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阅读部编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阅读部编版

ID:411167

大小:84.4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阅读部编版 【第一单元】 1. 《草原》这篇是一篇散文, 作者是老舍, 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龙须沟》、《猫》 、 《四 世同堂》等,他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2.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围绕一个“美”字, 赞美 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 助的深情厚 谊。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们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 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丁香结》一文的作者是宗璞,代表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这篇散文分别从视觉和嗅觉描 写了丁香花生长环境、开放态势、形状、颜色、气味五个方面的特点。 5. “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化解不了的烦恼、愁怨。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中总有许多烦恼,要 学会 用乐观、豁达的态度生活。 6.“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 正是 因为 有了这些问题,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从容、豁达,乐观积极的 生活态度。 7.《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世称孟襄阳,和王维并称 为“王 孟”。“宿”的意思是住宿,“宿建德江”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事由,描写了诗人旅途 中夜泊江上所见 的江边夜景,前两句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8.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 烟渚:烟雾中水中的陆地。 诗意:把船停 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黄昏时分新愁又涌上我的心头。 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 旷:空旷。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 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沉。江水清清,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 来与人亲近。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宋代诗人苏轼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 过天晴后的景色,由云到风,又由风到雨,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的赞 美之情。“醉书”的意思是:饮酒之后写下的作品。 11、诗人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 苏”, 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1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打翻的墨水。 遮:遮挡。 未:没有。 诗 意: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1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忽然。 如: 好像。 诗意:卷地而来一阵大风 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4、“西江月”是一个词牌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辛弃疾,他是南宋诗人,字幼安, 号稼轩,和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别枝:斜伸出的树枝。 惊:受到惊吓。 诗意:明亮的月光 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1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意: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 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诗意: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 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 过溪想要躲雨。 18、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往日。 见:通“现”,出现。 诗意:往日,土 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19、《花之歌》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他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主要作品 有《泪与笑》、《先知》。 这篇文章借物抒情,描写了花的成长与凋谢,以花的口吻讲述花儿孕育于冬、 开放于春、成长于夏、凋谢于秋,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不顾影自怜,从不孤芳自赏,借花写 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追求,告诉我们要积极乐观地生活。 三、课外积累 1、描写绿色的词语: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苍翠欲滴 万古长青 千山一碧 青山绿水 2、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句 (1)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3、形容景色优美的成语:水天一色、山清水秀、繁花似锦、春暖花开、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色满园、莺歌燕舞、花团锦簇 巩固练习 《丁香结》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 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 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 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 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 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 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 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 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 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 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 雨 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 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 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 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 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 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 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 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2.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3.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4.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 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 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第二单元】 一、字词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迎风招展】随着风飘扬。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 【瞻仰】恭敬地看。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聚精会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二、课文知识 1.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句中“暖”和 “寒”形成了鲜明对比, 既写出了天气情况, 又写出了战士们的心理感受。 “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寒”字表现了红军夺 取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3.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句意: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 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 两句诗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意:金沙江波涛翻腾如同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高耸人云的 悬崖上,把悬崖拍暖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 仅剩的十三根铁索,横空高悬在湍急的河 上 , 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这两句诗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件事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 阻的英勇精神和战胜敌人后喜悦的心情。 5、《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记叙的顺序是:①接受任务; ②诱敌上山 ; ③引上绝路 ; ④英勇歼敌 ; ⑤跳下悬崖 。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 , 勇于牺牲的革命 精神和英雄气概。 6、《开国大典》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主要向我们介绍 了会 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盛大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 激动的心 情。 7、“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 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 了”这句话,表达了 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8、课文描写阅兵式的场面时,既具体写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等兵种接受检阅的 情况,也从整体上介绍了部队经过主席台前的情况,有点有面,详细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灯光》写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的千万盏灯和听到的“多好啊”回忆起一段关于 “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 说明了今天 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课外积累 1.含有近义词的词语:昂首挺胸 斩钉截铁 粉身碎骨 兴国安邦 翻山越岭 调兵遣将 甜言蜜语 2.含有反义词的词语: 惊天动地 横七竖八 大同小异 七上八下 舍近求远 街头巷尾 转危为安 声东击西 3、形容情况万分危急的词语: 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迫不及待 剑拔弩张 一触即发 火烧眉毛 岌岌可危 4、爱国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5. 表示人的精神品质的成语: 奋不顾身 废寝忘食 孜孜不倦 肝胆相照 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助人为乐 大公无私 一、《狼牙山五壮士》 (一)《狼牙山五壮士》文章的第 4、6 自然段容易以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顶峰歼敌”、“跳下悬 崖”) (二)《狼牙山五壮士》按照( ) 的顺序记叙的,全文记叙的顺序是:①接受任务; ② ( );③( ); ④( ); ⑤( ) 。表现了五壮士热爱 ( 和 ) 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三)重点句 1、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 头上砸去。 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说明石头砸 下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 五壮士 和 的英雄气概。 2、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热血沸腾”比喻激情高涨。表现了五 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3、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 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抢前一步”“夺过”表现了马宝玉的眼疾手快,有勇有谋;“猛地举起”“砸”体现了马宝玉对 敌人的仇恨,也体现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课文中类似的词句还有 “大吼一声”“把胳膊抡一个圈”“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等。 (四)课内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 )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 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 )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 上砸去。山坡上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请拟定一个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 和 ,表现了壮士们 的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矗立 屹立 耸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 遥望 俯视)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 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热烈 热情 激 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 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文中“惊天动地”是表示声音______的词语,“气壮山河”写出了五壮士的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 。 4.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望着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五壮士心里 会想些什么? 二、《开国大典》 (一)《开国大典》中文章的 7、8、11、12 自然段容易以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 (二)《开国大典》记叙了( )年 ( )月 ( )日在首都北京 举行开国大典 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 )的心情。 (三)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 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具体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五)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 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 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 )会 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 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显现 出现 出没)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看到、投向、 望着)主席台。 1. 用“√”打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四面八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山倒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 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旗的时 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 54 门大炮齐发,一共 28 响。起初是全场(肃静 寂静 安静),只 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告 宣布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 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 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情 热烈 热心)的欢呼。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文中的括号里的正确词语。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5.文中画线部分,表达了什么? 【第三单元】 (一)竹节人 1、重点:掌握刻画人物入迷的形象的写作方法,可抓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作具体描写。 2、主题概括《竹节人》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 “我们”用毛笔做竹节人)、(“我们”斗竹节 人 )、( 老师没收竹节人)、(老师玩竹节人)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 (快乐、有趣) ,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3、整体把握 本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 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也自己偷偷斗 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 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问题一:斗竹节人的乐趣主要表现在哪几种情形呢? 首先,是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不知疲倦,也永不倒下。(简单的玩法折射出的是单的 爱与纯洁无瑕的乐。) 其次,就是当一个“斗士”的线被卡住时,“斗士”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 子净挨揍。(用“斗士”与“傻样子”构成反差,生动地写出僵住的竹节人直挺挺、一动不动 的可笑模样,表现当时玩游戏的快乐与胜利时的喜悦心情。) 再次,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制作武器,创造名号,使竹节人显得更加神气威武。 接着.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发明了橡皮脑袋和纸盗甲,却弄巧成拙,这样 的竹节人中看不中用,反而不敌对手。 最后,同学们在大规模的、热烈的搏斗中人迷,忘记上课。(从侧面烘托出竹节人游戏带 给“我们”的快乐与满足。) 问题二: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 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 形象。 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 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问题三: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2)那一受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 3)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4)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而 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强调“都”“只能”,有点儿辛酸,也带一点儿调侃意味。 2)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 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3)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的这种玩 法的喜爱。 4)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很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志趣的相近,心灵的契合距离 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 问题四:文中的一些语句,具有夸张的色彩。 1、“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豁口既宽且长,大词小用,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 效果。 2、“建立了赫赫伟绩”, 夸张,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表现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 小练笔: 阅读《竹节人》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 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 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 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 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 破课桌,yǎn( )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 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成语(2 分): ①yǎn( )然 ②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③段的划线词语,“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不知疲倦”这些描写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第   段 末 尾 都 有 “ 神 气 ” , 这 属 于 什 么 写 法 ? 有 什 么 好 处 ? ( 2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句式和标点符号两方面分析第两段的表达效果。(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宇宙生命之谜 重点:1.学会用“一、二、三、四”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理由,表达观点,使人一目了然地读出所需 条件,结构清晰。 2.掌握说明方法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来理解文章内容 《宇宙生命之谜》介绍了科学家( 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理清基本结构】 古代神话引出话题——理论推测——探索火星——未揭谜底,仍将探索。 【理解句子含义】 1、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 的星球。意思是: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外肯定还有存在生命的天体,只是人类至今没有找到这 样的星球。 2、这两项成果证明,在飞船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意思是:就目前探索的结 果没发现火星上有生命存在,但仍没排除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比如飞船未着落的地区、火星 地表以下的岩石里,等等。 【体会思想感情】 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激发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的 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小练笔: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 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 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 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 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1)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天体上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3)举例说明,短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注意文中画线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四单元】 穷人 1、《穷人》是 俄 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的夜 晚,桑娜 和 渔夫 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 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他们 宁可自己吃 苦也要帮助别人 的美好品质。 2、课文通过对 环境 、心理活动 和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 环境 描写,表现桑娜的 勤劳和善良 。 4、而文中细致的 心理 描写,表现了她既 紧张 又 担忧 的矛盾心理,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 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形象。 5、人物对话,个性鲜明,渔夫的话显示他 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桑娜说话断断续续,表明 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同样反映了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6、体会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①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 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省略递减的次数) ③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语意的跳跃) ④我嘛……缝缝补补……(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7、“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的意思是: 忍受 ,说明渔夫 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 更艰苦的日子 ,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 8、近义词:舒适——舒服 顾惜——怜惜 抱怨——埋怨 忧虑——焦虑 心惊肉跳——胆战 惊心 反义词:潮湿——干燥 严肃——活泼 寒风呼啸——暖风习习 9、写作背景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 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 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 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 们的高尚品德。 10、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 (2)、运用了行动、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巩固练习 二、先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 )( )不安 自( )自受 心( )肉( ) 自言自( ) 汹涌( )( ) 寒风( )( ) 1.妈妈的拥抱使我 的心平静下来。 2.生活是一片海,时而 ,时而风平浪静;生活是一盏灯,时而闪闪发光,时而一片黑 暗;生活是一棵树,时而青翠茂盛,时而枝叶稀疏。 3.北风呼呼地刮着, ,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凌,大地到处都是白的。 三、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语意的跳跃 C.数字延续 D.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2.“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 3.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 4.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四、读句子,完成练习。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忐忑不安”形容 ,这是抓住桑娜的 来描写的,我们从中可以看 出桑娜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桑娜同情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 的美好心灵。请再写出两个可以形容此时桑娜的心情的词语: 、 。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句子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 和屋内的不同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说明了渔夫外出打鱼的 危险,也反映出渔夫一家人生活的 ;对屋内的环境描写,说明了桑娜 、 的品质。 3.“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这句是对渔夫的 描写,我们从中能体会出渔 夫也是一个 的人。 五、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①“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②“哦?什么时候?” ③“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 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 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 来。”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⑥“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⑦“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 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此时此刻,桑娜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2.“嗯,是个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 3.文中第④段话通过一个“ ”字,充分体现了渔夫一家的生活 ,同时也说明渔夫 的高尚品德。 4.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思考 B.解释、安慰 C.认同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这里“嗯”的意思是( ) (2)“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里“嗯”的意思是( )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里“哦”的意思是( ) 5.从第④段对渔夫的 描写、 描写、 描写中,可以看出渔夫也是个心地 善良的人。 第五单元 《夏天里的成长》 常考问题: 1、课文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写的? 答:整篇课文围绕这句话,从生物(第 2 自然段)、无生命的事物(第 3 自然段)、人(第 4 自然段) 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时期。 2、第 2 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 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答:(1)植物: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小果实、苔藓、草、菜。 (2)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这一段围绕“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 看得见的长”这一中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动物,并抓住各种动植物飞快生长的状态特点, 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描写,突出中心。 3、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这句引用的谚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作者引用“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表达生长要趁最适宜的时机赶快长,时不待人的意 思,语言生动活泼。 4、“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 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答:“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 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也要及时长,尽力长,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 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巩固练习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里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的长。 您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您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 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 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会 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 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 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 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 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 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 地长。 1.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绿蔓( ) 高粱( ) 苞蕾( ) 苔藓( ) 菜畦( ) 谚语( ) 铁轨( ) 处暑( ) 2.找出文中所提到的俗语或谚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用“ ””划出文中的中心句。 4.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5.你是怎样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句谚语的? 6.“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句话有何深刻的含义? 《盼》 常考问题: 1、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妈妈送“我”一件新雨衣后,“我”渴盼下雨,渴盼雨天穿 新雨衣出门,以及最终如愿穿上了新雨衣,在雨中尽享快乐的事。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答:从“立刻”一词可以看出“我”急于穿上雨衣的心情,为下文盼下雨作铺垫。 3、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答:采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两个“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强调了“我”一直没有穿雨衣的机会, 突出了“我”盼雨不得的失望的心情。 4、请默读第 4~17 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按什么顺序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法突出“盼”? 答:主要通过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突出“盼”。 (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雨前情景 A.“沙啦啦地喧闹”“嘻嘻地笑”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起风时小杨树的变化,突出了“我”预知 要下雨时惊喜的心情。 B.“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的心理描写反映了自己对穿新雨衣的渴望和知 道要下雨时的喜悦心情。 C.“伸、仰起、甩打、跑”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雨点落下时“我”极度兴奋的心情。 雨中情景 A.“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我”迫切地想到雨里去的心情。 B.“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通过心理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 雨后情景 把湿漉漉的马路比喻成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把小杨树上的雨珠比喻成珍珠玛瑙,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雨后的美景,表现了“我”对下雨天的喜爱。 巩固练习 (一)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 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tūn dūn)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果然,随着几声闷(mēn mèn)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 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 (shuǎi suǎi)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 ②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tā.dā)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 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③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 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 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 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1.在( )里选择正确的注音。 2.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 3.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 。 4.用“ ”画出语段①中的拟人句。这样写是为了 。 5.语段①画“—”的句子,描写了“我”的 和 ,表现了“我” _____ ____和 _________ ______ ______。 6、用“ ”画出语段②中“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活动的句子。 7、用“ ”画出语段③中的比喻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______ ___。 8、用“ ”画出语段③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二)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 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 到我嘴唇(cún chún)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 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 )好扣,( )上帽子。我( )着脖子,小心(冀冀 翼 翼)地( )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 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在( )里选择正确的注音、字形,或填上合适的动词。 2.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 3.理解词语:理直气壮: 。 4.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 的心情。 5.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六单元 《只有一个地球》 一、字词 1、同音字 Xié ( )助 ( )手 威( ) 倾( ) 要( ) 和( ) 2、解词 渺小: 指非常微小或完全无关紧要,本文指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非常不起眼、微小。 二、课内知识 1、《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 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举例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打比方)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③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④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 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举例子) 3、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它容易破碎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 4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一个地球”既是课题,又是向人们敲起的警钟: 地球只有一个,如果不精心保护它,人类将别无去处! 5、“只有一个地球”这是 1972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 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 法移居别的星球)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们应该(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 球生态环境)。 三、重点句子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解析:这句话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 打比方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 2、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 6400 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 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解析:这句话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很渺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是说明地球很小,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 做贡献的。 解析:“本来”的意思是:先前,原本。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 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科学性、严谨性。 补充: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 一 ) 揣 摩 说 明 文 语 言 1.加 点 词 好 在 哪 里 ? (或 有 何 作 用 ) 答 题 方 式 : 用 了 加 点 词 , 生 动 地 (准 确 地 )说 明 了 … … 事 物 的 … … 特 征 2.能 否 替 换 为 另 一 个 词 语 ? 并 说 明 理 由 (1)不 可 以 (2)原 词 的 意 思 或 内 容 (3)所 换 词 语 的 意 思 或 内 容 (4)换 了 后 意 思 有 何 改 变 , 不 符 合 实 际 。   词 体 现 了 语 言 的 准 确 性 、 周 密 性 、 科 学 性 3. 加 点 的 词 在 文 中 能 否 删 去 ? 说 明 理 由 (1)表 态 。 不 能 删 或 不 能 替 换 (2) 定 性 。 解 释 该 词 在 文 中 的 意 思 , 如 “ 约 、 左 右 ”表 示 不 确 定 ; “ 仅 、 只 ”为 副 词 , 表 示 限 于 某 个 范 围 或 少 数 范 围 ; “ 几 乎 ” 表 示 将 近 于 、 接 近 于 ; “ 大 概 ” 表 示 大 致 的 内 容 或 情 况 ; “ 大 体 ” 表 示 多 数 情 形 或 主 要 方 面 ; “ 可 能 、 也 许 ” 表 示 猜 测 、 推 测 、 估 计 的 情 况 ; “ 一 般 ” 指 通 常 情 况 , 不 包 含 特 殊 情 况 等 (3)若 删 掉 “ × × ” 词 句 子 的 意 思 就 变 成 了 … … 不 符 合 实 际 情 况 (显 得 太 绝 对 化 ) (4) “ × × ” 词 体 现 了 语 言 的 准 确 性 、 周 密 性 、 科 学 性 ( 二 ) 几 种 常 见 的 说 明 方 法 1. 举 例 子 : 具 体 真 切 地 说 明 了 事 物 的 × × 特 点 , 使 说 明 更 具 体 , 更 明 确 , 更 有 说 服 力 2. 列 数 字 : 具 体 而 准 确 地 说 明 该 事 物 的 × × 特 点 , 体 现 了 说 明 文 的 准 确 性 , 使 说 明 更 准 确 更 有 说 服 力 3. 作 比 较 : 把 × × 和 × × 加 以 比 较 , 突 出 强 调 了 事 物 的 特 征 或 事 理 4. 打 比 方 : 生 动 形 象 地 说 明 该 事 物 的 × × 特 点 , 增 强 说 明 的 形 象 性 和 生 动 性 , 使 说 明 更 通 俗 易 懂 , 增 强 了 文 章 的 趣 味 性 5. 用 引 用 : 引 用 名 言 、 格 言 、 谚 语 , 作 用 是 使 说 明 更 有 说 服 力 。 引 用 神 话 传 说 、 新 闻 报 道 、 谜 语 、 轶 事 趣 闻 等 , 作 用 是 增 强 说 明 的 趣 味 性 。 引 用 说 明 在 文 章 开 头 , 还 起 到 引 出 说 明 对 象 的 作 用 6.下 定 义 : 对 事 物 的 特 征 、 事 理 加 以 具 体 的 解 释 说 明 , 更 科 学 、 更 概 括 地 揭 示 事 物 的 特 征 。 巩固练习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 )谁的恩赐,( )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 贡献的。但是,(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 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3 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填在括号里。(2 分) 恩赐—( ) 慷慨—( ) 枯竭—( ) 毁坏—( ) 3.读选段②填空。(5 分) (1)文中列举的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生资源,如果人们保护利用,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人们随意破坏,就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一是因为 ;二是因为 。 4.文中加点词“本来”能否去掉?为什么? 5.根据课内外知识的了解,请列举四种你所知道的生态灾难。(2 分) 6.根据这两段的内容,设计一条有关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1 分) 第七单元 《月光曲》 一、近义词辨析 1、恬静——安静 相同点:这两个词都有表示心里平静的意思。 不同点:恬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 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音的干扰。 (1)夜深了,周围( )极了,一切都再沉睡中。 (2)姑娘那( )的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2、幽静——清幽 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环境很静的意思。 不同点:幽静:是优雅寂静,“静”有安静的意思; 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 (1)春天的樱花公园,( )的林中小道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的游人。 (2)这片树林远离大路,树木茂盛,显得很( )。 3、苏醒——觉醒 相同点:这两个词都指醒过来,结束了原来好像睡着一样的糊涂状态。 不同点:觉醒:指觉悟,用在思想上,表示认识问题从不清楚到清楚; 苏醒:原来的意思是昏迷后醒过来,指人失去知觉后得到恢复。也可以像课文中那样,用来 描写出神后的清醒。 (1)在巨大的教育攻势下,他终于( )了,向人民政府交待自己的罪行。 (2)他刚( )过来,就忙问:“那些书受损失吗?”。 二、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 )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 ),有感于盲姑娘 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 ),又表 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三、《月光曲》的三幅画面(虚写) 1、月亮刚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 四、其余值得注意的知识点 1、由上面的画面可知,《月光曲》的曲调应该是( ) A、舒缓———明快————高昂 B、明快———高昂————舒缓 C、高昂———明快————舒缓 2、兄妹俩的神情:入神、激动、恬静、陶醉 3、区分第九自然段联想与实写的部分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由事物引发的,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 巩固练习 片段一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 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 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 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幽静”说明了小路__________,“断断续续”是时断时续的意思,这里指琴声 _________________,说明弹琴的人对曲子__________。“茅屋”指屋顶用芦苇、稻草等物盖的房子, 大多简陋矮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很__________。 2.“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这表现了( ) A.姑娘很想见贝多芬。 B.姑娘很想听贝多芬弹琴,她太热爱弹钢琴了。 C.姑娘喜欢追星,不喜欢做家务。 3.画“_____”的句子中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二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 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 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 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用“____”画出皮鞋匠和妹妹想象的内容。 2.下面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反映着音乐的变化,结合文段展开想象,连一连。 月光照在浪花上,海上波涛汹涌 音乐节奏舒缓柔和 月亮升起来,海上微波粼粼 乐声气势逐渐增强 月亮升高了,海上卷起巨浪 乐声高昂激越 4.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个句子中的两个“您”表示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您”表示___________,第二个“您”表示 _______________ 。 6.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 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句中的“恬静”形容姑娘被琴声唤起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的神色。“仿佛”指皮鞋 匠看到陶醉在_______中的妹妹,感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单元 《少年闰土》 一、本文运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 开头描绘了闰土月夜刺猹,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识闰土——听闰土讲海边趣事——与闰土 分别,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勇敢、见识广的农村健康少年。 二、值得关注的重点句子 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 小狗而很凶猛。 解析: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 像狗而且很凶猛。 补充:常见的破折号用法  ①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1)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2)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③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2)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④表示语音的延长   (1)“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2)“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3)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⑤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 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解析:“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所以感到新鲜。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 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 “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3、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解析: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 “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 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 向往。 4、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 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解析: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 5、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 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解析:“扫出、支起、撒下、拉、罩”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了捕鸟的过程,表现了闰土聪 明,有能耐。 三、闰土给我讲了哪些希奇的事? 四、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热情友好、见识丰富、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请在文中找出 是如何体现的) 巩固练习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 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4 分) 素:_____________ 单:_____________ 如许:________________ 希奇:_______________ 2.“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是指( )(1 分) A.獾猪、刺猬和猹等小动物经常咬瓜,农民要细心保护,才有好收成。 B.走路的人口渴了偷西瓜吃。 C.海边风大,天气不好,西瓜容易烂,不容易有好收成。 3.“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 来概括。(1 分) 4.下列对“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 分) (1)对闰土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赞叹。 ( ) (2)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 ) (3)对闰土生活的忌妒之情。 ( ) (4)对深宅大院里的生活的不满。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