑥从抒发情感的方式回答,包括直抒胸臆和含蓄委 婉两种。 17 第 X 段划线句使用了 什么修辞?在表达上 有什么好处? (1)比喻: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 动形象地写出 xx 事物的 xx 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2)拟人:赋予……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xx 事物的 xx 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 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 采。 18 语言赏析(角度、模 式) 词语妙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 XX 词(动词、形容词、叠词 等),生动形象(传神、准确)地再现了(描写了、刻画 了)…,表达了…的感情。 修辞手法: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20 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描写手法: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方法(景物描写、人物描 写),表现了(景物或人物)的…特点。 19 人物形象描写及作用 (某句段对人物采用 了哪些描写方法(或 描写手法)?有什么作 用?) 1、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 以及…心理状态等。 2、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现 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 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4、心理描写:描写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精神,情感, 品质,思想等)。 5、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 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模式: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 (或心理),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20 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注意:这类题分两种情况, A、简要概括,这类题不需要结合文章分析,分条答就可以; B、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形象,这类题一定要有具体事例,答的 时候也要分条答,先答形象特征,再结合事例,比如①顽强; 从第几段的……事例或描写可以看出;②……;③……答这类 题一定要看分值,一般是一分要答一点。 21 分析文中表达方式的 作用(、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1)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2)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 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 步》。 记叙文中的抒情的作用 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21 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借景抒 情)。 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 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2 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1 象征: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和艺术效果。 2 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照应: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4 引用:丰富了事物的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 5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6 烘托:渲染气氛,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7 托物言志: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 力和艺术性。 8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 心,更有震撼力。 9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 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模式:运用了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写 XXX,使文章 XXX。 常见题型: 1、文章第 X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试分析 XX 句所运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23 文段(各种文体)中 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 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 云云、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 读,看是不是适合。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22 24 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 材料谈看法、感触感 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 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 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 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 判断好坏,对选文材 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 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 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1.必须用第一人称;2. 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点拨: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 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得分。答这类题时要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 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 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 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 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 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 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 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 流畅。 25 比较阅读 表达主题异同 思考角度: 1、内容上;2、主题上(中心、主旨);3、表现手法上;4、 语言上 26 理解句子含义 1、看分句;2、会提问(是什么、指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3、自回答(结合文句、找关键词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