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415019

大小:547.8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0年1月测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 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 A.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 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 2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 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 A.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 D.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 26.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 僚,推鞫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违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 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A.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 B.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27.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 的。这一认识 A.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2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 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 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 B.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 C.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 D.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 29.据统计,1865-1905 年,超过 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 -1952 年,超过 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变化 A.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C.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 D.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 30.1955 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部分县袜子、肥皂、食盐、热水瓶脱销;有的地区为完成 销售任务而限制购买,如买一斤糖搭一瓶白兰地酒,买一斤肉搭半斤干鱼;部分民众见商品 供需紧张,干脆一次性买足了七年的火柴、两年的盐。出现这些现象的背景是 A.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B.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物资紧缺 C.计划经济形成过程存在矛盾 D.国营经济尚未掌握经济命脉 31.右图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和七十周年的纪念邮票,这两张邮票 A.反映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否定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C.表现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 D.歌颂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32.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 称“法律圣经”。对“法律圣经”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具体规范后代法学家不可更改 B.罗马法的法律技术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 C.罗马法已经完成了当今社会的立法工作 D.罗马法蕴涵的精神是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3.根据表格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 B.工业革命条件更加成熟 C.殖民扩张助推农业发展 D.工业发展得以反哺农业 34.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 1832 年 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 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 A.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C.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 D.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35.1955 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提出“全球史观”,并呼吁要“重新估价历史”。许多具有全 球视野的著作相继问世,如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威尔 斯的《世界史纲》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走向终结 B.文化发展受到时代潮流影响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学术界为美国全球扩张服务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为选 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周礼》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司关制度的文献。“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 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同时,西周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藩属体制的雏形。 其后藩属体制历经两汉而确立,盛唐和明朝的强化,至清朝而达到完备。为了管理不同地区 间的交往,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在地区水陆关津要地、中原和边疆交往要道、古代中国和周边 国家之间关隘之处,设立过多种类型的税关组织。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革命以来, 中唐以降关津的政治军事色彩日趋淡薄,原先设险守固的禁防,演变成为中央垂直课收商利 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辐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 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以佐国家经费”。 材料二: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 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 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 1928 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 年,为民族 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5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 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 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 日不落的辉煌;从张骞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我们或将发现, 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 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15、16 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历史现象: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兴起,另一方 面是传统主义文化的强化。传统主义文化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传统主 义文化的勃兴首先表现在宗教节日增多。“黑死病”之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助长了迷信和宗 教情绪。传统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吃喝之风日烈。因此,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 迷信、愚昧和放纵,力图返本开新,重振原始基督教的纯净道德和风习。对传统生活方式的 改造也包含着经济方面的动机。经济因素在新兴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中以及世俗的、带 有重商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6 世纪早年至 1570 年左右集中在宗教节日 及庆典活动上。但是,传统的生活习性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 1570 年以后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 面面,如禁止赌博,反对酗酒,打击明娼暗妓,严肃性道德等。这场改革运动使英国完成了 对传统主义文化的改造,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向荣《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移风易俗”运动兴起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特点。(9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1917 年 4 月,美国参加欧战。中国驻美国大使顾维钧立即判断协约国必胜,力促 北京向德奥宣战。同时设立专门小组搜集材料并予以分析,为在战后和平会议上争取废除不 平等条约做准备。顾称:“现在正是时机,中国应该在即将召开的和会上向各国鸣不平,以争 回某些失去的权利。”但巴黎和会并没有令中国人如愿。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国民外交”浪潮,各派政治力量都向社会展现自己的主张,从而出现了一场对中国内 政、外交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打破了只为高官垄断外交的禁戒。北京政府对是否 在和约上签字发生分歧,无奈之余任由代表团自行决定。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这个和约上签字, 成为 27 个参会国中惟一拒绝签字的国家。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评价道:“这一次中国的大觉悟, 总括看来,可以使我们断定中国将来的重要国事必须要先得国民的意见,必须要合乎国民的 需要。”巴黎和会代表团于 1919 年 9 月 10 日签字对奥和约,废除了奥匈帝国在中国的一切特 权;10 月 13 日,顾维钧签署航空专约,使中国领空权得以维护。 --根据唐启华《北洋修约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战的影响。(7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一:明朝士大夫徐光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将心目中的西学,分为大小二种。 大的是宗教,小的是科学。他立志传播与发扬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他认为天主教不仅是 一种理论,可以满足人们对超自然的探索与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治术,就是治理社会的手段。 但徐光启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大家都成为天主教徒。他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必须翻译”。 ——杨早《简说中国人》 材料二: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尤精晓农学。1607 年,徐光启在家乡进行甘薯、棉花等的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种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 薯疏》等农业著作。1627 年,徐光启完成了《农政全书》。该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 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其中“荒政”作为一目,有 18 卷之多,为全书 12 目之冠。徐光启非常热衷 于搜集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无不如此,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 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 一起翻译了《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知识。 ——摘编自施欣《论徐光启科技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徐光启看待西学东渐的观点。(6 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的历史贡献。(9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