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
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
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
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王某记。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屋
B.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仆:倒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于是余有叹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
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
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
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C.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
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
1.A
2.B
3.D
4.(1)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
所悔恨的。(2)这就是学习的人不可以不经过深入思考而做出决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