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测试题2套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测试题2套带答案

ID:406209

大小:253.25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2 单元测试题 2 套带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题(1)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 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关雎》)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③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⑥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 柳 宗 元 《 小 石 潭 记 》 中 写 游 鱼 自 由 轻 灵 游 动 的 姿 态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 ② 《 沁 园 春 · 雪 》 中 点 明 主 旨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 分)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困厄,但也有看不完的白 桦林。你不必羡 mù 别人的成功,也不必灰心,丧失了自我。如果一个人终 日闲游浪荡,不遵循社会准则,轻觑事业对精神的儒养,失去了生机,丧失 了斗志,那么,精神小屋就会鸠占鹊巢,李代桃僵,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 而如果你能恪守“敬业乐业”的不二法门,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 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羡 mù(  ) 轻觑(  ) 鸠(  )占鹊巢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恪守”的“恪”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代桃僵” 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文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 分) (1)艾青原名__________,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诗人。他是以 《________________》这一力作而闻名世界的,在这篇诗歌里,诗人对于 养育了他的大堰河予以热情的颂扬。 (2)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结尾处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 可以自由通行的。”如果海底旅行得以实现,你最有可能亲历书中哪一个 章节里的情景?(  )A.《在海底平原上散步》    B.《价值千万的珍珠》 C.《沉没的大陆》       D.《章鱼》 4.你所在的班级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请 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2 分) 材料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3 分)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 思考。为了弘扬社会主旋律,发挥青年正能量,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了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 材料二是活动的标志,请有条理地说明该标志的内容。(6 分) (3)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 项活动。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3 分)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 读(5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 分)享福与吃苦 何仲英 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 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 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 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 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 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 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 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 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 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 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 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 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 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 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 名将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 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伙夫吗?笑话,笑话, 他们绝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 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 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 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前清末年,京 城里旗人个个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 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 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 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 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 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 但 至 少 要 屏 除 一 切 奢 侈 浮 靡 的 不 良 习 惯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 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 5.仿照第⑦段画线句子,根据语境补写一句恰当的话。(4 分) 6.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4 分) 7.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6 分)8.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4 分) [二](19 分)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铺天盖地地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 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 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 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 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 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我们 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 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 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 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 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 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 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 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 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 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 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 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 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 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 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 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 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的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 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的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 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 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 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 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 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 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 新鲜得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 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 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 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 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 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9.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10.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1.阅读文章⑨⑩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 会这句话的含义)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5 分) [三](18 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 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___ (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________________ (4)舍问,其奚决焉 舍________________ 1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 分)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6.【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4 分)17.【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4 分) 三、写 作(55 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种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一个装满书籍的家,一个在外省乡村度过 的童年,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导师。 ——选自英国著名诗人奥登《染匠之手》 亲爱的同学,回眸往事,令你充满感激的记忆又是什么呢? 请以《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要 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①在河之洲 ②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③采菊东篱下 ④清晨入古寺 ⑤并怡然自乐 ⑥长河落日圆 (2)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1)慕 qù jiū (2)儒养 濡养 (3)恭敬,谨慎 以此代彼 (4)他的人生轨迹不会美好。 3.(1)蒋正涵 大堰河——我的保姆 (2)A 4.(1)自强不息指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 精神品质。 (2)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志由青年大学生头像、火炬等元素共同组成,形 似一个活泼跳跃的五角星。青年大学生头像呈火炬状,昂首向前,体现了寻访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了向上、向善的正能 量。同时还体现了大学生自强之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强不息,努力 奋斗,实现梦想的青春激情和蓬勃朝气。 (3)示例:看“奉献的青春”电影 二、[一]5.我们虽不见得能做出邓稼先那样的丰功伟绩,但可以做好自己 的本职工作。 6.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再分析吃苦的意义;接 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危害;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7.(1)举例论证。第④段列举圣贤豪杰的例子,第⑤段列举京城旗人的例 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 (2)道理(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 害。 (3)对比论证。通过正(第④段)反(第⑤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8.示例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 成一代大书法家。 示例二: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他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 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二]9.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一起参与 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解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 梳理情节,按照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 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 情节内容。 10.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 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 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 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解析:从全文考虑,《我与地坛》是作者回忆的引子,更是表现史铁生人生思考的佳作,给了作者启迪,所以作者要重点写。这样写与文章题目“春天 忆故人”不仅不矛盾,反而突出了标题的内容,并诠释了主题。 11.(1)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作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文章历 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 (2)这里明显反映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文 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 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12.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收束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 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议论,这样写可以收束议论, 使行文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 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 解析: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的作用。一定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与作者的感情答出来。 [三]13.(1)味美 (2)反思 (3)喜欢,喜爱 (4)放弃,舍弃 14.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5.(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关键点:至、 善,“虽”译成“即使”不扣分) (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关键点:好,判断句) 16.【甲】教学相长也。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17.(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 (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乙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 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 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 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么解决呢? 三、18.思路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 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 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 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令我充满 感激的记忆》为题,按要求应该写自己印象深刻的往事,可以运用心理描写,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可以议论抒情,升华一下文章的主题。本文适合写记 叙文。 例文略。 第二单元测试题(2) 时间:10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9 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0 分) 回眸往事:鲁迅看到东京“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发 jì______一般油光可鉴的辨子。他来到仙台的课堂,A 听着藤野先生那缓慢而又抑扬顿 挫的讲解,更增进了他学医的信心;那封 nì______名信和看“电影”时的 欢呼声打碎了鲁迅的学医救国梦,他毅然拿起笔同反动势力进行着豪不妥 协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戎马一生,功勋显赫,但他永远也忘不了 母亲那勤劳检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B 永远忘不了母亲对自己的严谨 管束和无私支持,永远忘不了母亲交给自己的生产知识、革命意志和与困 难做斗争的经验。 回眸往事,老师、母亲对我们的爱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戎马(  )  显赫(  )  发 jì______  nì______名信 (2)文段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 分) ①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给出修改意见。(4 分) A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3 分)A.“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 说。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朱自清等人的著作,还有《新青年》《语丝》《新 月》等杂志。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 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 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 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③②⑥⑤ C.④①③②⑥⑤ D.④③②①⑥⑤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 的一腔爱国之情。 B.《回忆我的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 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 情。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 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 D.《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 性。 5.名著阅读。(4 分) (1) 《 红 星 照 耀 中 国 》 的 作 者 是 ____________ , 题 目 中 “ 红 星 ” 象 征 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 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  )。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6.综合性学习。(6 分) 八年级(1)班开展了“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搜集到如下材料。 请你按照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 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 将仅仅 20 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梁晓声《母 亲》) 【材料三】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 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车行《母亲》) (1)以上三则材料,没有体现出母亲劳作的辛苦的一则是________。(2 分) (2)根据【材料二】或【材料三】提供的情景,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 整。(4 分)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 爱 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 爱 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探究(41 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 分) 陈子经①,尝作《通鉴续编》,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②,雷忽震其几。子 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 之臂,亦不换矣。”后三日,子经因昼寝,梦至 一所,类王者居。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待之,曰:“朕何负于卿,乃比朕于篡③邪?”子经心知其为宋祖,对曰:“陛下欲 臣死,即死耳。史贵直笔④,不可易也。”遂惊寤。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有删 节) 【注释】①陈子经:陈桱,明初史学家。②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宋太祖 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周主为郑王。③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④ 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 (1)子经因昼寝(         ) (2)不可易也(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 陛下欲臣死,即死耳。 9.这个故事借梦境塑造了陈子经怎样的形象?(2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 分)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 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 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 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 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 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 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 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 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 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 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 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 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 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 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 “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个班 56 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 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 10 个考题给他们做,而凭这 10 个考题,定他们及格 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 考试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 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 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 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 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做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 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选文有改动) 10.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 分) 11.本文第③段在描写林语堂时运用了神态描写,还运用了________描写、 ________描写。(4 分) 12.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3 分) 13.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 分析是如何表达的。(3 分)14.阅读下面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作者心目中的好老 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4 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 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 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 分)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 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 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 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 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 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 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 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俄国小说《第四十一》, 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20 世纪八 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 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 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 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 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 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 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 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 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 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 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 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 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 铺陈纸笔。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 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 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 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 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 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 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 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 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 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 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 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 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 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 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 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 4 月 27 日,有删 改) 15.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16.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与地坛》?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7.阅读文章第⑨⑩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 会这句话的含义) 1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三、写作(50 分) 19.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及要求: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 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 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 600 字。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róng hè 髻 匿 (2)错别字:辨 豪 检 交  改正字:辫 毫 俭 教 (3)①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②(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A 句:把“增进”改为“增强”;B 句:把“严谨”改为“严格”。 解析:A 句中,谓语“增进”与宾语中心词“信心”搭配不当,应把“增 进”改为“增强”;B 句中,“管束”与修饰语“严谨”搭配不当,应将“严谨” 改为“严格”。 2.C 解析:“鲁迅”“朱自清”是并列词语,中间应用顿号。 3.D 4.A 解析:《藤野先生》除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主要还赞扬了藤野 先生的高尚品质。 5.(1)埃德加·斯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D 6.(1)材料一 (2)示例: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 那份辛劳陪伴我们入梦  儿女童年时风雨中的接送 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 二、(一)7.(1)睡觉 (2)改变 8.陛下想要臣死,臣立刻就死罢了。 9.塑造了陈子经秉性正直,有秉笔直书、无所避忌的大无畏精神的形象。(二)10.统领全文(引起下文或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请学生吃花生”和“相 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11.动作 语言 12.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 底。“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13.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 术”,极富讽刺意味,表达了林语堂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对学生遭遇的 惋惜之情。 14.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学识渊博、乐观幽默、卓然独立。 (三)15.写了四件事:①通过友人向史铁生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商 讨电视剧拍摄事宜;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16.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 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 以启迪的“好作品”。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 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17.(1)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作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 作品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 (2)示例:这里明显反映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 的好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 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18.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 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虽简短数字,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 的画面如在眼前。 三、19.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充应从所给的四个词语 中挑选。这就要求我们在补充题目前,先要列出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人 或事,并加以比较。审题时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你”。 从题目来看,“你”只能是具体的人物,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如老师、 朋友、亲人等;也可以是人类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人等;还可以是文学世 界中的典型形象,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第二个关键词是“我”,这表 明写作本文要采用第一人称,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文 重点写人,而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就要从不同角度选择典型事例。而在叙述事 例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进行刻画。当然,在记叙的 同时,还可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用几句议论点明人物的品质,或抒发自己的感 情,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文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