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试题(Word版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试题(Word版有解析)

ID:414119

大小:58.98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苏州市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试卷 语 文 2019. 9 注意:本试卷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 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 ,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 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 的思 想,手稿却板正、 ,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A. 洒脱 特立独行 拘谨 B. 潇洒 狂放不羁 拘谨 C. 洒脱 特立独行 谨慎 D. 潇洒 狂放不羁 谨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 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 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洒脱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和事。语境中用来评价歌德 的字迹,应选“潇洒”。 第二空:狂放不羁强调不受约束,特立独行强调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语境中指你 尼采的性格,与前文的“最怪异”相一致,应选“狂放不羁”。 第三空:拘谨:(言语、行动)过分谨慎;拘束。语境中与“板正”“木讷”相一致,应选“拘 谨”。 分析可知,B 项的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 B。 【点睛】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 10 个方面分析: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 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的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 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 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①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 ②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的美 ③也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 ④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⑤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⑥而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 A. ①⑤④⑥②③ B. ④⑥③①⑤② C. ④⑥①⑤③② D. ②③①⑤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 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 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 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本段的中心意思是评论元画中强调笔墨的这一特点。④句“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 的发展”中“这”紧承首句而来,是指前面的“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故放在首位,排除 AD 两项; ⑥“而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中“也因此”表明是由前面对元画特色分 析而得出的结果,故紧接④句;由关联词“不仅……而且”可以确定①⑤在一起,而⑤中“……亦即所谓笔墨本身”与②“笔墨可以……”相连,同时②句跟后文的形式美、结构美 联系紧密,故放在最后,这就排除 C 项。 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是④⑥③①⑤②。 故选 B。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 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 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 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 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 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诗词所咏的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C.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D.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节日与诗词结合的综合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能理解诗句意思,并 且能够知道各个节日的习俗,就能很好的解答。 ABC 三项写的都是元宵节,如“月”“月色灯山”“火树银花”等都与元宵节有关;D 项,由 “守岁”可知写的是除夕。 故选 D。 4.对下面一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国家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为的是保障个人的发展。但是当国家变成了主要的东西,当个 人沦为它的工具和意志方面的弱方,于是所有各种细微的价值就全丧失了。石头必须破碎开 以便让植物生长,土壤必须先疏松开才能使植物果实累累,只有当社会疏松到足以使个人的 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时候,有价值的成就才会从人类社会中萌发。 A. 国家和社会对个人造成束缚。 B. 要个人发展就不能接受社会和国家的管理。 C. 社会和国家给予个人自由的环境,个人才能创造出价值。D. 在强大的国家和社会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容易被弱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筛选关键信息、概括整合内容要点的能力,即依据题干指向, 对现有的信息进行理解、分层、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为主观表达题,包 括提取关键词、筛选概括内容、下定义、新闻语段内容概括(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标题、 新闻导语)。对于筛选概括类压缩,叙述类的语段压缩,可以根据记叙文要素进行概括筛选, 仅保留主要信息,做到“去粗取精”;议论性的语段压缩,可以运用“关键语句突破法”;描 写类的语段压缩,首先要弄清描写对象,然后运用“舍偏取正法”,舍弃那些修饰性、限制性 性或补充性的信息;而说明类语段往往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可以运用“层次切分法”划分 层次,提炼要点。 本题,抓住关键句“只有当社会疏松到足以使个人的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时候,有价值的成 就才会从人类社会中萌发。”分析可知,文段可概括为:社会和国家给予个人自由的环境, 个人才能创造出价值。 故选 C。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 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 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 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 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 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 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二、文言文阅读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云渊先生传 黄宗羲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邃 于易历。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毗陵唐顺之慨然 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卒官不果。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 之志。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莫不各有成书,发 前人所未发。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虞 也。”已如其言。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武林兵变,述 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寝。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 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 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丙戌乱后,于 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余读嘉靖间诸 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 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 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 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尤邃于易历 邃:精通 B. 卒官不果 卒:死亡 C. 京师可无虞也 虞:忧患 D. 谋遂寝 寝:搁置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 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 周述学在帮助胡宗宪完成征倭之功中多有谋划,但他都归功其主子,因此没有人知道。 D. 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关于历法的观点来源于周述学这件事。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2)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8. 请简要概括周述学治学的特点。【答案】5. B 6. D 7. (1)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2)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 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8. 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解析】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 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 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 项解释错误,“卒官不果”意思是:(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卒:终止, 结束。 故选 B。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 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 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D 项,“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说法与文意不符,原文中指出“莫非 他是想独占绝学”,“莫非”是一种推测,不是肯定的。 故选 D。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1)“正”,修正;“讹舛”,错误;“繁芜”,繁多芜杂的内容。(2)“科名禄位”,科举、 名利、俸禄、官位;“高”,攀比。“为所轻也”是被动句式。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 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文中,“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 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周述学还编有《神道大编》数十册,后来很多学问家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和学术 成果。由此可见,周述学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点睛】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 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 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是越州山阴人。他喜欢深入精细地思考,只要是经世济民的 学问,(他)一定要探究其中原委,尤其精通易历。古代那些谈论历法的人以郭守敬最有名。 但郭守敬所写记载在元史中的历经,只说规律却不传授方法。 自从西域的经纬历传入中原,才听说有经纬凌犯的说法。但这种说法确立的法度多与中 原历法不合。毗陵人唐顺之对此十分感慨,就想要创立纬法,来使中西之法融会贯通。(但从 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周述学于是撰写《中经 》,采用中原的计算方法,测验 西域的占象术,来完成唐顺之的心愿。古代没有所谓星道,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 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没有不各自成书,闻发前人所没有阐发的。 而且内容广博精当,上下千余年,(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周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年间,司马赵锦咨询周述学一些边防之事,他说:“今年主要部署边防军队,应该在 乾、艮二州,京师就可以没有忧患了。”后来果然如他所言。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私下里 将周述学安排在自己的幕僚中,向他咨询一些机密策略,最终成就在海上战胜倭寇的功绩。 杭州发生兵变,周述学认为应该确保国运安定和平,不可轻举妄动,兵变的首领也相信周述 学的话大多会应验,因此谋反的计划就搁置了。周述学在南北的军队中,多有所策划,他把 功劳都归结到主子身上,从未说成是自己所有的功劳,因此人们都不能了解。 甲戌年间,我偶然遇到周述学的孙辈周仲,看到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周述学编撰的《神道 大编》数十册,每册都长宽二尺多,周仲说遗留下来的书籍大多散失,这里的还不到(他所编 写书籍的)十分之一二。我想完全抄下来据为己有,不巧周仲远游楚地,没有实现。丙戌年动乱之后,(我)在一个老书铺中搜得多种中经测图、地理书,看到其中的历法都继承周述学所 写的《通议》,可他们都窃取观点据为己有。我读嘉靖年间各位老先生的文集,很少有涉及周 述学的。唐顺之与周述学是同学,他和别人谈到历法,观点都是从周述学那里得到的,但他 从未说过自己的观点来自周述学,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不愿意让别人参与其中吗?天下持续 太平已经很久了,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 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ト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即使这样,做学问就该像周述学那样,本来千年如朝タ一样,哪里能够凭借一天就可以知道 的呢? 三、古诗词鉴赏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9. 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10. 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9. 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 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 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10.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 “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 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 感情。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从视觉 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 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找出诗中所写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和人物形象。结合诗歌的主旨,明确形象特点,体会诗歌塑造形象所使用的方法技巧。然后 考察每一选项,进行比对斟酌,找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来。“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 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 由。“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 享受余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点睛】古诗词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作者,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都 在课本当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是一般是接近主创 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 抓住注解,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命 题者一般会在诗词的注释中交代或暗示写作背景。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 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 天山,身老沧州!”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 三山。这条注释就暗示此词是陆游晚年闲居三山是所作。那么,此时的陆游是否能独享这一 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能不感慨 万千,?领会了注释的提示作用,人物形象也就不难把握了。 二.联系诗词中 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大多有相对固定的意义, 如柳枝表分别、子规表思乡等,化用典故更是能表达作者的情怀。如:杜甫的《江汉》:“江 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诗中所写的意象有:“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典故有“老马 识途”。“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落日”、“秋风”,则比喻自己虽已暮年, 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包含了对朝廷的怨 愤。总结: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效国家的儒士形 象。 的 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动作、 外貌、神态、心理、语言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如:胡令能的《小 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 中有关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词语有:“蓬头”、“侧坐”、“遥招手”、“怕鱼惊”。“蓬 头”的外貌、“侧坐”的动作,表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机灵,“遥招手”、“怕鱼惊”的 动作和心理体现出小孩的聪明。总结: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机灵、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 象。 四.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情感 不同作者,不同时 代,即使是相同的形象,寄寓的情感也不相同。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运用了托物言志、 拟人、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会改变 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词人形象。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则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 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在艰危之中奋不顾身,在成功之 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 掌握这四种方法,会有助于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诗歌赏析: 《湖上即事》的诗人陈起(生卒年未详),字宗之,宗子、彦才,号芸居,一号陈道人, 别称武林陈学士。宋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后居杭城钱塘棚北大 街睦亲坊(今弼教坊),开书肆陈宅经籍铺,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 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 陈起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至今所传宋本书 籍,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者,均为其所刻。和福建建安余氏,称宋代刻书两大家。 《湖上即事》的创作背景:理宗宝庆初,史弥远当政,视集中诗有谤讪,被史弥远指责 为诽谤朝臣,因起大狱,劈《江湖集》版,起亦获罪流配,下落不明,且诏禁士大夫作诗。 史死后方得赦,重操旧业,创作了《湖上即事》。 水很清澈,诗人穿着草鞋沿河行走。柳条看到远处草地上有白鹭的身影,开始发芽,无 法掩饰莺的身影。我不知道是谁在喝酒、唱歌和音乐,是一艘孤单的船,远处有客人,还有 笛声。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最好喝点酒,好好享受你的余生。 诗的第二、三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拟人手法的好处:“拟人化”,以物拟人, 或以人拟物,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诗的二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三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孤寂之心及不流于世俗的高洁情趣。这种情趣在尾联用“吟莫尽、乐浮生” 两个词生动的突显出来。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1.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4)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8)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 (毛泽东《和柳亚子》) 【答案】 (1). 蟪蛄不知春秋 (2). 汩余若将不及兮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4). 苔痕上阶绿 (5). 只是当时已惘然 (6). 凌万顷之茫然 (7). 力行近乎仁 (8). 风物长宜放眼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要求学生 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 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蟪、蛄、惘、汩。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 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 方 豪·路·博尔赫斯 ①胡安·达尔曼,是科尔多瓦街市立图书馆的秘书,自认为是土生土长的阿根廷人。他 的祖父是福音会的牧师,他的外祖父是被长矛刺死的作战步兵,在两个格格不入的家世之间, 达尔曼选择了浪漫主义死亡的家世。达尔曼省吃俭用,勉强保住南方的一个庄园,那处产业 原是外祖父家族的,他经常回忆的是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泛白的红色房子。也许是琐碎的 事务,也许是懒散,将他一直羁留在城市。年复一年,他满足于以抽象的观念占有这个庄园, 确信他在平原的家在等他归去。 ②一天下午,达尔曼买到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他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便匆匆走上楼 梯,却不想谁油漆了窗子,忘了关上,害他划破了头。高烧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一千零一 夜》里的插图在他恶梦中频频出现。大夫把他送到厄瓜多尔街的一家疗养院拍 X 光片,他坚 强地忍受了那些极其痛苦的治疗,但是当大夫告诉他,败血症几乎让他送命时,达尔曼为自 己的命运感到悲哀,失声哭了。过了不久,他开始好转,医生说很快就可以去庄园休养。难 以置信的是,那天居然来到。 ③达尔曼踏上了去南方的火车。列车启动后,他取出《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册,这部书 同他不幸的遭遇密切相连,他带这部书出门就是要表明不幸已经勾销,是对被挫败的邪恶力 量一次暗自得意的挑战。明天早晨我就在庄园里醒来了,他想道,他有一身而为二人的感觉: 一个人是秋日在祖国的大地上行进,另一个给关在疗养院里,忍受着有条不紊的摆布。 ④列车吃力地停住了,没有停在惯常的车站,而是停在达尔曼几乎不认识的稍前面的一 个车站,周围几乎是一片荒野,站长告诉他远处的一家铺子里也许能找到一辆车。 ⑤达尔曼步行前去杂货铺,太阳的余辉把深切阒静的平原映照得更辉煌。店主说可以送 他,为了消磨等车的时光,达尔曼决定在这里吃晚饭。 一张桌子旁有几个雇工又吃又喝,闹 闹嚷嚷;一个非常老的男人背靠柜台蹲在地下,达尔曼兴致勃勃地打量着他,心想像这样的 高乔人除了南方之外,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了。 ⑥达尔曼在靠窗的一张桌子旁坐下,就着菜喝了几杯红葡萄酒,突然觉得脸上有什么东 西擦过,是一个用面包心搓成的小球,显然是有人故意朝他扔的。另一张桌子旁的人仿佛并 没有注意他。达尔曼有点纳闷,当它什么也没有发生,打开《一千零一夜》,似乎要掩盖现实。 几分钟后,另一个小球打中了他,这次那几个雇工笑了。达尔曼对自己说,不值得大惊小怪, 不过他大病初愈,被几个陌生人卷进一场斗殴未免荒唐。他决定离开,刚站起身,店主便过来,声调惊慌地央求他: ⑦“达尔曼先生,那些小伙子醉了,别理他们。” ⑧达尔曼觉得这些排解的话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起初,雇工的寻衅只针对一个陌生人, 也可以说谁也不是;现在却针对他,针对他的姓氏,闹得无人不知。 ⑨那个长相粗鲁的人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满口脏话,掏出长匕首胁迫达尔曼同他打斗。 店主声音颤抖反对说,达尔曼没有武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事。 ⑩蹲在角落里出神的那个老高乔人,朝他扔出一把亮晃晃的匕首,正好落在他脚下。仿 佛南方的风气决定达尔曼应当接受挑战。达尔曼弯腰捡起匕首,这一几乎出于本能的举动使 他有进无退,非打斗不可。然而,这件武器在他手里非但起不了防护作用,反而给人杀死他 的理由。像所有的男人一样,他生平也玩过刀子,但他只知道刺杀时刀刃应该冲里面,刀子 应该从下往上挑。疗养院里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落到我头上,他想道。 ⑪“咱们到外面去。”对方说。 ⑫他们出了店门,如果说达尔曼没有希望,他至少也没有恐惧。他跨过门槛时心想,在 疗养院的第一晚,当他们把注射针头扎进他胳臂时,如果他能在旷野上持刀拼杀,死于械斗, 对他倒是解脱,是幸福,是欢乐。他还想,如果当时他能选择或向往他死的方式,这样的死 亡正是他要选择或向往的。 ⑬《一千零一夜》孤独地平摊在酒桌上,庄园在稍前面一站远等他归去。达尔曼手里紧 紧地握着匕首,也许他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就出了门,向草原走去。 (王永年译,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胡安·达尔曼在两个家世之间的选择,为其最终选择赴死的决斗作了铺垫。 B. 《一千零一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是人物命运转折的关键,也衬托了胡安·达尔曼性格 天性中的浪漫情怀。 C. 患败血症几乎送命时,达尔曼的失声痛苦哭显示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然而 在南方的酒店里他却因为琐事拿起匕首去迎接挑战,这实在是外在境遇的逼迫。 D. 本文集中体现作者幻想小说 创作风格:一边用详尽的笔墨描写现实细节,一边用梦幻手 法构建文字迷宫,让人在真实和现实之间犹疑不定。 1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达尔曼这一人物形象。 14. 请结合全文探究“南方”的深刻意蕴。 【答案】12. C 13. 现实中是庸碌的小职员,勉强保住外祖父的产业;性格温和、理性, 的本无意与人斗殴;但内心顽强,挺过败血症的痛苦;悲剧英雄,天性中隐含反抗现实的浪漫 主义情结,向往外祖父一脉的家世,为姓氏而甘愿以生命为代价一战,以生命为代价追寻自 我理想中的人生。 14.“南方”可以具体指代外祖父家族在南方的那处庄园,是达尔曼对于浪漫主义家世的选择 与追寻;抽象意义上,“南方”是古老传统的象征,是不容侵犯的尊严,是不畏生死的血性, 是达尔曼对庸常人生的反叛,对浪漫英雄的理想人生的向往,是人渴望追求与到达的理想之 境;“南方”代表人对自我命运选择与把控的渴望,对浪漫野性的英雄人生的呼唤。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 项,“这实在是外在境遇的逼迫”分析不全面,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有他性格的因素。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 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 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 可。本题,小说一开篇,就描述了达尔曼拥有“两个格格不入的家世”:一个是作为福音派 教会牧师的祖父,一个是作为作战步兵二团英雄的外祖父。在两个格格不入的家世之间,达 尔曼选择了浪漫主义的先辈,或者浪漫主义的死亡的家世。这样看来,小店铺事件,激活了 沉睡在达尔曼日耳曼血液里的先辈的英雄精神。达尔曼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市立图书馆的秘 书,一次小小的事故让他患上了败血症。在经历了一段生不如死的医院生活后,他幸运地活 了下来,然后选择去从祖辈继承下来的南方庄园休养。南方的气息唤醒了达尔曼的生活欲望。 在接近故园的一家小店铺里,他却意外地受到了一个恶棍的再三挑逗。他也曾想“忍”一下 算了,但当店主莫名其妙地叫出他的姓氏后,面对死亡的再次威胁,他再次做出了生活的选 择:毫无畏惧地捡起了一个高乔老头扔给他的一把亮晃晃的匕首。这是一个平日里忧郁孤寂 的卑微的人,对死亡的向往式的选择,以及那种决然的赴死心境和勇气!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 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 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 节、主题等角度作答。①达尔曼拥有一注从浪漫主义先辈继承的产业的“南方的庄园”,在抵 达之前对于达尔曼而言,这只是一个符征,一个抽象概念,一个等待他归去的梦(家,故 乡)。“南方”是达尔曼对于浪漫主义家世的选择与追寻。②现实的生存状态让他感到厌倦, 命运的毫不容情(败血症)使他恨透了一切。他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甚至失声哭泣。死 里求生,灵魂深处,他听见了“比较古老塌实的南方”的召唤。于是,在“早晨的黄色光线 下”的梦幻般的时光里,他幸福的动身前往南方。达尔曼看见了南方的象征,一个老高乔人: 黧黑、瘦小、干瘪,像件一动不动的东西,像块流水磨光的石头,像句几代人锤炼的谚语, 超越时间之外,处于永恒。抽象意义上,“南方”是古老传统的象征,是不容侵犯的尊严, 是不畏生死的血性,是达尔曼对庸常人生的反叛,对浪漫英雄的理想人生的向往,是人渴望 追求与到达的理想之境。达尔曼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所属的南方的集中体现。于是,当小庄 园的雇工恶棍一再向他挑衅、店主喊出他的姓氏后,他无畏地捡起了老高乔人扔给他的匕首, 紧握着,向平原走去。达尔曼别无选择的选择了“直面死亡”。他内心充满了人生解脱后的“幸 福”与“欢乐”。③达尔曼向往的“南方”,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尊严的神圣不容侵犯,是 浪漫的英雄主义人生。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 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 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 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 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 兴趣。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解“执” 余英时 ①一谈到执,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固执”、“执迷不悟”等概念,于是我们对“执” 字便有了恶感,以为“执”总是要不得的。尽管破“执”者如此之多,“执”在各方面之存 在却依然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世间万事万物之存在都有其存在之理由,“执”自然也不能例 外。婴儿初出世时即有“猿握”的本能,而此种“猿握”也就是“执”的表现。如此说来,“执” 倒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古代讲“执”字最为中肯者是儒家。《中庸》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故儒 家是反对“执一无权”,孟子亦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便是儒家反极端、反调和的中 庸之道。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持有同样的见解,亚氏的中庸说认为一切美德 都是处于两极端之间。我们把儒家与亚氏的中庸理论比附而观之,可见他们都是不反对“执” 的,问题乃在于所“执”者是否正当而已。 ③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对“执”的种种看法可以加以澄清了。首先,我认为绝对地破“执” 是不可能的,即便超脱如佛家,也还要另悬一涅槃的境界,终还是有“执”,算不得真解脱。 禅宗说佛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把极端的“执”改变为中庸的“执”,依然承认了 “执”的存在价值。哲学地说,“执”是有,极端地破“执”是无;欲以无来代替有实在是 一件不可能的事。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了苦痛,转而向宗教领域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抚慰, 并不等于说人们已从“执”走向了“无执”,而是人们的物质之“执”转化成精神之“执”, 而其为“执”则根本无殊。 ④其次,“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我们不又常听到所谓“择 善固执”的成语吗?可见即使是固执也还不打紧,如果它真的是择善的话,问题亦在于标准 如何。据我的看法,中庸仍然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我们平常做人 喜讲“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正是“有所固执”,如果一个人毫无个性,没有一点固执 之处,即便是孔子所说的乡愿了。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 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同时,真能择善固执的 人是最不固执的人——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做违反真理的事,故发现自己错误之后,便会毅然 悔改。 ⑤最后,“执”的本身容易引起冲突——多方面的冲突。善恶之“执”固然要发生抵触, 同是善之“执”或恶之“执”,也一样会造成龃龉。因此,“执”须有容忍来协调之,即人人都有所“执”而同时也承认他人之执。只愿坚持自己的理想或权利,而忽视甚至妨害他人的 理想或权利,即使所“执”者是真理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 ⑥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错误的“执”,于是有心的人不 免要想用破“执”的方法以救“偏执”或“执一”之弊,殊不知问题并不起于“执”的本身, 而是源于所“执”者非善,以及“执”之权利仅存在于极少数人之手。如果人人都能“择善 固执”并各有所“执”,那正是人间天堂的到来、人类理想世界的实现,“执”之罪恶果何在 乎?因噎废食毕竟是世间最愚蠢的事哩!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婴儿初生即有“猿握”的本领,说明“执”与生俱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B. 在谈到择善的标准时,作者既主张中庸之道,又赞同“有所固执”,这二者是不矛盾的。 C. 个人之“执”只要承认且宽容他人之“执”就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 D. 作者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执善固执”并各有所“执”,就能实现人类理想世界。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由人们对“执”这一概念的偏见谈起,引出关于“执”的话题。 B. 作者认为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的中庸之道可以化解偏执之弊。 C. 作者举宗教的例子来论述“破执”无法实现,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物质之“执”即 使转化为精神之“执”,其根本没有变。 D. 人们之所以对“执”有恶感,是源于所“执”者非善。 17. 请简要概括第四段中“择善固执”的内涵。 【答案】15. C 16. D 17. 摒弃固执极端,深谙中庸之道;固守真理,保有个性;知错即改,不违真理。 【解析】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 项,“个人之‘执’只要承认……就不会……”与文意不符,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指出: 善恶之“执”固然要发生抵触,同是善之“执”或恶之“执”,也一样会造成龃龉。 故选 C。【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 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 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 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 等等。 D项,“是源于所‘执’者非善”与文意不符,原文中指出:“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 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 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 故选 D。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 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阅读全文并重点考察第④段,“择善固 执”有以下几层意思:(1)中庸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2)大凡能 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 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3)真能择善固执的人是最不固执的人——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做违 反真理的事,故发现自己错误之后,便会毅然悔改。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 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七、现代文阅读(三) (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 277.6 亿件,同比增长 25.7%;业务 收入累计完成 3396.7 亿元,同比增长 23.7%。 分业务类型看,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 50.8 亿件,同比下降 0.2%;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 220.4 亿件,同比增长 33.9%;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 6.3 亿件,同比增长 21.2%。分区域看,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 80.1%、12.6%和 7.3%,业 务收入比重分别为 80.5%、11.1%和 8.4%。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 0.2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 0.6 个百分 点, 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4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 入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 (摘自 2019 年 07 月 1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国家邮政局今日发布 2019 年 6 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通告显示,国家 邮政局和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 6 月共处理消费者申诉 44844 件,申诉中涉及快递服务问 题的 42840 件,占总申诉量的 95.5%。 6 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 42840 件,环比下降 0.3%,同比下降 10.1%。邮 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 1479 件,环比下降 5.7%,同比下降 68.5%。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投递服务、快件丢失短少和快件延误, 分别占有效申诉总量的 35.6%、21.2%和 18.6%。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量环比增长的有违规 收费和快件延误问题,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摘自 2019.7.22《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快递员事先没通知一声,就把快件投递进了智能快件箱,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日前,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从今年 10 月 1 日起,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否则此类情况算违规。 此番新规定的“快递投放快件箱需要征得用户同意”,是快递公司与收件人的一种契约, 是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范发展,减少无谓纠纷,倒逼快 递末端服务精细化,值得期待。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快递柜公司、快递公司、用户三方应该照顾各方利益。逾期费怎 么收,收多少应该进行明确规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从而减少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摩 擦和矛盾,使快递业能健康有序发展。 (摘自 2019.7.22《新京报》,有删改) 材料四:记者日前从国家邮政局 2019 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绿色包装治理 取得初步成效。今年 4 月份随机检查情况显示:快递包装减量化成效明显,电子运单使用率 已达 95%;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可循环中转袋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已达到 50%; 45 毫米“瘦身胶带”得到全面推广。 在推进包装绿色化方面,行业探索推进步伐明显加快。邮政企业在 30 个省完成配发绿色包装箱,在北京和河南试用可降解包装袋。 在推进包装减量化方面,推广应用成效更加凸显。寄递企业通过推广使用电子面单、规 范包装操作、减少胶带使用、印刷减量等措施推进包装减量化,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 使用率达到 95%以上。邮政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推广使用一联面单。邮政企业已有 23 个省完 成窄胶带采购使用。 在促进包装循环利用方面,行业亮点做法不断涌现。邮政企业试点投入可循环包装箱, 回收率达 100%,使用中空板可循环信盒,材料重量减轻 60%以上。 (摘自 2019.7.16《工人日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 B. 6 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 42840 件,环比下降 0.3%,同比下降 10.1%。 C.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件丢失短少问题的有效申诉占总量的 21.2%。 D. 寄递企业推广使用电子面单,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 95%以上。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快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呈正相关。 B. 2019 年 6 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 42840 件,比 2018 年 6 月下降 0.3%。 C. 快递是否投放智能快件箱,应该尊重客户意愿,鼓励用户在购物时就自行选择配送方式。 D. 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寄递企业正规范包装操作,杜绝所有二次包装。 20. 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快递业发展特点。 【答案】18. A 19. C 20. 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服务质量有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国家制定管理办法, 规范企业,保障用户权益;快递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解析】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 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 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 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A 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与去年同期相 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 0.2 个百分点。”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 项,“快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呈正相关”说法绝对,材料一中第三段“与去年同期相比, 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 0.2 个百分点”。 B 项,“比 2018 年 6 月下降 0.3%”理解错误,环比指相对于 2019 年 5 月下降了 0.3%。统计 学中的“环比”,就是报告期(例如某月(年)对应上月(年),上月(年)对应前月(年)的逐期之 比。以一期为一环,取环环相比的形象比喻。而“同比”则是同期之比的意思,一般指本年某 月的累计指标与上年相同月份的累计指标之间的对比。 D 项,“杜绝所有”用词绝对化。材料四第二段中 “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①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根 据材料一,“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 277.6 亿件,同比增长 25.7%;业务 收入累计完成 3396.7 亿元,同比增长 23.7%。”②服务质量有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根 据材料二,“6 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 42840 件,环比下降 0.3%,同比下降 10.1%。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 1479 件,环比下降 5.7%,同比下降 68.5%。”“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投递服务、快件丢失短少和快件 延误”③国家制定管理办法,规范企业,保障用户权益。材料三,“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 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 范发展”。④快递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绿色包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积极推进包装绿色化、 减量化、循环利用等方面,并取得一定成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 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 文本的关键。 八、作文 (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 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培根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 他也认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 人心深处的偏见。 【答案】【例文】 摒弃成见 成见是我们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我们之所以常常犯错误,多半是因为这 成见二字。 看一个有关胡长清的记录片,镜头中交替出现的是他的姐姐、姐夫和他本人的画面。他 的姐姐和姐夫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涕泪交流地介绍着弟弟被正法以前的事情。胡长 清是个穷孩子出身,自幼就聪颖好学,听话懂事,写一手好字。18 岁的时候,尽管其貌不扬, 但领兵的因为看中了这一手好字,坚决征他入伍。后来,他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他定期回家 看望老母亲。回到了老家,当地的官员给他在宾馆安排了豪华客房,但是他从来也不去住, 而是在老母亲的床边席地而卧,让所有目睹此景的人由衷感佩。 这是案发之前,胡长清给人们留下的口碑,是他作为一个官员的公开形象。当他的事情 败露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因为,他的一贯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 成为一种成见,人们无法相信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大贪官。 同样的例子在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中也多有存在。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 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他们因为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强意志成为抗击法西斯的英雄。但 是,许多美国人也知道罗斯福相信占星术,有婚外情,是个烟鬼、酒鬼。英国的选民也知道 丘吉尔有过两次被解雇的记录,每一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上大学的时候就因为吸毒差点被开 除。在竞选总统和首相的时候,他们这些劣迹,成为选民不信任的依据。人们知道他们是有 能力和智慧的人,但是自己的成见又成为否定的巨大力量。当时,在美国和英国都进行了一 场激烈的有关成见的争论,是相信自己的成见否定他们,还是相信他们对未来的许诺投赞成票,让选民们举棋不定。 人类幸运的是,美国和英国的选民都否定了自己的成见,人类因而拥有了两位战胜法西 斯的英雄领袖。 而在同时,德国的选民却败在了自己的成见之下。希特勒竞选总理的时候,选民们都知 道希特勒是一位被授过勋章的民族英雄,是一个素食者,是一个从来都不嗜烟酒的人,是一 个没有任何婚外情的人。人们相信有这样品格的人会是一个称职的领袖。 当二战过后,当希特勒成为人类也成了德意志人民千古罪人的时候,德国的选民才猛醒过来, 他们为自己的成见付出了难以挽回的代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 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 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 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的材料中有两句话,一是动漫电影中的人物语言,一是大哲学家培根的名言。 申公豹的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指出“成见” 对人的影响之大,打破成见难度之高。培根:“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 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偏见。”指出偏见的危害性。这道作文题 的核心词是“成见”、“偏见”。《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见”的解释为: (1)对人或事物所抱 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多指不好的) ;(2) 形成的个人见解;定见。对“偏见”的解释为:偏于 一方面的见解;成见。 参考立意: (1)打破成见; (2)摈弃偏见; (3)成见不可有,远见不可无。 素材准备: 选文一: 打破成见 人世百态,见得多了,心中装的东西便日益增多,阅历自然增加,眼界因此会更加开阔。 但如果因此看人处世先入为主,那你看到的世界便可能不是真实的世界,你可能会以偏概全,也可能会庸人自扰。   见的黑暗面多了,便以为世界就是如此,等到曙光来临之际,就开始害怕阳光,甚至刻 意拒绝阳光,认为这布满阳光的世界是虚假的。听多了骗子的故事,便以为天下人都是骗子, 听到感动的事,便认为是在作秀,是在欺骗。听多了腐败的故事,便以为当官的都在腐败。 一听到坍塌事故,就会想当官的贪污了多少工程款……   而在生活中,和同学朋友交往时,我也曾经先入为主。我喜欢心理学,曾经阅读了一些 微表情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看了一些影片,大到一个动作,小到一个眼神,我总是细细揣摩, 从中分析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这样,和同学打交道时我总是揣摩他们的心思。可是,不久, 我便感到恐慌了,因为知道的越多,想的也越多,越感觉到不快乐。同学的一个不经意的眼 神,我心里就开始做出各种推断:“这个表情表示他对我的话不认同,或者是轻视”,“不对, 他在隐瞒什么”,或是“他这是在说谎”。这种判断一经做出,对同学先有了不好的印象,之 后就再也没有兴致去开心地交流了,大脑里充斥着各种猜疑,再也没有空隙去盛装快乐。我 的心情因此而黯淡,人际交往也出现了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状态如繁茂的杂草, 将我紧紧缠绕,使我无法挣扎逃离。   现在我终于明白,生活中本来就有光明和阴暗,如果关注了太多的阴影,就看不到光明。 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总认为自己才是看得最透彻的人,却不知戴着有色 眼镜去观察世界,就看不到真实的世界了。   朋友们,即使你曾经遭受欺骗,也别总让心中充满阴霾。拂去尘土,光芒就会洒进心里。 看人处世,别总是先入为主,只有摘下有色眼镜,你才知道世界真正的颜色是什么。 没有空隙的土地流不进泉水,没有空隙的心灵装不下快乐。不要先入为主,用成见把心 填满,给自己的心留一些空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快乐,如此美好。 选文二: 成见不可有,远见不可无 与人相处,最高明的智慧是心无成见; 成就自我,最重要 品质是远见明察。 成见好坏,不过心态一瞬的转变,累的是自己,轻松的也可能是自己。远见高低决定了 一个人的境界,一艘船是划到对岸,还是航向浩瀚大海,就要看它的目的地定在哪里。 真正优秀的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成见不可有,远见不可无。 - 成见不可有 - 的 《沉思录》中说过:“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 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 有人说茶是苦的,那不喝作罢,自有欣赏的人对它爱慕有加。我们无法改变茶原本的滋 味,但可以改变喝茶时的心情,茶虽苦,却一下刺激了你的味蕾,引起你的注意力,等来了 回甘,你才会倍感珍惜。 人亦有如茶味参差般的性格百态,相处时难免出现摩擦,需要慢慢磨合,也会有一见如 故的默契。性格相惜,朋友知己;性格相斥,各自安好。 心里有恶果的人,若对他们抱有成见,那不正中下怀,让他们在我们心中也种下了恶果,变 为了他们那样的恶人。 对付这样的人,心无成见就是最好的招数,以无招胜有招。 - 远见不可无 -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长远的眼界,那么他总会被眼下的小问题困住心智。再往深了想一 想,眼下这些小问题,是不是也因为之前没有进行长久的思考而造成的呢?这其实是一个恶 性循环。 看得多远,才能走得多远。事无巨细,都考虑周全,所谓“小处不失手,方为大英雄”。 面对眼前的困难,试着换个时间,换个角度去思考,也许能减少你现在的忧虑。 任何一件事,放在发生 当下和十年后的未来,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现在的你不 会为了一次考试不及格而意志消沉,十年后的你也不会因为今天摔坏了一个杯子而难过。 不妨想一想,你正在纠结的问题,会影响你十年后的生活吗?人有远见,最重要的是能为自 己解忧。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先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如“打破成见”。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 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论 证过程中,要选取典型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过程可以采取并列式或对照式。 重点是通过材料指出成见的危害。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 时代担当。要做一个有辨别、无成见和偏见的时代青年。最后,总结全文。 【点睛】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 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 的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 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 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 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