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商代文字
以上考古文物说明,商代( )
A. 文字书写载体多种多样
B. 甲骨 最佳文字书写材料
C. 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D. 迷信鬼神 思想非常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不能直接等同于商代文字,甲骨文是指它的载体是甲骨,
而金文是因为铸造或刻写在青铜器上而得名。材料内容体现了字数最长的商代金文、商代印
章、商代玉璋上的朱书文字,可以推知商代文字的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等,说
明商代文字载体多种多样,故 A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商代金文、商代印章、玉器上的
文字等,没有体现甲骨是最佳文字书写材料,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代文字
书写载体的多样,无法体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文字的书
写载体,没有体现迷信鬼神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2.汉武帝元朔二年(前 127)颁布推恩令,三十多年后 20 个诸侯国中,除 6 国未分封外,其余 14
国,王子封侯者已达 165 人。这说明实行推恩令( )
A. 反而壮大了地方诸侯势力
B. 分化削弱了各诸侯国势力
C. 耗费时间长效果却不显著
D. 得到各诸侯王的大力拥护
是
的【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
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
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其具体办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
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推恩令是在
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因此出现材料中“14 国,王子封侯者已达 165 人”,体现了分化削弱了各诸侯国势力,故 B 选
项正确;根据材料“除 6 国未分封外,其余 14 国,王子封侯者已达 165 人”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通过推恩令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
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因此材料体现了削弱各诸侯国势力,而
不是壮大,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通过推恩令削弱地方各诸侯势力,没有体现
耗费时间长效果却不显著的内容,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除 6 国未分封外,其余 14
国,王子封侯者已达 165 人”体现了通过推恩令削弱地方各诸侯势力,而不是体现得到各诸
侯王的大力拥护的信息,故 D 选项错误。
3.唐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23 年)增为十五道,置采访
处置使(职名),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由此可知,唐代设置“道”的目的
是( )
A. 加强全国各地交通往来
B. 削弱藩镇长官的军事势力
C. 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D. 进一步分割地方行政区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23 年)增为十五道”“ 置采访处置使(职
名),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采访处置使
与西汉时期的刺史略同,刺史是西汉时期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因此唐贞观初年到开元二
十一年增设道,并且设置采访处置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力度,故 C 选项正
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道”是唐朝监察区,而与交通无关,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贞观初年到开元二十一年间设置的道数量增加,设置监察地方的官员,
没有体现削弱藩镇的问题,并且藩镇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
容主要体现了唐朝道的数量增加,设置了监察地方的官员,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
察,没有体现分割地方行政区域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4.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每户平均口数
仁宗庆历八年(1048 年) 10723695 21830004 2.04
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 12917221 29092185 2.25
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 12211713 24969300 1.45
哲宗元符二年(1099 年) 19715555 44364949 2.25
徽宗大观三年(1109 年) 20882438 46734784 2.24
据此可推断,当时( )
A. 小家庭观念盛行
B. 人口衰减严重
C. 小农经济遭破坏
D. 人口隐瞒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体现了宋朝仁宗庆历八年(1048 年)到徽宗大观三年(1109 年)期
间户口数量和人口数量都迅速增加,但每户平均人口数量却增加不明显,说明当时人口隐瞒
情况严重,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不同时期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的情况,
小家庭观念不是材料数据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宋代各历
史时期户数和人口数量是增长的,而不是衰减,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宋代各时期
户数和口数的情况,无法得出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的结论,故 C 选项错误。5.地主,古语中多指当地的主人或土地神,唐代以后用来指田地的主人。近代,地主则特指
那些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地主一词内涵的演变反映了( )
A. 历史结论随社会性质而变化
B. 历史事实因时代变迁而变化
C. 历史解释受阶级立场的影响
D. 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国对“地主”一词含义的演变过程,从古语中地神到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唐代皇帝是最大的地主,地主指的是对田地的主人,而到反帝反封的近代,
地主成为压迫农民的剥削阶级,说明地主一词内涵的演变反映了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一词内涵的演变反映了历史认识受时代背
景影响的问题,材料并非强调社会性质的变化,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
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故 B 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内容通过地主一词演变历程主要反映
了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影响的问题,而没有强调受阶级立场的问题,故 C 选项错误。
6.1909 年,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了多则咏叹,涉及报馆、高楼、电灯、银行、纸
烟、打球房、马路、洋车等。这反映了,当时
A. 新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冲击 B. 近代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 封建陈规陋俗逐渐被破除 D. 民主科学思想广为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对传
统社会生活造成冲击,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
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封建陈规陋习的破除;D 选项错误,使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的是
1915 年的新文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7.中共二大党章规定,在农村、工厂、铁路、矿山、兵营、学校等机关应该设立基层党组织,
而国民党一大党章规定其基层党组织设置在乡镇层级。由此可知,与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
党A. 更重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 B. 更重视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C. 更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D. 更善于开展城市工人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将根基扎在最基层的群众
之中,更有利于直接组织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
国共两党自身的党组织建设情况,与建立民主统一战线无关;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共
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两者开展城市工人运动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8.新文化运动早期,西方被国人当成一个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唯一可能的行为标准来接受。
1919 年后,中国人民则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A. 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广泛兴起 B.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 一战及其不合理的战后安排 D.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质及战后巴黎和会对中国收回
国家主权合理要求的拒绝,使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
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国民大
革命运动开始于 1924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这一转变
的影响,不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D 选项错误,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3 月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9.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政策。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 封建生产关系具有顽固性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渐进式土地改革的合理性 D. 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7 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
盾,因而共产党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1937-1946 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
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最大限度的团结各阶级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1946-1949 年,阶级矛盾又成为社
会主要矛盾,共产党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彻底平分土地,消灭地主阶
级土地所有制。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
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土地政策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现实的需求进
行改变,并未体现封建生产关系的顽固性;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土地政策根据社会主要
矛盾的变化和现实的需求进行改变,并非呈现渐进式发展,也并未论述其是否合理;D 选项错
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持续加深,与土地政策的变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0.表:1949 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
大学毕业生 18.5
中学毕业生 400
小学毕业生 7000
文盲人数(占总人口 80%) 43200
就业年龄人口总数 34000
总人口数 54000
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A. 保障人民受教育权 B. 开展扫盲教育 C.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D. 发展高等
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49 年我国居民中文盲人数占总人数的 80%,所以,当时
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扫盲教育,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尚未明确提出公民的“受教育权”,在 1954 年宪法中
才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科教兴
国战略的提出是在 1995 年;D 选项错误,此时期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扫盲教育,
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发展高等教育。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1.从 1952 年到 1954 年,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被称为“和平统一战线”的对外政策,并将“扩
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的目标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实行这一政策
主要因为( )
A. 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B. 社会主义阵营力量不断壮大
C. 中苏签订了友好合作同盟条约
D.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平统一战线’的对外政策”“扩大和平中立趋势”“落实到中国的
周边地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主要是在这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并与美国尚未建交,
急需周边国家支持。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领土主权被肆意践踏;
国家独立后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故 A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推
广和平中立地带’的目标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与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是否壮大无关,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材料内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中苏友好合作同盟条约,故 C 选项错误;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是在 1956 年,故 D 选项与材料无关。
12.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开了国门,甚至同
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B.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存度提高
D.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
开了国门”“同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等信息可知,中国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后,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联系加强,说明这时期的中国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存度提
高,故 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三大改造完成后一直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
没有发生动摇,故 A 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于 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
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 世纪 80 年代还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并且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中国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没有体现加快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 B 选项错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外贸易增加,进一步
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体现中国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故 D 选项错误。
13.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全体希腊人在血缘和语言方面是有亲属关系的,诸神的
神殿和奉献牺牲的仪式是共通的,而生活习惯也是相同的”。希罗多德的话表明,古希腊
( )
A. 人文精神并非思想文化主流
B. 制度的差异并未妨碍文化认同
C. 民主政治促进了城邦的交流
D. 宗教信仰有利于打破城邦自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体希腊人在血缘和语言方面是有亲属关系的”“诸神的神殿和奉献牺
牲的仪式是共通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体希腊有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城
邦政治,也有斯巴达为代表的专制体制城邦政治,但全希腊“在血缘和语言方面是有亲属关
系的”说明古希腊制度的差异并未妨碍文化的认同,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
文精神指的是强调人的作用,注重人的价值,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故 A 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全希腊人共同的文化认同,没有强调民主政治的作用,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宗教信仰的信息,无法得出宗教信仰有利于打破城邦自治的结论,故 D
选项错误。
14.早在公元 6 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
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
B. 旨在推动帝国扩张
C. 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 重视调节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人制度指的是能够像独立的自然人一样,独立承担债务、买
卖等民间活动的组织;物权制度指的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因此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
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等内容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
没有体现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
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并非以推动帝国扩张
为目的,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7 年罗马帝国取代了共和体制,故 C 选
项错误。
15.西欧的某个时期,有人曾愤愤地写道:几年来,每一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包括面
包师傅、梳毛工、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该现象反映了
西欧( )
A. 社会形态正处于变革中
B. 无产阶级革命开始兴起
C. 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D. 人文主义思想逐渐普及
【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有劳动人民,包括面包师傅、梳毛工、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
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一些普通人的地位在上升,而昔日
的骑士地位在下降,这与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形态正处于变革的状态直接有关,
故 A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一些普通人的地位逐渐上升,没有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开
始兴起的问题,故 B 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普通人的地位逐渐上升,而骑士地
位逐渐下降的现象,没有具体体现封建专制体制的发展状态,并且骑士阶层代表的是封建主
义的利益,因此材料不能体现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人文主义指的是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的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想,故 D 选项
错误。
16.16~17 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
又创建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
题。据此可知,当时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 )
A. 专制王权不断发展
B. 欧洲封建制度加速崩溃
C.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 地中海沿岸经济较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6~17 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
不同货币的问题”“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 16-17 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荷兰
金融业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世界市
场逐渐形成,没有强调专制王权发展问题,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
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可知,
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而不是欧洲封建制度加速崩溃,故 B 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强调了荷兰金融业发展的背景是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而与地中海沿岸经济是否
繁荣无关,故 D 选项错误。
17.16 世纪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枢密院)和司法机关(特权法院)组成。这些机构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
关系。由此可知,当时的制度设计( )
A.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B. 为英国宪政体制奠定基础
C. 削弱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D. 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枢密院)和司法机关(特
权法院)组成”“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可知,在英国都铎王朝时期逐渐向分权制衡的趋势
发展,这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奠定了基础,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启蒙运动开始的时间是 17-18 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故 A 选项错误;材
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英国国家机构朝着制约平衡方向发展的趋势,没有体现削弱英国国王权
力的内容,并且限制英王权力是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开始,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 1640 年开始,故 D 选项与材料无关。
18.14 世纪的人文主义原本具有反对神学的倾向。17 世纪后期,英国的洛克将人文主义发展
为强调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经济自由,把重点放在了研究人的权利上,从而形成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兴起反映了,英国( )
A. 天主教势力的衰落
B. 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C. 极力抢夺世界市场
D. 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 世纪后期,英国的洛克将人文主义发展为强调天赋人权、自然权利、
经济自由,把重点放在了研究人的权利上,从而形成自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洛
克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主要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国内掀起反对本国
封建主义的自由主义反映了其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强调天赋人权、
自然权利、经济自由,把重点放在了研究人的权利上”可知,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王权,与天主教势力是否衰落无关,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
世界殖民霸主是在 18 世纪中期打败法国,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17 世纪英国
国内开始启蒙运动,反对本国封建专制,没有体现英国抢夺世界市场的信息,故 C 选项错误。
19.18 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马布里描述道:“岛上渺无人烟,天空晴朗,万顷碧波舒人心脾,
它吸引我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
私人财产。”这表明,马布里( )
A. 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存在弊端
B. 主张开展无产阶级革命
C. 强力抨击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D. 极力鼓动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吸引我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我们第
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贫富
分化,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因此作者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存在弊端,故 A 选项正确;根据
材料“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
财产”可知,体现了作者对当时资本主义所存在的弊端不满的情绪,没有体现要开展无产阶
级革命,故 B 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有主权在民、天赋
人权、平等自由等,材料内容体现了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
国”,因此材料没有抨击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
命是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王权,与材料中“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不符,故 D
选项错误。
20.表:英国各行业收入情况(单位:万英镑)
时间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
1688 年 1930 990 560 250
1831 年 7950 11710 5900 2200上表呈现的经济状况的变化,导致英国( )
A. 进行议会制改革
B. 加强干预经济
C. 加强海外掠夺
D. 进行产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根据表中数据,与 1688 年相比,1831 年英国国民
经济结构中工矿建筑业和商业运输业、地产房租等产值的增长速度最快。结合所学知识,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中叶,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呼吁实施议会改革,
扩大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故 A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英国经济思想是自
由主义,对经济不干预,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英国从 1688-1831 年期间农林渔牧
也、工矿建筑业、商业运输业等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导致英国工业资产
阶级呼吁进行议会制改革,与对外加强掠夺无关,故 C 选项错误;英国产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
纪 60 年代,故 D 选项错误。
21.19 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
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 20 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 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 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 不少的城
市学院在 20 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高等
教育的发展,以便教授工作知识,因此体现了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故 A 选项正确;材
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需求,没有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存在哪些优势,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教育的需求,没有体
现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
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可知,体现了经济发展和教育扩大的问题,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导
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故 D 选项与材料无关。
22.斯大林在实施各项政策的时候都从列宁在建国之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文件中寻求理
论支撑,认为自己所实行的政策都是符合列宁思想的,是对列宁思想的一种延续。这表明,
斯大林( )
A.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
B. 重视延续列宁的经济政策
C. 坚持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D. 注重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斯大林在实施各项政策的时候都从列宁在建国之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文件中寻求理论支撑”“ 是对列宁思想的一种延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对经济实
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是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故 A 选项正
确;根据材料“从列宁在建国之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文件中寻求理论支撑,认为自己所
实行的政策都是符合列宁思想的,是对列宁思想的一种延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
的是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重视延续列宁的经济政策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
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而斯大林高度集中
的管理体制不是坚持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注重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不是材料所反
映的本质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23.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指出:“在大萧条危机四伏的汪洋大海里,每个国家都设法为自己的
人民建立一个经济的安全岛,世界经济体因此而分解成一个个激烈竞争的国家经济体。”这
种状况的出现,说明当时( )
A. 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共识
B. 斯大林模式受到各国推崇C. 大萧条导致了世界大战
D.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个国家都设法为自己的人民建立一个经济的安全岛,世界经济体因此
而分解成一个个激烈竞争的国家经济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20-30 年代,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大危机,各国为了保护国内经济和市场而抬高关税,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进
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干预经济形成于 20 世纪 20-30
年代,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相关内容,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经济大危机时期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内经济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问题,没有涉及斯大林
模式的问题,更没有体现斯大林模式受到各国推崇的内容,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
知,经济大萧条是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够说“大萧条导致了世界大战”,并且材
料内容也没有体现这层意思,故 C 选项错误。
24.美国官方人士形成共识,认为在西欧遏制苏联的最好办法“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
基于这个共识,美国( )
A. 对苏联进行孤立和封锁
B. 推行马歇尔计划
C. 主导成立了“北约”组织
D. 提出杜鲁门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包”说明不是遏制而是
扶植,“不是子弹”说明不是要通过军事手段,结合所学可知,此处的“面包”是指马歇尔
计划,即通过援助西欧的经济建设来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实力,从而对抗苏联,所以美国是
要扶植西欧反共势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而
对西欧国家进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不是指对苏联进行孤立和封锁,
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首的国家成立“北约”组织是成立军事集团,与
材料中“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不符,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与材料“认为在西欧遏制苏联的最好办法‘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不符,故 D 选项错误。
二、必考题(本部分共有 2 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共计 37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贫困。英国历史学家贝内特认为,当
时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考虑到农奴沉重的封建负担,以平均 4.5 口的家庭规模计算,
必须 10 英亩以上才能维持生存。经济史学家波斯坦测算,13 世纪英国小农户人口众多,104
个庄园的随机样本表明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家庭土地少于 10 英亩。贫困成为困扰中世纪英国
的重要问题。英国乡村家庭内部救济、庄园共同体救助和基督教慈善救助发展起来,共同构
建了多元化的救助体系。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救助体系由宗教慈善向世俗救济、临时性救
济向长期救助和法制化公共救助过渡,开启了英国社会保障近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王学增《中世纪英国乡村贫困与社会济助研究》
材料二: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困救助,可以分为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我国在传统上是中央
集权的国家,发生天灾人祸时,政府大规模的赈灾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至于日常的贫困救助,
实际上是由民间社会自己来实施的。针对古代聚族而居的情况,宋代范仲淹开设了“义庄”,
购置族田,以族田收入在宗族内部开展济贫、赡养和助学。南宋朱熹也曾提议民间创办“社
仓”,向灾民贷赈钱粮以济贫困。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在贫困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此外,一些财力丰厚,影响较大的佛寺,都有过一些救灾济贫的举措。
——摘编自刘志扬《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途径与成效》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2
年末的 9899 万人减少至 2017 年末的 3046 万人,减贫幅度接近 70%,年均脱贫人数 1370 万人。
联合国秘书长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
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说明中世
纪晚期英国救助体系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指出其与中世纪英国
救助体系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意义。
【答案】(1)根源:生产力水平较低;封建剥削严重;实行封建农奴制;庄园制经济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或小农占有土地少)。背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出
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开始复苏;政治走向法治化(《大宪章》强调法律至上);英国农
奴制走向衰落;英国专制王权的加强。
(2)特点:官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或官府救济为主,以民间救济为辅);救济形式多
样;注重可持续性;注重了救助与经济手段的结合;施助主体多样(或以前以官绅为主,明
清后商人作用越来越大;佛寺发挥重要重要作用;宗族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儒家思想。共同
点:救助体系多元化;贫困救助日常化;都有宗教组织参与救助;都有地方性民间组织参与
救助(或世俗救济;公共救助);都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走向完善;都重视长期救助;都一定程
度弥补了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
(3)意义:减少了贫困人口;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将改革开放
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中国方案。
【解析】
【详解】(1)中世纪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根据材料“104 个庄园的随机样本表明一
半以上的农业人口家庭土地少于 10 英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生产
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决定的;中世纪时期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封
建阶级的严重剥削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中世纪时期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的自
然经济,实行封建农奴制,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中世纪晚期英
国救助体系变化的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经济方面生产力有所提高,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进一步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政治方面,随着英
国农奴制逐渐走向衰落,专制王权不断加强;思想方面,强调人的作用的人文主义开始复苏
等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其背景。
(2)中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根据材料“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困救助,可以分为政府救
助和社会救助”可知,我国救助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官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根据材料“‘义
庄’,购置族田,以族田收入在宗族内部开展济贫、赡养和助学”“民间创办‘社仓’,向灾
民贷赈钱粮以济贫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之一是救济形式
多样并且注重了救助与经济手段的结合;根据材料“商人在贫困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等信息可知,救助主体以官绅为主到明清后商人作用越来越大;根据材料“影响较大的
佛寺,都有过一些救灾济贫的举措”可知,中国古代救助体系中佛寺发挥重要重要作用等从救济形式、持续时间、救济手段、施助主体等角度分析回答。中国古代救济体系和中世纪英国
救助体系的共同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救助体系和中世纪救助体系都呈
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都对国内贫困的群体进行救助,救助形式多样。中国古代官府救济与
民间救济相结合,中世纪也有地方性民间组织参与救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救助体系也不
断完善,两国宗教组织都有所参与,都重视救助体系的持续性和长期性,都一定程度上缓和
了社会矛盾等从两国救助体系的延续性、形式、主体等方面分析回答。
(3)根据材料“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2 年末的 9899 万人减少至 2017 年末的 3046 万
人,减贫幅度接近 70%,年均脱贫人数 1370 万人”可知,中国的精准扶贫减少了贫困人口,
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根据材料“实
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
借鉴”可知,精准扶贫有利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更
多的人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同时为其他国家解决本国贫困问题提高了有利的经验。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4 年,巴西通过一项法令,实际上禁止了大部分外国计算机的进口,其目的是
为了给处于初级阶段的本国计算机产业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专门的“计算机
警察”在公司的办公室和学校的教室中搜查非法进口的计算机。该法令实施的结果却令人失
望。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多年,其消费者却要支付 2 倍
或 3 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太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
力,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产品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计算机的高
价也损害了其他经济部门的竞争力。1990 年,巴西经济部长说:“由于这一不理智的国家主
义,我们变得更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工业的现代化发展。”
——据(美)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
请围绕“开放市场与国家发展”的主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
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相互开放市场有利于国家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论述:世界各国
在经济领域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劣势。相互开放市场,实行经济领域的国际分工,有利于
各国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最终达成合作共赢。二战后无论关贸总协定还是世贸组织,宗旨
都是自由贸易主义。战后成立的众多区域集团化组织都不同程度要求成员相互开放市场。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做出巨大
贡献。80 年代巴西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反而导致巴西计算机行业失去竞争优势。相互开放
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利于合作共赢。示例二:观点:适度保护有利于国家发展。论
述: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在生产、资本、技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鸦片战争后
廉价的洋货充斥中国,对民族工业造成沉重的压力,只能在夹缝中成长。一战期间,列强放
松了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80 年代巴西面对欧美日的经济优势,如果完
全开放市场,极有可能会完全摧毁本国的计算机行业。因此,适度保护有利于国家发展。(说
明:学生可参考的观点还有:保护、适当保护、开放、完全开放、部分行业开放部分行业保
护、逐步开放、对等开放、互利性开放、根据国情开放、开放要趋利避害等等)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
有效信息,再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通过巴西禁止计算机进口法令,体现了一个
国家开放市场与本国发展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相互开放市场
有利于国家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角度,所学知识论述分析相互开放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
的重要推动作用;也可以选择适度保护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角度,开放市场并不代表没有任何
保护政策的完全开放,适度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国内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学生答题时围
绕保护、适当保护、开放、完全开放、部分行业开放部分行业保护、逐步开放、对等开放、
互利性开放、根据国情开放、开放要趋利避害等等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言之有理。
三、选考题(本部分共有 3 题,均为 15 分。)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5 年,清政府学务处选派 7 人出国留学学农。这是首次官派出国学农。甲午战
后,政府对此日渐重视和鼓励,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政府规定:“学生有愿赴日本农
务学堂学习,学成领有凭照者,视其学业等差,分别奖给官职。赴欧洲、美洲农务学堂者,
路远日久,给奖较优。自备资斧者,又加优焉,令其充各省农务局办事人员。”戊戌变法期
间,光绪帝颁布上谕:“其外洋农学诸书,并著各学堂广为编译,以资肄习”,并令“各省州
县皆立农务学堂”。1901 年,为统一学制,加强对农业学堂的管理,清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有
关农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另开设了农业教员讲习所,在通商口岸和出产丝茶的省份设茶务学
堂和蚕丝学堂等。清政府还倡导组织农会,颁布了《农会简明章程》。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地陆续设立了农事试验场。随着新政时期农业改革的展开,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垦公司也出
现了。这些企业大部分直接效仿西方企业,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活动,有的还应用近代农业机
械开荒辟地。所有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迈进。
——摘编自钱堂容《浅谈清末的农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末农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农业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戊戌变法、清
末新政等改革运动展开(或救亡图存);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西学东渐;西方农业技术
先进。
(2)特点:政府主导;重视近代农业教育;以官职利禄鼓励学农;因地制宜设置农业学堂;
重视农学著作编译;重视农业知识的普及;运用近代经济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设立公司,
发挥市场作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试验探索相结合;推动农业机械化,顺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近代农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或西学东渐);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在农业领域的推广(或有利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缓解政府的财政危
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1885 年,清政府学务处选派 7 人出国留学学农。这是首次官派出国
学农”“甲午战后,政府对此日渐重视和鼓励,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1901 年,为统
一学制,加强对农业学堂的管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政治方面面临外国
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剧;经济方面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
瓦解,外国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进一步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国内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推动了清政府对农业领域的改革;同时这时期由光绪皇帝支持
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开展,推动了对农业领域的改革;思想方面,随着西方列强对
中国侵略的加深,中国日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先进农业技术的影响也是推动中国这
时期进行农业改革的重要背景。
(2)清末农业改革 特点,根据材料“1885 年,清政府学务处选派 7 人出国留学学
农”“政府对此日渐重视和鼓励,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等信息可知,清末农业改革政
府重视并主导;根据材料“学生有愿赴日本农务学堂学习,学成领有凭照者,视其学业等差,
的分别奖给官职”可知,对学习农学学业有成的以官职利禄鼓励;根据材料“其外洋农学诸书,
并著各学堂广为编译,以资肄习”等信息可知,重视农学著作编译;根据材料“设了农业教
员讲习所,在通商口岸和出产丝茶的省份设茶务学堂和蚕丝学堂等”可知,因地制宜设置农
业学堂;根据材料“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垦公司也出现了”“效仿西方企业,进行资本主
义经营活动,有的还应用近代农业机械开荒辟地”等信息可知,设立公司,发挥市场作用,
运用近代管理方式,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试验探索相结合,推动农业机械化。清末农业改革
的影响,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重视并选派留学生学习农学,有利于引进西
方先进的农学知识,推动中国农业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量的提高,同
时有利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从而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从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
产量、经营方式等方面分析回答。
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星球大战”计划,是研制与部署以定向能、动能等新型武器为主体的反弹道导
弹防御体系的美国国家计划。通过这一计划,美国企图在宇宙空间建立多层防御体系,把太
空辟为海陆空外的第四个战略领域,夺取所谓“高边疆”的控制权。
“星球大战”计划酝酿于里根上台伊始,经过两年左右的勾画,里根于 1983 年 3 月 23
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已“下令制定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计划——‘战略防御’计划,该计
划的目的在于最终消除由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随后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
与“星球大战”计划相配套,美国当局还提出了“太空工业化构想”,试图以军事技术带动太
空经济开发,为率先确立太空霸权奠定基础,同时亦试图通过这一途径使美国在新技术革命
浪潮中独占鳌头,从而为 21 世纪继续领先于世界创造条件。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星球大战”计划。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双方进行军备竞赛,争夺太空霸权;第三次
科技革命兴起,为太空探索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美国逐渐摆脱经济“滞胀”(美国推行新
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美苏争霸,美攻苏守的局面;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陷入停
滞,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2)评价:“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是美苏冷战(军备竞赛)加剧的体现;“星球大战”计划客观上推动了高新科技,尤其是太空科技的发展;“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构成了沉重的
压力,加速了苏联的崩溃(激化了苏联的社会矛盾);体现了美国追求全球霸权的努力;将军
事对抗引入天空,威胁了人类的安全;对和平利用天空造成严重威胁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
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
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
优势。同时,美国也是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这时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为其奠定了技术保障,美国在这时期逐渐从“滞涨”的经济
危机中恢复,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时期。美苏冷战对抗中,这时期
苏联处于守势,苏联经过历届领导的改革,经济逐渐进入停滞,发展严重受挫等从美苏冷战
对抗背景的角度分析回答。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星球大战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外
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因此该计划的
提出是美苏冷战军备竞赛加剧的体现。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
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因此该计划客观上推动了高新科技,尤
其是太空科技的发展;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来说施加了沉重的压力,激化了苏联社
会矛盾,加速了苏联的崩溃和解体;美国该计划从侧面上反映了美国追求全球霸权的努力,
体现了美苏对抗延伸到太空技术层面,对人类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等从对经济、技术、苏联、
人类和平方面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回答。
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让-巴蒂斯特·科尔贝(Jean-BaptisteColbert,1619-1683 年)是法国路易十四
时代卓越的财政大臣,伏尔泰曾称誉其为“治国良相”。他长期掌控财政大权,并主导了司法、
贸易、工业、建筑、海军、殖民等诸多部门。科尔贝不仅再造了法国财税金融体系、统一司
法体制、强化中央集权统治,而且借助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等重商主义手段,大力扶持工商
业和外贸竞争、打造海军力量与航运事业、兴建港口等水路交通设施、支持海外殖民及探险
活动,等等。科尔贝开创的重商主义发展模式,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使国家财政预算
达到了收支平衡,法国又恢复了繁荣。
——据梅俊杰《论科尔贝及其重商主义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尔贝担任财政大臣的历史背景,概括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尔贝的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1)背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王权不断加强;殖民扩张,国际竞争激烈。
特点:重视全面改革;政治上重视集权与行政干预;经济上重视商业和贸易保护;外交上对
外殖民扩张;改革措施具有延续性。
(2)评价:对法国: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或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外贸
出超;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过分保护国内市场,不利于生产技术在
竞争中交流与提高。对欧洲:促进法国实力增长,改变了欧洲力量格局。对世界:开展殖民
扩张,加剧了殖民地人民的苦难。
【解析】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王国。他把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
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决策权,因此这时期王权不断加强是重要的一个背景;路
易十四时期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和大同盟战争,对外扩张使得
法国在 1680 年开始成为西欧霸主,因此这时期法国积极对外扩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科尔贝担任财政大臣时期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等从法国这时期的政治、经济、对外
政策的角度分析回答背景;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主导了司法、贸易、工业、建筑、海军、
殖民等诸多部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改革范围广;根据材料“法国财税金融体系、统一
司法体制、强化中央集权统治,而且借助国家干预”可知,其改革政治上重视集权与行政干
预;根据材料“贸易保护等重商主义手段”“支持海外殖民及探险活动”可知,经济上重视
商业和贸易保护,外交上对外殖民扩张等从政治、经济、外交的角度分析回答改革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对外贸易差额获取财富的一种经济理论,代
表了当时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科尔贝的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推动法国商业的发展,从
而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重商主义的鼓励出口有利于外贸出超,体现了资本
主义在 15-18 世纪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重商主义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其鼓励出口,
限制进口的过分保护国内市场,不利于生产技术在竞争中交流与提高。对整个欧洲格局来说,
促进法国国家力量的上升,逐渐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对世界国家来说,法国对外积极扩张,
给亚非拉等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等从对法国、欧洲及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