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2019·长春质量检测)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作用会导致分水岭被切穿,一侧
河流被另一侧河流抢夺,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湖北省清江上游某河谷的发育过程就是典
型的河流袭夺现象,其发育速度较一般河流袭夺更快,称为“清江袭夺模式”,下图为该河谷
不同发育阶段示意图,A、B、C 表示不同时期发育阶段。据此回答 1~3 题。
1.图中的基岩类型可能是( )
A.沉积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2.“清江袭夺模式”袭夺速度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沉运动 B.地下水的溶蚀
C.岩石风化作用 D.地表流水侵蚀
3.袭夺后,图中袭夺河流域内变化最小的是( )
A.流域面积 B.水系形态
C.河流流量 D.气候特征
解析:第 1 题,由图可知基岩具有层理结构,故为沉积岩。第 2 题,根据河流袭夺的概
念判断河流袭夺是流水侵蚀而形成的,A、C 错;根据图中河谷不同时期发育阶段和水流方向
判断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加快了河流袭夺的速度,B 对,D 错。第 3 题,分水岭是河流流域的分
界线,决定流域面积的大小。材料中由于侵蚀作用,分水岭被切穿,一侧河流被另一侧河流
抢夺,袭夺河流域面积增大,河流流量增大,A、C 错;河流袭夺使袭夺河的支流增多,流域
面积增大,水系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B 错;河流袭夺只是局部地区的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对该区域气候影响不大,气候特征变化不大,D 对。
答案:1.A 2.B 3.D
(2019·合肥质量检测)蛇曲是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像蛇一样弯曲的地貌景观,它通常发育
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省延川县也有规模宏大的蛇曲群,该地有
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河流南北两侧植被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延川县附近黄河某段蛇曲。据
此回答 4~6 题。
4.伏义河村是图示区域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冬暖夏凉,气温适宜 B.降水稀水,光照充足
C.港阔水深,航运便利 D.地势较缓,水源丰富
5.延川县黄河蛇曲群的形成过程是( )
①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 ②河流沿裂隙侵蚀形成河湾
③地壳受内力作用抬升 ④河流下切侵蚀使河床下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6.图中甲地比河对岸植被茂密,因为甲地( )
A.水源丰富 B.光照充足
C.蒸发较少 D.土层较厚
解析:第 4 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降水并不稀
少,A、B 错;伏义河村位于黄河曲流的凸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地势较缓,水源丰富,
利于农耕和建房居住,但不利于建设港口码头,C 错、D 对。第 5 题,延川县黄河蛇曲群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河流流经图示区域时,受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的影响,河流沿裂隙侵
蚀形成河湾,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河流不断下切侵蚀,故选 A。第 6 题,由图可知,甲地位
于河流南岸,为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和气候较对岸湿润,B 错,C 对;河流两岸
都靠近河流,水源一样丰富,A 错;甲处等高线较对岸密集,河谷坡度较对岸大,水土易流失,
土层较对岸薄,D 错。
答案:4.D 5.A 6.C
(2019·洛阳统考)盐风化作用指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层中带到空气中的盐分,
降落在岩石表层,盐水从岩石表层孔隙中蒸发时,盐分结晶膨胀,撑破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的过程。在地貌上,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盐风化穴或蜂窝石构造。长期盐风化作用,会使岩石
崩解为岩屑。据此回答 7~8 题。
7.下列地区中,局部盐风化地貌最为明显的可能是( )
A.乌拉尔山 B.阿尔卑斯山
C.安第斯山 D.台湾山脉
8.某地理研学小组对我国某山地花岗斑岩进行考察,发现背风面有大量的蜂窝石构造地
貌,而迎风面却很少见(下图),其形成原因是( )
A.迎风面岩石孔隙较密 B.迎风面盐液难以滞留
C.背风面光照强度较弱 D.背风面风雨冲刷较强
解析:第 7 题,根据材料可知,盐风化地貌主要分布于距海近或距土壤含盐量大地区近
的区域。台湾山脉位于台湾岛,周围被海洋包围,极易形成局部盐风化地貌,故 D 选项正确。
乌拉尔山距海远;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均是一侧临海,盐风化地貌不如台湾山脉明显。第 8
题,据图可知,山体迎风面受山坡地形的影响,降落到地表的水顺山坡自然下滑,坡面上盐
液难以滞留,背风坡山顶部位凸出,凹陷处难以受到雨水冲刷,使盐液得以滞留,故 B 选项
正确。岩石孔隙大小与岩石的种类有关,据图可知,迎风面与背风面均是由花岗斑岩颗粒组
成的,岩石孔隙大小相当,故 A 选项错误;该山地背风面朝向东南,所以光照不一定弱;背
风面属于雨影区,降水少,风雨冲刷较弱,故 C、D 选项错误。
答案:7.D 8.B
读“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车队夜行“二十四道拐”景观图和黄河上游支流泽曲部
分河段及牛轭湖景观图,回答 9~10 题。
9.同为弯曲形状的公路和河道,其形成和分布的原因差异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路和河曲分布的地势高,地形坡度大
B.公路和河曲的弯曲都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C.河曲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河段
D.公路弯曲只分布在高原山地地区
10.牛轭湖形成的条件有( )①洪水期河流流速增大 ②河床坡度增大
③河流弯曲度变大 ④河流有枯水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 9 题,弯曲形状的公路多分布在地势高、地形坡度大的地区,当然沿海海岸弯
曲大的地方和平原地区受其他地物的影响也会分布弯曲形状的公路;河曲主要分布在平坦的
地方,故 A、D 错,C 对;公路的弯曲受地形影响大,但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故 B 错。
选 C。第 10 题,地形平坦地区河流的摆动形成弯曲,当河流弯曲度特别大时,拐弯处水流不
畅,流速减慢,泥沙易淤塞河道,河床坡度减小。如果遇到洪水期,河流水量较大,流速增
大,河流很可能会裁弯取直,按直线路线流动。原本弯曲的河道因为泥沙淤塞、水位下降,
逐渐与主河道分离,成为遗留在原河流岸边一个弯曲积水的湖泊,成为牛轭湖。选 B。
答案:9.C 10.B
陆海相互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海岸地貌。大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
的升降状况。下图为美国东部海岸地貌示意图,图中 a、b 为三角洲。据此回答 11~13 题。
11.图 a、b 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涨潮时海浪堆积、河流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退潮时海浪堆积、河流堆积
12.图中大陆架的沉积顺序是( )
A.潟湖沉积—沙坝沉积—浅海沉积—沼泽沉积
B.沼泽沉积—潟湖沉积—浅海沉积—沙坝沉积
C.潟湖沉积—沙坝沉积—沼泽沉积—浅海沉积
D.沼泽沉积—潟湖沉积—沙坝沉积—浅海沉积
1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潟湖盐度变化情况及可能的原因分别是( )
A.降低 陆地冰川融化 B.升高 海水涌入
C.降低 降水增加 D.升高 蒸发旺盛解析:第 11 题,解答本题要分清 a、b 三角洲的位置,然后根据靠近的地物来判断其成因。a
位于沙坝左侧,与潮汐通道相连,所以其成因应该是海浪堆积,而且是涨潮时,海水涌入潟湖,
受潟湖水的顶托作用影响,泥沙沉积而成的。b 位于陆地一侧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应该为河流
冲积扇,属于河流堆积地貌,选 A。第 12 题,大陆架沉积序列需要根据沉积岩沉积的规律来
判断,沉积物在下的形成时间早,沉积物在上的形成时间晚,相互靠近而且叠加的沉积岩,
要看其上下关系和岩层的延伸关系,从而推断出沉积岩形成的早晚。读图可知,该大陆架沉
积的顺序为沼泽沉积—潟湖沉积—沙坝沉积—浅海沉积。选 D。第 13 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
背景下,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同时陆地冰川融化,河流水量会增加,但陆地冰川融化的
水量远远小于极冰融化的水量,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大,所以海水涌入潟湖,导致潟湖盐度升
高。降水量多少和蒸发量大小无法判断。选 B。
答案:11.A 12.D 13.B
(2019·惠州调研)青海湖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会地带,
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
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较为集中(见图 1,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
角洲也有分布(见图 2),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据此回答 14~16 题。
14.关于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
B.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
C.沙丘东坡缓西坡陡
D.沙丘向湖心移动
15.据图推测,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自然因素有( )
①西北风 ②湖陆风
③地壳隆起 ④河流
⑤地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16.推测近年来青海湖周边地区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解析:第 14 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当地盛行西北风,受风力作用影响沙丘向
东南方向移动,沙丘迎风坡西北坡较缓,背风坡东南坡较陡。青海湖东岸沙丘的沙源主要来
自当地河湖的沉积物,A 对。第 15 题,青海湖西岸沙丘位于布哈河三角洲东北缘,其沙源主
要来自三角洲的河流沉积物,④对;受大通山的阻挡,西北风的影响微弱,但湖陆风的影响
较大,①错,②⑤对;青海湖是地壳断裂下陷积水而成的构造湖,③错。第 16 题,青海湖周
边地区过度放牧,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沙丘面积不断扩大,B 对。气候干旱属于自然原因,A
错;青海湖为咸水湖,沿湖地区土壤盐碱含量较大,不适宜发展耕作业,青海湖湖水也不宜
作为生产生活用水,因而不存在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问题,C、D 错。
答案:14.A 15.C 16.B
二、非选择题
17.(2019·武汉调研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 50 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的直径逾两米,重达
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
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
右的圆石至少需要 400 万年的时间形成,要覆盖 10 到 50 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分的矿物
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
(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
(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机理。
(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提供依据。
解析:(1)摩拉基圆石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摩拉基圆石最早受化学沉积作
用形成并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由于体积巨大且非常沉重,外力作用不可能将其从海底搬运
到海滩,最可能是地壳运动使海底升高,海底岩石上覆物质被侵蚀才出现在海滩。(2)圆石长
期暴露于水面之上必然要受到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一些变化。如气温的日变化和季
节变化易导致圆石热胀冷缩,使圆石表面风化并产生裂隙。(3)摩拉基圆石奇景有可能在外力
风化、侵蚀和搬运作用下彻底消失,还有可能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答案:(1)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
(2)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
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
(3)圆石遭受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海平面上升淹没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