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南联合体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东南联合体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415830

大小:264.0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龙东南联合体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日期:2019 年 7 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 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A.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B.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C.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D.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君王由相信天命到否定天命观,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体现了随着社会 的发展,统治者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故 B 项正确;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的 措施是着眼于自身利益的,故不会提高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排除 A 项;西周没有宗教神学, 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的内容,故排除 CD 两项。 2.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 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 周代 A. 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 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 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迁庙”这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 故 D 项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 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 A 项错误;据材料“按照周代庙制”可知,材料涉及 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 不是根深蒂固,故 C 项错误。 3.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 推断出 A. 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 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 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 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 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 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 A 正确;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只是儒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 B 排除;题干中“儒通礼乐射御书 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 C 排除;儒学来源丧葬礼仪和教授六艺,不 是多元化,故 D 排除。 4.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 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A. 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 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 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 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可知,道家思想主张尊重客观规律,利用 客观规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这反映出道家思想蕴含着科学 的和人文精神,故 A 项正确,BC 项错误;道家思想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实,故 D 项排 除。 【点睛】“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是关键信息。 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 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 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 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 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 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城市建设特征。根据材料信息“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 市”说明古代住宅区的设置注意靠近工作区,C 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A 项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B 项属于无关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业经营形态的问题,排除;D 项题干信息没 有提及,排除。故选 C。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商品经济日趋 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 规模扩大;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 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材料中记录的我国节 气是 A. 立春 B. 夏至 C. 秋分D. 冬至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我国已经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八个 节气,并且能推测出冬至的日期,从材料中“正月”和“日南至”现象可以推断出这一节气 指的是冬至日,故答案为 D;ABC 与“正月”“日南至”不符,排除。 7.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 之吏”。此官职应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郡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该官职应该属于监 察官员,按照秦朝的官制,只有御史大夫属于监察官员,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此官职应是御 史大夫,故答案为 C 项。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 A 项;太尉负责管 理全国军务,排除 B 项;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 D 项。 8.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 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 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 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 C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郡县制的内容,故排除 AB 两项;材料不是在 讲选官制度,故排除 D 项。 9.下图是秦朝标准字体。下列相关评述恰当的是 A. “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B. “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对小篆的评述, 故 B 正确;“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对草书的评述,故 A 项错误;“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是对隶书的评述,故 C 错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对行书的评述,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小篆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秦朝的标准字 体的识记,对选项的分析,结合小篆的特点解答即可。 10.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 这体 现了 A.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D.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学者董仲舒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发展了儒学,唐宋学者融合了佛道 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排除 A;材料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具有包容性,无 法体现先进性,排除 B;材料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体现中国传 统文化居主体地位,排除 C。 11.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魏晋南北朝时, 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 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这一变化 A. 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 B. 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 C. 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D.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佃农由“豪强地主家籍”到“取得封建国家编户”说明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減轻 了,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掌握了更多的土地,故 A 项错误;佃农取得独立的户籍推 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佃农身份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农业生 产技术的提高,故 D 项错误。 12.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 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 宋朝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坊市制继续实行 D.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 A 项 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乡村市场成为惯例,但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 B 项错误。宋代坊 市制已被打破,故 C 项错误。从材料“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 旧。”可以看出官员的主张遭到唐太宗的拒绝,说明当时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 D 项正 确。 13.据《宋史》记载,北宋有 7 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人物 官职 事迹 人物 官职 事迹 郭进 登州刺史、 卫州刺史 为人俭于己,便于 人……次之以德政,化 俗于斯 刘谦 邠州知州 谦无所扰,邠人多 爱之 刘福 卫州刺史、 雄州刺史 治五年,境内宁谧…… 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 状 马怀德 雄州知州 有材勇智力,可以 遍知州事 高化 知事诸州 (具体不详) 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 事 马知节 知益州兼转运 使;主政枢密 院十年 马枢密知节劲 直……抑好强,恤 孤弱 孟元 沧州知州 家有文风;应变活民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A. 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 B. 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 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中“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谦无所扰,邠人多爱 之”“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虽 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马枢密知节劲直……抑豪强,恤孤弱”“家有文风;应变活民” 表明这一时期的宋代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故答案为 B 项。A 项,“普遍”表述过于绝 对,排除;C 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国策,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 项,材料不能反映地方 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排除。 14.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 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 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及朱熹的思想主张可得出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的 进言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而 A 意为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B 意为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 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 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D 指学习钻研学问的人必须先立志。故选 A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15.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 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 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宗法制 “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 B.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 C.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与历史现象的特点,采用排除法。西周的秩序井然指宗法制下形成了“天子至士大夫”的严格地等级秩序,而郡县制应是源于战国时期,故排 除 BD 项;AC 项相比较,仅是“唐的‘丰满华丽’”的理解不同,唐代是一个封建专制社会, 故不可能是民主政治,应是国家富强,故 C 项正确,排除 A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 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和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经济•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的演变、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唐代经济 16.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 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农”转向“工”;“商”流为“隶”;“贫”变为“富”;“贵”变为“贱” 可知,南宋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流动,导致财富转移和原有的等级关系的破裂,故 A 项正确; B 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 的发展状況,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 解读与分析。 17.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 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A. 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 B. 体现工笔重彩的宫廷风格 C. 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 D. 富有生活气息的写实描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并从图片可以看到此 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可以判断出此画属于文人画,抒发作者个 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答案为 C;A 属于风俗画的特征,排除;B 是宫廷画的特点,不符合题 意;D 是风俗画的特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起源和演变,具体考查文人画的特点。 18.下图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某一成就,与图片对应的文字材料应为 A. “竹火鹞,编竹为疏眼笼,形微修长,外糊纸数重,刷令黄色” B.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C. “水浮多荡摇,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D.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为竹火鹞,兵用抛掷燃烧性火器,始于宋代,多用于 攻守城,编竹为疏眼笼,腹大口狭,形微修长,外糊纸数重,刷令黄色,焚攻城敌军积聚及 惊吓兵马,故 A 项正确。B 为纸张,与材料不符,排除。C 为指南针,与材料不符,排除。D 的项为活字印刷术,与材料不符,排除。 19.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 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 了当时 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 政治体制存 严重弊端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官僚们人浮于事、懒政怠政现象,根据“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 十余年”可知,是政治体制自身存在严重弊端造成的,故答案为 D 项。明朝万历年间不存在 宰相,A 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朝代,而不是君主专制弱化,排 除 B 项;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不会对皇权构成制约,排除 C 项。 20.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 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A. 江南市镇使“苏湖熟,天下足”出现 B. 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C. 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D. 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材料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可以体现明代江南市镇发展到一定规模, 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 C 项正确。“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南宋 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的江南市镇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市镇 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地位与政局变化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大运河航运是江 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中江南市镇呈现“网络”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在21.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 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 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 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 D 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 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 不全面,排除 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 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 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 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 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2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 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 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六国贵族”、“刘邦封建同姓子弟”、“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朱元璋封 建二十余子”可以总结出受封 人都有血缘关系,统治者封建以后对当时产生深远影响,答 案为 A;BCD 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的23.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指 A. 资本家 B. 雇佣工人 C. 奴隶 D. 地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机工是出力者,所以 他应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而出资的机户应该是早期的资本家。故答案选择 B 项。CD 两项与 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4.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 三年(1843 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 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 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 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 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后,中 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符合当时时代和学术的需要,因此晚清顾炎武地 位的提升,故 C 项正确;材料“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士 大夫的文化品位,故 B 项排除;“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 D 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注意“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这一时间信息。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禁酒。直到明清时期,各朝代都有禁酒令。秦 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取醢(沽)西(酒),田墙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有有 罪。”北魏文成帝更加严厉规定:“酿、沽、饮皆斩之。”历代统治者为了禁酒,“捕之”“杀 之”,甚至“有罪”“斩之”,加上佛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佛教也是反对饮酒的,无 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 ——摘编自周佳鑫《浅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性对比》 材料二 宋以前,我国只有带“丝”字旁的“绵”字,没有带“木”字旁的“棉”字。“宋 元之间始传其(棉)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 域故也。”朱元璋重视棉花的生产,曾令天下“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 十亩以上倍之”。课征税额规定:麻亩课征八两,棉亩四两,不种麻和棉,出麻布和棉布一匹。 明朝中后期,人们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将棉花品种以及棉花加工工具都做了很大的改进, 甚至出现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手工业工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将棉布的品种 做了重要详细的介绍,如“江花出楚中”“北花出山东”“浙花出余姚”等。 ——摘编自王璨《明清关中棉桑关系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禁酒的基本措施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种植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基本措施:对酒征收重税;实行酒业专卖;依靠严刑峻法。 原因:节约粮食,以备战乱和自然灾害;统治者防止官员沉腼于酒,荒废朝政;宗教节欲思 想的影响。 (2)特点:种植时间较晚,发展迅速;棉花的推广过程中,关陕闽广首获其利;政府政策的 推动;农书注重对棉布(花)品种的推介。 影响: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益;棉花税成为封建国家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棉布成为人们 的主要衣料,深刻影响民众的生活;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百姓居田舍者,毋取醢(沽)西(酒),田墙夫、部佐谨禁 御之,有不从令有有罪。” 北魏文成帝更加严厉规定:“酿、沽、饮皆斩之。”历代统治者 为了禁酒,“捕之”“杀之”,甚至“有罪”“斩之”可以总结出对酒征收重税;实行酒业专卖;依靠严刑峻法。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方面分析。因为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 禁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节约粮食;政治方面防止官员沉迷于酒,从而荒废朝政;佛教禁止饮 酒等。 (2)特点:根据材料“宋元之间始传其(棉)种于中国”可知种植时间较晚,发展迅速;根据 材料“关陕闽广首获其利”可知棉花的推广过程中,关陕闽广首获其利;根据材料“朱元璋 重视棉花的生产,曾令天下……”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根据材料“徐光启在《农政全书》 中也将棉布的品种做了重要详细的介绍”可知农书注重对棉布(花)品种的推介。影响:结合 所学知识从农民收益、国家赋税收入、人们衣物原料、新的经济成分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作 答即可。可以概括为: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益;棉花税收成为封建国家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深刻影响民众的生活;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 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超班彪(史学家)扬雄(文学家)韩延寿(画家) 卫青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欧阳修(字永叔)陆游(字放翁) 岳飞(字鹏举)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 代 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黄兴陈独秀李大钊叶挺邹韬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 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 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当时名人名家的名字起得威武雄壮,如班超的“超”字,扬 雄的“雄”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大一统政治趋势的反映;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 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 颐”“修”“世忠”等名字;人的名字虽然是一个符号,但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 关联。 示例二: 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 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 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晚晴与近代,面对列强侵,振兴 中华成为当时主要思想,人的名字中就出现了“有为”“兴”“挺”“韬奋”等字;总之, 中国人的名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文化含量却非常丰富。 【解析】 【详解】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 点,并予以分析说明。因此首先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几个历 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名字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有关,可以提炼出一个观点“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或“人的名字是 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其次对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可以 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分析时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 理、要例证结合、表述清晰。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末清初,常年战乱,各省膏腴之地变得“城无完堞,市遍蓬蒿”。既要镇压割地反清斗 争,又要进行开国政权的建设,给清廷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窘境。顺治帝下令“每佐领拨壮丁 十名、牛四头,于(内陆)旷土屯田”,到康熙年间,政府平定西北准格尔部及回部等叛乱后, “屯以劲旅”,广设屯田,让兵民开发当地原野。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漕运屯田等类,共同 目的是支撑军队饷俸。嘉庆年间,除东北、蒙古“禁区”之外,其他省份皆有屯田,占当时 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清初屯田在加强边防及边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马东玉《清代屯田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推行屯田制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屯田制的意义。 【答案】(1)背景: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初财政困难;清廷掌 握大量无主荒地。 特点:屯田种类较多,分布广泛;经历由内陆省份到边疆的拓展;政府主导;主要服务于军 队和恢复经济。 (2)意义: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边境地区的开发,有助于巩固边 防和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详解】(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背景:由材料中的“明末清初,常年战乱,各省 膏腴之地变得‘城无完堞,市遍蓬蒿’”可以得出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 破坏,清廷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由“当时既要镇压各地反清斗争,又要进行开国政权的建设, 这给清廷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窘境”可以得出清初财政困难。特点:由材料中的“屯田分为军 屯、民屯和漕运屯田等类”、“除东北、蒙古‘禁区’之外,其他省份皆有屯田,占当时全国 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可以得出屯田种类较多,分布广泛;由“于(内陆)旷土屯田”、“平 定西北准噶尔部及回部等叛乱后,‘屯以劲旅’,广设屯田,让兵民开发当地原野”经历由内 陆省份到边疆的拓展;由“顺治帝下令”、“让兵民开发当地原野”可以得出政府主导;由“共 同目的是支撑军队饷俸”、“清初屯田在加强边防及边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起了一 定的作用”可以得出主要服务于军队和恢复经济。 (2)意义: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清初屯田在加强边防及边疆同 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可以得出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国 内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促进边境地区的开发,有助于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统一;结合所学 可知,这种屯田类似于均田制,由于国家把无主荒地用来分给兵民进行耕作,受田兵民就要 给国家承担一定的赋役负担,所以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他百姓 负担,从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