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散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散文

ID:408098

大小:206.6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散文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2004 高考(湖南卷) 放 鹤 亭 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 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 “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 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 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 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 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11.B  “和”读 hè,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 120 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 168 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 B 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 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 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 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A 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 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 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15.(8 分) ⑴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⑵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⑶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 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 - 3 - 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 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 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 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 “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 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 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 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 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 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 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 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 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 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 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 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8 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 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 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 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 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 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 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 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 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 yìn 补: 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 26 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 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 4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 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 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 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 5 -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6.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 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 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 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 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 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用“/”句读。(10 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 分)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2 分)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 分)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2 分) 1.A 2.B 3.B 4.D 5.C 6.B / 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7.C / 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8. (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 (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 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 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 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 能写出好诗来。 - 6 -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 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 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 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 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 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 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 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 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 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 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 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 复。 庐陵欧阳修序。 三、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 喜雨亭记①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 子②。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③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 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容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 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 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 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 亭。”(《古文观止》) [注解]①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②这三个典故分别是:周成公得一异禾,便作《嘉禾》 一篇;汉武帝在汾水得一宝鼎,于是改元为元鼎;叔孙领兵大胜北狄,俘秋君侨,即给儿子取名侨如。③扶风:即凤翔府。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雨麦于岐山之阳 雨:天上落下 B.既而弥月不雨 弥月:不足一月 - 7 -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惊恐草一木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繁兴:繁荣兴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占为有年 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A B ②其可得耶 ②始旱而赐之以雨 ①雨麦子峻山之阳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C. D. ②属客而告之 ②五日不雨则无麦 7.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 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⑤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 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 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 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5、A(雨:用作动词;弥月:满月;忭:喜悦;繁兴:多发。) 6、D(A①那;②岂 B①因此;②把 C.①的;②他 们) 7.B(除①②,其余均能体现) 8.C(全文以一“喜”贯穿) - 8 - 附文言文译文: 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当时下雨这一件喜事。古时的人有了喜事,就用它来给物取名,表示永不忘记。周公 得了“嘉禾”,用它作为他的书名;汉武帝得了鼎,用它作为他的年号,叔孙战胜了北狄,用北狄国君的名作为己儿子的名。 他们的喜事虽然大小不等,可是用它来表示永不忘记却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署。在厅堂北面建了个亭子,在南面开了个水池,引来了水,种上了树,当作休息的地 方。这年春天,岐山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说是个丰收年。接着,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正在因此担忧。过了三个月, 到四月初二日(乙卯)才下雨,四月十一日(甲子)又下了雨,老百觉得没有下够。四月十四日(丁卯)又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 停止。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衡市上一起唱歌,农民们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 因此病情好转,我建的亭子正好在这个时候落成。 于是在亭子里摆上酒席,向客人敬酒并告诉他们给亭子命名?我说:“五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五天不下雨就没有 麦子”十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稻谷。”我说“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年饥荒,诉讼案件就会接 连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那么,我和你们几个人虽然想要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那能做得到吗?现在老天 没有遗忘这里的百姓,刚刚出现旱情就赐给了雨。使我和你们几个人能够悠闲自在地在这个亭子里玩乐的,都是雨的赐予啊! 这又怎能忘记呢? 已经用“雨”给亭子命名,接着又歌唱道:“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珍珠,寒冷的人不能用它做衣服;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美 玉,饥饿的人不能拿它当粮食;一连下了三天雨,这是谁的功劳呢?老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个功劳,归功于皇帝; 皇帝说不是这样,归功于上天;上天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太空渺渺茫茫,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喜雨’ 来叫我的亭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2007 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 9 -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 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 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 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 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 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 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 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 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从车骑数十人 从:带领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3 分)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 10 - (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B.(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6.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3 分) 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 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 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 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 快乐了。 8.翻译和断句。(8 分) (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断句。(3 分) - 11 -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5 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②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4 文 言 实 词 3 B 游:交际、交往、共事。 5 文 言 虚 词 3 D (1)转折;(2)递进;(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 6 信 息 筛 选 3 C 作者通过假设对此进行否定。 7 内 容 归 纳 3 D “成为贤人”错。 8.(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断句。(3 分)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错 1 处扣 1 分,扣完 3 分 为止。)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翻译: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 “道”1 分;“容”1 分;意思对 1 分。 ②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翻译:那么周公和谁一起享受富贵的快乐呢? - 12 - “谁与”1 分;“乐”1 分;意思对 1 分。 附: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 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 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 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 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 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 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 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 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 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 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 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 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 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 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 13 -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予不礼于 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 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 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 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 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夕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 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 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 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 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 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 服。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 B.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 荣:荣耀 - 14 - C.以遗相人 遗:留给 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富贵而归故乡 图穷而匕首见 B.买臣见弃于其妻 侥幸得志于一时 C.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韩琦有美德的一组是 ①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②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⑤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 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 15 - B.主要叙述韩琦年轻时即高中科举,当时很有声望,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夸耀。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作者虽未登“昼锦堂”,却为能诵读魏国公之诗而高兴,因钦敬其为人而写此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译文: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译文: (3)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译文: 9D(铭,铭刻) 10A(“而”,连词,表顺承;B 均作介词,但前表被动,后解为“在”;C 作代词,但一个代人,一个代道理;D、前作副词,为“于 是”,后表判断,为“是”“就是”) 11B(①指韩琦出身、家庭背景;⑤⑥均是指韩琦处理政事的能力) 12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13 翻译(9 分) (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 - 16 - (2)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事迹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从而光照后世,并且留传到永远。 (3)他的言语中把快意于恩怨、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誉,却把它当作警戒。 【翻译】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 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 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 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 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 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 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 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 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 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 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 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 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 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 17 -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 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 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 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 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 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 ①嵁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 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 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石焉,翳于奥草 翳:遮蔽 - 18 - B.视其蓄,则溶漾纡馀 纡馀:曲折萦回的样子 C.公之择恶而取美 择:选择 D.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间厕:交杂错置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有石焉,翳于奥草②有泉焉,伏于土涂。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④永州实惟九疑之麓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6.下列句子中的带点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 分) A.辇山石,沟涧壑 B.芟其芜,行其涂 C.视其蓄,则溶漾纡馀 D.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7.联系全文,对本文内容与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即小见大,化无为有,以新堂为媒介,借事明理,托物言理,言从新堂而起,意却在新堂之外,把题旨确立在如何为政上, 内容充实,立意颇高。 B.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以叙发端,经叙而议,议后再叙,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会贯通,做到景情事理的和谐统一。 C.文章交错运用偶句和散句,散中有整,参差多变,音节徐疾相济,形成一种行文流畅,顿挫有节的艺术风格。 D.从整体上看,文章结构以翻腾开合,跌宕多姿取胜,且在直起直落中饶有映衬、对比之美。 - 19 - 4.C(择:去除) 5.A(①②表被动的介词。③的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D 通“殖”,生长(A 沟:动词,疏浚沟通;B 行:使动用法,使……通行;C 蓄:名词,积水) 7.B “以议发端,经议而叙,叙后再议” 参考译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得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 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 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 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 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 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象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 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 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象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 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 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 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 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吗?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那这座 - 20 - 大堂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 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 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 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 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 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 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1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兹六年矣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屡为之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以就死 木欣欣以向荣 D.乃罪大恶极 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 22 -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 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本:根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 23 - C.然此必无之事也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 敏于事而慎于言 3.《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 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 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 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 - (2)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1.D/ 贼:揣度,揣摩。 2.B/ B 若:均作连词,表假设。A 于:前句的,介词“到”,后句的,介词,“在”。C 以: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句的, 连词去修饰,相当于“而”。D 乃:前句的,判断词“是”,后句的,副词“才”。 3.B/“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4.D/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 5.(1)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 (二) 1.C(约:约定时间。) 2.A(上一个“以”为“用”,下一个“以”为“因为”;B、两个“其”均代词,他们,指囚犯;C、两个“然”均为“然而”;D、两个 “而”均表示并列关系。) 3.A(欧阳修认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非圣人之法。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 点。) 4.A(文章每段议论时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是欲擒故纵,顿挫有致。) 5.(1)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 25 - (2)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参考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 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 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 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 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 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 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 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 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 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 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 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 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