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六校2018-2019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南京六校2018-2019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415595

大小:64.86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 I 试题 (时间:150 分钟:分值:160 分) —、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丰子恺从小就喜欢绘画,加之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人世间的美好事物,逐渐形成了 他 的漫画风格。丰子恺是个童心很重的人,那些 的儿童生活场景,在他眼中 都充满了趣味,他通过细腻观察将之一一融于画作巾。他的漫画画面简洁,只撷取生活中极 平常的场景,题上他精心 的具有文学素养的句子,便传达出了儿童天真可爱的品质。 A. 独具匠心 孰视无睹 提取 B. 独具匠心 司空见惯 提炼 C. 独树—帜 司空见惯 提炼 D. 独树—帜 熟视无睹 提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 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结合使用排除法。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 方面有创造性, 主要体现在做事的技巧娴熟,胸有成竹。 独树—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 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主要不但体现方法独特,还要有所成果。此处修饰下文的风格,一 般用“独树—帜”。孰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司空 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此处语境要表达“儿童生活场景”, 经常看到,不足为奇, 所以选用“司空见惯”。 提取:(1)从负责保管的机构或一定数量的财物中取出(存放的或 应得的财物);(2)提炼而取得。提炼:(1)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纯净,或 从中提取所需的东西;(2)比喻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从芜杂的事物中找 出有概括性的东西。此处是要表达丰子恺写出的有概括性的句子,所以选用“提炼”。故选 C。 【点睛】此考点,在备考中应对容易出错、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词语,尤其是近义词语的 积累,化整为零,分散记忆,并注意结合语境,在训练和运用中巩固。辨析词语的方法技巧 总结如下: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法搭配, 关键语素。2.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B.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C.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D.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构成、作用等,联 系语境正确判断。A 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解释为“糊 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其中“环珮”是古时女 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B 项,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意思是“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就描绘风急雨骤 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 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 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 见痕迹。C 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解释为“江水倒映秋 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翠微”代指山,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 的愉悦感受。D 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意思是“锣声响 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其中用“摐金伐鼓”和“旌旆 逶迤”代指声势浩大的军威场面。故选 B。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 期。 , 。 , , 。 ,是同这个伟大时代格格不 入的。只有不断深化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①在思想日益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②只有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③都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才可能把握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⑤期待躺在安乐椅上过着逍遥岁月的想法 ⑥任何信仰缺失和庸政懒政、怠政的现象 A. ②④①⑥③⑤ B. ①②④⑤③⑥ C. ①⑥③②④⑤ D. ②④③⑤①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做语句衔接这类题目,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 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 做到在思想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式方面文理顺畅。具体而言,应做到:话题一致:顺序 合理;前后照应;句式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意境和谐,语境一致;关键词过渡衔接。根据 横线后的标点,前两个横线处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排除 BC。②④的衔接符合关联 词语“只有……才”的句式运用,表明在首句的前提条件下,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 的重要性;③句放在②④的后面,表意突兀,不合语境,排除 D。①句具体到思想日益多元化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时期,是以下两句的前提条件,⑥句从反面提出现象,③句 是对 ⑥句的承接,表明⑥的不良的严重影响。⑤句能够和下文“是同这个伟大时代格格不入 的”在内容和表意上相联系,反向说明这个伟大时代的正确做法。故选 A。 【点睛】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 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 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 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 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 的 的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 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 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 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 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先认真审读语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 理解。本语段重点在最后一句话,“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那就像……,又好比……”,这 是强调偏见存在的价值,所以选 D 项。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 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 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 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 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 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 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 侵澹,澹闻而嗛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 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 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 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②。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 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 过 迭沐,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既知为亮, 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未至官,一夕卒。 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 官,非故典也。 (有刪节)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②伯,即“霸”。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奏入,不报 报:回复 B. 擔闻而嗛之 嗛:怀恨 C. 而属台官论亮 属:叮嘱 D. 群臣更进迭谏 更:轮流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葵担任郡守时读了陈亮写的《酌古论》后,便断言陈亮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等到周葵执掌朝政,常指使朝中学子去拜见陈亮。 B. 陈亮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因喝醉了乱说大话而被人中伤下狱,被拷打得体 无完肤,幸亏皇帝干涉才得以幸免。 C. 陈亮与朱熹就“王伯之辨”又多次激烈的争论,叶适认为陈亮的学说都是今人没有讲到的, 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 D. 陈亮在光宗策选进士时状元及第,被朝廷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还没等到上任, 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2)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 8. 请简要概括陈亮的形象特征。 【答案】5. C 6. C 7. ①孝宗看了十分吃惊,内心震动,想张贴在朝堂之上,用种放旧例,下诏书让陈亮上殿,将要提拔重用他。 ②过了不久,陈亮的家僮杀了人。恰巧被杀的人曾经羞辱过陈亮的父亲,他的家人就怀疑这 件事是由陈亮指使的,把陈亮告到官府。 8. 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性情豪放;见解独到;命途多舛;乐善好施。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平时注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积累不仅在课堂上还在作业练习中,要做到立足课本,广泛涉猎,还可以结合一定的方法, 如代入法、结构分析法、知识迁移法等。本题 C 项,意思是属台官认为陈亮的案情很严重,“属 台官”是名词,官职名称,不是动词“叮嘱”。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 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朱熹对 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理解有误,“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解释为 “朱元晦(对陈亮的观点)不予赞同,却不能改变”,是“不能改变”而不是“不想改变”。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1)赫然:吃惊的样子;欲榜朝堂:省略句,“朝堂”前省略介词 “于”;榜:名词作动词,张贴;故事:古今异义,旧例;擢:提拔。(2)居无何:过了不久; 适:恰巧;繇:由;闻于官:状语后置句,到官府告陈亮。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这是一道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题目,解答此类题目, 可以有以下步骤:(1)分析形象,可以先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是贬。(2)画出文中关 于人物正面描写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3) 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4)选择恰当的语句分条表述出来。本题要求“简要概括陈亮的形象特征”,原文“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 《酌古论》”,“所学益博”,还有叶适对他的评价“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 不能夺也”“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表明陈亮“学识渊博”。“因得交一时豪俊”,“日与 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表明“性情豪放”。“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 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表明“见解独到”。“帝 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表明“志向远大”。“澹 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嗛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 肤”,“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亮自以屡遭大狱”,都表明“命 途多舛”;“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表明“乐善好施”。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译文: 陈亮字同甫,是永康人。出生时眼睛里有异样的光芒,为人很有才气豪迈不群,爱好谈 论兵法,论述评议滔滔不绝,写几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曾经写作《酌古论》,郡里的太 守周葵看了后说:“这个人将来一定是一个国士!”到了周葵执政的时候,朝廷的士子禀告 事情时,周葵一定让他们向陈亮行礼,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的豪杰。   隆兴初年,(宋国)跟金国签订合和平协议,国人很高兴能有这样休养生息的机会;唯独 陈亮表示不赞同,于是上呈《中兴五论》,奏章送入朝廷,(皇帝)没有答复。陈亮围绕钱塘 城察看,感叹地说曰:“钱塘城将要被水淹没啊”!大概是因为钱塘城的地势低于西湖吧。 淳熙五年,孝宗即皇帝位有十七年了。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非 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召请陈亮召上殿,准备破格提拔任 用他。皇帝亲近的大臣厌恶陈亮的直言不讳,于是皇上就颁下都堂审察的诏令。陈亮等待诏 令十天后,再次到皇宫上书。皇帝想要授予他官职,陈亮笑着说:“我是想替国家开创数百 年的基业,哪里是想借此来换取一个官职呢?”于是渡过长江回到了家乡。整天与同县的狂 放的士子饮酒,醉酒后讲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有一个想中伤陈亮的人,把这件事向刑部侍 郎何澹告发。何澹曾经担任考试官,黜免了陈亮,陈亮愤愤不平,屡次在言语中轻慢何澹,何澹听到后怀恨在心,就把这个情况写下来禀告上司,陈亮因这事在大理寺受审,受到鞭笞 拷打,被打得体无完肤。孝宗了解陈亮,等到官员上奏请旨的时候,就说:“陈亮这事是秀 才醉酒后胡言乱语,哪里有什么罪过!”便将(治陈亮罪)文牍丢到地上。陈亮这才得以免 罪。   过了不久,陈亮的家奴杀了人,凑巧被杀的人曾经侮辱过陈亮的父亲,那家的人因此怀 疑事情是由陈亮指使的,便将他告到官府。于是将陈亮的父亲囚禁在州里的监狱,属台官认 为陈亮的案情很严重,便将他交由大理寺处理。当时丞相王淮明白皇上想要救活陈亮,而辛 弃疾、罗点等人平常就看重陈亮的才学,所以援救陈亮时特别卖力,(陈亮)才能不被处死。 陈亮屡遭大狱后,归家励志读书,所学十分广博。这时,朱熹与陈亮展开“王霸义利” 之争,叶适说“同甫既已经研究皇帝王霸之学,在上下三千多年中考察它的聚合消散,探究 它的奥秘,观察到圣贤的精微之处常常在事物之间广泛传布,儒者失掉了它的旨要,所以不 足以揭开事物的真象,使人事各得其宜。他的学说都是今人所没有讲到的,朱元晦不予赞成, 却不能改变。”   没过多久,光宗考试进士,拿礼尔政刑等关键问题询问进士,陈亮用君道师道来作答。 当时光宗不朝拜太上皇孝宗(重华宫),群臣接连不断的劝谏,光宗都不听。听了陈亮的策对, 就很高兴,认为陈亮的话有益于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陈亮被考官列为第三名,光宗亲笔破 格提至第一名。后来知道是提拔的是陈亮,就非常高兴。孝宗住在南内,宁宗(宋宁宗赵扩, 光宗第二子)住在东宫,他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高兴。陈亮被授予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签书的官 职。还未到任,就在某天晚上死去,年仅五十五岁。 陈亮虽然是一个平民,家中只有中等的家产,如果有才能特异家境贫寒的人,他就给衣食供 养,长久不衰。去世以后,叶适向朝廷请求,将陈亮的一个儿子补授为官,但是朝廷没有这 样的先例。 三、古诗词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腊夜①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②。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滿,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桂州:唐代州名,治今广西桂林。腊夜:除夕之夜。②赌:长、远。③骠骑:是骠 骑将军的简称,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嵝。 9. 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0. 诗人是如何度过除夕之夜的?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答案】9. ①视听结合。诗人借助听觉写外面的雪声、更声、号角声,通过视觉写眼前孤零 零的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②以声衬寂。以各种声响衬托环境的寂静。③虚实结合。眼前 所闻所见为实,梦中所见家中情形为虚。④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诗人将内心的孤寂融入到 凄清冷落的景象之中。 10.①诗人在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直到天明。②含蓄地表达出离家万里的 孤寂及怀乡思归之情。 【解析】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何表现诗人 情感的,这是对诗句艺术手法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再联系意象注 释和思想内容分析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该诗中 间两联运用了多种手法,有视听结合、以声衬寂、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具体分 析,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 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 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寂凄清,以声衬静。这把孤寂寒 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也寄托了作者的孤寂凄怆之情。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 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 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虚实结合。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 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凄怆的感情色彩。颈联“晓角分残滿, 孤灯落碎花”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 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 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 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视听结合,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 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 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寄情于景。此联通过一闻一见,通过景物描写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意象、 情感和创作背景来分析。诗歌的首联“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 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 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 凉心境。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 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通过虚实结合,把孤寂之情、思乡之意 寄托在景物上。颈联“晓角分残滿,孤灯落碎花” 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 情形,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尾联“二年随骠骑, 辛苦向天涯” 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这首诗写了除夕 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 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 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 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 的艺术风格。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________,斯己矣。(《逍遥游》) (2)位卑则足羞 ,_________。(《师说》) (3)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4)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离骚》) (5) 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6)浮光跃金,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7)明月松间照,_________。(《山居秋暝》) (8)飘飘何所似,_________ (《旅夜书怀》) 【答案】 (1). 辩乎荣辱之境 (2). 官盛则近谀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恐年 岁之不吾与 (5). 学而不思则罔 (6). 静影沉璧 (7). 清泉石上流 (8). 天地一 。沙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 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 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型,一定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辩、谀、蜉蝣、罔、璧、鸥。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 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形正确。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 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 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 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幅琇琅圆形近 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 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诗画配,政治、 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 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别小看了卜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 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 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 派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 说怪也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 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 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 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 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 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 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 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渓有好茶“铁 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 梅兰芳,成为票友。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 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 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 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 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泳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 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 腔念白混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 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 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 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 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 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 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 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 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 年 8 期,有删减)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借鲁迅、郁达夫等超级大腕,体现了《申报》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B. 因为嗜茶的癖好,卜白爽快地应承了与谢晋元部下的遗孀的婚事。 C. 小说写卜白爱好京剧并为梅兰芳“补台”,可见他艺术造诣深厚。 D. 小说在塑造卜白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 13.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14. 小说以“卜白”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①外在形象对比。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他却着装 简朴,土得掉渣。②才学对比。马校长的补白文章得罪少帅闯下祸端,但他的补白文章却深 受读者欢迎。③思想境界(觉悟)对比。在选派战地记者时,其他记者沉默逃避,但他却主 动请缨。 14.①“卜白”既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一语双关。②“补白”是主人公 一生的主要行为,突出了主人公谦卑处世,顾全大局的形象。③全文以“补白”为线索,串 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使互不相联的内容集中紧凑。④“补白”的行为看似只是填补边 角,实则意义非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 巧,也考查情节、主旨和环境。B 项,“因为嗜茶的癖好,卜白爽快地应承了与谢晋元部下的 遗孀的婚事”,原因解读不全,除了“你的娘家福建安渓有好茶‘铁观音’呢”以外,更重要 的原因是“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故 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具体考查对比手法的题目,做题时要从人物、 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分条整合。原文“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 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幅琇琅圆形近视眼 镜,讲一口江南土语”这段文字是从外形上用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与卜白着 装简朴,土得掉渣相对比,表现卜白的精神境界。“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以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 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朴白文章,才订买《申报》 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 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可见卜白的才学高超,“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 去一首小诗《哀沈阳》……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可 见马校长的补白文章惹怒了少帅,文笔措辞可待商榷,才学稍逊,两厢对比,突出其才学。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 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 我去!”,这是那些“大笔杆子”们和卜白在思想境界上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突出主题等角度 作答本题,从情节角度考虑以“补白”为线索,串连起文中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 岗位的补白、对敌斗争补白、墓地补白及让妻子补白等情节,这样使得文本情节简洁,内容 集中紧凑;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考虑,结合“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 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可见“卜白”既是小 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双关,语意相关;“补白”是主人公一生的主要行为, 突出了主人公乐于助人的性格和品质,如“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 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 “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 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体现了人物“补白”功绩;从主题方面,“补白”的行为看似只 是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结合“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 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 还有些乐此不疲”等,可见卜白一生淡泊明智,谦卑处世,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以“补白” 为题更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论鲁迅早期文化思想中的革命精神 包忠文 鲁迅的文艺观,是他早期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艺思想里,鲜明地贯穿着 以思想革命来建设新思想,以文学革命来建设新文学的革命精神。鲁迅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在进行启蒙主义宣传中的特殊意义。他以为:“文学和学说不同, 学说所以后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文学和科学都在揭示生治的真理,“启人生之秘机”, 而文字是以“直语其事实法则”即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它虽然“缕析条分,理密不如 学术”,但却有自己为科学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可以使人们深入人生,不知不觉地 经受其精神的感染。因此鲁迅认为文艺更便利于思想革命,促进社会改革。鲁迅在《世界旅 行》的《辩言》中曾经说过,他的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就是想借着“小说”的特点, 容易被人接受,来宣传其科学思想,以促进人民“破除迷信”、“改良思想”。 鲁迅认为文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他在《摩罗诗力 说》中说:“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拜伦,今则举一切 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人所不甚愉者悉入之。”撒旦即魔鬼,和上帝 相对抗,是叛逆者的意思。鲁迅借此来说明拜伦、雪莱、裴多芬、普希金等的对旧社会的叛 逆精神。鲁迅指出摩罗诗力的共同特点是:“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 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所以鲁迅所讲的摩罗诗力是表现了人 民“争天拒俗”,反抗虚伪庸俗的理想,是表现了诗人“刚健抗拒破坏挑战”和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认为这种精神,很少表现在中国固有的文学中。就是像《楚辞》,也是“多芳菲凄恻之言, 而反抗挑战,则终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鲁迅一再强调介绍外国反抗者的文学, 正是为了抗击“无为”的文学。鲁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从来不妄自 菲簿。他强调介绍外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抗性的观点,并不 意味着鲁迅对民族遗产的一概否定。这方面的思想,和鲁迅当时向西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的思想趋向有关,同时也和当时中国文人埋首古书,不求进取,深受古书毒害的现状有着密 切关系。 鲁迅特别重视作家理想、热情对创作的特殊意义。他这时期的作品,且不说像《摩罗诗 力说》、《破恶声论》那些直抒自己革命志向的作品,就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也无不 散发着他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热情。比如鲁迅在《中国地质论》 一文中先概述了中国地质之分布,接着勾画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对帝国主义“摄服语韻”,不惜 以领土主权奉送,以“博未来之圣主欢”的丑恶面目,同时描写了老百姓反抗帝国主义在祖 国的土地上采掘矿藏的情景。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 族之探检;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里强烈地表现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当时写的其他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的论文中都渗透着这种思想热情。 显然,在早期的鲁迅文化艺术思想中,革命浪漫主义,为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主要特色。 15. 下列文字的表述与原文内容相吻合的一项是() A. 鲁迅认为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有着学说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但缺少 学说的分条缕析。 B. 鲁迅认为世人对拜伦、雪莱等诗人身上反抗行为的不满,把他们归类为魔鬼,这是缺少民 族自觉的愚昧表现。 C. 鲁迅强调介绍外国文学,正是为了抗击中国的“无为”的文学,同时表达了他对民族遗产 的否认态度 D. 鲁迅认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不拒绝外族人的赞叹、学习,但决不允许外族人探检、研 究和觊觎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之所以翻译“科学小说”,正是因为把握了文学可以揭示生活的真理,容易被人接受, 利于宣传思想的要旨。 B. 鲁迅对《楚辞》的评议,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缺少战斗精祌的批评,流露出自己要冲破传 统桎梏,实现文学战斗要求的思想。 C. 鲁迅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对当下中国文人行为表现的不满,另一方面认为西方的 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民。 D. 鲁迅的《中国地质论》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揭示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卖国求荣的卑劣行为, 表达了对老百姓觉醒反抗的肯定。 17. 鲁迅早期文艺思想里的革命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案】15. B 16. C 17.(1)重视启蒙教育(宣传科学思想),改良人民思想。(2)敢于反抗、挑战,强调战斗精 神。(3)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宣传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 项曲解文意,“但缺少学说的分条缕析”说法错误,原文 “它虽然‘缕析条分,理密不如学术’”。C 项遗漏信息,“同时表达了他对民族遗产的否认 态度”表述错误,原文“他强调介绍外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 抗性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族遗产的一概否定”。D 项混淆范围,“但决不允许外族人探检、研究和觊觎”表述有误,原文“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检;可容外族之赞叹, 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可见原文的表述是“不容外族探检和觊觎”,是可容研究的。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的设题陷阱,错误设置 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 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 的差别。C 项曲解文意,“另一方面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民”表述错误,原文 “鲁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从来不妄自菲簿”,鲁迅对民族遗产也不是 一概否定。“这方面的思想,和鲁迅当时向西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有关,同时 也和当时中国文人埋首古书,不求进取,深受古书毒害的现状有着密切关系”,他在当时的作 品“散发着他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热情”,从这些信息可知,鲁迅 当时有向西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并不是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 民。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能力。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 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段 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本题要求概括“鲁迅早期 文艺思想里的革命精神具体体现”,据原文筛选的信息“鲁迅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在进行启蒙主 义宣传中的特殊意义”“宣传其科学思想,以促进人民‘破除迷信’、‘改良思想’”可知, 鲁迅早期文艺思想里的革命精神体现在重视启蒙教育,改良人民思想。据原文“鲁迅认为文 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鲁迅所讲的摩罗诗力是表现了 人民‘争天拒俗’,反抗虚伪庸俗的理想”“鲁迅一再强调介绍外国反抗者的文学,正是为了 抗击“无为”的文学”“他强调介绍外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 抗性的观点”可知,鲁迅早期文艺思想里的革命精神体现在强调战斗精神,敢于反抗、挑战。 鲁迅的作品“直抒自己革命志向”,“散发着他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 命热情”“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检;可容外 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里强烈地表现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据 这些信息,鲁迅早期文艺思想里的革命精神体现在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宣传民族自尊心和爱 国主义情感。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从 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十若干职 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到 2022 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 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经过 5—10 年的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 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 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一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 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 展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 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做术技能人才培养 培训模式改革,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培训。三是促进产獅合。总结现代学徒制 和企业新型学徒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地。 四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 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做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高职扩招,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涉及 1418 所高职院校的消息,在两会会场 内外引发强烈关注。 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到 2018 年 8 月我国高职院校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获批通过,再到近日国务院印发硬核文件《国 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正在昂首近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今天,李克 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高职院校扩招 l00 万人,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 长实现人生价值,更是让不少高职院校师生感慨,“高职的春天来了!” 随着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高职招生也水涨船高。据教育部统计,2018 年,全国 共有普通院校 2663 所(含独立学院 265 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 1418 所,比上年增加 30 所;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 790.99 万人,其中普通专科招生 368.83 万人,比上年增长5.16%,占普通本专科人数的 46.63%;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 2831.03 万人,其中普通专 科在校生 1133.70 万人,比上年增长 2.60%,占普通本专科人数的 40.05%。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职扩招主要招生对象不是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 而是中职毕业生。“我国高职目前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少数中职毕业 生。但高职的生源在逐渐减少,以至于在普通高考招生中,部分高职的生源危机显得比较突 出,高职完成招生计划颇为吃力。而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继续深造、发展,这一块还潜力巨大, 根据 2017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 496.88 万人,因此,只 要将中职毕业生进高职深造的比例提高 20%,就可以实现扩招 100 万的目标。 一一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材料三: 宁夏师范学院院长马宗保委员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 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 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多层次职业教育、推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专业 硕士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当前,开展本科层次职业 教育方面未取得实质性突破,部分普通高校或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缺乏可持续性,现有以 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常态化机制。比如宁夏 每年“专升本”人数不足 200 人,一些开展得比较好的省区市,“专升本”比例也只有 5%左 右。 当前,我国产业正在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而以专科层次为主的职业教育,无法 适应先进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创新素养的要求。建议制定职业教育类本科院校办 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国家标准,加大对专科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支持力度,为职业院校优秀学 生成长成才,人生出彩创造更多机会。 ——摘自《光明日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 为实现《方案》提出的职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应在管理模式、办学理念等方面做出巨大 的转变。 B. 建设多元办学格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参照国际先进标准,突显企业的办学特色, 减少政府干预。 C.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高职院校扩招 100 万人,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整体规划,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D. 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适应先进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和 创新素养的要求。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基本由政府举办,随着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单一的格局将得到 有效改变,但办学质量可能会出现滑坡。 B.根据 2018 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得到了明显的关注与提升,但职业院校的 学生仍以普通专科学生为主。 C. 熊丙奇认为我国当前的高职扩招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目前的高职生源发展状况而言, 难以完成 100 万的扩招目标。 D. 当前,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升 入本科,宁夏“专升本”的比例不到 5%。 20. 以上三则材料表达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答案】18. B 19. C 20.材料一侧重介绍《方案》的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材料二侧重于介绍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 和生源问题。材料三侧重于介绍我国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 认真审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曲解文意且无中生有,“参照国际先进标准,突显企业的办 学特色,减少政府干预”表述有误,据原文“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做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 价组织”可知不能把“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理解为“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减少政府干预” 在文中没有相关表述,无中生有。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模式为:第一 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 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A 项推断错误,“但办学质量可能会出现滑坡” 说法有误,原文“《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高职扩招,首 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随着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高职招生也水涨船高”,据这 些信息分析可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虽然“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但不能说“办学质量可能会出现滑坡”。B 项推断错误,“但职业院校的学生仍以普通专科学生为主”说法错误, 原文“普通专科招生 368.83 万人,比上年增长 5.16%,占普通本专科人数的 46.63%”,据此数 据分析,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普通专科学生为主。D 项混淆信息,“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 生不愿升入本科,宁夏“专升本”的比例不到 5%”表述错误,原文“部分普通高校或部分专 业向应用型转变缺乏可持续性,现有以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缺乏 有效政策支持和常态化机制。比如宁夏每年‘专升本’人数不足 200 人,一些开展得比较好 的省区市,‘专升本’比例也只有 5%左右”,据此可知,现有以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常态化机制,而不是“不愿升入本科”,以宁夏为例说 明“专升本”人数少,不是比例不到 5%,原文信息是说“一些开展得比较好的省区市,‘专 升本’比例也只有 5%左右”。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 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本题要求概括“三则材料表达的侧重点”,据材料一“《方案》提出, 到 2022 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大幅 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支撑”可知,材料一介绍了《方案》的目标任务;又“《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 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可以筛选概括为介绍了《方案》的具体措施。材料二“高职扩招,首次 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随着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高职招生也水涨船高”,据此信 息可知,材料二介绍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熊丙奇认为“我国高职目前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 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少数中职毕业生。但高职的生源在逐渐减少,以至于在普通高考招生 中,部分高职的生源危机显得比较突出,高职完成招生计划颇为吃力。而中职毕业生升高职 继续深造、发展,这一块还潜力巨大,”据此可知,材料二也介绍了生源问题。材料三中说 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我国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存在着问 题;“当前,我国产业正在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建议制定职业教育类本科院校办 牵条件和人才培养国家标准,加大对专科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支持力度”,可见,在职业教育 推进中,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 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大千世界,万物之间,皆有距离。“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近在咫尺,远在天涯”都 在传达着距离的美丽与忧伤。世界万物,因为有了距离才更耐人寻味。 【答案】范文:距离的美丽 距离会使本来不很完美的人看上去很完美。——题记 大千世界,万物之间,皆有距离。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诗中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 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确,真正的距离并不 在乎路程的长短,心与心如果能靠近,那天涯也如咫尺一般切近。世界万物,因为有了距离 才更美丽与耐人寻味。 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 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 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与宁静。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 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 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因好奇心的驱 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所以,我猛醒: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 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 要领略它的波涛,也不必登上海轮,你只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任海风吹乱发丝,任骄阳晒 黑皮肤,任潮水拍打脚下的巨石。如果你还觉得不够,那么,让自己飞翔,化作一只苍鹰, 你会看到蓝天、白浪、金色的沙滩、暗红的礁石。这时,你说你找到了通向美的道路,我衷 心向你祝贺。 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 美可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想一想吧,不是吗?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 的而世间本就没有完人,所以他们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和失落。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 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 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彼此不要如此紧 密,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读材料,抓住关键句子“世界万物, 因为有了距离才更耐人寻味”。写作时表现距离与人的情感联系,比如思念等情感不会因距离 远而淡化,虽然“远在天边”,却觉得“近在眼前”;人与人之间如果感情淡漠,即便“近在 咫尺”,也会觉得“远在天涯”;人与人之间虽然有感情,但是有可能因为距离近而忽视对方 的感情或感受,所以距离也可以产生美。写成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应该都不难。 立意:(1)距离产生美(2)距离隔不断情感(3)距离远近与情感联系 相关素材: (1)距离,是一种自然规律,不能抗拒,不能任意扭曲,不能掩饰,不能强加抹去。因为, 有了距离才有无限的世界;因为,万物世界是一个又一个微妙的距离组成的平衡恒体。有距 离才有追求与发展,有距离才能看到生活的直面、平面、折面、真实面,有距离才有万物的 立体,有距离才有角度才有观点,有距离才能成为世界面的一个生命点,有适宜的距离,才 有适合的交往。两个人就是生活的两个生命点,两个点与万事万物任意一点形成一个面。而 每个人每个点,都有自己位置,保持点位的适宜距离,社会、自然、人与人才能和谐、融合、 交往更完美的一片空间。 (2)人,总是在这个世界上寻寻觅觅,想要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 得到。因为有距离,因为很刺激。追求完美的东西,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不能不择手 段,不顾一切,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病态,拿捏得当是很重要的。 (3)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 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雷抒雁《星星》 (4)距离产生美这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之所以会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在我们身边常常有 各种各样的距离,在这微妙之间,是否也产生美?距离之所以会产生美,缘于彼此的不靠近, 平白生了一分朦胧感,激发了人们的探求欲望和好奇心,赋予了人自由想象的空间,任心灵 飘荡,让我的感受驰聘。 于是,美便悄悄涌现,远远的窥视往往比贴近看的清楚显得更有诗意。 (5)艺术上讲究一种距离。在半夜看经典影片,不为别的,只为寻求灵魂的出窍,使人进入另一个世界,站在一个与现实产生距离的高度去欣赏和体味;听主持人读散文,谈人生往往 也在夜晚,让人在与烦恼产生距离的角度去思考;读好文章也要求与文章保持距离。因为挖 的太深嚼的太烂,反而破坏了原有的韵味,就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因为艺术本身是一种与现实的若即若离。而这种距离很逼近,只有靠我们在 某一时刻,跳出自己的实际生活,才能切入才能达到。人与人的交往也需要距离。常常看到 很多人在闹矛盾的时候痛恨的咬牙切齿,但在彼此冷静后,保持一段距离后,又会回忆起对 方的种种优点,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和好如初了。或许有点好笑,但着确是人与人之间的典 型事例。有时对一个人的不满,只因为把别人放在一个太小的空间,太近的距离去看而已。 远一点,或许你会看到他的优点大于缺点,也许许多的不满都悄悄的走开了,美好的印象便 在心中涌现了,彼此便能更好相处。正如年轻作家陈染所写“距离带来亲密。”一直很喜欢 泰戈尔的那首小诗:“尽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怀里,天空总是无限遥远。” (6)钱钟书的《围城》说出了一种大众心态,就是围墙里的人想出来,围墙外的人想进去。 为何?因为距离,对彼此的生存状态都不了解,认为对方的很好,所以都异向而动。 我们看风景的时候总是绝对对岸的风景要好看,但当我们跑到对面时,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感 慨。人往往有这个缺点,忽略眼前的,奢望遥不可及的。 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提出观点:世界万物,因为有了距离才更 美丽与耐人寻味。接下来用太空和画家作画写距离产生美的意义。再往下结合现实抒情。最 后写“彼此不要如此紧密,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扣住题目观点进行升华 。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 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 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 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 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 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 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 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语文 II(附加题) (时间:30 分钟;分值:40 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黄山谷谓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 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喻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斯言也,岂仅读杜 者当奉为金科哉!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终南山》) 22.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 23. 文中的“黄山谷”、“杜子美”指哪两位诗人? 黄山谷:___________杜子美:___________ 24. 概括上文中作者的读诗主张。 【答案】22.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 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 23. (1). 黄山谷:黄庭坚; (2). 杜子美:杜甫。 24. 读诗不能穿凿附会。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划线句子中,“彼喜穿凿 者”意思是“那些喜欢穿凿附会的人”,“者”意思是“……的人”,表示一类人,后面断开; “弃其大旨”意思是“丢弃那些主要意思”,“取其发兴”意思是“求取那些激发意兴的东西” 是“彼喜穿凿者”的相反的做法,中间要断开;“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中的“于”是 介词“对于”,“所遇”是所字结构,结合下面的文字,解释为“所遇到的林泉人物草木虫 鱼”,其中“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依据句式结构和节奏,中间应断开;“于所遇林泉人物、草 木虫鱼”介词结构作状语,在后面断开;“以为物物皆有所托”这是谓语和宾语,“认为世 间万物都有所寄托”,表达完整意思,其后断开;“如世间商度隐语者”中“如”解释为“就 像”,“商度”意思是“商讨”,“隐语”意思是“谜语”,整句话意思是(彼喜穿凿者)“就 像世间讨论谜语的人”。 【23 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立足课堂课本、作业练习, 还要广泛涉猎,准确记忆。本题是考古代诗人的字、号。黄山谷是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 诗派开山之祖。杜子美是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信息的能力。作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此文段的重点是“彼 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 商度隐喻者”,根据句意,文段是在批评“彼喜穿凿者”(那些喜欢穿凿附会的人)读杜甫的 诗,据此,可以概括出作者的读诗主张:读诗不能穿凿附会。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边城》中,沈从文写吊脚楼的风情、龙舟比猫的场设、男女愔歌的咏唱。那里,生命以 自然的方式存在着,没有剧烈的冲突,只有淡淡的孤寂和忧伤。 B.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虽有缺陷,但打起球来生 龙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扳手比赛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巴金作品《家》中的大哥觉新善良懦弱,逆來顺受,奉行“作揖哲学”;觉民单纯热情,决 不跟旧势力妥协;觉慧沉着温和,只关心个人幸福。 D. 常四爷初次出场时,雄赴赳地提着鸟笼;第二次出场时,拎着两只鸡,祝贺茶馆重新开张; 第三次,提着小筐,拿着捡来的纸钱祭奠自己。 E. 《哈姆莱特》中,罗森克兰兹和纪尔顿斯丹是哈姆莱特的好朋友,他们充当了丹麦国王的 走狗,传递假信息给英国国王,最终被英国国王识破所杀。 【答案】C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立足课堂课本、 作业练习,还要广泛涉猎,准确记忆。本题考查名著阅读。C 项,“觉民单纯热情,决不跟旧 势力妥协;觉慧沉着温和,只关心个人幸福”,觉民、觉慧形象错位;E 项,“传递假信息给 英国国王,最终被英国国王识破所杀”不对,原著内容是克劳狄斯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编 造了一些理由,要他把哈姆莱特处死,哈姆莱特偷到那封信,将自己姓名擦去,换成了罗森 克兰兹和纪尔顿斯丹的名字,结果英国国王就把他们杀了。故选 CE。 【26.简答题 (1)金庸先生认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在《红楼梦》笫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中,曹雪芹也塑造了一位“义侠”,他是谁?请概述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的相关情节。 (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写出所列内容的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佥木土爻祌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北拒: 东和: 收二川: 排八阵: 【答案】(1)倪二。荣国府兴建大观园,贾芸为谋得事务,便向母舅卜世仁借冰片麝香行贿 凤姐,被数落拒绝。贾芸在回家的路上撞上醉金刚倪二,颇有侠义之气的倪二知道原委后, 不要文约,不要利钱,借了十五两银子贾芸。贾芸买了冰片麝香巴结凤姐,最终谋得种树木 花草的事情。 (2)六出祁山;北拒曹魏;东和孙吴;收取东川西川;摆设八阵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这是一道名著阅读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可以 先浏览序言,快速阅读目录,阅读注解。再对正文阅读,我们在阅读正文的时候,前几章内 容一般是很重要的情节。这些情节对作品整体内容的理解是有帮助的,最后还可以写思考和 感想,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本题考的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概述《红楼梦》中“醉 金刚轻财尚义侠”,“义侠”倪二的相关情节。根据“六要素”综合法分析概述,醉金刚是指 倪二,“醉金刚轻财尚义侠”是指倪二救助贾芸的故事。荣国府兴建大观园的时候,贾芸为 谋得差事,向母舅卜世仁借冰片麝香行贿凤姐,被数落拒绝,这是事件的起因。贾芸在回家 的路上撞上醉金刚倪二,绰号醉金刚。虽是一个“专放重利债,在赌博场吃闲钱,志管打降 吃酒”的市井泼皮,却颇有义侠之名,是一个轻财利、尚义侠的市井俗人。他路遇正烦恼不 堪的贾芸,即慨然解囊相助,不要文约,不要利钱,借了十五两银子给贾芸,这是事件的经 过。结果贾芸买了冰片麝香巴结凤姐,最终谋得种树木花草的事情。(2)概括《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的主要功绩。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小说情节内容。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 “六出祁山”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诸葛亮六出祁 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北拒曹魏、东和孙吴,曹操的魏国在中国的北面,孙权的吴 国在东面.刘备的蜀国在西面.诸葛亮从荆州去蜀国时,关羽问诸葛亮,如何保卫荆州,诸葛亮 说,送关将军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荆州无忧也”就是说,对曹操的魏国,坚决抵抗,而 对孙权的吴国要和解。收取东川西川,诸葛亮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指 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摆设八阵图,所谓八阵,为“天、地、风、云、 龙、虎、鸟、蛇”为名称的战斗队列,大阵包小阵,便演变出八八六十四阵,彼此又合为一 个大方阵。演来演去,阵法无穷,加上阵后另设骑兵二十四阵,游变往返,机动灵活的配合 大方阵作战。千百年来,八阵图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点睛】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方法: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 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 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2)特殊词句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 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 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3)段意合并法。即 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 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 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 27〜29 题。 陋劣之中有至好 ——谈审丑快感 童庆炳 在艺术中,形式不是消极的因素,对内容而言,它是一种征服力量。因此,审丑快感的 产生往往是形式征服内容的结果。如果一篇文学作品,所写的是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 不和谐的、丑陋的、卑劣的对象,那么单纯就内容而言,所引起的是不和谐感、厌恶感或愤 怒感。然而,这些内容偶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的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谐的、 愉快的审美反应。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 由于形式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为一种 真正的美感《德国学者鲍姆嘉通在《美学》一书中说过:“丑的事物,单就它本身来说,可以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种丑的方式去想。”的确,在艺术创作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者兴味索然,根本谈 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而使读者兴 味盎然,情不自禁地叫道:“丑得如此精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特别是他后期的词,有 相当一部分是怀念他已失去的皇帝的生活。词中所流露的是他对富丽奢华生活的留恋,仅就 内容而言很难说是美的,但这种并不美的内容经他优秀的抒情技巧和形象化艺术语言的表现, 产生了一种很强的艺术魅力,使读者不能不引起共鸣,并激发起美感。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茱 尔曾说:“带有韵律和节表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手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 一。” (有删改) 27.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形式对内容的征服力量的具体表现。 28. 解释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意。 29.“骂凤姐(《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材料筒要分析 产生这种阅读体验的原因。 【答案】27.生动优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读者对丑的内容产生和谐愉悦的审美反应;拙劣的 艺术形式,使读者对美的形式兴味索然。 28.艺术家用美的形式来表现人生的苦难和丑陋,升华了创作者和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感受,这 是艺术特有的价值(魅力)。 29.王熙凤做了很多坏事,体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是富于 魅力的艺术典型;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难忘的印象,因而产生阅读期待。 【解析】 【27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形式对内容的征服力量的具体表现”,这是考 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圈出与题干相关的文字,然后进行概括。如第一段“然 而,这些内容倘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的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谐的、愉快的审 美反应。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式 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为一种真正的美 感”,由此可以得出第一段;如第二段“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 者兴味索然,根本谈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 去表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由此可以得出第二点。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28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解释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 一般从语境、关键词、手法等方面分析句子含义。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带有 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然后解剖句 子,圈出句子的组成部分,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各个部分的含义,“带有韵律和节奏痛苦”指 的是艺术家用美的形式来表现人生的苦难和丑陋,“事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说 这种对人生苦难和丑陋的表现方式升华了创作者和读者对生命生活的感受,“这是艺术的奇 妙的特权之一”,“这”指的是艺术家用美的艺术方式来表现人生的苦难和丑陋所达到的效果, 而这是艺术特有的魅力,最后把这些信息进行组合即可。 【2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产生“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种阅读体验 的原因,本题较难。首先理解题干中引文的内容,明确这是一种怎样的阅读体验,然后再结 合文本,找出有这种体验的原因。“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骂凤姐,恨凤姐” 是因为王熙凤所做的坏事,展现出人性丑恶的一面,而“不见凤姐想凤姐”是说凤姐这一形 象的塑造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第一段所说“审丑快感的产生往往是形式 征服内容的结果……这些内容倘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的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 谐的、愉快的审美反应。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在真正的艺术作 品中,由于形式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 为一种真正的美感”,如最后一段所说“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 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情不自禁地叫道:‘丑得如此精美!’”,可见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虽然是丑的、恶的,但作者塑造得非常成功,成为富于魅力的艺术典型,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留给读者难忘的印象,因而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