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3(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3(Word版附解析)

ID:414417

大小:160.1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通史限时集训(三) (时间:45 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 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 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 B.注重出身和门第 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 D [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 A 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 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 但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 C 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 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 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 D 项正确。] 2.(2019·惠州调研)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 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 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D [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 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了 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 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 D 项。] 3.(2019·德阳一模) 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 州 县 公元 960 年 111 638公元 979 年 297 1 860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B [题干中 979 年与 960 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 权力增大,故选 B 项;题干中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故排除 A 项;题 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故排除 C 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 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故排除 D 项。] 4.(2019·德州一模)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 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其目的是(  )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 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 C [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 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可知武官地位比较低,外戚只 能担任武官就不会乱政,宗室不担任实际职务就不能专权,其目的是防止权贵专 权乱政,故选 C 项;“强化皇族特权地位”与材料中“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 际职务”不符,故排除 A 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初年削弱外戚、宗室权力,未涉 及分工明确、简化手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 B 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初 年削弱外戚、宗室权力,未涉及完善中枢权力机构为主的政务决策机制,故排除 D 项。] 5.(2019·永州一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 100 人, 其中蒙古 31 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 人,汉人及其他民族 37 人。 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 79 传、100 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 一。这表明元朝时(  ) 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C [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说明元朝重视对云南边疆的管理,故选 C 项;元朝初年曾废除科举制,因而元朝科举制度并未稳定发展, 且材料中未对出任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的选拔方式进行说明,故排除 A 项; 材料中第一层出任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汉人及其他民族, 这会加深民族融合,但材料第二层仅体现仕宦云南的官吏较多,没有体现民族交 融,因而 B 项仅适合第一层材料,故排除;材料仅体现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 与仕宦云南的官吏,没有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内容,故排除 D 项。] 6.(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 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D [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 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 选 D 项。] 7.(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 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D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 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 D 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 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故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牲畜 的管理,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管理严格,故排除 B 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间宰杀牲 畜的纠察,不能反映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排除 C 项。] 8.(2019·惠州调研)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 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C [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发展变迁,故 A 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 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 B 项错误;“‘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 字……南宋始见‘棉’字……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 词”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知民众衣料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个例,不能说明是普遍结论,故 D 项错误。] 9.(2019·龙岩质检)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 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由此可知,北宋(  )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D [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商业 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选 D 项。] 10.(2019·苏州一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 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 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 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B [宋明理学家借鉴“哲学本体论”,完成了儒学哲学化的过程,故选 B 项; 道教是本土文明,故排除 A 项;没有扩大道家的思想影响,故排除 C 项;理学提 倡“三纲五常”,强化了传统道德观念,故排除 D 项。] 11.(2019·唐山二模)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 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 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C [根据材料“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 唱快”可知宋代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史 学世俗化、平民化,故选 C 项。] 12.(2019·苏州一模)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 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 向折射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B [根据材料“宋明家具设计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 工整而规范的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秩序规范,家具的设计理 念说明理学渗入日常生活,故选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 前加强,故排除 A 项;商品经济追求奢华与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 定”不符,故排除 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理学渗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强调天理 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南通一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 方分权之间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 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 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 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 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 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境。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 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 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 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 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 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 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 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增加了郡的数量,在郡 之上设立监察区。第二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指出二级制到三级制之间反复循环; 根据材料一中“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 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得出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第(2)问, 第一小问创新,根据材料二中“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 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得出虚化高层政区;根据材料二中“路、州、县的官 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 行政区域”得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 识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一是为了加 强中央集权,二是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答案:(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 一级行政区。 (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原因:行省拥 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3)基本规律: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 损益变革。 14.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 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 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 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 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 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 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 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 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 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 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 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 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 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 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 的“终极关怀”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 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 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 句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 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 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 们‘灭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得出其 内涵为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第二小问,根 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其影响为: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 子”,并且程朱理学被“钦定为国家哲学”。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 可得出其原因有“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科举的推动”; 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北宋科技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影响、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 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这句诗大意为:那些平常说的大道理,就在普通老百姓 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他们与生俱来的行为习惯里。联系王阳明的心学,从理学 “超越性”特点来作答。第(3)问个人“修身”上,从材料中“对社会中坚力量—— 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 可得出理学有利于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国家“治国” 上,从材料中“钦定为国家哲学”“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等,可得出理学有 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答案:(1)内涵: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去人欲”。 (“性即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影响: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并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 (2)原因:吸收佛道思想;科举的推动;北宋科技发展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助 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 理解:“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 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3)积极作用: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成为官方哲学, 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