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对于人体来说,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正常组成物质的是
A.DNA 聚合酶 B.抗体 C.甲状腺激素 D.乳酸
2.大多数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
B.过量摄入钠盐会导致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
C.大量出汗会排出过多无机盐,不会导致酸碱平衡失调
D.若将神经元放在高 K+的等渗溶液中,会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
3.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B.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渗入淋巴
C.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都会减慢
D.淋巴细胞既存在于血浆中,也存在于淋巴液中
4.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神经纤维膜内 K+/Na+的比值,静息电位时比动作电位时低
C.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氨基酸类(如甘氨酸、天冬氨酸、
谷氨酸等)、一氧化氮等
D.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5.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递 B.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
C.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 D.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不能完成缩手反射
6.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是
A. B.
C. D.
7.下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 a 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 b 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 c 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 a 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8.下图表示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破伤
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刺激图中 b 处,在 c、d 两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B.刺激图中 a 处,会引起运动神经元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图示过程中体现了神经活动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D.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可能会出现肌肉收缩时间延长的现象
9.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 S 区和 H 区参与
10.小肠黏膜受到食物和胃酸的刺激会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能作用于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通过促胰液素的催化作用促进了胰液的分泌
C.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细胞后就被灭活
D.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
11.下列关于酶、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都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神经递质是一系列能引发神经冲动的含碳有机物
D.动物体内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12.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致病原因有:缺碘、甲状腺病变、下丘脑病变或垂体病变。为探究甲、
乙两只甲状腺功能减退小鼠的致病原因,科研人员测定了甲、乙及健康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H)的含量,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健康小鼠 甲 乙
TRH 含量 正常 偏高 偏高
TSH 含量 正常 偏低 偏高
TH 含量 正常 偏低 偏低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B.甲的致病原因是垂体病变,补充垂体提取液后症状会缓解
C.欲确定乙是否发生甲状腺病变,可补充碘后测定 TH 的含量
D.甲、乙两小鼠表现为厌食、行动迟缓,体温略高于正常小鼠
13.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的分泌均存在分级调节
B.激素均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合成
C.激素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并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14.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只有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
B.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C.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D.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15.有甲、乙、丙、丁四种信息分子,它们运输到靶细胞后,检测发现:甲与受体结合后,
肝脏加速合成多糖;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丙生成后,通过体液运
输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丁与靶细胞结合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腺体分泌物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B.乙的合成和分泌离不开溶酶体
C.生成丙的反应只能发生在无氧环境下 D.丁引起的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16.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发热症状,是由于感染病毒引起免疫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反应的
结果。体温升高至 39~40℃后往往会保持一段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要消灭入侵的流感病毒,需依赖抗体的清除功能
B.人体接触流感病毒后,通常需要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C.在体温持续高热的这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当
D.一定程度的体温上升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有利于人体抗病
17.经研究发现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数量明
显增加,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应 T 细胞与胰岛 B 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下列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正常的自身免疫功能引起的
B.抑制 T 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该病
C.该患者体内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D.该患者可以通过按时口服胰岛素来补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
18.下列有关动物和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浆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过程不需要 T 细胞的参与
D.监控和清除体内癌细胞需要细胞免疫的参与
19.下图表示动物细胞间相互识别的模式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若为淋巴因子,信号细胞可能是 T 细胞
B.①若为神经递质,与②结合后都被立即灭活
C.①若为胰岛素,则靶细胞一定是肝细胞
D.②为受体蛋白,一定分布在细胞膜上
20.破伤风是破伤风芽孢杆菌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疾病。
破伤风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导致阵发性痉挛等临床特征。对于事故中伤
口很深和出现开放性骨折的人,医务人员要对其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针剂。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A.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B.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C.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 B 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D.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清除人体细胞中的病原体
21.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a、b、c、d、f
C.HIV 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 e→细胞 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22.有少数人吃了虾后出现过敏反应症状,轻度的引起荨麻疹,重度的甚至导致休克、死亡
等。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过敏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不会传染
B.吃虾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初次接触虾蛋白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虾蛋白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23.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詹森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产生的物质可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导致
C.温特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D.达尔文认为单侧光对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致向光侧生长比背光侧快
24.下面图①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接着进行图②、图③、图④所示的实
验,则一段时间后图②、图③、图④中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依次是A.向 B 侧弯曲、向 A 侧弯曲、向 A 侧弯曲 B.向 B 侧弯曲、向 B 侧弯曲、向 B 侧弯曲
C.向 A 侧弯曲、直立生长、向 A 侧弯曲 D.向 B 侧弯曲、直立生长、向 B 侧弯曲
25.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幼苗切段的生长
B.最适浓度的生长素可使离体的茎段有最大的生长量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使离体的茎段有相同的生长量
D.若溶液的浓度大于 18μmol・L—1,则茎段生长量大
于 dcm
2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微量物质
B.赤霉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植物根的向地性、茎的向光性等现象,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7.下图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高浓度生长素可以促进落花落果
B.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表现出两重性的特点
C.赤霉素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表现为协同关系,因此它们的作用特点是相同的
D.果实生长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的是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
2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之间也存在着隔离
B.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C.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变大
D.群落内生物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构成了群落的结构
29.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
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B.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C.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D.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30.某地蝗虫成灾,人们测出一块稻田中蝗虫的初始数量为 No 只,每天增加约为 5%。为消灭
蝗虫并且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人们将一群自然放养的鸭子引入农田,很快控制住了该块
农田中蝗虫的数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引入鸭子前,1 天后蝗虫种群数量为 N0·0.05 只
B.若采用农药灭虫,会导致蝗虫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
C.出生率是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
D.种植的水稻不是该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
31.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常在依山傍水的区域修建湿地公园。一方面进行人工植树造林,
另一方面注重人工池塘或湖泊的清澈与美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调查湿地公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
D.人工种植的荔枝树比自然荔枝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32.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一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33.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理论上讲,没有 B 成分碳循环就不能进行
B.图中的①、③表示的过程分别主要是光合作
用和分解作用
C.图中的 A、D 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D.在无机环境和 D 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34.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
A.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殖
B.兔留下的气味对于狼来说,是一种物理信息
C.信息只能由兔传递给狼
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5.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下列哪一项不是“水至清则无鱼”的原因
A.水太清则鱼可能缺乏足够的食物 B.水太清则鱼可能不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C.水太清则鱼容易被天敌捕食 D.水太清则鱼会吸收大量光能而死亡
36.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 0.9%NaCl 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 NaCl 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 NaCl 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37.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 T 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38.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 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
本一致
D.IAA 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39.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40.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 N、P 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
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 3 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 天后测定它们吸收 N、
P 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 N 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 P 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 a 22.30 1.70
浮水植物 b 8.51 0.72
沉水植物 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 N、P 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
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 a 和 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 a 和 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 a 和 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 a 和 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表示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示意图,甲、乙、丙代
表不同激素或者生长调节剂,“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甲的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故甲是________,合成部位是_________等。(2)乙是________,除了在图中能解除休眠外,还能促进生长,原理是____________,从而
引起植株增高。
(3)丙为生长素,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___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4)NAA 是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____ _______;其优
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5)将一定浓度的 NAA 喷洒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即可获得无子果实,其原理
是___ 。
42.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严重时可能导致轻重不等的迟
缓性瘫痪。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给小儿
服用小儿麻痹疫苗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或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
炎的有效手段。图 1 为与脊髓灰质相关的神经联系,图 2 为图 1 中⑤结构的放大。请回答
下列问题:
图 1 图 2
(1)图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填编号)。兴奋经过结构⑤的过程中发生的信号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忆与该结构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
(2)“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脊髓灰质中③的细胞体,患者对刺激________(填“有”
或“无”)感觉。
(3)“糖丸”其实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力减弱后制成的减活疫苗。“糖丸”中的活病
毒进入体后,部分 B 细胞会在病毒的刺激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增殖分化为_____
_ 细胞。已免疫的人群参与抵御自然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作用类
型有______(选一项填字母)
(A.非特异性免疫 B.特异性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4)当兴奋传导到图 2 的⑥处时,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由图 2 可
知,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图 1 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图 1 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
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 1 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
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
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 2 是图 1 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e 表示能量
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填图 2 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
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 2 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44.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中,使之在酵母菌细胞中充分表达,
获得的产物经纯化后可制成乙型肝炎疫苗。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方法有多种,如可根据表面抗原蛋白质的结构推测
__________,进而推测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再进行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合成后
可在 Taq 酶的作用下通过 PCR 技术大量扩增,该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扩增前要根据
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______________。
(2)目的基因在导入酵母菌细胞之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该过程的工具酶有______
__ 。基因表达载体中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被称为______ 。
(3)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是否翻译出蛋白质,可用_______ ____技术来检测。
若目的基因导入酵母菌细胞后未能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其原因可能
是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4)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 3 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生物参考答案
1-5 AACBC 6-10 ADBBC 11-15 DDDCD 16-20 ABDAA
21-25 CDBBD 26-30 DCACA 31-35 CDBDD 36-40 CACDC
41.(每空 1 分,共 8 分)
(1)脱落酸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2)赤霉素 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植株增高
(3)作用部位
(4)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5)促进子房壁细胞发育为果实
42.(每空 1 分,共 8 分)
(1)①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长期 (2) 有
(3) 记忆细胞和浆 C
(4)由正电位→负电位
a—银环蛇毐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合理即可)
43.(每空 1 分,共 8 分)
(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c a-b
44.(每空 2 分,共 16 分)
(1)氨基酸序列 DNA 复制 引物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 连接酶 启动子
(3)抗原一抗体杂交 目的基因未插入到酵母菌的染色体 DNA 中,目的基因未转录出 mRNA
(或未转录成功),目的基因未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或未翻译成功)
(4)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预防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