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

ID:40538

大小:11.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从“全豹”看“一斑”,由“一斑”引向“全豹”                             ──浅谈古代长篇小说片段教学 中学语文课本里选入古代长篇小说片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类课文体制一般不大,而写人物往往限于表现其性格特征的某一侧面,故事几乎全是围绕着一件具体的事而逐步展开,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从整体看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因为有这些特点,再加上受课时的限制,教读这类课文除了要简略介绍原小说的梗概及交代故事来由而外,跟教读短篇小说并无显著的区别,简言之,即“就文论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超出文本的范围。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这样的教学方式,毋庸置疑,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也能使学生受益。 但是,用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却又并非尽善尽美。因为这类课文正是所谓“全豹之一斑”,有明显的示例作用,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以便此后通过自读去感知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养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如果仅仅停留在“就文论文”上,学生的收获就很有限了。自然,读原著是一个长期目标,很难一蹴而就,但我们决不应放弃这个方面的努力;更何况这个“一斑”跟“全豹”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只要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即便不能使学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地,总也可以稍稍扩大他们的眼界,多少懂得一点阅读全书的门径。由此看来,教读这类课文,大致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础上向前延伸,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讨几个跟小说全局有关的问题,即从“一斑”引向“全豹”。 下面我们将着重讨论怎样实现从“一斑”到“全豹”这一步,因为只有实现了这一步,才能使学生受到古代长篇小说阅读的起步训练。 一 俗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现从“一斑”到“全豹”,也有多种方式、多种办法,不受任何限制,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先从“全豹”来审视“一斑”,具体地说,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等)来审视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义。下面试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说说审视中应当注意的几件事: 注意人物活动的大背景。这指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人物在此时此地的活动,而要把这样的活动跟此人在他时他地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例如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夜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退兵意因而自作归计,这显然是一种干犯军纪的行为,是他恃才放旷的性格所使然,由此而招致杀身之祸毫不足怪。这样看来,他的被杀实在是个性格悲剧。可是,如再联系他曾参与魏王继承人斗争的事实来看,情形就不同了,因为这样的斗争已将他置身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特别是在曹植已经失势的条件下,他早晚难逃一死(曹植的另外两个谋士丁仪、丁广兄弟在杨修之后被杀可为旁证)。由此看来,杨修显然是魏王室内部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这正是杨修活动的大背景,认识这个大背景,才能看出杨修被杀这件事的实质。在三国时期,这样的斗争不仅在曹魏政权中存在,在蜀汉和东吴也同样存在,认识这一点,对学生此后阅读《三国演义》自有裨益。 注意人物性格的历史。这是说,不能只看到人物的现在,也要看到他(她)的过去和今后。只看现在,这是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人物,不会看得深远;把过去、现在、今后全看到了,才会有发展的眼光,能有所发现。例如香菱这个人,如果只看她现在如痴如醉吟诗的样子,说不定也会像宝钗那样笑她“呆头呆脑的”,更难理解为什么她成了作者笔下警仙子薄命司里《金陵十二钗副册》中惟一被披露了谶语的女性。但是,如果再看看她过去十多年在拐子家中以泪洗脸的生活和后来薛蟠及其正室对她的凌辱状况,就一定会感到当前这些日子是她短促一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仿佛一天阴霾消净,眼前一片晴明,正由于她的境遇有这样的变化,她的美好资质──对前人诗作的捷悟、对诗境的执著追求,终于显露了出来。可以断言,在贾府侍妾辈(即《金陵十二钗副册》所收人物如平儿、尤二姐、宝蟾等)中的确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红楼梦》里的许多人物都应当如上所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观察(对其他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亦当如是)。 用小说中同类事物作比较。以同类事物作比较,是鉴别事物好坏、高低的一种方法,可以凸现事物的特质。例如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是一种掠夺财物的行为,但跟少华山朱武团伙、桃花山李忠团伙等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晁、吴等人夺取的是大贪官的“不义之财”,而朱、李等人是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这表明晁、吴等人有反抗官府的勇气──这是难能可贵的,到后来他们果真率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迎战官军。又如范进和张静斋,同是科举中的得意人,但一个老实,一个刁钻,经比较后也可以看得分明。 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所谓从“全豹”审视“一斑”,就是把课文跟小说中其他有关部分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二者不可分离,如同看一粒棋子的作用离不开棋局一样。静止地孤立地看待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审视中的大忌。 二 再谈由“一斑”引向“全豹”。这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并合理地安排教学步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三点。 (1)从课文实际出发,恰当地确定探究的目标,不贪多而务求有得; (2)补充介绍有关的资料,必要时可指定学生课前阅读小说中有关的章节; (3)选定突破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一:《智取生辰纲》 本文记述的是一场零星的小规模抢劫行动,晁盖、吴用等七人是临时集合在一起行事的,抢劫成功后又各自回家,看起来似乎并无深意,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大不然:首先,这次抢劫跟山野强人打家劫舍的行动截然不同,晁、吴等人都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反对酷吏贪官,只是夺取这些人手中的“不义之财”,并不为害一方,他们的行动具有明显的反贪性质。其次,抢劫的直接对象一个是权势煊赫的统治者当朝宰相蔡太师(受礼人),一个是一府之长的梁中书(送礼人),抢劫的后果不言而喻,没有超人的胆略,决不会贸然行事。最后,动手的时间和地点都选择得极佳,麻痹对方的手段又极高明,这些都显示了带头人晁盖、吴用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由此看来,这次行动虽谈不上起义,但至少表明晁、吴等人已具备了起义的条件,可算得起义的前奏──待到后来,在石碣村击败前来“捕盗”的官兵,随后又夺取了梁山泊的领导权,组织队伍迎战大批官军,这就顺理成章地揭开了起义的序幕。准此,我们可以拟定实践方案如下: 探究的目标是:“智取生辰纲”的深层意义。 突破口是:“智取”的行动算得起义否? 补充资料:①在介绍《水浒》梗概时略说梁山起义军发展的几个阶段:晁盖、吴用等初建根据地;扩编队伍,大战官军并消灭地主武装;临时性出击,攻城略地。②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及第二十回上半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例二:《香菱学诗》 本文记薛蟠侍妾香菱学习写诗的经过,看似闲笔,其实也是有深意的。香菱是贾府侍妾辈中惟一喜爱诗歌的人,她文化底子很薄,却不仅学会了写诗,而且写出了好诗,这就证明了她有美好的资质。作者在给她的谶语中曾写道:“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这是以她的美好资质跟平生的不幸遭遇相比照,用以引发读者对她的深刻同情,怜其才而哀其生。更有甚者,人们还会因此而反思:如果不是她住到大观园里来,有众多姐妹关心她,指导并鼓励她,她的才能岂不永远埋没下去,不为人知?这又表明大观园是一个与外面黑暗世界形成强烈反差的光明天地。所有这些,都足以发人深思。准此,也可以拟定实践方案如下: 探究的目标是:①香菱的美好资质及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图;②从香菱学诗有成看大观园中的人际关系。 突破口是:①“……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试结合香菱的历史说说宝玉此话所蕴含的意思。②说说香菱《咏月》第三稿好在哪里。如果香菱不来大观园居住,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 补充资料:①学生自读应天府门子谈香菱身世一节内容(见《红楼梦》第四回);②教师转述“美香菱屈受贪夫棒”一节内容(见《红楼梦》第八十回)。 必须指出,所谓从“一斑”引向“全豹”是个比喻的说法,意即从一个故事稍稍向外扩展,延及跟它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超出这个范围,讲得过多,也可能走向自身愿望的反面。 最后,谈一点希望。 从“一斑”到“全豹”,这是对学生进行长篇小说阅读起步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样的训练中,要坚决防止独重一头的倾向,更不可顾此失彼;“一斑”和“全豹”是辩证的统一体,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因此,我们教读课文,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不搞烦琐的分析;探究有关全局的问题,务求少而精,力避旁逸斜出,节外生枝,一定要使二者如同泉水流进江河一样,自然地融为一体。过去我们在这个方面做得不多,依然缺乏经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就一定能创造出有益的经验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