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背影》教学设计

ID:41211

大小:74.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三、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 奔赴亲人的丧事(         )                 乱七八糟的样子(        ) 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      精神不振作(        )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细小而繁多的事(        ) 四、听录音朗读,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五、赏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朗读第六段,展示问题组。   1、这里,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a、为什么作者要细致地描写父亲的穿戴? (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b、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 c、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 a、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 b、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 c、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 a、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b、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 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六、问题研讨: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七、再读课文,体会语言。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画出文中父亲所说几句话,学生朗读课文。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这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爱意父亲)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对儿子充满关爱之情) ◆“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2.四人小组讨论,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学生大意理解即可。 3.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揭示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作者在此时写出以上文字,可见他深切地理解了父爱。 八、我来感背影 你作为旁观者,从父亲的背影中看出了什么?那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慈爱、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是一个慈父,是一个好爸爸。 我来写背影 ①诃夫“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五官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 ②姜白石“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字不俗。” 如果让你来写背影,你会如何来写,开动你的记忆储备,回想你父母或其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背影,也来写一写。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